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初,共享单车作为新经济的产物仿佛一夜之间在甬城遍地开花。红、橙、黄、绿……用流行语说,留给创业者的颜色已经不多了。大街小巷中,随时随地都能找到这些随处摆放的共享单车,且随取随停。不可否认,它在解决最后一公里交通接驳问题上有着非常切合实际的市场需求。然而,这些便捷实用的单车如同一把双刃剑,在方便出行之余,也考验着人们的文明素养与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当前共享单车管理的崎岖之路在未来是否会变通途?破解管理难题的“钥匙”究竟在哪里?近日,本栏目邀请到多位相关人士来共同商讨如何让共享单车承载起共享文明。
记者:今年初,共享单车作为新经济的产物仿佛一夜之间在甬城遍地开花。请介绍下目前在宁波市投放的共享单车基本情况。
孙斌:自2016年11月,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就是通常所说的共享单车进入宁波市运营。到今年3月前后,其数量开始形成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在宁波市投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企业有5家,分别是哈罗、摩拜、ofo、優拜和乐骑。根据企业上报数据,目前全市累计投放车辆超20万辆,注册用户近80万人,日均使用量近40万次,基本覆盖全大市(除宁海、象山)。
记者:这么多共享单车的出现势必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目前,对于共享单车的管理是否有明确的政策?
孙斌:今年8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国家旅游局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在坚持服务为本、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属地管理和多方共治的原则下,提升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在此基础上,宁波市于今年10月1日下发《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重点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如市交通委负责互联网自行车行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具体落实在宁波市客运管理局。市客运管理局于今年10月18日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管理的通知》,对相关企业车辆投放规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我们发现,现有的20万辆单车已基本满足现阶段宁波市场需求。因此,为了遏制眼下共享单车数量野蛮发展态势,我们已会同城管部门约谈各相关企业,责令其自今年9月12日起暂停投放新车。
记者:上面说的是关于“投放管理”的规定,那么在“停放管理”问题上,宁波市做了哪些工作?
戴斐:《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设置工作。此项工作具体由宁波市市政管理处承担。今年5月,市政管理处就已启动宁波市路内非机动车停放点专项规划方案的研究工作,并初步形成了设置导则和停放区域负面清单的意见。8月中旬,根据《关于大力实施“六项整治提升行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通知》要求,我们正式启动对市中心城区(海曙、江北、鄞州、奉化、北仑、镇海及高新区)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施划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市政管理处按照需求导向、灵活便捷、安全美观等原则,通过积极部署动员、建立施划工作机制、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等措施大力推进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施划。截至10月中旬,我们已在中心城区施划了9713个非机动车停放点位,可停放超过25万辆非机动车。
自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以来,也有少数市民不理解,认为我们的停车位设置不合理。从负面清单来看,目前部分景区、文保点内部禁止停放,人行道斜坡、人行横道线、公交站、消防栓等设施5米范围内不宜停放。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地铁出入口10米范围内也是不宜停放的。针对中山路、天一广场、三江六岸等严管严控区域,我们尽可能考虑用户需求和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划设。此外,考虑到非机动车的实际尺寸,我们的停放区域尺寸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有些人行道较窄,划线后容易侵占盲道或影响街面店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会进行一些调整,如将原本长方形的停放区划成45度角的平行四边行,让车辆斜着停,这样既满足了停车需求,又保证了行人通行安全。
