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战略观察与深化实施

来源 :上海城市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f9988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东省是我国经济最发达和城镇化水平最高的省区,也是城镇化矛盾最为突出和资源环境压力最大的省区,广东省率先在全国提出了创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的战略目标。在评估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情况的基础上,针对战略实施中存在的战略导向不明、体制机制缺乏、投入渠道有限、公众参与不足等问题,从明确目标指标,建立考核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强化资金保障,引导多元投资;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战略深化实施政策建议。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深度参与全球生产分工,与此同时,城镇化获得超常规发展。至2015年底,广东省常住人口达10 849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7.9%。城镇化率达68.7%,居全国前列。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率超过84%,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全省有8个城市人口超500万,占全国超500万人口城市个数的10%。[1]珠江三角洲核心地带形成了约1.5万平方公里的都市连绵区,已取代东京大都市区成为东亚地区规模最大的“巨型城市区域”。[2]
  然而,在这个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过程中,发展与积弊共存。城镇化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能源消耗持续攀升,环境压力越来越突出。长期以来,以粗放低效的土地利用模式推动的城镇建设,既缺乏城市规划在空间组织上的前瞻性引导作用,又因为无筛选的招商引资导致产业和城镇面貌的普遍趋同,最终形成了城镇空间的无序蔓延,部分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超过30%的国际警戒线。[3]不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又导致基础设施的结构性矛盾突出,钟摆式交通明显,绿色出行比例明显偏低,交通和居民生活能耗快速增长,高于全省综合能耗增速。2015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达3亿吨标准煤,占全国的7%。同时,雾霾、水体黑臭、土壤污染等环境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环境污染呈现压缩型、复合型特征,[4]正成为城市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广东省作为全国经济和人口大省,也是能源资源消耗大省和资源环境压力较大的省份,实现低碳发展意义重大。早在2010年广东省就被列为国家第一批低碳试点省,201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引入部省合作共建机制,率先探路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正式确立。本文在评估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情况的基础上,剖析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中面临的问题和障碍,同时结合工作实践提出政策建议。
  二、战略实施情况
  (一)政策先行,规划引领
  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高度重视政策、指引和规划的统领作用,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制定了专门的技术指引和管理规程,并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要求纳入到各类规划之中促进各地市落实实施。2010年以来共出台直接相关政策10余件,制定专门的技术指引7项,包括《广东省城低碳生态城乡规划管理规程》《广东省城市低碳生态建设专项规划编制指引》《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广东省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广东省旧社区低碳生态化改造建设指引》《广东省低碳生态社区评估标准》等。在《关于开展“十三五”近期建设规划制定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市加快编制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创新绿色建设发展模式,并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实施。要求各市应以探索编制“碳规”为契机,将低碳生态规划与“三规”等其他规划衔接融合,与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相衔接,并体现环保、产业、交通等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经批准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应纳入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并严格实施。在《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工作方案》中,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作为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的重要抓手。在《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明确将“生态文明、绿色低碳”作为广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并将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作为专门章节。
  (二)部省合作,全面推进
  2013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签订《关于共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示范省合作框架协议》,广东省成为首个以部省合作方式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省份。协议明确,指导各地研究编制实施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专项规划,指导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支持创建国家低碳生态城市、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等多层次、多类型的试点示范项目。加大资金支持力度,省政府统筹安排一定数量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各市、县财政相应配套和安排创建试点示范资金,带动社会资金,募集不少于200亿元资金投入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支持国际低碳生态合作项目优先落户广东省。为推动协议落实,广东省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纳入省新型城镇化工作框架,配套出台城市低碳生态建设规划编制指引、绿色生态城区规划建设指引和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指引等文件,积极构建“碳规”体系。深圳光明新区、肇庆新区中央绿轴生态城被列为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珠海市成功创建中欧低碳生态城市综合试点,成为全国两个综合试点城市之一,推进了城市紧凑发展规划、清洁能源利用等9大领域共27个试点项目。在全国率先部署开展了生态控制线划定工作,推进生态控制线管理立法,搭建生态控制线地理信息平台,严控城市建设用地增长边界。同时,指导各地有序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深圳光明新区开展“全国低影响开发雨水综合利用示范区”建设,珠海市高栏港经济区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海绵城市景观。
