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付俊芳,(1991-),女,汉族,重庆万州,重庆工商大学金融学在读研究生。
摘要:金融体系流动性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流动性过剩也长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目前存在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拟在对当前的金融形势进行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并提出缓解当前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
一、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含义
流动性是一种极其复杂经济金融现象,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内容不同,对流动性进行具体定义有着不同层次上的界定。一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将流动性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流动性是指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所拥有的随时可以用于投资的资产。从广义的角度,人们常把流动性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资产总量(如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和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
对于流动性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从宏、微观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判定。微观的流动性,就是资产变现的能力或资产相互转换所需的时间长短和交易费用;宏观上的流动性是指整个金融经济体中货币投放量的具体情况,可以用各种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量或信贷量来衡量。本文更关注的是流动性的宏观定义。宏观与微观层面的流动性并非毫不相关,例如宏观流动性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微观资产的变现能力;反之,以不同的微观流动性为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的宏观流动性指标。
国际普遍对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为: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过剩,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增长的需求,超过了正常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均衡货币量,则流动性出现过剩。
二、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影响
(一)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流动性过剩具体表现为货币供给的增幅远超过GDP的增幅,即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则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我国的货币供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
马歇尔K值经常作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衡量流动性过剩的经典指标。在具体应用马歇尔K值时,考虑到广义货币存量M2能更加全面的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国民收入所产生的货币需求的状态,马歇尔K值中的货币供应量一般用M2代替,即马歇尔K值等于“M2/GDP”,这亦较适合我国的情况。一般而言,当K大于1时,表示经济系统中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因此存在流动性过剩;当K小于1时,表示经济系统中的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也即存在流动性紧缺。
表2-1中给出了2005-2015年间我国的马歇尔K值的计算结果,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的马歇尔K值长期大于1,并存在总体终处于上持续上升的趋势,长期并没有得到缓解,并于2015年达到了2.79。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余额M2已经突破130万亿,2015年我国名义GDP下降至48万亿,M2未降反增,马歇尔K值显示出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然十分严峻。
另外,广义货币M2是在狭义货币M1的基础上再加上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后面两项的流动性比M1弱,但也纳入广义货币的统计范畴。在广义货币M2的总量中,因M1流动性较强,故观察M1在货币存量总体中所占的份额,亦可据此推断经济的活跃程度和整体流动性强弱。
M2减去M1的部分被居民与企业部门以储蓄和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当该差额上升时,说明经济体中货币构成的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用于日常交易结算的部分减少,以存款形式滞留于银行体系的部分增加,说明经济体对于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扩大。由表2-1可知,M2的增速在大多数的年份里高于M1,尤其是近五年来,M2增速持续的高于M1,累计起巨额的差额,截至到2015年,M2与M1之间的差额以达到985200亿元,表明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失衡的众多表现之一即是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它对经济体的影响要客观的看待。本文将从流动性过剩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总体而言,流动性过剩对金融经济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1、流动性过剩对金融经济的正面积极影响
正面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足的流动性有助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例如,有利于推进股权分置改革、逐步实现全流通。二是有助于银行利用充足的流动性抓紧改革。一般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不良贷款率较高,而充沛的资金使银行有更多的时间应对这些问题。三是充足的流动性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绩效,同时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四是充足的流动性为政府部门提供了资金保障,能有效行使相关职能。另外,充足的流动性还增强了居民对投资理财的选择余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为投资理财创造了巨大的套利空间和机会。