在施划过程中我们还考虑到了美观因素,特别设计了地面停车标识。标识的整体式样由“i”“?”“N”“b”四部分组成,合起来就像是一个骑行者正在骑车,整体的寓意为“我爱宁波”。也是希望通过本次施划工作,将原本影响城市形象的“顽疾”转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记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规定,但眼下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依然不尽如人意,除了下达行政命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陈泽州:自今年8月以来,宁波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协会启动“城管义工文明行”系列劝导活动。义工们定期上街一辆一辆地背,一辆一辆地扛,将无序停放的单车归整摆放。同时,劝导骑行者将车停放至指定区域,并在单车上配挂文明劝导提醒牌。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骑行者逐步形成共享文明意识。本轮“城管义工文明行”启动以来,协会已经向全市8.1万名城管义工发出文明倡议和动员,加强全市271处长效服务岗位的“定岗、定人、定责、定时”等义务服务,全市已有2万余名城管义工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城管义工协会成立了“沿街商户联盟”,很多商户成为爱心商户,自发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主动管好门前市容秩序。当然,这样的志愿行动也不光是我们城管义工在做,其实许多志愿服务团队也在组织开展。相信我们的努力会给越来越多的骑行者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记者:据了解,摩拜单车是业内起步较早的品牌,目前在宁波市场占据的份额较大。作为新经济引领者,你们应该是最能迸发智慧火花的群体之一,那么在共享单车管理问题上又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忻鹏:作为运营企业,我们也希望车辆停放管理更加有序,毕竟这也关系我们的品牌形象。眼下我们正在摩拜单车上配挂文明骑行文明停放的公益告示牌。我们的告示牌在设计上融入了更多吸引用户参与互动的时尚元素,再配合市政管理处施划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在用户停车时推送短信提醒。如果他们没有将车停放在指定区域,就会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这一步我们已经开始做了。下一步,有可能会对多次不规范停车的用户实施包括信用、费用等方面惩罚措施。尽管在目前品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只有我们品牌这么做,可能在短期内会影响我们的用户数量,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目光长远的企业最终都希望通过服务和管理的提升来增加品牌竞争力。同时,我们也会逐步向政府部门开放我们平台上的大数据。 记者:过去几年,宁波市在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中做了大量的投入,不知道目前公共自行车的运行情况如何?共享单车的涌入是否对公共自行车形成冲击?甚至有观点认为过去几年大量的投入付诸东流?
孙斌:宁波市自2013年9月开始投放公共自行车,目前市区已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1298个,覆盖范围包括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高新区和保税区。共投放公共自行车3.66万辆,办理租车卡52.5万张,手机APP用户3.8万人,租车总量近1.3亿次。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出现或多或少是受了公共自行车的启发,我觉得它们之间更应该是一种互补的關系,而不是竞争。我们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公共自行车依然有较为稳定的使用人群,主体对象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群。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这部分人群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数字鸿沟,传统刷卡用车的方式相对更为熟悉便捷。而且更重要的是,公共自行车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具有较强公益属性,无需押金、1小时内免费的使用成本与及时到位的运营维护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俞海宏: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科技应用体现,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一种新的很有价值的选择,已经为城市短途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确实对公共自行车形成一定冲击。但城市公共自行车与商业共享单车在发展定位和利益取向上有明显不同。公共自行车与城市的公交、地铁一样,具有很强的“公益”特性,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配备,不能因为共享单车的出现而忽略了公共自行车的特有价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曾经大范围推广城市公交路线私营承包运作,后来又逐步回归到目前的公立为主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原因也是公交的公益基础服务性质所要求的。所以,目前更重要的可能是思考如何借助共享单车的优势和能力,与城市公共自行车一起在城市短途出行服务领域,不但满足需求,而且体现公益,去探索如何让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
记者: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要如何融合发展?
