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志
田文科,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在2008年由《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活动中,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林牧渔业十大领军人物”。
心语
“社会上总把我说成是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是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先行者’。其实说心里话,我没那么重要,也没想那么远大,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在妻子眼中,他是“傻瓜”——在外面吃饭,他经常因为舍不得剩下的残羹剩饭,而把盘子底一扫而光,然后回家躺床上直喊肚子胀;
在村民眼中,他是英雄——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贫穷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十佳小康村”,村民过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在记者眼中,他有些“神奇”——没有骄人的学历,没有超常的阅历,一个朴素的村级干部,竟带领他的村民创造出55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他叫田文科,现任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2008年12月20日,因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田文科入选《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之“农林牧渔业十大领军人物”。
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官,是如何把一个小渔村带上致富之路?一个弹丸之地,怎么就发展起包括造船、物流、国际港口、旅游、海珍品养殖等众多产业?2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西霞口,对田文科进行了独家专访。
“一个点子”改变一个村的命运
西霞口集团办公楼里,田文科正和班子成员一起商讨扩大海珍品养殖面积的事,记者的来访,令田文科有些局促,他一再表示,其实自己就做了一个村支书该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是党的富民政策,让西霞口人过上了好日子。
谈起西霞口村的致富之路,就一定要从30年前说起。1977年,当时不到30岁的田文科就任西霞口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当书记的第一年,西霞口村的粮食产量就从全公社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公社第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田文科坐不住了,经过几个晚上的反复琢磨,他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想法:“咱不种地了,咱打渔!”
“打渔摸虾,耽误庄稼”,这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举动,当即遭到了不少村民的抵触,“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商品繁荣的时代就要来临,而我们村本来就有一个渔业大队,有出海打渔的条件,为什么不干?”提起当时的情景,田文科至今记忆犹新。
田文科带领村民向大海里要吃食的举动,看似一个灵光闪现的“点子”,其实正迎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上个世纪70年末到80年代初,中国的商品市场还处在极度匮乏时期,城里人家过年才能吃上几条带鱼,而且还凭票供应。那时候,西霞口村的十几条机动渔船喊着号子下海,惊动了邻村甚至上级政府,大家在怀疑中观望着,揣测着,等待着……
满船舱欢跳的鱼儿,跳乱了观望者的心思,却让田文科和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新鲜的海产品迅速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农贸市场的抢手货,前来拉鱼的汽车挤满了通往县城的公路。西霞口村的孩子背上了新书包,穿上了新衣裳,贫穷太久了的农民,都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是真实的。
打渔的第一年,西霞口村就挣得了300万元的纯利润,由此,西霞口踏上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之后的3年时间里,山东沿海的渔业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各地纷纷成立渔业公司,专业捕捞队数以千计,沿海的百姓尝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头,西霞口村的渔业队伍也在迅速扩大,村里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西霞口也跻身山东省村级单位的“首富”,彻底摆脱了贫困。而此时,田文科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把渔船卖了,咱不打渔了,改修船!
“打渔吃的是资源饭,慢慢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同时,大规模的海上捕捞,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要转变,从渔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田文科告诉记者,这一转变比较痛苦,当时渔业经济异常繁荣,效益十分可观,就在这个产业最鼎盛的时期,西霞口选择了退出。
“两个愿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十几年的时间里,西霞口村在田文科的带领下,从第一家小船厂开始,先是修船,然后造船:从修造木船,到港口渔船,再到修造万吨级货船。造船业蓬勃的发展令西霞口从一个“村”,彻底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船舶修造基地。
“当年出海的渔船多,而修船的船厂少,渔船坏了都没地方去修,加上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所以我们决定卖掉渔船建修船厂。后来我们做大了,一个客观原因是我们西霞口海岸线,离国际主航道只有5海里的距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在管理上我们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高薪聘请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优质服务,降低修船成本等,这吸引了不少船只在西霞口维修保养。”谈及成功之路,田文科如是说。
如今的西霞口村,已经是一个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珍品养殖、旅游等产业并驾齐驱的产业集群。西霞口集团下辖28家企业,总资产超过55亿元。2008年,全村实现总收入近25.3亿元,纯收入2.93亿元,人均纯收入22.5万元。
西霞口富裕了,已是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的田文科,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他的事迹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及威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一些荣誉也纷至沓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而他本人,也渐渐把目光从西霞口村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我们正在谋划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举办论坛、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邀请各地的村官来西霞口做客,把国家级的专家们也请来,为新农村发展献计献策,让更多的农民走上小康之路。”
