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措施分析

来源 :高中生学习·高二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derbo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魏经济的较大发展,推动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巩固其统治;在民族关系上加强了民族的大融合和交流,为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隋唐的大一统创造了条件。孝文帝改革为何能在经济、政治和民族关系方面取得如此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从孝文帝的各项具体改革措施入手。下面我们结合史料来一起学习。
  史料: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材料一 太和八年,六月丁卯,诏曰:“朕永鉴四方,求民之瘼,夙兴昧旦,至于忧勤。故宪章旧典,始班俸禄。……户增调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均预调为二匹之赋,即兼商用。虽有一时之烦,终克永逸之益。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高祖纪》
  解读 瘼:疾苦。班俸禄:由国家征收统一的租调,筹集禄银,按级别高低发给官吏,不许官吏自筹。此则材料主要讲述了孝文帝下诏实行俸禄制的原因、方法及影响。
  北魏前期官员无正式官俸,经济来源一靠朝廷“班赐”,即每次取得胜仗后,按战功分赏虏获物;二靠职务任意盘剥。这种状况刺激了文武百官的掳掠和贪污,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威胁到了北魏政权的稳定。
  为整顿吏治,缓和阶级矛盾,巩固统治,孝文帝一改旧制实行俸禄制,同时还规定了“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的严厉惩罚,可见改革的决心。
  可是,俸禄制的推行并不顺利,第一年因贪赃而处死的地方官达四十多人,其中一个是献文帝(孝文帝之父)的舅舅,时任秦益二州刺史的李洪之,由孝文帝亲自审讯赐死。但正如材料中所述俸禄制的推行“虽有一时之烦”,但终能得到“永逸之益”。经此整饬,北魏吏治有所好转,贪赃受贿者也大有收敛,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北魏政权。
  材料二 太和九年,冬十月丁未,诏曰:“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今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还以生死为断,劝课农桑,兴富民之本。”
  ——《魏书·高祖纪》
  材料三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魏书·食货志》
  解读 一廛:泛指一块土地,一处居宅。牧守:地方行政长官。露田:无主荒地。材料二介绍了北魏均田制实施的原因、目的,材料三介绍均田制的具体措施办法。
  “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说明实行均田制之前北魏贫富差距大,社会矛盾突出。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国家收入,北魏政府推行均田制。
  由于连年战乱,国家掌握了大量无主荒地,这些国有土地为均田制提供了前提条件。政府按一定标准将这些国有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缴纳一定的地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受田者年满七十岁或死亡之后,其所受土地需交还国家,不准随意买卖。可见均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国有土地制度。
  北魏均田制是历史的首创,后来被北齐、北周、隋、初唐所沿用,影响深远。唐中叶以后由于土地兼并加剧,大土地私有制迅速膨胀,使得封建国家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均田制也就丧失了继续推行的物质条件,逐渐瓦解。
  材料四 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豪强征敛,倍于公赋。
  诸州户口、籍贯不实,包藏隐漏,废公罔私。富强者并兼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魏书·食货志》
  材料五 一夫一妇年纳帛一匹、粟二石。农民年满十五以上未娶妻的,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从事生产胡织的奴婢八人,也出一夫一妇之调。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同。耕牛二十头, 也各纳相当于一夫一妇之调。 ——《魏书·食货志》
  解读 材料四介绍了三长制实施的社会背景。北魏初期,地方上实行宗主督护制。以世家大族、豪强地主为宗主,督护百姓,依附其下的农民多数没有户籍,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也不能干预。宗主督护制,一方面对农民进行严酷的剥削,不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另一方面不利于地方治理,激化阶级矛盾,威胁中央集权统治。
  材料五介绍了北魏租调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办法虽然税率有所减轻,但由于征收范围较广,特别是贵族与奴婢均属纳税范围,所以政府的财政收入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量增多。
  
  【问题探究】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这些材料,来进一步探究以下问题。
  一、根据材料一思考以下问题:
  (1)材料一中俸禄制改革主要会触犯哪一阶层利益?
  (2)据材料一,俸禄制改革势必引起社会的什么变革?
  (3)据材料一,可知改革有哪些规律性?
  二、根据材料二、三思考以下问题:
  (1)政府分配给农民的土地是否归农民所有?北魏均田制的性质及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2)均田制能否抑制“富强者并兼山泽”?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3)据以上材料,谈谈对“土地制度”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
  三、根据材料四、五思考以下问题:
  (1)北魏政府用什么措施来解决材料四中出现的状况?这一措施主要针对当时哪些问题?
  (2)“一夫一妇年纳帛一匹、粟二石”表明当时租调减轻还是加重了农民负担?同时,国家的租调收入是否增加了?为什么?
