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正确认识素质和素质教育,如何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落实素质教育是我们当前小学思品课程改革中遇到的核心问题。本文从目前一些家长和教师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误区谈起,简要分析阐述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中应该如何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孩子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小学 思想品德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解释《义务教育法修正草案》时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首位应是德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重点解决“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课程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素质。那么什么是素质?素质也可以称为素养,它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体结构、要素及质量水平。简而言之,素质就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所具备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但是,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和家长对素质普遍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
【误区一】“多参加课外活动才能提高素质”
小学一、二年级加强了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三至五年级增加了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灾区人民的教育,加强了关心他人的教育。而且在小学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还增加了“会与教师交换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要自信,不自卑”等内容。于是乎,一上思想品德课,教师就把学生带到校外,也不管环境、天气、学生心理,美其名曰见多识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活动,才是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尤其是农村小学)。在有条件或有余力的情况下,适当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也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须的。不管孩子的兴趣,不管自身所处的环境,更不管是不是课堂教学需要都要去课外学习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
【误区二】“品德教育是孩子以后的事,现在给他们讲也不懂,不如让给数学语文”
现在一些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还是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和家长普遍对思想品德教学认识不够,认为:一个人品德的养成是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事情,或者是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品德也会自然而然地增长;成绩还是首要的,它首先保证孩子可以选择好的初中,甚至是城里重点初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养成的。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良好心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误区三】“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就是无论琴棋书画,都得让学生学一手”
随着近年来小学生人数的锐减,争夺小学生源使得许多学校各想奇招,其中利用人们对素质的错误认识,侵占思品课堂加艺术课程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尤其在农村一些民办学校)。现在许多家长很容易把素质片面地理解为“琴棋书画”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会画画、下棋、弹电子琴、写毛笔字等等高兴不已。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限于这些方面,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涉及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个性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培养。
要走出误区,我们就应该冷静下来思考,到底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扭转当前思品课堂的颓势,来培养、提高孩子的素质。
1、重在平日,身教重于言教
生活如小河一般源远流长,不像大海那样汹涌澎湃,不像瀑布那样一泻千里。正因如此,我们更应注意日常的点点滴滴,把对孩子素质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正是我们教师和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部分。我们应该从小事入手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其从小就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在这方面,言教不如身教,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孩子行动的表率。
2、正视失败,敢于面对挫折
如今,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及社会大环境往往导致他们习惯于表扬和鼓励,经不起批评和打击,心理素质欠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一半。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为什么有的人浮浮沉沉之后依然挺立?为什么有的人就淹没在波浪之中一蹶不振?这与一个人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有关,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更应该让孩子尝试一下失败,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再度尝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3、坚持不懈,不可一暴十寒
坚持是做任何事的准则,培养孩子的素质更要如此。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但缺乏坚持的毅力,很容易虎头蛇尾。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度过“考验期”。首先,我们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成功。其次,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老师所肩负的任务,今天的努力,并不能在明天就能得到明显的回报或表现,它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我们小学老师更是在奠基,所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恒心尤为重要。
4、结合实际,方法灵活多样
