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自2016年正式使用以来,在农村中学使用中体现了新教材积极的一面: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教材中多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同时,它也体现了其消极的一面:学生主观上不重视课堂,不吸收知识,不完成作业。在农村中要学好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要适当挑选或修改教材上的素材,使之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内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实践在日常生活中,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农村中学;巧选素材;实践;激励机制
2016年4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这适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标,关注了当下最重要的两个底线——作为自然人的道德底线和作为社会人的法治底线,体现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课程的传承性和发展性,体现现实的针对性和学科性。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乡镇,属于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学。学校周边环境复杂,由于近几年大规模拆迁导致很多本地生源和优质生源流失,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学校周边,流动人口多。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不重视,另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因此,虽然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要遵守社会道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不是很到位。更为危险的是,很多孩子法制观念淡薄,甚至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在校园里甚至在社会上做出了一些不良行为。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对孩子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很有可能导致这些孩子将来不能正常健康地在社会上生活。下面,笔者将简单描述一些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现状。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的几点现状
1.积极的方面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与现实社会接触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纵观已有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它能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的生活、学习、社会问题,学会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学会处理与自我、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比如说学生们即将学习到的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就是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与人交往的甜蜜与苦涩,感悟与人交往对自己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建立友谊的正确方式,学会维持和呵护友谊。面对信息化的社会,还要教会孩子掌握网上交往之道,慎重结交网络朋友。
通过一年多的教材使用,笔者与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教材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教育作用。尤其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由于生活相对闭塞,学生对国家、社会上发生的很多重要事情都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甚至不关心,反而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大量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干扰着孩子的价值判断,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而《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学生形成正确是非观的一剂良药。
(2)教材中多種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对于每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设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导入下文学习,每一框最后设置“拓展空间”,中间再穿插“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内容。我们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就“探究与分享”这一活动为例:书本上一共设计了77个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有的围绕相关主题列举几个观点并引导学生加以辨析、选择;有的引导学生解读相关情境材料并与学生分享所得;有的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列举实例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进一步补充实例;有的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就两个不同的问题加以比较、鉴别;有的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程序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分享收获和感受;有的引导学生围绕活动设计自主完成相关活动;有的引导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采取相关行动等。
对于农村中学的老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而言,在对新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思考上跟城里的学校老师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甚至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运用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而新教材中多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和借鉴。在外在教学资源欠缺、内在自身素质不高的现状下,依照书本既不会使教学脱离课标的要求,又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思辨性。
而从学生角度而言,“道德与法治”学科,远不及语数外物理化等学科在学生心目中重要,在这种现状下,最大的抓手就是课堂教学。在使用新教材的这段时间里,通过观察和实践,能切身感受到开展这些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调动课堂的活跃程度,营造欢声笑语、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吸引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所学、有所悟。
2.消极的方面
很多农村中学的孩子受家庭环境、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就缺乏内在学习的动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重视课堂,不吸收知识,不完成作业。所以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主观上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他们健康安全的生活在社会上的指导性,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这门学科从应试角度对于升学的重要性。
