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伴随着现代西方世界对儿童的“发现”,一种有别于成人文学的文学样式——儿童文学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不仅在思想情感上理解、关爱儿童,而且在艺术表现上具有朴素性、趣味性、情节性以及创意性等审美特质。作为儿童文学领域的重要建设性理论,儿童文学本质论既是打开儿童文学学科之门的重要钥匙,同时也构成了儿童文学学科理论的核心部分。整体性研究、实证体验研究以及儿童哲学研究是儿童文学本质论的主要研究方法。
在当下,儿童文学是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年轻文学。“儿童文学是什么?”“儿童文学是否存在本质?” 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坚持不同的看法,以致学术界莫衷一是。然而无论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还是学科体系,儿童文学都有必要以清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以及研究者的面前。目前在我国儿童文学理论中,儿童文学本质论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性理论,虽然部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其持否定态度,但它自身所蕴藏的价值却对我国儿童文学研究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令人无法忽视的积极意义。
一.儿童文学本质论视野下的优秀儿童文学
以儿童为本位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理应具有关爱儿童的文学特质。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中既有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有坏的儿童文学作品,而儿童文学本质理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这种价值判断提供依据。所以,儿童文学本质论主要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提倡“名著意识”。通过运用儿童文学本质论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中外众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大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独特品质,这些共同品质体现了儿童文学的真正本质。
在思想情感上,优秀的儿童文学应真正地理解和关爱儿童。儿童文学作家或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关爱、尊重和理解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具有现代意识和端正的价值观;情感上真挚而宽厚,并关爱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用成人社会的原则无情地剥压儿童的乐趣”、 “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完全摧毁儿童懵懂且纯净的心灵”。《小乔逃跑了》是美国绘本家杰克·肯特的著名作品,主要讲诉的是袋鼠小乔因为不喜欢整理自己的房间(即袋鼠妈妈的口袋)而离家出走,最后发現别的地方没有袋鼠妈妈的口袋舒服并回到妈妈身边的故事。这本图画书看上去故事结构简单,结局没有太多新意,但其对小乔外出经历的描写却体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离家出走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作者没有事先设定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让主人公小乔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寻找并重新再作选择。显然,这是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的一种表现。
在艺术表现上,优秀的儿童文学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具有朴素性、动作性、趣味性、情节性和创意性。
儿童文学的朴素性是指以简单、自然、本色、质朴的风格作为自己的审美追求,情感纯真质朴,人物鲜明突出,语言浅显形象。由于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期,对于他们来说,明白晓畅、不事雕琢、自然简洁、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表达更能让他们接受。当然,自然、朴素并不意味着简单、幼稚,而是说儿童文学作为主要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应尽量以简约、素朴的形式传达率真的品格,从而逼近事物和生活的本质。在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中国作家老舍的《小坡的生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只熊》,加拿大诗人丹尼斯·李的《进城怎么走法》以及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竹笋的故事》等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代表,它们力避艰涩的词语和华丽的语言,努力呈现文本的质朴性和简明性。
由于儿童天生好动,具有动作性的儿童文学语言往往能够吸引大多数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特殊性也是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的显著区别。儿童文学语言的动作性是由儿童语言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要使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产生作用,那么其语言首先应具备可接受性和吸引性,而对儿童来说,富有动作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实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都具有这一特性,它们尽可能多地使用动词,并突出动作与动作的前后变化。如童话故事《小羊和狼》的语言就极富动作性,书中“抓”、“咬”、“踢”、“顶”等动词的使用丰富而准确,各类动物的动作描写鲜明生动,成功地激发了广大儿童读者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叙述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幽默生动,故事内容富有生活趣味等。好的儿童诗歌中的语言是极富幽默性和趣味性的。正如“教训主义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路途上的最大拦路虎,而幽默则是对教训最有效、最根本的消解”。儿歌作为韵语儿童文学中的重要分类,许多儿歌作品都蕴含了趣味性和幽默性。比如,“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你有雨伞,我有大头”这首儿歌就十分幽默风趣。另外,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将外语、方言、拼音、化学符号等植入儿童诗,也创造出了别样的趣味效果。而在图画书中,美国著名童书作家艾诺·洛贝尔的系列绘本《青蛙和蟾蜍》,之所以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喜爱,也是在于其叙述语言幽默有趣,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当然,由于儿童擅长感性思维的运用,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和想象,所以他们往往也会被故事性、情节性和幻想性较强的作品所吸引。比如《宝岛》《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冒险小说,《艾米尔和侦探们》等侦探故事以及《长袜子皮皮》《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等幻想小说,这些故事的情节大多曲折离奇,内容奇异幻想,总能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所有儿童文学门类中,绘本类儿童文学极具创意性。那些设置挖洞、伸缩、遮挡等机关的立体图画书,由于所展示出的画面不断变化,往往能唤醒儿童除眼睛之外的其他身体器官,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乐趣。如美国作家艾瑞克·卡尔的绘本作品《好饿的毛毛虫》便以剪贴和挖洞的方式表示各式水果和食物,这一改变文学载体外观和形状的创意性设计,实现了儿童读者与作品之间的积极交互。 二.儿童文学本质论的合理性