  【练习】
  1. 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
  ①北魏都城平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②农民负担沉重 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 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2. 北魏为强化对地方控制,取代豪强地主把持的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政策是( )
  A. 均田制 B.俸禄制
  C.三长制 D.租调制
  3. 北魏实行均田制,其中的“均田”是指( )
  A. 按全国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 将国家掌握的土地有限度地授予无地农民
  C. 对广大农民平均分配土地
  D. 侵犯地主阶级的土地占有
  4.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 )
  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顺应时代潮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 ④改革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④
  5. 直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的改革措施是( )
  ①俸禄制 ②均田制 ③三长制 ④租调制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6. 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 )
  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
  C.汉化政策 D.颁布均田令
  【参考答案】
  [问题探究]
  一、(1)肆意掳掠和任命盘剥民众的北魏官僚。
  (2)将推动社会经济方面的租调制改革。
  (3)改革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改革势必会触犯某些集体的利益,具有艰巨性;改革措施需要行之有效;改革需要统治者有一定的决心。
  二、(1)不归农民所有。北魏均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国有土地制度,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2)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根本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根本原因是均田制没有改变封建土地私有制。
   (3)土地制度只有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才能促进经济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发展。
  三、(1)实行三长制。针对问题:大量隐匿户口的清查;使征收租调有根据和准则;推行均田制;加强中央集权。
  (2)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租调收入大大增加。虽然每户农民的租调有所减轻,但荫附于豪强的农民转向政府,从事农民生产的人口增多了;同时租调征收范围较广,特别是贵族与奴婢均属纳税范围,政府的租调收入因此大大增多。
  【练习】 1~6 D C B A D D
其他文献
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鬼谷子说:“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意思是:与国君说话,需用奇特的事打动他;与人臣说话,需用切身利益说服他。俗话说,学会《易经》会算卦,学会《左传》会说话。读过《左传》的人都会被书中那些谋臣策士的语言艺术所吸引,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舌底生花人亦香”。细读《陈情表》和《烛之武退秦师》,在佩服古人的才情与智慧的同时,更欣赏古人那令人击节赞赏的拒绝艺术。拒绝需要的
期刊
Supporters of Premier League clubs often pride themselves on their nicknames, but do you really know the origin of them? Do you know the origins of Gunners, Red Devils, Toffees, Trotters, Hammers, Lil
期刊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况的改变。如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滥伐森林引起整个生态环境失调。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决定了在协调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时,要用动态的、联系的、立体的、综合的思维去分析、解决问题,因此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的进行必须考虑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否则会使环境因子发生一系列
期刊
一直以来,人们对陶渊明淡泊名利的品性佩服有加,却对典故“五斗米”的含义争执不下。“五斗米”到底指什么?  一为俸禄说,认为“五斗米”是指陶渊明的俸禄。他不愿为这区区“五斗米”的待遇而阿谀逢迎“乡里小儿”。此观点听起来有理,却经不起推敲。按照当时的度量衡,“五斗米”之说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二为食量说,认为“五斗米”乃是当时常见的士大夫一个月的食量。有学者从古今度量衡的比较与人体所需能量来测算,五斗
期刊
旅游业形象地被称为“无烟工业”,大多地方政府都把旅游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来抓,而对旅游开发和旅游者带来的一系列环境问题,却没有太多的关注。同学们在学习“现代旅游对区域的影响”时也容易出现“重意义轻问题”的现象。下面通过例题解析这一问题。  例1有关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旅游活动不会产生环境问题  B. 发展旅游业必然会污染环境,应严格限制其发展
期刊
【背景资料】  20多年前,作为改革开放的最前沿,珠三角搭上产业转移的快车,率先承接了亚洲“四小龙”转移过来的大批加工制造业;20多年后的今天,随着传统的人力优势、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加工制造业已难以为继。为此,广东省政府提出了“腾笼换鸟”的决策。  石龙镇是东莞市土地资源最少的一个镇,由于工资、地价、燃料和电力等费用的不断上涨,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失去了竞争力,为了让有限的土地和资源发挥最大的
期刊
方案一、运用“椭圆的定义”探讨轨迹  例1设定点[F1](0,-3)、[F2](0,3),动点[P]满足条件[PF1+PF2=a+9a(a>0)],则点[P]的轨迹是( )  A.椭圆 B.线段  C.不存在D.椭圆或线段  解析当[a=3]时,[PF1+PF2=F1F2],点[P]的轨迹是线段[F1F2];  当[a>0]且[a≠3]时,[PF1+PF2>F1F2],点[P]的轨迹是以[F1]、
期刊
【阅读关键词】 议论文 材料 处理   材料是构成议论文的重要元素。一个人驾驭材料的能力,实际上是写议论文的能力。怎样多角度地解读材料,怎样选择并运用材料,怎样在材料和结论之间“铺路搭桥”,是我们写议论文必须先行解决的问题。请仔细体会下面几篇文章,学习材料处理的具体方法。  (本期栏目特邀编辑:  汉川一中 胡利红老师)    写议论文要尽量用自己熟悉的材料。我们先看三则熟悉的材料:  
期刊
【作文题目】  人类总是在不断地追求真善美。真善美是什么?从哲学上讲,真象征知识与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与善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康德说过: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不能没有道德,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道德。而美呢,那是一种纯粹主观的概念,美的标准因人而异。一个人只有拥有真与善,他才能被称作美。只要每一个人用真、用善、用美去表达对世界的爱,对生命的爱,这世界才会更加美丽,生
期刊
Happy as Larry:  new Downing St cat to fight rats  British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 unveiled the newest recruit to 10 Downing Street on Tuesday: a cat called Larry with a “very strong predatory dr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