2、流动性过剩对经融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性过剩直接表现在M2/GDP的值增大,意味着提升了经济发展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扩张了银行的风险。二是过多的流动性引发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有形成通货膨胀的危险;流动性过剩进入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领域,加剧推动形成资产泡沫,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三是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大部分来源于外汇占款过多投放,使央行不得不频频动用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被动对冲,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对冲成本也逐渐增大。四是由于流动性主要以外汇占款的投放方式为主,容易导致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与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与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不平衡,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另外,过多的流动性使得房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大大降低居民的消费能力,而最终资产泡沫的破灭也会使居民遭受巨大财产损失。 三、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
我国目前的流动性水平过剩,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做出如下分析。
(一)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全球流动性传导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到重创。本轮经济危机爆发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降低危机对本国经济社会的伤害,减少失业,保持社会稳定。具体措施包括1.降息政策:美国从2007年9月18日的5.25%降至2009年初的0-0.25%,降息的力度在美联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2.量化宽松政策:截止2014年10月,美国已接连推出了四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3.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救助政策等。
各项政府救助措施虽然有效的缓解了危机时刻金融市场的恐慌,但也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社会背景下,其他国家都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过剩的全球资本部分流入中国最终造成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加大,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外汇头寸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外汇头寸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其本身拥有的外汇头寸较少,央行被动增加了外汇储备,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其次,在强制结售汇制的规定下,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必然会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最后,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三)中央银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
我国目前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税收、不断扩大政府支出等。另外,2012年我国开始货币政策转向,由之前偏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减少央票的发行频率,降低央票的发行规模,并且开始加大力度回购债券,为市场投放流动性。截止目前,已经连续多次下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央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必然会增强流动性,加之由于利益驱动使境外的逐利资金更多的流入国内,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可能在防止经济下滑的同时产生各种副作用,其中明显的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带来流动性过剩和潜在的通胀预期。
(四)其他宏观方面成因
除以上分析的几点之外,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作用下,资本的逐利性促使国际热钱向国内涌入;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不畅直接导致资金总量过剩;或由于消费不足而过剩的国内产品因外流而加剧了贸易顺差和外汇流入等,都是造成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多重原因所在。
四、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使用外汇储备,加强外汇管理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根据上文,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因此,为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必须合理利用巨额外汇储备,并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具体来讲,可将外汇储备划分为投资性部分与流动性部分分别管理。投资性部分由专门的部门单独进行管理,主要用于投资收益性较高的金融资产上和我国对外发展的战略性调整。例如用于购买具有一定风险性的高收益国外的债券和股票等金融产品,或我国在国外购买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技术和设备,或者直接在海外进行的合理的投资。流动性部分则主要用于发达国家的高安全性和高流动性的货币工具或者政府债券,从而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实施提供资产基础。