谈到国际金融危机给西霞口带来的影响,田文科表示,目前除物流产业受到一些影响外,其他产业的发展均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仅船舶修造方面,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2010年,活儿有的是,干都干不完。2008年,包括成山头、海驴岛、野生动物园在内的旅游景点,营业收入均超过了前年。2009年,在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现有产业的同时,我们还有两个愿望即将实现:一是创建中国最大的海参、鲍鱼养殖基地。海珍品养殖,市场极为广阔,我们将投入上亿元,利用优质的海水资源和环境优势,努力打造中国海珍品养殖的‘航母’,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第二个愿望是打造西霞口的文化品牌。我们要举办自己的国际旅游节,发展会展经济,让西霞口热闹起来,让西霞口人 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知道西霞口,了解西霞口,走进西霞口,并享受西霞口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为西霞口百姓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最高兴
村子富了,田文科勤俭持家的传统却怎么也割舍不下。用他老伴的话说,那是从小打下的底子。“我这个人啊,天生就不是享福的命,不是吃不起,喝不起,而是我看不惯社会上一些人吃喝浪费的毛病。”田文科告诉记者。
既然“不差钱”了,田文科开始琢磨起村里的福利待遇,他一直认一个死理,那就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所以,这些年,他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上。“社会上总把我说成是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是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先行者’。其实说心里话,我没那么重要,也没想那么远大,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田文科告诉记者,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他和村里其他干部没少费心思,“让我欣慰的是,我们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西霞口成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肯定,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2月19日清晨,迎着清冽的海风,田文科与记者沿村中心马路缓缓而行,一边走,田文科一边向记者介绍村容村貌,言语中透着自豪,仿佛是在“炫耀”他精心创作的作品。“现在,村里人均居住面积超过70平方米,几乎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按照村里规定,除正常工资等收入以外,每位村民每月可以领取300元生活补助,同时,水费、电费、有线电视费全免。”
“那是我们为村民修建的二级甲等医院,免费为村民看病治病。”指着不远处的一幢三层建筑,田文科告诉记者。“我们村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直到读研究生,学费全部由村里承担。村里有参军的年轻人,我们每年发给12000元的补助。对病灾户等困难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50元至600元不等的养老金、退休金。”
“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全民有股份,大股永归村”,在西霞口,村民利益和福利待遇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在田文科质朴的情感世界里,西霞口就是一个大家庭,在他的带领下,西霞口人靠智慧和汗水,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真正的“桃花源”。
田文科,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
在2008年由《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活动中,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农林牧渔业十大领军人物”。
心语
“社会上总把我说成是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是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先行者’。其实说心里话,我没那么重要,也没想那么远大,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
在妻子眼中,他是“傻瓜”——在外面吃饭,他经常因为舍不得剩下的残羹剩饭,而把盘子底一扫而光,然后回家躺床上直喊肚子胀;
在村民眼中,他是英雄——在他的带领下,曾经贫穷的小渔村一跃成为“全国十佳小康村”,村民过上了做梦都不敢想的幸福生活;
在记者眼中,他有些“神奇”——没有骄人的学历,没有超常的阅历,一个朴素的村级干部,竟带领他的村民创造出55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
他叫田文科,现任山东省荣成市西霞口村党支部书记、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2008年12月20日,因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做出的突出贡献,田文科入选《中国经济周刊》主办的“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百人榜”系列评选之“农林牧渔业十大领军人物”。
一个普普通通的村官,是如何把一个小渔村带上致富之路?一个弹丸之地,怎么就发展起包括造船、物流、国际港口、旅游、海珍品养殖等众多产业?2月18日,《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走进西霞口,对田文科进行了独家专访。
“一个点子”改变一个村的命运
西霞口集团办公楼里,田文科正和班子成员一起商讨扩大海珍品养殖面积的事,记者的来访,令田文科有些局促,他一再表示,其实自己就做了一个村支书该做的事情,没什么值得炫耀的,是党的富民政策,让西霞口人过上了好日子。
谈起西霞口村的致富之路,就一定要从30年前说起。1977年,当时不到30岁的田文科就任西霞口村的村党支部书记。当书记的第一年,西霞口村的粮食产量就从全公社倒数第一,一跃成为全公社第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田文科坐不住了,经过几个晚上的反复琢磨,他提出了一个令所有人大吃一惊的想法:“咱不种地了,咱打渔!”
“打渔摸虾,耽误庄稼”,这被认为是不务正业的举动,当即遭到了不少村民的抵触,“当时,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速度越来越快,商品繁荣的时代就要来临,而我们村本来就有一个渔业大队,有出海打渔的条件,为什么不干?”提起当时的情景,田文科至今记忆犹新。
田文科带领村民向大海里要吃食的举动,看似一个灵光闪现的“点子”,其实正迎合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上个世纪70年末到80年代初,中国的商品市场还处在极度匮乏时期,城里人家过年才能吃上几条带鱼,而且还凭票供应。那时候,西霞口村的十几条机动渔船喊着号子下海,惊动了邻村甚至上级政府,大家在怀疑中观望着,揣测着,等待着……
满船舱欢跳的鱼儿,跳乱了观望者的心思,却让田文科和村民们笑得合不拢嘴。新鲜的海产品迅速成为山东乃至全国农贸市场的抢手货,前来拉鱼的汽车挤满了通往县城的公路。西霞口村的孩子背上了新书包,穿上了新衣裳,贫穷太久了的农民,都不敢相信眼前的情景是真实的。
打渔的第一年,西霞口村就挣得了300万元的纯利润,由此,西霞口踏上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的大道。
之后的3年时间里,山东沿海的渔业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各地纷纷成立渔业公司,专业捕捞队数以千计,沿海的百姓尝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甜头,西霞口村的渔业队伍也在迅速扩大,村里成立了山东省第一家村级渔业公司,西霞口也跻身山东省村级单位的“首富”,彻底摆脱了贫困。而此时,田文科又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把渔船卖了,咱不打渔了,改修船!