建立完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学科体系是儿童文学这门新兴学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就像一般文学研究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文学史三个部分一样”,儿童文学研究也应由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评论、儿童文学史三个部分组成。而其中,儿童文学理论对儿童文学评论、儿童文学史的研究甚至整个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儿童文学理论而言,目前中国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事实上,由于各家各派观点不一,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存在着众多不尽相同的理论主张。不同的理论主张形成了不同的文学理论,而儿童文学本质论无疑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首先,儿童文学本质论对儿童文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当代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否认存在的本质是哲学上的无知,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一种事物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即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存在,之所以与成人文学有所区别,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不同于成人文學的特质。将儿童文学从文学大类中划分出来,并使其成为一种与成人文学相互区别、相互观照的独立文学样式,是儿童文学本质论对儿童文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其次,儿童文学本质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本质论。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美学家维柯认为:“凡是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它们在某种时代以某种方式发生出来的过程。”儿童文学不像矿石等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事物那样,有着自身先天的、固有的性质,其本质是在自身形成的历史中不断生成的。因此,与本质主义的本质论不同,儿童文学本质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建构主义的本质论认为儿童文学的本质不是早已存在的、先天给定和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是在历史的不断扬弃中创造出来的。通过对历史上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曾经出现过包括原罪主义儿童文学、教训主义儿童文学以及功利主义儿童文学等在内的、压制儿童天性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并不能体现儿童文学的本质,能够体现儿童文学本质的只能是那些经受住历史和读者检验的、不断为人类所传承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建构主义本质论所提倡的儿童文学的本质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并能够接受历史检验的,这一理论为科学地界定儿童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反本质论”存在诸多学术研究错误。不得不重视的现象是,儿童文学界虽然存在“本质论”的支持者,但也有“反本质论”的认同者。虽然与建构主义本质论相似,“反本质论”受后现代理论的影响,实际上早已走向某种极端。那些富有极端思想的“反本质论”理论口号,其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消解和解构儿童文学的本质。面对吴其南等“反本质论”支持者对“本质论”的诘难,“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提倡者朱自强曾以吴其南等理论家在研究中的学术错误为突破口,进而论证了“反本质论”的不合理性。朱自强认为,盲目地“接受西方后现代理论中激进的‘解构’理论,进而采取盲目的反本质论的学术态度”是导致吴其南等学者出现学术性错误的根本原因。在朱自强看来,吴其南等人所犯的学术错误有:1.认为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受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影响;2.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主轴非周作人原创的“儿童本位论”,而是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等。然而,通过以“凝视、谛视、审视”三重本质论研究目光对“五四”时期周作人“儿童本位论”思想的来源、意义以及杜威“儿童中心主义”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进行历史考证和分析论证后,朱自强发现,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思想才是真正对中国起到思想启蒙的儿童文学理论,其“儿童本位论”思想并未受到杜威“儿童中心主义”影响,且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也并非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主轴。从以上客观存在的学术错误可以看出,“反本质论”很难经受住历史的考证,这也从反面论证了“儿童文学本质论”的合理性。
三.儿童文学本质论的研究方法