  (三)绿色建设,体制保障
  构建广东绿色建设体系,全力推动建筑节能减排。颁布《广东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为建筑节能工作提供法规依据;印发《广东省绿色建筑行动实施方案》,明确绿色建筑发展的方针和对策。先后颁布了建筑节能设计、施工、验收、绿色建筑评价、绿色建材产品的地方标准,印发了建筑节能构造和太阳能利用等方面的建筑节能标准设计图集,初步形成具有岭南特色的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技术标准体系。不断完善重点领域实施绿色建筑行动的配套政策,在全国率先发布《广东省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建筑用电约束性指标编制技术导则(试行)》,推动规划用地用电指标试行工作,各市也相继制定发展绿色建筑的实施细则。“十二五”期间,广东省新增绿色建筑6 112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并实现了绿色建筑各地级市全覆盖,绿色建筑面积位居全国前列。全省新建建筑节能竣工验收执行率达到100%,建成节能建筑5.2亿多平方米,完成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超过2 050万平方米。   (四)重点工程,落地实施
  率先建设绿道并实现升级。制定全国首个区域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和绿道网建设规划——《珠江三角洲绿道网总体规划纲要》《广东省绿道网建设总体规划(2011-2015年)》,按照“一年基本建成,两年全部到位,三年成熟完善”的目标,率先规划建设贯通珠三角的省立绿道网。此后,不断优化绿道网络体系,因地制宜推进粤东西北地区绿道网建设,加快开发绿道网综合功能,合理引导绿道“公共目的地”和社区体育公园建设。全省累计建成绿道逾12 000公里,新建社区体育公园逾300个。珠三角绿道网连续获得“中国人居范例奖”和“迪拜国际改善环境最佳范例奖”两项殊荣,“广东绿道”品牌全国叫响,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局部细节”。近期又印发了全省风景名胜区体系规划(2015-2030年),全省统筹,构建具有岭南特色、布局合理、规模适宜、综合效益良好的风景名胜区体系。组织制定省域公园体系和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指引,完善各类公园绿地,提升生态绿地建设水平,推动成为低碳生态城市示范省建设标志性工程。
  三、目前存在问题
  自2010年启动低碳试点省建设以来,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虽然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影响着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持续推进。主要表现在战略导向不明、体制机制缺乏、投入渠道有限、公众参与不足等方面。
  (一)战略导向不明
  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需要设立明确的目标和衡量标准,需要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来引导低碳生态城市的建设方向。[5]广东省虽然很早就意识到明确战略导向和目标指标的重要性,并在2013年立项开展了《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工作。但由于广东省地域广阔,资源环境禀赋迥异,不同地区城市发展基础差异明显,出台一套适用于广东全省又兼顾地区差异的指标体系难度特别大,至今该指标体系都未正式公布。由于缺乏省域层面的目标引导性,导致地方城市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目标不清、导向不明、动力不足、浮于表面、难以推进等问题,已经成为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深入实施的直接障碍。
  (二)体制机制缺乏
  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建设涉及众多领域,而且其建设发展具有渐进性,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就尤为重要。低碳生态城市的多专业、多领域、多部门交叉特点决定了部门协同推进机制的重要性。目前,虽然广州、深圳、惠州、中山等城市编制了低碳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但由于缺乏部门协同推进机制,规划实施普遍面临较大障碍,存在束之高阁的问题。同时,低碳生态城市具有典型的目标导向性、理念创新性和手段多样性的特点,对传统的城乡规划管理体系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也需要创新激励约束机制和制定配套政策来保障战略的落地实施。比如由于缺乏管理规程、激励政策等配套措施,低碳生态城市的理念和要求难以在城市开发建设中得到有效落实和监管。[6]
  (三)投入渠道有限
  低碳生态城市作为省域强力推进的战略,如何用有限的财政资金调动社会资本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是战略生命力的保障。目前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收益机制尚不明朗,而且有些领域还存在一些制度上的障碍,市场经济主体普遍没有积极性。比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受制于我国的电网政策和上网利益分配机制、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受制于碳排放交易的标准和程序、绿色建筑补贴政策难以落地实施、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资金来源有限等,这些都是影响低碳生态城市战略落地实施的重要因素。
  (四)公众参与不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生活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影响日益突出,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的生活方式又间接影响城市建设的倾向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要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发展,仅有规划和技术层面的支撑是不够的,最根本的还是引导公众形成低碳的生活理念和消费模式。[7]目前这方面也是广东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薄弱环节。比如由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意识薄弱,有些地市领导干部对建设低碳生态城市认识不到位,有的甚至把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与发展地方经济对立起来。企业追求经济利益,往往将节能低碳发展要求作为发展的限制,公众的绿色低碳生活意识也有待提升。这些市场主体的意识和行为直接影响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实施效果。
  四、战略深化建议
  (一)明确目标指标,建立考核体系
  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具体化,也是低碳生态城市的实施指引和管理准则,其建立有助于明确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政策导向,为低碳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明确指导。广东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制定要坚持可监测、可评估和可考核的原则,充分吸纳各领域、各行业专家及一线工作者的意见。为了保障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可操作性,要特别注重以下几个方面:①要充分考虑不同城市的差异。针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城市的差异化建设要求,在评价重点、评价项目、指标值确定等方面进行差异化处理,提高目标和指标体系的适用性;②指标的数量不易过多,并尽可能定量化,尽量使用单项指标,慎用加权指标;③指标属性要进行分类,比如分控制性指标、引导性指标和地区特色指标等。
