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咸宁市共有726所学校,其中219个教学点。为了让农村边远地区的孩子既能就近上学又能享受优质教育服务,2013年开始,咸宁市依托互联网,开始探索让相互联合的学校、教学点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教研的教学模式(简称“联校网教”)。在通山县先期试点基础上,通过不断的探索和总结,陆续将该模式推广到崇阳、通城、咸安,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师生、家长的肯定。2014年,咸宁市抓住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机遇,建立全市统一的教育云中心,构建了教育管理、资源两个平台,共投入378万元建设完成市教育网络中心,为咸宁市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通过不断探索,咸宁市形成了“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四种模式:
一是分散式“联校网教”模式。通山县以乡镇中心校与周边教学点进行“联校网教”。2013年底在已有“联校”的构架上,创新传统施教模式,借助视频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师和学生远程音、视频实时互动教学,教师在演播室内即可实现多点同步教学。目前,“联校网教”点已由2013年的4个增加到目前的36个。
二是集中式“联校网教”模式。崇阳县是集中优秀教师负责帮助偏远农村学校把如音乐、美术等专性很强的课开好,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全县选择优秀的音乐、美术、英语专业教师在实验小学主讲教室授课,通过信息化手段,借助互联网传递到47个教学点,主讲教室与听课教室以“一对二”或“一对三”的形式,实行音、视频实时互动教学。
三是专递式“联校网教”模式。通城县2016年以来投入资金110万元在17个教学点开展“联校网教”试点工作,课程开设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音乐、美术为辅。为配合“联校网教”试点工作,县教育局配套投入62.5万元,采购了42套“班班通”设备安装到各教学点,利用“联校网教”系统开齐开足了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四是同步式“联校网教”模式。咸安区打破原有的学校隶属关系,将城区优质中心学校与各教学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实体建制不变、基于网络架构”的虚拟数字学校,主要采取“同步课堂”的方式解决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问题。咸安区还通过“数字学校”项目,硬件设备投入260万元,建成教学共同体12组,共覆盖区内27所教学点和初小,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发展愿景,惠及634名学生和42位农村教师。
为充分发挥“联校网教”的功能,咸宁市摸索出了基本的县级管理模式,做到了三个“统一”。
一是资源统一管理。发挥联校的管理功能和人力资源优势,统一安排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网教设备日常管理和维护,有效保障网教资源安全和日常运转。二是网络教学课程统一安排。联校本部教务主任可以统一安排网教课程,既保障教学点能统一按表上课,又可统筹本部教师,合理安排网教时段,同时让教师的网教时间安排进课程表,考勤表、工资表。三是教学研究统一开展。“联校网教”让信息技术的纽带把联校本部与各初小、教学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实现校点教研同步。
咸宁市“联校网教”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5年5月,咸安区、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4个县市区被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湖北省教学点利用信息技术开齐开好课试点单位”;2016年5月24日,湖北省教学点网校建设现场推进會在咸宁市召开;2018年,崇阳县“联校网教”被省教育厅指定为唯一优秀案例上报教育部,代表湖北省参加教育部科技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2个2018年度“哈马德国王奖”项目候选。崇阳县在2018年12月作为教育部验收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三个代表单位之一迎接专家团验收,得到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周小益
通过不断探索,咸宁市形成了“一县一品牌、一区一特色”的四种模式:
一是分散式“联校网教”模式。通山县以乡镇中心校与周边教学点进行“联校网教”。2013年底在已有“联校”的构架上,创新传统施教模式,借助视频和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实现教师和学生远程音、视频实时互动教学,教师在演播室内即可实现多点同步教学。目前,“联校网教”点已由2013年的4个增加到目前的36个。
二是集中式“联校网教”模式。崇阳县是集中优秀教师负责帮助偏远农村学校把如音乐、美术等专性很强的课开好,帮助薄弱学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在全县选择优秀的音乐、美术、英语专业教师在实验小学主讲教室授课,通过信息化手段,借助互联网传递到47个教学点,主讲教室与听课教室以“一对二”或“一对三”的形式,实行音、视频实时互动教学。
三是专递式“联校网教”模式。通城县2016年以来投入资金110万元在17个教学点开展“联校网教”试点工作,课程开设以“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音乐、美术为辅。为配合“联校网教”试点工作,县教育局配套投入62.5万元,采购了42套“班班通”设备安装到各教学点,利用“联校网教”系统开齐开足了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四是同步式“联校网教”模式。咸安区打破原有的学校隶属关系,将城区优质中心学校与各教学点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实体建制不变、基于网络架构”的虚拟数字学校,主要采取“同步课堂”的方式解决农村教学点“开齐课、开好课”的问题。咸安区还通过“数字学校”项目,硬件设备投入260万元,建成教学共同体12组,共覆盖区内27所教学点和初小,实现了“同在蓝天下,共享好资源”的发展愿景,惠及634名学生和42位农村教师。
为充分发挥“联校网教”的功能,咸宁市摸索出了基本的县级管理模式,做到了三个“统一”。
一是资源统一管理。发挥联校的管理功能和人力资源优势,统一安排信息技术教师进行网教设备日常管理和维护,有效保障网教资源安全和日常运转。二是网络教学课程统一安排。联校本部教务主任可以统一安排网教课程,既保障教学点能统一按表上课,又可统筹本部教师,合理安排网教时段,同时让教师的网教时间安排进课程表,考勤表、工资表。三是教学研究统一开展。“联校网教”让信息技术的纽带把联校本部与各初小、教学点紧密地联结在一起,实现校点教研同步。
咸宁市“联校网教”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15年5月,咸安区、崇阳县、通城县、通山县4个县市区被省教育厅批准成为“湖北省教学点利用信息技术开齐开好课试点单位”;2016年5月24日,湖北省教学点网校建设现场推进會在咸宁市召开;2018年,崇阳县“联校网教”被省教育厅指定为唯一优秀案例上报教育部,代表湖北省参加教育部科技司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荐的2个2018年度“哈马德国王奖”项目候选。崇阳县在2018年12月作为教育部验收湖北省“教育信息化省级试点”三个代表单位之一迎接专家团验收,得到充分肯定。
责任编辑/周小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