(二)扩大内需,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
为改善由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超发现象,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少我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我国经济现在处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不平衡增长状态下,而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健康地转变为由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出口需求共同作用而拉动的均衡性增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欲想达成这个目标,我国应主动寻求投资与消费的平衡状态,以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增强消费并不是要以抑制投资的增长为背景,而是要提高投资的质量,避免由于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同时,鼓励国民消费也是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
(三)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缓解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协调我国国际收支的根本措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有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才具有其独立性。由于在汇率浮动程度和区间逐步扩大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因此,尽管我国目前无法实现短期内汇率的完全浮动,但至少我们应该促使我国目前的汇率浮动更为灵活。央行也不必为达到维持汇率稳定的目的而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这样就减少了市场货币的总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另外,利率的市场化是汇率制度改革的前提,只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才能实现利率变动与汇率变动的搭配协调,才能平衡国内外资本流动压力。
(四)减少政府干预,增加央行独立性,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力求保持货币中性原则
根据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我国政府常常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从短期来看,尤其是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从长期来看,这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利的。从上文可知,政府干预市场所采取的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及央行相配合的货币政策可能会造成货币超发现象,进而造成流动性过剩现象。由于我国央行缺乏独立性,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通常要向政府的目标低头,为了短期刺激经济而釆取可能导致货币超发的政策,所以要改善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应该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增加央行的独立性。(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军,任景波.流动性问题与对策研究[M].第一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胜.我国流动性的变动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1(1)
[3]巴曙松.流动性过剩的政策重点应放在维持内部宏观经济平衡上[J].经济研究参考,2011(12)
[4]李若愚.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及其治理[J].金融与经济,2011(2)
[5]任兆璋,于孝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7(1)
[6]罗军,钟城.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
[7]杨雪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危机[J].世界经济研究,2014(05)
摘要:金融体系流动性问题一直是许多学者研究的重点,流动性过剩也长期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目前存在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本文拟在对当前的金融形势进行客观判断的基础上,分析我国现阶段流动性过剩的现状、成因,并提出缓解当前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
一、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含义
流动性是一种极其复杂经济金融现象,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内容不同,对流动性进行具体定义有着不同层次上的界定。一般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一种是将流动性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流动性是指央行投放的基础货币和商业银行所拥有的随时可以用于投资的资产。从广义的角度,人们常把流动性理解为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资产总量(如与实体经济增长密切相关的货币供应量和具有变现能力和支付能力的金融资产)。
对于流动性更深层次的分析,需要从宏、微观不同的视角进行理解和判定。微观的流动性,就是资产变现的能力或资产相互转换所需的时间长短和交易费用;宏观上的流动性是指整个金融经济体中货币投放量的具体情况,可以用各种不同统计口径的货币量或信贷量来衡量。本文更关注的是流动性的宏观定义。宏观与微观层面的流动性并非毫不相关,例如宏观流动性的增强有助于提高微观资产的变现能力;反之,以不同的微观流动性为划分,可以得到不同的宏观流动性指标。
国际普遍对流动性过剩的定义为:货币供应量相对于实体经济的过剩,如果货币供应量超过了实体经济增长的需求,超过了正常经济活动所需要的均衡货币量,则流动性出现过剩。
二、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表现及影响
(一)流动性过剩的表现
从宏观经济的角度出发,流动性过剩具体表现为货币供给的增幅远超过GDP的增幅,即一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则会出现流动性过剩的可能。我国的货币供量划分为三个层次:M0=流通中的现金;M1=M0+活期存款;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保证金。