  在制定明确、可操作并有社会认可度目标和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还要建立与之配套实施的考核体系。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的总框架下,积极探索保障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持续推进的考核评价体系。健全政绩考核制度,将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任务和考核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严格责任追究,从低碳生态发展角度完善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及问责制度,加强低碳生态城市考核评价体系的统计监测和执法监督。
  (二)创新体制机制,完善配套政策
  有针对性的体制机制是推进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重要抓手。以广东省创建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试点省为契机,以建设低碳生态城市为导向,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从规划编制到实施全过程的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管理机制。加强低碳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与各级法定城乡规划的衔接,在法定规划中落实低碳生态要求,充实完善现有规划。将低碳生态发展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建设的管理流程,从建设项目选址、建设用地规划、建设工程规划等“一书两证”的发放及工程竣工验收等环节强化管理。推进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环境产权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强节能减排减碳、低碳技术研发、低碳消费、碳汇培育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积极推行市场化节能减排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建立碳排放权、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   完善的配套政策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保障。适时出台广东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指导意见,明确责任部门,落实任务分工,用综合性公共政策推动战略落地。同时,省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同合作,制定财政、金融、建设、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政策,积极指导各地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工作。
  (三)强化资金保障,引导多元投资
  持续稳定的投入和相对明确的市场化收益机制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重要动力。首先,设立专项资金。借鉴住房城乡建设部、财政部推进绿色生态示范城区建设的奖励办法,以及广东省绿道建设的成功经验,由省财政设立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专项资金,保障制度设计、政策储备、技术研究、培训推广、督促考核等工作的开展。其次,设立扶持资金。针对示范工程和试点项目建设,设立我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的扶持资金,出台扶持资金申报、评审及管理的有关办法。第三,搭建融资平台。引导鼓励金融机构、民间资金对低碳生态城市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低碳技术研发提供资金支持,并制定税收减免、容积率奖励等多种激励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第四,创新绿色建设金融。鼓励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加强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为企业低碳技术创新、节能改造、产业低碳转型等提供信贷、担保、融资等服务,支持低碳生态城市建设重点工程、低碳产品和低碳新技术推广应用,从严控制高能耗、高污染类项目信贷投放。通过容积率奖励、地价优惠、审批手续简化、税收减免、价格调控、财政补贴等政策,推动低碳项目建设。在政府采购、城市建设等方面,优先考虑本地化的低碳产品。
  (四)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
  持续有效的公众参与是低碳生态城市战略成功实施的重要标志。广东省引导公众参与,营造舆论氛围方面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比如针对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涉及的政府、企业、市民三大主体,开展持续性的氛围营造和舆论引导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微博、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大力宣传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先进单位和典型做法,形成标杆效应,带动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在低碳生态城市专项规划编制过程中,充分发挥公众参与作用,特别是低碳社区规划中,要提供公众全过程参与的机制,使规划理念和关键措施充分得到公众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引导其生活方式的转变。不定期开展低碳行动志愿服务,倡导低碳消费和行为方式,在社区街道和乡镇农村开展各种形式的低碳知识普及活动,引导全社会形成低碳消费观念和低碳生产生活方式。政府率先垂范,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发挥表率作用;企业明确并履行其在低碳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社会责任,主动节能减排,生产满足社会需要的低碳节能环保产品;市民树立勤俭节约的消费观,购买节能环保低碳产品,主动选择绿色低碳出行。
  五、结语
  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和宏观政策调控,积极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对于广东省加快转型升级,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①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也是广东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抓手。然而,低碳生态城市战略实施的复杂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道路不会平坦。广东省应继续秉承“开风气之先”的风范,尽可能保持战略的严肃性和实施的延续性,随着形势的发展不断丰富低碳生态城市战略的内涵,弥补短板,因地制宜,扎实推进,为省域层面推进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探路。
  说明:本文得到以下基金项目支持:广州市科技创新委员会2016年科技计划项目(穗科创字〔2016〕172号):面向广州旧城更新的微气候仿真模型与调控技术研究;广州市节能专项资金(建筑节能分项)项目(J-2015-02):广州空港经济区重点开发区绿色城市规划设计与实施指引研究。
  注释:
  ①“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末视察广东时提出的殷切期望:广东要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
  参考文献:
  朱小丹同志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C].2016.
  世界银行.东亚变化中的城市图景:度量十年的空间增长[R].2015.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珠江三角洲全域空间规划(征求意见稿)[R].2015.
  广东省环境保护厅.广东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R].2016.
  李迅,刘琰.中国低碳生态城市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城市规划学刊,2011(4):23-29.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广东住房城乡建设年度报告(2013)[R].2015.