俞海宏:公共自行车经过这三四年的发展,的确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在新科技领域的应用不够,定点租还造成的不便,时尚感较为缺乏等。接下来,我认为公共自行车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发展改进上,在坚持公益为先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借助商业模式的优势提高用户体验,而不是要去和谁一较高下。比如现在,公共自行车还依赖于刷卡使用,我们可以去尝试开发无卡使用或移动开卡等功能,如增加手机扫码使用等功能,以提高科技含量。同时,在外观设计上,也可以借鉴共享单车的鲜活色彩,增加公共自行车的时尚感。眼下,大家普遍认为公共自行车的定点租还失去了随取随还的便利性,但设想如果我们在现有的固定桩位站点上融入其他共享租赁的功能,比如共享充电、共享雨伞等,可能可以形成公共自行车的特有优势。
在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融合发展问题上,可以考虑三个方面的协作。一是探索自行车维护能力的合作共享。宁波公共自行车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来寻求和共享单车的合作,可以为共享单车提供维护服务,将共享单车引入为宁波城市短途骑行服务保障的补充。二是探索调度服务的合作共享。宁波公共自行车可以通过提供更加规范的调度服务,来寻求和共享单车的合作,并通过合作来优化城市短途出行需求的保障。三是探索信息平台模式的合作。宁波可以探索基于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品牌、网络系统和保障能力,搭建真正的“共享自行车”运行平台,允许任何符合条件的自行车进入平台,提供共享自行车的服务供给。
记者手记
眼下各类政策都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按照投入车辆总数不低于5‰的比例,配备车辆维护人员、维修人员和调度人员,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投入。采访中也有学者表示,与其单打独斗,还不如做资源整合。如借鉴菜鸟驿站代收快递的做法,引入一些沿街商户作为停放管理点,用户将车还至代管点,由商户经营者负责妥停至指定区域,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此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成本。
事实上,除了投放、停放管理上的问题,少数用户对车辆的不文明使用也令管理部门和企业颇为头痛。有的单车被拆了轮胎、卸了车座,有的被扔在垃圾堆和河塘里,有的被囤放在住宅楼道内,还有的居然被挂在树上。此现象既损害城市形象,也让单车企业蒙受损失。城市的文明最终体现为人的文明,共享单车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文明的各种姿态。愿我们的社会再多一些警示,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提醒,相关部门和企业多一些有力有效的行规戒律,使越来越多的人来为文明加分助力。
记者:今年初,共享单车作为新经济的产物仿佛一夜之间在甬城遍地开花。请介绍下目前在宁波市投放的共享单车基本情况。
孙斌:自2016年11月,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就是通常所说的共享单车进入宁波市运营。到今年3月前后,其数量开始形成爆发式增长。截至目前,在宁波市投放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企业有5家,分别是哈罗、摩拜、ofo、優拜和乐骑。根据企业上报数据,目前全市累计投放车辆超20万辆,注册用户近80万人,日均使用量近40万次,基本覆盖全大市(除宁海、象山)。
记者:这么多共享单车的出现势必给城市管理带来不小的压力。目前,对于共享单车的管理是否有明确的政策?
孙斌:今年8月1日,经国务院同意,交通运输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质检总局、国家旅游局10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在坚持服务为本、改革创新、规范有序、属地管理和多方共治的原则下,提升互联网租赁自行车服务水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出行需要。
在此基础上,宁波市于今年10月1日下发《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重点工作,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如市交通委负责互联网自行车行业发展的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工作,具体落实在宁波市客运管理局。市客运管理局于今年10月18日下发《关于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经营管理的通知》,对相关企业车辆投放规模和运营管理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调查中我们发现,现有的20万辆单车已基本满足现阶段宁波市场需求。因此,为了遏制眼下共享单车数量野蛮发展态势,我们已会同城管部门约谈各相关企业,责令其自今年9月12日起暂停投放新车。
记者:上面说的是关于“投放管理”的规定,那么在“停放管理”问题上,宁波市做了哪些工作?