马歇尔K值经常作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衡量流动性过剩的经典指标。在具体应用马歇尔K值时,考虑到广义货币存量M2能更加全面的反映出货币供应量超过国民收入所产生的货币需求的状态,马歇尔K值中的货币供应量一般用M2代替,即马歇尔K值等于“M2/GDP”,这亦较适合我国的情况。一般而言,当K大于1时,表示经济系统中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因此存在流动性过剩;当K小于1时,表示经济系统中的货币供给小于货币需求,也即存在流动性紧缺。
表2-1中给出了2005-2015年间我国的马歇尔K值的计算结果,从中可以清晰的看出,我国的马歇尔K值长期大于1,并存在总体终处于上持续上升的趋势,长期并没有得到缓解,并于2015年达到了2.79。截止到2015年,我国的广义货币余额M2已经突破130万亿,2015年我国名义GDP下降至48万亿,M2未降反增,马歇尔K值显示出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然十分严峻。
另外,广义货币M2是在狭义货币M1的基础上再加上单位定期存款和居民储蓄存款,后面两项的流动性比M1弱,但也纳入广义货币的统计范畴。在广义货币M2的总量中,因M1流动性较强,故观察M1在货币存量总体中所占的份额,亦可据此推断经济的活跃程度和整体流动性强弱。
M2减去M1的部分被居民与企业部门以储蓄和定期存款的形式持有,当该差额上升时,说明经济体中货币构成的结构出现了重大变化,用于日常交易结算的部分减少,以存款形式滞留于银行体系的部分增加,说明经济体对于货币的需求相对减少,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差额扩大。由表2-1可知,M2的增速在大多数的年份里高于M1,尤其是近五年来,M2增速持续的高于M1,累计起巨额的差额,截至到2015年,M2与M1之间的差额以达到985200亿元,表明我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流动性过剩。
(二)流动性过剩对金融经济的影响
宏观经济失衡的众多表现之一即是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它对经济体的影响要客观的看待。本文将从流动性过剩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方面具体分析。总体而言,流动性过剩对金融经济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影响。
1、流动性过剩对金融经济的正面积极影响
正面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充足的流动性有助于资本市场的改革和进一步发展。例如,有利于推进股权分置改革、逐步实现全流通。二是有助于银行利用充足的流动性抓紧改革。一般国有商业银行股改前不良贷款率较高,而充沛的资金使银行有更多的时间应对这些问题。三是充足的流动性能有效促进企业发展,提高企业的绩效,同时改善企业经营状况。四是充足的流动性为政府部门提供了资金保障,能有效行使相关职能。另外,充足的流动性还增强了居民对投资理财的选择余地,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的繁荣为投资理财创造了巨大的套利空间和机会。
2、流动性过剩对经融经济的负面消极影响
流动性过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性过剩直接表现在M2/GDP的值增大,意味着提升了经济发展对银行体系的依赖程度,扩张了银行的风险。二是过多的流动性引发固定资产投资过度,有形成通货膨胀的危险;流动性过剩进入房市、股市等资产价格领域,加剧推动形成资产泡沫,从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三是目前的流动性过剩大部分来源于外汇占款过多投放,使央行不得不频频动用央行票据、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被动对冲,降低了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同时对冲成本也逐渐增大。四是由于流动性主要以外汇占款的投放方式为主,容易导致创汇较多的东部地区与创汇较少的中西部地区、创汇较多的第二产业与创汇较少的第三产业资金不平衡,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另外,过多的流动性使得房产、股票等资产价格不断上升,大大降低居民的消费能力,而最终资产泡沫的破灭也会使居民遭受巨大财产损失。 三、我国现阶段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分析
我国目前的流动性水平过剩,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本文从宏观层面上对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成因做出如下分析。
(一)金融危机后的全球全球流动性传导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到重创。本轮经济危机爆发后,美欧等发达经济体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期降低危机对本国经济社会的伤害,减少失业,保持社会稳定。具体措施包括1.降息政策:美国从2007年9月18日的5.25%降至2009年初的0-0.25%,降息的力度在美联储历史上是比较罕见的;2.量化宽松政策:截止2014年10月,美国已接连推出了四轮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通过量化宽松政策向市场注入大量流动性资金;3.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救助政策等。
各项政府救助措施虽然有效的缓解了危机时刻金融市场的恐慌,但也向市场注入了过多的流动性。在全球流动性过剩的社会背景下,其他国家都实行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过剩的全球资本部分流入中国最终造成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二)国际收支顺差的加大,外汇储备快速增长
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导致我国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我国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现象也开始显现出来。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由于外汇头寸的限制,商业银行的大部分外汇头寸必须由中央银行统一收购,其本身拥有的外汇头寸较少,央行被动增加了外汇储备,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货币供给量成倍增长。其次,在强制结售汇制的规定下,企业和居民等经济主体在国际经济贸易活动中所得到的外币资产必须向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兑换成本币,并存入其银行账户,必然会引起基础货币的扩张。最后,尽管我国目前实行了富有弹性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但是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浮动幅度控制在千分之五以内,为保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减轻外汇市场上由于外汇供给大于外汇需求而产生的人民币升值压力,随着国际收支顺差的扩大和外汇储备的迅速增长,央行不得不大量购进外汇,投放基础货币,这进一步加剧了国内货币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三)中央银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