  代欣召.低碳城市核心价值观探讨[J].中国房地产业,2016(6):62-65.
  责任编辑:许 丹
其他文献
摘要: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治理总目标,原本仅限于民政部门统筹社会组织、社区和专业社工工作的三社联动机制,今后可能成为社会治理创新的最优载体。通过社会组织、社工和社区联动,可以充分发掘和整合复杂社会关系下的纷繁需求,有效处理网络时代下社会关系复杂化、利益主体诉求多元化和社区需求分层化问题,积极应对特大型城市社区治理带来的诸多新挑战。目前的三社联动机制尚未被赋予社会治
期刊
摘要:通过微博文本采集了網上游客对召稼楼游览的博文,设定9个主类目、25个次类目对所有文本进行分类及态度的判别。再使用RostCM软件对文本进行分类和词频分析,找出召稼楼旅游中游客关注度最高的内容,以此了解游客对召稼楼这一景点的印象内容的聚焦点以及景点在游客心目中的优劣程度。主要目标在于为召稼楼旅游开发提供可靠的形象完善依据,并进一步完善有关乡村旅游的大数据挖掘研究。  一、选题背景  目前,利用
期刊
摘要:随着银色浪潮在我国席卷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何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特别是缓和老年人健康医疗的供需矛盾已经成为了我国社会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在我国当前初级卫生保健服务供给乏力的大背景下,政府与社会合力提升老龄工作的服务水平或成为解决这一战略性问题的新思路。基于我国面临的老龄化挑战,在回顾老龄工作服务进展和意义的基础上,以湖北省为例,展现了该地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及医疗使用状况,分析了健康医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纵火、爆炸、拥挤踩踏、操作失误等人为因素引起的非传统安全城市地铁事故多发频发,对民众的出行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应急管理形势严峻而紧迫。2017年2月10日发生的香港地铁人为纵火事件作为典型个案,让人们认识到相关方的应急响应及善后措施的重要意义,也同时让人们感受到在城市应急管理中的明显不足之处。在非传统安全视角下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完善地铁相关法律法规、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强化监测预警系统、
期刊
摘要:人口流动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城市地区,始终存在着结构性的社会治理难题,集中体现在当前的地方基层组织如何与弥散的社会有效衔接的问题,并且也越来越需要寻找外来流动人口参与地方社区治理的有效机制。上海市高桥社区依托党员力量,在外来人口中设立党支部的创新经验显示: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文化是人口流入型地区社会治理的重要资源。通过设立“来奉人员管理委员会”,实现了地方基层党组织与外省籍党员
期刊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生活形态改变显著。商业中心不再是单纯满足购物需求的场所,而逐渐成为了人们休闲娱乐、社交等综合活动的场所,因此在商业景观的空间设计上,需满足更为综合的要求。长沙奥特莱斯景观设计,从商业综合功能特征、商业景观的空间设计、商业景观的技术设计等方面进行考虑,以期为城市商业景观设计项目提供参考。  勒·柯布西耶曾说:每座城市都需要带领步入国际化的城市
期刊
编者按:  本期专题论坛的主题是“城市综合改革整治的绩效评价”,共有7位专家学者分别从国内外城镇化质量内涵、城市基本管理单元建设、城市公共安全防控問题、城市环境经济政策、特色小镇实践探索等角度,探讨了国内外城市治理的典型案例与经验借鉴,并对当前城镇化的要素驱动、城市综合治理的适应性提升、城乡演变过程中的均衡发展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基于共享利益视野的积极探索,为当前城市综合治理绩效的科学评价提供了述行
期刊
摘要:随着农村社会的转型和农村家庭结构的改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面临着重大挑战,农村老年人面临老无所养、老无所依的窘境。当前,国家和政府对农村老年人的正式社会支持制度尚不完善;以家庭为主的非正式社会支持主体对农村老年人的支持功能逐渐退化。农村家庭权力结构的变化,农村居民的个体化和理性化以及乡村社会孝道文化的式微是当前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存在问题的主要社会根源。中国农村社会转型中出现的利益化趋势,需要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大陆地区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组织被赋予了更多参与城市更新和社区建设的期望,认同社会组织在我国的城市更新体系中是最具潜力的力量,研究社会组织在城市更新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从实践角度而言,我国台湾地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经过近20年来的成功推行,为大陆地区推进社会组织在城市更新中发挥更具实质性的作用提供了三方面的启示:一是引入社会组织的参与式治理,促进社会组织积极介入和扎
期刊
摘要:城市公共交通是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满足市民基本出行需求的重要保障。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当前形势下,缓解交通拥堵、改善城市出行环境,推进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势在必行。以哈尔滨市的公共交通为例,城市传统布局的限制、公共交通精品服务欠缺、私家车保有量上升及新手司机增多等因素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可以类推我国各大城市存在的交通共性问题,从而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