整体性研究方法。正如朱自强认为:“儿童文学的本质论应该是一种整体观,应该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文学具有整体的涵盖力和统摄性”、“探讨其共通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意蕴”。在研究方法上,儿童文学本质论首先应该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进而进行系统、科学和合理的探讨。虽然将儿童文学按照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分成不同种类的研究方法,可以解决儿童文学的分类问题,但却可能造成学科体系的庞大臃肿,学科知识的复杂混乱,甚至“本质”研究主体性功能的丧失。因此,“儿童文学本质论”作为探求儿童文学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应是一种整体性方法论。当然,具有各自特征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但这不是“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的主要任务,而是具体作品分类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证、体验的研究方法。任何学科理论都离不开事实的支撑,与研究作家的文学风格不能脱离实际作品一样,“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也不能脱离“儿童文学”这一实实在在的对象。通常来说,“儿童文学”既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也包括各种理论思潮以及儿童这一存在本身。因此,“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离不开对这些对象进行实际的体验和考察。与成人文学理论家不同,儿童文学理论家由于其研究对象不是自己而是儿童,所以很容易在研究中走向谈玄说理,从而使理论研究成为空中楼阁而缺乏实用性。因此,为了避免在儿童文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要求儿童文学理论家力求做到事实求证和实际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合理运用自身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
儿童哲学的方法。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儿童哲学即所谓的“儿童观”,而儿童哲学的方法即要求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儿童观。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儿童的文学,因此研究者持怎样的儿童观,直接决定了其研究文章中持怎么样的儿童文学观。历史的发展往往表现出这样一条规律,即不同的儿童观产生不同的儿童文学观念和儿童文学作品,各种形态的儿童文学与特定形态的儿童观相互对应。比如,基督教的原罪儿童观产生了带有宗教教育性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儿童观产生了娱乐儿童、解放儿童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历史上多种多样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作品,并非意味着儿童文学本质的多样性,儿童文学的本质只能是那些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的儿童文学的共同特质,儿童文学自身独有的特点也只有在优秀的作品中才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经过考察会发现,历史上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往往都包含正确、合理和科学的儿童观。因此,以探讨儿童及儿童文学本质为研究内容的“儿童文学本质论”,应该树立科学、正确、合理的儿童观。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只会离儿童文学的“本质”越来越远。 四.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童本位”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目前,理论界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儿童文学本质的不同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该定义将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摆在首位, 认为教育性是儿童文学的根本属性。但童年具有自身独特的珍贵价值,它并非成年的准备,儿童也并非未完成品。因此,儿童在儿童文学那里理应具有自身独立的主体性。此外,文学在本质上是审美的,而“教育性”则蕴含了规范和教训意味。所以,教育性无法与文学在本质上产生联系,儿童文学自然也不应以“教育性”作为本质属性。而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本位’论”不仅反映了正确、科学的儿童观,而且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本质,因此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超越‘儿童本位’论”是与“‘儿童本位’论”相对立的一种说法,它分别见于杜传坤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和吴其南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的后现代理论著作中。杜传坤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一书中认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走入了“一个本质论的封闭话语空间”,而吴其南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一书中则认为:“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可以追求儿童文学或儿童与成人(社会)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不是主体/客体或我/他的二元对立,而是主体/主体或我/你的平等主体关系。它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互相尊重、互为主体,以及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关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杜传坤和吴其南皆主张用“主体间性”替代“儿童本位”,并尝试建立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平等对话模式。而在所发表的理论文章中,朱自强对这一平等模式表示了质疑。朱自强认为离开“儿童本位”论的“主体间性”事实上很难实现真正的平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相对于成人而言是弱者,如果“不以儿童为本位,平等、对话的‘我/你’关系将无法成为可能”。同时他还认为,儿童文学作为语言的世界,必然体现“语言使用者的主观精神本相”。由此可以看出,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本位’论”,不仅不会导致儿童文学世界里“成人”的消失,反而更加能够实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五.结 语
儿童文学作为区别于成人文学的文学形式,有其特殊的性质。不管从事物存在的普遍意义看,还是从学科建设上看,“儿童文学本质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同人是先于“存在”的“自为”之物一样,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创造物,也是一种“自为存在”。因此,儿童文学本质理论是一种建构意义上的本质论,儿童文学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儿童文学本质论的研究需以建立正确的儿童观为前提。“儿童本位”论作为经受住历史检验且符合儿童文学健康发展的科学儿童观,是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2]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读书,2001(06).
[3]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4]朱自强.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5]轉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6]朱自强.反本质论的学术后果——对中国儿童文学史重大问题的辨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7]蒋风.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希望出版社,1993.