我国目前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施宽松的财政政策,包括减少税收、不断扩大政府支出等。另外,2012年我国开始货币政策转向,由之前偏紧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减少央票的发行频率,降低央票的发行规模,并且开始加大力度回购债券,为市场投放流动性。截止目前,已经连续多次下调了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和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中央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从本质上来讲就是向市场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必然会增强流动性,加之由于利益驱动使境外的逐利资金更多的流入国内,加剧了我国的流动性过剩。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以及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都可能在防止经济下滑的同时产生各种副作用,其中明显的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带来流动性过剩和潜在的通胀预期。
(四)其他宏观方面成因
除以上分析的几点之外,在对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作用下,资本的逐利性促使国际热钱向国内涌入;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不畅直接导致资金总量过剩;或由于消费不足而过剩的国内产品因外流而加剧了贸易顺差和外汇流入等,都是造成我国目前流动性过剩的多重原因所在。
四、缓解金融体系流动性过剩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使用外汇储备,加强外汇管理
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使我国成为世界上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根据上文,过快的外汇储备增长是造成流动性过剩的重要原因。因此,为缓解流动性过剩问题,我国必须合理利用巨额外汇储备,并加强对外汇储备的管理。具体来讲,可将外汇储备划分为投资性部分与流动性部分分别管理。投资性部分由专门的部门单独进行管理,主要用于投资收益性较高的金融资产上和我国对外发展的战略性调整。例如用于购买具有一定风险性的高收益国外的债券和股票等金融产品,或我国在国外购买国家发展所需要的战略性资源、技术和设备,或者直接在海外进行的合理的投资。流动性部分则主要用于发达国家的高安全性和高流动性的货币工具或者政府债券,从而为我国的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的实施提供资产基础。
(二)扩大内需,调整国内的经济结构,减少经济发展对出口的依赖
为改善由外汇占款导致的货币超发现象,就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扩大国内需求,增强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少我国经济对出口的依赖。我国经济现在处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的不平衡增长状态下,而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健康地转变为由居民消费需求、企业投资需求、政府支出需求和出口需求共同作用而拉动的均衡性增长是一个长期的目标。欲想达成这个目标,我国应主动寻求投资与消费的平衡状态,以实现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增强消费并不是要以抑制投资的增长为背景,而是要提高投资的质量,避免由于不合理的投资结构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同时,鼓励国民消费也是拉动国内需求的重要举措。
(三)完善我国汇率形成的市场机制,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
完善汇率形成机制,是缓解我国目前的“双顺差”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协调我国国际收支的根本措施。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有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才具有其独立性。由于在汇率浮动程度和区间逐步扩大的条件下,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因此,尽管我国目前无法实现短期内汇率的完全浮动,但至少我们应该促使我国目前的汇率浮动更为灵活。央行也不必为达到维持汇率稳定的目的而增发大量的基础货币,这样就减少了市场货币的总量,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另外,利率的市场化是汇率制度改革的前提,只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才能实现利率变动与汇率变动的搭配协调,才能平衡国内外资本流动压力。
(四)减少政府干预,增加央行独立性,在制定货币政策时力求保持货币中性原则
根据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我国政府常常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从短期来看,尤其是在面对经济危机时,政府干预经济的行为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然而从长期来看,这对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是不利的。从上文可知,政府干预市场所采取的扩张的财政政策以及央行相配合的货币政策可能会造成货币超发现象,进而造成流动性过剩现象。由于我国央行缺乏独立性,在制定货币政策时通常要向政府的目标低头,为了短期刺激经济而釆取可能导致货币超发的政策,所以要改善我国流动性过剩的现状,应该要减少政府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增加央行的独立性。(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
参考文献:
[1]杜军,任景波.流动性问题与对策研究[M].第一版.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2]陈胜.我国流动性的变动对实体经济影响的实证研究[J].南方金融,2011(1)
[3]巴曙松.流动性过剩的政策重点应放在维持内部宏观经济平衡上[J].经济研究参考,2011(12)
[4]李若愚.流动性过剩、资产价格泡沫及其治理[J].金融与经济,2011(2)
[5]任兆璋,于孝建.我国流动性过剩的实证分析[J].南方金融,2007(1)
[6]罗军,钟城.我国流动性过剩问题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2(11)
[7]杨雪峰,从流动性过剩到流动性危机[J].世界经济研究,201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