而根据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更加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些课程,但是受教师资源和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它们基本上都是由班主任、语文老师兼职,最终变相成了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很多孩子在进入中学后,对我们这门学科是陌生的,甚至会问我:“老师你教语文还是数学啊?其他老师会占我们课吗?我们是不是就看电影啊?”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现状导致了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们主观上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不重视甚至是误解。
二、在农村中学如何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
1.适当挑选或修改教材上的素材,使之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
教材上选取的素材为了保障其适用性和通用性,有的是学生很早就了解或知道的故事,学生没有新鲜感,有的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性,很难吸引现在学生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地挑选或修改教材上的素材,让它们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
比如说,农村中学的学生父母是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的农民为主。家里一般也都是非独生子女比较多。很多学生父母都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照顾,或者是跟哥哥姐姐相互陪伴。那我们在学习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的时候,选取素材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
再比如说,农村学生家庭收入普遍不高,生活不太富裕,很多学生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上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或者兴趣班,用高科技的电子学习产品,也不了解一些可以学习知识的网站,或者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等等。更加现实的是,很多孩子自己愿意或者父母要求他们初中毕业之后就出去打工或者上个技校早点出来工作。那教师在学习七上第二课“学习新天地”的时候,讲到学习方法教师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讲到享受学习我们要告诉他们知识和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
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很不了解,在选用一些很新的素材给学生进行上课时,学生是陌生的,不知道的,所以这提醒我们要多加强对学生的时政教育。
2.内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实践在日常生活中
北京汇文中学的胡云琬老师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的一篇文章说道:“课程更名后,新教材比原教材富有一定的新意。为了达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特提出以下三项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第一,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守法、用法行为,这是一项力求达到的教学建议;第二,在全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学,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第三,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既要高度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高度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她着重强调了践行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带着我们所教的知识去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让传授的知识对他整个人生的幸福发展起到奠基作用。作为社会人我们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作为自然人我们少不了道德的制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普及法律常识的作用,是任何学科所替代不了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和督促孩子将道德与法治运用在社会生活中。
而且,农村中学的孩子,由于家庭原因,父母很多不在身边,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也缺乏大人的监督和管控。这就导致了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沾染一些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减少这样的现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3.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初中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活动积极性。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参加的活动和比赛比较少,所以他们很乐于展现自己,获得荣誉。甚至是小到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扬都是他们所积极追求的。所以,为了用好《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不妨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说:
(1)辩证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推进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师生思维交流的重要呈现形式,也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方式。但是,对于课堂评价我们不能一味地用“好” “很棒”“正确”来回答。对学生回答的亮点,在肯定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对于学生说不清楚的,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点拨和提示。对于学生回答错误的,教师要根据情况提出严厉的批评或者是鼓励和纠正。让学生通过老师多元化的评价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作业与试卷的简单评价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水平。对于学生用心写出的作业和完成的试卷,不能机械地局限于打钩或叉的对错符号,冷冰冰的符号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不妨可以给学生送上一颗五角心、一个笑脸、一小段鼓励的话,或者简单的小评语。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或者试卷,一个哭脸,一句加油,或者准确到位的批评和建议也会让学生为之一振。
(3)积分榜和荣誉称号
制作一张小小的积分表,根据学生上课发言的次数,作业优秀的次数,考试进步的次数……给学生进行积分的累积,小小的积分是学生个人成就的体现。学期结束后進行积分表彰,评选“道德与法治之星”等称号,通过这些荣誉称号来肯定和激励学生。
个人进步的同时还要鼓励小组你追我赶,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荣誉的获得添砖加瓦,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带动整个班级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
《道德与法治》作为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完善的地方。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老师,负重尤知征途远,不用扬鞭蹄自奋,笔者将竭尽所能,用好新教材,教好我学生,育好每个人。
参考文献
[1] 顾书明. 谈中小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及其组织实施[J].