教育应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孩子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事实上,应深入分析当地教育实际和孩子特点及其优势所在,然后再考虑在孩子的道德养成上该侧重那些方面。另外,我们还可以在选取方法时随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单一的途径和方法来上思品课,是无法激起孩子的兴趣和提高孩子的素质的。
经验在于不断地摸索,理论来自真正的实践。我们应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育人中学会育人。这样,才能真正将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在孩子们身上实现,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下一代。
【关键词】课程改革素质教育小学 思想品德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解释《义务教育法修正草案》时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应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首位应是德育。新课程改革后的思想品德课的目的是进一步加强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建设,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发挥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重点解决“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增强时代感,淡化学科体系,强化实践环节。
课程目标强调提高学生素质。那么什么是素质?素质也可以称为素养,它是一个人、一个团体乃至一个国家综合能力的体现。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体结构、要素及质量水平。简而言之,素质就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所具备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的品质。但是,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尤其是低年级),教师和家长对素质普遍存在认识误区,主要表现在:
【误区一】“多参加课外活动才能提高素质”
小学一、二年级加强了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三至五年级增加了关心和帮助贫困家庭、灾区人民的教育,加强了关心他人的教育。而且在小学的教学内容和行为要求中,还增加了“会与教师交换意见”、“学会与他人交流”、“要自信,不自卑”等内容。于是乎,一上思想品德课,教师就把学生带到校外,也不管环境、天气、学生心理,美其名曰见多识广。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活动,才是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尤其是农村小学)。在有条件或有余力的情况下,适当参加一些课外活动也是必要的,但不是必须的。不管孩子的兴趣,不管自身所处的环境,更不管是不是课堂教学需要都要去课外学习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律的。
【误区二】“品德教育是孩子以后的事,现在给他们讲也不懂,不如让给数学语文”
现在一些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还是受到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教师和家长普遍对思想品德教学认识不够,认为:一个人品德的养成是上了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事情,或者是随着孩子知识的增长,品德也会自然而然地增长;成绩还是首要的,它首先保证孩子可以选择好的初中,甚至是城里重点初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基石,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小时候养成的。小学阶段正是一个人良好心理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
【误区三】“现在提倡素质教育,就是无论琴棋书画,都得让学生学一手”
随着近年来小学生人数的锐减,争夺小学生源使得许多学校各想奇招,其中利用人们对素质的错误认识,侵占思品课堂加艺术课程就是其中典型一例(尤其在农村一些民办学校)。现在许多家长很容易把素质片面地理解为“琴棋书画”能力的培养,为孩子会画画、下棋、弹电子琴、写毛笔字等等高兴不已。其实这是对素质教育的片面认识。素质教育的内涵并不仅仅限于这些方面,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包括对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涉及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生存能力、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能力、个性和情感等各方面的培养。
要走出误区,我们就应该冷静下来思考,到底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扭转当前思品课堂的颓势,来培养、提高孩子的素质。
1、重在平日,身教重于言教
生活如小河一般源远流长,不像大海那样汹涌澎湃,不像瀑布那样一泻千里。正因如此,我们更应注意日常的点点滴滴,把对孩子素质的培养作为思想品德课堂上的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正是我们教师和家长最容易忽视的一个部分。我们应该从小事入手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其从小就形成高尚的道德修养。在这方面,言教不如身教,教师首先应该成为孩子行动的表率。
2、正视失败,敢于面对挫折
如今,多数孩子是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及社会大环境往往导致他们习惯于表扬和鼓励,经不起批评和打击,心理素质欠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成功的一半。每个人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但为什么有的人浮浮沉沉之后依然挺立?为什么有的人就淹没在波浪之中一蹶不振?这与一个人不敢正视自己的失败有关,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作为思想品德课的任课教师,更应该让孩子尝试一下失败,然后帮助他们分析原因、再度尝试,提高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3、坚持不懈,不可一暴十寒
坚持是做任何事的准则,培养孩子的素质更要如此。
孩子的可塑性很强,但缺乏坚持的毅力,很容易虎头蛇尾。我们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恒心,帮助孩子度过“考验期”。首先,我们要对孩子有信心,相信他们总有一天会成功。其次,避免“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习是一个周期比较长的过程,尤其是我们思想品德老师所肩负的任务,今天的努力,并不能在明天就能得到明显的回报或表现,它是一个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的过程,我们小学老师更是在奠基,所以培养孩子的毅力和恒心尤为重要。
4、结合实际,方法灵活多样
教育应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孩子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兴趣是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事实上,应深入分析当地教育实际和孩子特点及其优势所在,然后再考虑在孩子的道德养成上该侧重那些方面。另外,我们还可以在选取方法时随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用单一的途径和方法来上思品课,是无法激起孩子的兴趣和提高孩子的素质的。
经验在于不断地摸索,理论来自真正的实践。我们应在游泳中学会游泳,育人中学会育人。这样,才能真正将思想品德课程目标在孩子们身上实现,才能真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