“打渔吃的是资源饭,慢慢资源总有一天会枯竭,同时,大规模的海上捕捞,导致生态破坏严重,当时我的想法是,我们要转变,从渔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田文科告诉记者,这一转变比较痛苦,当时渔业经济异常繁荣,效益十分可观,就在这个产业最鼎盛的时期,西霞口选择了退出。
“两个愿望”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个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十几年的时间里,西霞口村在田文科的带领下,从第一家小船厂开始,先是修船,然后造船:从修造木船,到港口渔船,再到修造万吨级货船。造船业蓬勃的发展令西霞口从一个“村”,彻底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船舶修造基地。
“当年出海的渔船多,而修船的船厂少,渔船坏了都没地方去修,加上渔业资源的日渐枯竭,所以我们决定卖掉渔船建修船厂。后来我们做大了,一个客观原因是我们西霞口海岸线,离国际主航道只有5海里的距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当然在管理上我们采取了一些办法,比如高薪聘请工程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保证优质服务,降低修船成本等,这吸引了不少船只在西霞口维修保养。”谈及成功之路,田文科如是说。
如今的西霞口村,已经是一个船舶修造、港口物流、海珍品养殖、旅游等产业并驾齐驱的产业集群。西霞口集团下辖28家企业,总资产超过55亿元。2008年,全村实现总收入近25.3亿元,纯收入2.93亿元,人均纯收入22.5万元。
西霞口富裕了,已是西霞口集团董事长兼党委书记的田文科,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他的事迹得到山东省委省政府及威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认可,一些荣誉也纷至沓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全国各地的参观考察团。而他本人,也渐渐把目光从西霞口村投向了更广阔的天地。“我们正在谋划开展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或举办论坛、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邀请各地的村官来西霞口做客,把国家级的专家们也请来,为新农村发展献计献策,让更多的农民走上小康之路。”
谈到国际金融危机给西霞口带来的影响,田文科表示,目前除物流产业受到一些影响外,其他产业的发展均呈现良好的上升势头,“仅船舶修造方面,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2010年,活儿有的是,干都干不完。2008年,包括成山头、海驴岛、野生动物园在内的旅游景点,营业收入均超过了前年。2009年,在进一步发展和巩固现有产业的同时,我们还有两个愿望即将实现:一是创建中国最大的海参、鲍鱼养殖基地。海珍品养殖,市场极为广阔,我们将投入上亿元,利用优质的海水资源和环境优势,努力打造中国海珍品养殖的‘航母’,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做到这一点。第二个愿望是打造西霞口的文化品牌。我们要举办自己的国际旅游节,发展会展经济,让西霞口热闹起来,让西霞口人 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让更多的人知道西霞口,了解西霞口,走进西霞口,并享受西霞口美丽的风景和独特的文化氛围,为西霞口百姓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我最高兴
村子富了,田文科勤俭持家的传统却怎么也割舍不下。用他老伴的话说,那是从小打下的底子。“我这个人啊,天生就不是享福的命,不是吃不起,喝不起,而是我看不惯社会上一些人吃喝浪费的毛病。”田文科告诉记者。
既然“不差钱”了,田文科开始琢磨起村里的福利待遇,他一直认一个死理,那就是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让大家过上好日子,所以,这些年,他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了提高村民生活水平上。“社会上总把我说成是新农村建设的模范,是转变农村产业结构的‘先行者’。其实说心里话,我没那么重要,也没想那么远大,我最大的愿望,是让我们的村民都过上好日子。”田文科告诉记者,为了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他和村里其他干部没少费心思,“让我欣慰的是,我们这些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西霞口成为全国十佳小康村,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肯定,村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大幅提高。”
2月19日清晨,迎着清冽的海风,田文科与记者沿村中心马路缓缓而行,一边走,田文科一边向记者介绍村容村貌,言语中透着自豪,仿佛是在“炫耀”他精心创作的作品。“现在,村里人均居住面积超过70平方米,几乎家家住别墅,户户有轿车,按照村里规定,除正常工资等收入以外,每位村民每月可以领取300元生活补助,同时,水费、电费、有线电视费全免。”
“那是我们为村民修建的二级甲等医院,免费为村民看病治病。”指着不远处的一幢三层建筑,田文科告诉记者。“我们村的孩子,从小学到大学直到读研究生,学费全部由村里承担。村里有参军的年轻人,我们每年发给12000元的补助。对病灾户等困难家庭,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线。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发放150元至600元不等的养老金、退休金。”
“村是根,民是本,共同富裕是标准”、“全民有股份,大股永归村”,在西霞口,村民利益和福利待遇得到了切实的保障。在田文科质朴的情感世界里,西霞口就是一个大家庭,在他的带领下,西霞口人靠智慧和汗水,为自己营造了一个真正的“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