[关键词] 《道德与法治》;农村中学;巧选素材;实践;激励机制
2016年4月28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2016年中小学教学用书有关事项的通知》。这适应了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为学生成长服务的目标,关注了当下最重要的两个底线——作为自然人的道德底线和作为社会人的法治底线,体现时代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体现课程的传承性和发展性,体现现实的针对性和学科性。
笔者所在学校地处乡镇,属于教学条件比较落后的农村中学。学校周边环境复杂,由于近几年大规模拆迁导致很多本地生源和优质生源流失,大量外来务工人员租住在学校周边,流动人口多。学生整体素质不是很高,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普遍不重视,另一部分原因是很多孩子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目的性。因此,虽然大多数孩子都知道要遵守社会道德,但是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不是很到位。更为危险的是,很多孩子法制观念淡薄,甚至缺乏基本的法律常识,在校园里甚至在社会上做出了一些不良行为。如果不进一步加强对孩子道德与法治的教育,很有可能导致这些孩子将来不能正常健康地在社会上生活。下面,笔者将简单描述一些我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现状。
一、《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的几点现状
1.积极的方面
(1)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悟。初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与现实社会接触的范围也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深。纵观已有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它能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内容,引导学生学会面对现实的生活、学习、社会问题,学会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学会处理与自我、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美丑概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维护法律尊严,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比如说学生们即将学习到的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友谊的天空”,就是在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与人交往的甜蜜与苦涩,感悟与人交往对自己的健康成长的重要性,更要指导学生学会建立友谊的正确方式,学会维持和呵护友谊。面对信息化的社会,还要教会孩子掌握网上交往之道,慎重结交网络朋友。
通过一年多的教材使用,笔者与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教材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教育作用。尤其对我们农村地区的孩子,由于生活相对闭塞,学生对国家、社会上发生的很多重要事情都不知道或者不清楚,甚至不关心,反而更容易受到网络暴力和大量负面信息的影响。这些不良因素严重干扰着孩子的价值判断,形成不健康的价值观念。而《道德与法治》教材就是学生形成正确是非观的一剂良药。
(2)教材中多種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到课堂上来。《道德与法治》新教材对于每一框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设置“运用你的经验”栏目导入下文学习,每一框最后设置“拓展空间”,中间再穿插“探究与分享”“方法与技能”“阅读感悟”“相关链接”等内容。我们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就“探究与分享”这一活动为例:书本上一共设计了77个不同形式的活动内容,有的围绕相关主题列举几个观点并引导学生加以辨析、选择;有的引导学生解读相关情境材料并与学生分享所得;有的围绕同一主题从不同角度列举实例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会进一步补充实例;有的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就两个不同的问题加以比较、鉴别;有的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程序制作、传递“家庭美德快递卡”分享收获和感受;有的引导学生围绕活动设计自主完成相关活动;有的引导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采取相关行动等。
对于农村中学的老师,尤其是一些老教师而言,在对新教材的理解把握,教学环节的设计与思考上跟城里的学校老师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甚至在先进的多媒体资源运用方面还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而新教材中多种形式、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就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和借鉴。在外在教学资源欠缺、内在自身素质不高的现状下,依照书本既不会使教学脱离课标的要求,又保证了教学的科学性和思辨性。
而从学生角度而言,“道德与法治”学科,远不及语数外物理化等学科在学生心目中重要,在这种现状下,最大的抓手就是课堂教学。在使用新教材的这段时间里,通过观察和实践,能切身感受到开展这些趣味性的活动,一方面能够调动课堂的活跃程度,营造欢声笑语、积极思考的课堂氛围;另一方面也能进一步吸引学生对本学科的兴趣,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所学、有所悟。
2.消极的方面
很多农村中学的孩子受家庭环境、学习氛围等因素的影响,本身就缺乏内在学习的动力,表现在学习上就是不重视课堂,不吸收知识,不完成作业。所以这就导致了他们在主观上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这门学科对于他们健康安全的生活在社会上的指导性,另一方面他们没有认识到这门学科从应试角度对于升学的重要性。
而根据教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到的更加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我们的孩子在小学阶段,虽然开设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些课程,但是受教师资源和应试教育压力的影响,它们基本上都是由班主任、语文老师兼职,最终变相成了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等。很多孩子在进入中学后,对我们这门学科是陌生的,甚至会问我:“老师你教语文还是数学啊?其他老师会占我们课吗?我们是不是就看电影啊?”让人哭笑不得。 这些现状导致了我们农村中学的孩子们主观上对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不重视甚至是误解。