戴斐:《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市综合行政执法局负责非机动车停放区域的设置工作。此项工作具体由宁波市市政管理处承担。今年5月,市政管理处就已启动宁波市路内非机动车停放点专项规划方案的研究工作,并初步形成了设置导则和停放区域负面清单的意见。8月中旬,根据《关于大力实施“六项整治提升行动”深化文明城市创建的通知》要求,我们正式启动对市中心城区(海曙、江北、鄞州、奉化、北仑、镇海及高新区)的非机动车停车位施划工作。自工作开展以来,市政管理处按照需求导向、灵活便捷、安全美观等原则,通过积极部署动员、建立施划工作机制、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等措施大力推进非机动车停车位的施划。截至10月中旬,我们已在中心城区施划了9713个非机动车停放点位,可停放超过25万辆非机动车。
自施划非机动车停车位以来,也有少数市民不理解,认为我们的停车位设置不合理。从负面清单来看,目前部分景区、文保点内部禁止停放,人行道斜坡、人行横道线、公交站、消防栓等设施5米范围内不宜停放。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地铁出入口10米范围内也是不宜停放的。针对中山路、天一广场、三江六岸等严管严控区域,我们尽可能考虑用户需求和区域实际情况进行划设。此外,考虑到非机动车的实际尺寸,我们的停放区域尺寸也有一定的标准。但有些人行道较窄,划线后容易侵占盲道或影响街面店铺。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也会进行一些调整,如将原本长方形的停放区划成45度角的平行四边行,让车辆斜着停,这样既满足了停车需求,又保证了行人通行安全。
在施划过程中我们还考虑到了美观因素,特别设计了地面停车标识。标识的整体式样由“i”“?”“N”“b”四部分组成,合起来就像是一个骑行者正在骑车,整体的寓意为“我爱宁波”。也是希望通过本次施划工作,将原本影响城市形象的“顽疾”转变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记者:尽管有这样那样的规定,但眼下共享单车停放秩序依然不尽如人意,除了下达行政命令,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陈泽州:自今年8月以来,宁波城市管理义务工作者协会启动“城管义工文明行”系列劝导活动。义工们定期上街一辆一辆地背,一辆一辆地扛,将无序停放的单车归整摆放。同时,劝导骑行者将车停放至指定区域,并在单车上配挂文明劝导提醒牌。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引导骑行者逐步形成共享文明意识。本轮“城管义工文明行”启动以来,协会已经向全市8.1万名城管义工发出文明倡议和动员,加强全市271处长效服务岗位的“定岗、定人、定责、定时”等义务服务,全市已有2万余名城管义工参与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城管义工协会成立了“沿街商户联盟”,很多商户成为爱心商户,自发参与到城市管理工作,主动管好门前市容秩序。当然,这样的志愿行动也不光是我们城管义工在做,其实许多志愿服务团队也在组织开展。相信我们的努力会给越来越多的骑行者带来正面积极的影响。
记者:据了解,摩拜单车是业内起步较早的品牌,目前在宁波市场占据的份额较大。作为新经济引领者,你们应该是最能迸发智慧火花的群体之一,那么在共享单车管理问题上又做了哪些探索和尝试?
忻鹏:作为运营企业,我们也希望车辆停放管理更加有序,毕竟这也关系我们的品牌形象。眼下我们正在摩拜单车上配挂文明骑行文明停放的公益告示牌。我们的告示牌在设计上融入了更多吸引用户参与互动的时尚元素,再配合市政管理处施划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在用户停车时推送短信提醒。如果他们没有将车停放在指定区域,就会收到我们的短信提醒,这一步我们已经开始做了。下一步,有可能会对多次不规范停车的用户实施包括信用、费用等方面惩罚措施。尽管在目前品牌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如果只有我们品牌这么做,可能在短期内会影响我们的用户数量,让我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但目光长远的企业最终都希望通过服务和管理的提升来增加品牌竞争力。同时,我们也会逐步向政府部门开放我们平台上的大数据。 记者:过去几年,宁波市在公共自行车项目建设中做了大量的投入,不知道目前公共自行车的运行情况如何?共享单车的涌入是否对公共自行车形成冲击?甚至有观点认为过去几年大量的投入付诸东流?
