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双城记”——“地方”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路径

来源 :探索与争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lq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方路径”说的提出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书写空间的思维突破和形式超越.走出过往文学史书写以京、沪为中心的“双城记”,发现更为多元、广阔的“地方”,打破以往线性叙事模式的单调与偏见,融入多元空间的要素与视域,将有助于重新考察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问题.澳门文学新旧文学并行共存、不分轩轾的现象,已然成为其区别于其他华文世界的城市文学的特色和传统.从“地方路径”的角度观察,澳门文学不仅能汇入文学史的大传统,且其本身就是文学史的传统,充满着自身的独特性与本土性.
其他文献
1978-2012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外事工作的主要任务是配合国家经济建设,为改革开放营造良好合作环境、周边环境、安全环境、舆论环境,构建对外关系新格局.在这一时期,中国同主要各方关系走向深入,提出“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外交总体布局.①此后,“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被视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定位,大国、周边、发展中国家和多边的先后顺序及重要性一目了然.
期刊
2011年11月,北京市丰台区靛厂村回迁安置房建设过程中发现一座古代墓葬,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立即赶赴现场开展抢救性考古发掘工作.该墓编号为2011FDM1,墓葬为石室墓,坐北朝南,墓门以南结构均被破坏.残存部分长4.3米,宽3.37米.墓室内部较为特殊,墓室四角各立一断面呈方形石柱,柱头辟长方形卯,卯内穿木额枋.墓葬未经盗扰,出土寿藏铭、琉璃五供、铜钱等随葬品.根据寿藏铭,墓主人为明代内官监宦官.寿藏铭采用朱砂书写,文字多已脱落,无法用于断代.墓内出土铜钱虽多,但并无明代钱币,不能作为断代的依据.通过将出土
冷战结束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全球化和区域化被认为是全球经济发展进程中相辅相成的两个主要方面.区域一体化与全球范围内的相互依赖形成了“地区构成的世界”,美国帝权嵌入地区而全球化又打破了地区的封闭性,使其更为开放和通透,彼得·卡赞斯坦(Peter Katzenstein)将上述特征总结为“地区多孔化”.①然而,区域化与全球化却非同步.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化进程逐渐趋向缓慢,甚至出现“逆全球化”潮流,区域化进程反而加快,即同时出现了全球化的“此消”和区域化的“彼长”,上述现象或许可以称为地区的“少孔化”.
期刊
光绪朝中期,围绕权臣孙毓汶,形成了由张荫桓等朝中要员构成的京师官员书画鉴藏群体.民国时期,《艺林月刊》所连载的孙毓汶与张荫桓“商榷书画”的五十通书信——《孙莱山遗札》,是研究孙毓汶书画鉴藏活动及观念的重要文献.通过考证系年可知,这批信札写于1895年11月至1896年4月间,因甲午战败而引咎致仕的孙毓汶,居于北京城南丞相胡同,与琉璃厂相距咫尺,过着“开径悬知书画益”的退隐生活.借助孙毓汶与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等人的更唱迭和,可窥身处“数千年未有之变局”的后甲午时代的晚清官员,通过书画鉴藏,不仅达到了舒缓压力
在现今存世传王维的雪图中,《江山霁雪图》《江干雪意图》和《长江积雪图》三件长卷作品,因景致与风格的近似被认为源出一幅早期母本.三者相较,《长江积雪图》问世时间虽在明中晚期,但其画幅最为完整,所据底本应为当时的某件全本,是目前探求早已亡佚之母本画面景致和创作时代之重要凭借.画卷以连贯形式展现的“江天暮雪”“远浦归帆”“平沙落雁”“古木寒鸦”等景致,取自北宋中期才开始出现的雪景寒林与潇湘八景主题.以长卷形制的成熟性和主题画意的复合性而论,其母本断非王维生活的唐代所能产生,问世时间不会早于北宋中期,甚至有可能出
本文运用汾阳博物馆所藏的15方唐代墓志,探析李渊晋阳起兵后形成的西河郡太原元从群体.这些西河郡太原元从参加“义兵”的时间有先后之分,较早的是晋阳起兵前,于李建成与李世民攻下西河郡时归入李渊大将军府的“三军”成员,此后大多获得七品的散官;另一部分则是正式起兵后,大军到达西河郡时才加入的,待遇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刘武周围攻浩州,部分西河郡太原元从进入长安后不久便返回家乡.浩州孤城坚守长达五个月之久,太原元从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受到固守浩州首要功臣李仲文被判谋反等因素的影响,西河郡的太原元从
建构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的当代中国阐释学面临六大难题:一、基础建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二、重在方法论还是本体论;三、与语言文字学研究之关系;四、多学科交叉与相融;五、理论的实践与应用;六、形态的系统和完备性.其中的核心和要害是,中国学术传统中虽无阐释学的概念和学科,但有丰富的阐释学思想和经验,这是构建当代中国阐释学的可靠资源和坚实基础.我们要学习借鉴西方,但不是用西方阐释学的已有框架来裁剪或规制中国阐释学经验和思想;应立足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实践,提取和改造中国传统阐释学资源,从本体论到方法论
2014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百灵庙镇新发现一方十六国时期的石铭,经考证为389年贺兰部首领贺讷与染干为其母亲辽西公主的葬事而立,是目前所见贺兰部唯一存世遗物,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贺兰部是十六国时期北方民族中的重要一支,与拓拔部关系密切,其部族首领甚至可以影响拓跋鲜卑部落联盟的政治.通过该石铭,确认史学界一直存疑的贺兰部世居领地在百灵庙.该石铭可能与百灵庙沙凹地墓地有关,证明该墓地为贺兰部墓葬,而非学界普遍认为的东汉晚期至檀石槐迄轲比能鲜卑大联盟时期的鲜卑墓葬.石铭所反映出的
寺内内阁成立后,以寺内为首的政府要人及日本驻中国公使馆、领事馆、驻屯军等相关人士在复辟活动的前期或明或暗、或多或少都在背后给予了相当的支持.正是日本政府的这种态度,刺激了国内欲行复辟的各势力积极行动,适时准备复辟,由此导致原本不稳的中国国内政局更加混乱.而随着中国参战问题的表面化,国内府院之争的矛盾凸显,日本上下内外虽然及时调整对华政策,不再对复辟表示支持,但是随着张勋的拥军北上,复辟大势已然形成,复辟已是箭在弦上.
1903年,岑春煊调任两广总督.其到任仅两天便以雷霆之势参劾南海知县裴景福,称其为广东“贪吏之冠”.很快,裴景福被清政府革职.岑春煊要求裴景福缴足罚金,否则“军法从事”.裴景福携妻女逃往澳门,寻求澳葡当局庇护.岑春煊更为愤怒,追捕裴景福不遗余力,“密布侦探”,甚至派兵舰前往.于是,“粤督将兵变”的谣言不胫而走,海外不少报纸也竞相议论,直接导致清政府与澳葡当局之间关系紧张.本文将该事件称之为“裴景福事件”.从事件缘起及清政府的应对中,可见清末的治理困境,如内部管理混乱,政治斗争激烈;内政常与涉外事务纠缠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