二、在农村中学如何用好《道德与法治》教材
1.适当挑选或修改教材上的素材,使之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
教材上选取的素材为了保障其适用性和通用性,有的是学生很早就了解或知道的故事,学生没有新鲜感,有的比较陈旧,缺乏时代性,很难吸引现在学生的兴趣。所以笔者认为可以适当地挑选或修改教材上的素材,让它们更贴近农村学生的生活。
比如说,农村中学的学生父母是以外来务工人员和当地的农民为主。家里一般也都是非独生子女比较多。很多学生父母都不在身边,由爷爷奶奶照顾,或者是跟哥哥姐姐相互陪伴。那我们在学习七上第七课“亲情之爱”的时候,选取素材就要考虑到学生的这些实际情况。
再比如说,农村学生家庭收入普遍不高,生活不太富裕,很多学生不能像城里的孩子那样上各式各样的补习班或者兴趣班,用高科技的电子学习产品,也不了解一些可以学习知识的网站,或者经常去图书馆看书,等等。更加现实的是,很多孩子自己愿意或者父母要求他们初中毕业之后就出去打工或者上个技校早点出来工作。那教师在学习七上第二课“学习新天地”的时候,讲到学习方法教师要选取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讲到享受学习我们要告诉他们知识和学习对他们的重要性。
此外,笔者在教学中还发现我们的学生对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很不了解,在选用一些很新的素材给学生进行上课时,学生是陌生的,不知道的,所以这提醒我们要多加强对学生的时政教育。
2.内化知识的同时更要实践在日常生活中
北京汇文中学的胡云琬老师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上的一篇文章说道:“课程更名后,新教材比原教材富有一定的新意。为了达成《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特提出以下三项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第一,在全部的教学活动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将法律意识内化为守法、用法行为,这是一项力求达到的教学建议;第二,在全部教学活动中,要切实做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教学,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入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第三,在全部教学活动中,既要高度重视法律的规范作用,又要高度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她着重强调了践行的重要性。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师教育学生不仅仅是让学生带着我们所教的知识去考试,更重要的是要让传授的知识对他整个人生的幸福发展起到奠基作用。作为社会人我们离不开法律的约束,作为自然人我们少不了道德的制约。道德与法治学科对于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和普及法律常识的作用,是任何学科所替代不了的,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和督促孩子将道德与法治运用在社会生活中。
而且,农村中学的孩子,由于家庭原因,父母很多不在身边,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使用也缺乏大人的监督和管控。这就导致了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和干扰,沾染一些不良习惯,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为了减少这样的现象,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强化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
3.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
初中阶段的孩子,有着很强的活动积极性。而农村中学的学生,平时参加的活动和比赛比较少,所以他们很乐于展现自己,获得荣誉。甚至是小到老师在课堂上的表扬都是他们所积极追求的。所以,为了用好《道德与法治》新教材,不妨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比如说:
(1)辩证的课堂评价
课堂评价是推进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是师生思维交流的重要呈现形式,也是激励学生的有效方式。但是,对于课堂评价我们不能一味地用“好” “很棒”“正确”来回答。对学生回答的亮点,在肯定的同时还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对于学生说不清楚的,教师应该积极的引导、点拨和提示。对于学生回答错误的,教师要根据情况提出严厉的批评或者是鼓励和纠正。让学生通过老师多元化的评价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作业与试卷的简单评价
通过作业完成情况,教师可以清楚地看出学生对本节课的掌握情况,通过考试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学生本阶段的学习水平。对于学生用心写出的作业和完成的试卷,不能机械地局限于打钩或叉的对错符号,冷冰冰的符号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所以,教师不妨可以给学生送上一颗五角心、一个笑脸、一小段鼓励的话,或者简单的小评语。对于存在问题的作业或者试卷,一个哭脸,一句加油,或者准确到位的批评和建议也会让学生为之一振。
(3)积分榜和荣誉称号
制作一张小小的积分表,根据学生上课发言的次数,作业优秀的次数,考试进步的次数……给学生进行积分的累积,小小的积分是学生个人成就的体现。学期结束后進行积分表彰,评选“道德与法治之星”等称号,通过这些荣誉称号来肯定和激励学生。
个人进步的同时还要鼓励小组你追我赶,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小组荣誉的获得添砖加瓦,大家团结在一起共同努力,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相互依存的关系。同时也带动整个班级学习《道德与法治》的热情。
《道德与法治》作为新教材在使用过程中,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完善的地方。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老师,负重尤知征途远,不用扬鞭蹄自奋,笔者将竭尽所能,用好新教材,教好我学生,育好每个人。
参考文献
[1] 顾书明. 谈中小学综合课程的发展及其组织实施[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