孙斌:宁波市自2013年9月开始投放公共自行车,目前市区已建成公共自行车网点1298个,覆盖范围包括海曙区、江北区、鄞州区、镇海区、北仑区、高新区和保税区。共投放公共自行车3.66万辆,办理租车卡52.5万张,手机APP用户3.8万人,租车总量近1.3亿次。
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的出现或多或少是受了公共自行车的启发,我觉得它们之间更应该是一种互补的關系,而不是竞争。我们掌握的数据显示,目前公共自行车依然有较为稳定的使用人群,主体对象是四五十岁以上的人群。面对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这部分人群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数字鸿沟,传统刷卡用车的方式相对更为熟悉便捷。而且更重要的是,公共自行车作为政府民生实事工程,具有较强公益属性,无需押金、1小时内免费的使用成本与及时到位的运营维护都具有较大吸引力。
俞海宏: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新的科技应用体现,为市民出行带来了一种新的很有价值的选择,已经为城市短途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确实对公共自行车形成一定冲击。但城市公共自行车与商业共享单车在发展定位和利益取向上有明显不同。公共自行车与城市的公交、地铁一样,具有很强的“公益”特性,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设施配备,不能因为共享单车的出现而忽略了公共自行车的特有价值。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们曾经大范围推广城市公交路线私营承包运作,后来又逐步回归到目前的公立为主的运营管理模式,主要原因也是公交的公益基础服务性质所要求的。所以,目前更重要的可能是思考如何借助共享单车的优势和能力,与城市公共自行车一起在城市短途出行服务领域,不但满足需求,而且体现公益,去探索如何让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融合发展,更好地服务广大用户。
记者:公共自行车和共享单车要如何融合发展?
俞海宏:公共自行车经过这三四年的发展,的确开始显现出一些问题,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在新科技领域的应用不够,定点租还造成的不便,时尚感较为缺乏等。接下来,我认为公共自行车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发展改进上,在坚持公益为先的基础上,思考如何借助商业模式的优势提高用户体验,而不是要去和谁一较高下。比如现在,公共自行车还依赖于刷卡使用,我们可以去尝试开发无卡使用或移动开卡等功能,如增加手机扫码使用等功能,以提高科技含量。同时,在外观设计上,也可以借鉴共享单车的鲜活色彩,增加公共自行车的时尚感。眼下,大家普遍认为公共自行车的定点租还失去了随取随还的便利性,但设想如果我们在现有的固定桩位站点上融入其他共享租赁的功能,比如共享充电、共享雨伞等,可能可以形成公共自行车的特有优势。
在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的融合发展问题上,可以考虑三个方面的协作。一是探索自行车维护能力的合作共享。宁波公共自行车需要以开放的姿态来寻求和共享单车的合作,可以为共享单车提供维护服务,将共享单车引入为宁波城市短途骑行服务保障的补充。二是探索调度服务的合作共享。宁波公共自行车可以通过提供更加规范的调度服务,来寻求和共享单车的合作,并通过合作来优化城市短途出行需求的保障。三是探索信息平台模式的合作。宁波可以探索基于现有公共自行车服务品牌、网络系统和保障能力,搭建真正的“共享自行车”运行平台,允许任何符合条件的自行车进入平台,提供共享自行车的服务供给。
记者手记
眼下各类政策都要求共享单车企业按照投入车辆总数不低于5‰的比例,配备车辆维护人员、维修人员和调度人员,这可是一笔不小的投入。采访中也有学者表示,与其单打独斗,还不如做资源整合。如借鉴菜鸟驿站代收快递的做法,引入一些沿街商户作为停放管理点,用户将车还至代管点,由商户经营者负责妥停至指定区域,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如此可以最大程度节约成本。
事实上,除了投放、停放管理上的问题,少数用户对车辆的不文明使用也令管理部门和企业颇为头痛。有的单车被拆了轮胎、卸了车座,有的被扔在垃圾堆和河塘里,有的被囤放在住宅楼道内,还有的居然被挂在树上。此现象既损害城市形象,也让单车企业蒙受损失。城市的文明最终体现为人的文明,共享单车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文明的各种姿态。愿我们的社会再多一些警示,人与人之间多一些提醒,相关部门和企业多一些有力有效的行规戒律,使越来越多的人来为文明加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