[8]杜传坤.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吴其南.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朱自强.论“儿童本位”论合理性和实践效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在当下,儿童文学是一种正在形成和发展的年轻文学。“儿童文学是什么?”“儿童文学是否存在本质?” 对于这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的学者坚持不同的看法,以致学术界莫衷一是。然而无论作为一种文学类型还是学科体系,儿童文学都有必要以清晰的面貌呈现在读者以及研究者的面前。目前在我国儿童文学理论中,儿童文学本质论是其中的重要代表性理论,虽然部分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对其持否定态度,但它自身所蕴藏的价值却对我国儿童文学研究以及儿童文学作品的创作,具有令人无法忽视的积极意义。
一.儿童文学本质论视野下的优秀儿童文学
以儿童为本位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理应具有关爱儿童的文学特质。从价值判断的角度来说,儿童文学中既有好的儿童文学作品,也有坏的儿童文学作品,而儿童文学本质理论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为这种价值判断提供依据。所以,儿童文学本质论主要以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作为研究对象,提倡“名著意识”。通过运用儿童文学本质论的研究方法可以发现,中外众多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大都具有某些共同的独特品质,这些共同品质体现了儿童文学的真正本质。
在思想情感上,优秀的儿童文学应真正地理解和关爱儿童。儿童文学作家或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的关爱、尊重和理解主要体现在:思想上具有现代意识和端正的价值观;情感上真挚而宽厚,并关爱儿童的健康成长,而不是“用成人社会的原则无情地剥压儿童的乐趣”、 “用成人的价值观念完全摧毁儿童懵懂且纯净的心灵”。《小乔逃跑了》是美国绘本家杰克·肯特的著名作品,主要讲诉的是袋鼠小乔因为不喜欢整理自己的房间(即袋鼠妈妈的口袋)而离家出走,最后发現别的地方没有袋鼠妈妈的口袋舒服并回到妈妈身边的故事。这本图画书看上去故事结构简单,结局没有太多新意,但其对小乔外出经历的描写却体现了作家的良苦用心。离家出走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否有益,作者没有事先设定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让主人公小乔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寻找并重新再作选择。显然,这是理解儿童和尊重儿童的一种表现。
在艺术表现上,优秀的儿童文学应根据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具有朴素性、动作性、趣味性、情节性和创意性。
儿童文学的朴素性是指以简单、自然、本色、质朴的风格作为自己的审美追求,情感纯真质朴,人物鲜明突出,语言浅显形象。由于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的成长期,对于他们来说,明白晓畅、不事雕琢、自然简洁、充满生活气息的文字表达更能让他们接受。当然,自然、朴素并不意味着简单、幼稚,而是说儿童文学作为主要为儿童创作的作品,应尽量以简约、素朴的形式传达率真的品格,从而逼近事物和生活的本质。在众多儿童文学作品中,中国作家老舍的《小坡的生日》,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只熊》,加拿大诗人丹尼斯·李的《进城怎么走法》以及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竹笋的故事》等是这类作品的优秀代表,它们力避艰涩的词语和华丽的语言,努力呈现文本的质朴性和简明性。
由于儿童天生好动,具有动作性的儿童文学语言往往能够吸引大多数儿童。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的特殊性也是儿童文学与其他文学的显著区别。儿童文学语言的动作性是由儿童语言发展的特殊性决定的,要使儿童文学作品对儿童产生作用,那么其语言首先应具备可接受性和吸引性,而对儿童来说,富有动作性的语言往往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其实很多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在语言上都具有这一特性,它们尽可能多地使用动词,并突出动作与动作的前后变化。如童话故事《小羊和狼》的语言就极富动作性,书中“抓”、“咬”、“踢”、“顶”等动词的使用丰富而准确,各类动物的动作描写鲜明生动,成功地激发了广大儿童读者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的趣味性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叙述语言幽默风趣,人物形象幽默生动,故事内容富有生活趣味等。好的儿童诗歌中的语言是极富幽默性和趣味性的。正如“教训主义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现代化路途上的最大拦路虎,而幽默则是对教训最有效、最根本的消解”。儿歌作为韵语儿童文学中的重要分类,许多儿歌作品都蕴含了趣味性和幽默性。比如,“大头大头,下雨不愁,你有雨伞,我有大头”这首儿歌就十分幽默风趣。另外,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任溶溶将外语、方言、拼音、化学符号等植入儿童诗,也创造出了别样的趣味效果。而在图画书中,美国著名童书作家艾诺·洛贝尔的系列绘本《青蛙和蟾蜍》,之所以受到广大儿童读者的喜爱,也是在于其叙述语言幽默有趣,人物形象非常生动。当然,由于儿童擅长感性思维的运用,对未知世界充满了无限的幻想和想象,所以他们往往也会被故事性、情节性和幻想性较强的作品所吸引。比如《宝岛》《汤姆·索亚历险记》等冒险小说,《艾米尔和侦探们》等侦探故事以及《长袜子皮皮》《玛丽·波平斯阿姨回来了》等幻想小说,这些故事的情节大多曲折离奇,内容奇异幻想,总能吸引孩子们的好奇心。在所有儿童文学门类中,绘本类儿童文学极具创意性。那些设置挖洞、伸缩、遮挡等机关的立体图画书,由于所展示出的画面不断变化,往往能唤醒儿童除眼睛之外的其他身体器官,从而激发他们的阅读乐趣。如美国作家艾瑞克·卡尔的绘本作品《好饿的毛毛虫》便以剪贴和挖洞的方式表示各式水果和食物,这一改变文学载体外观和形状的创意性设计,实现了儿童读者与作品之间的积极交互。 二.儿童文学本质论的合理性
建立完善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学科体系是儿童文学这门新兴学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就像一般文学研究包括文学理论、文学评论、文学史三个部分一样”,儿童文学研究也应由儿童文学理论、儿童文学评论、儿童文学史三个部分组成。而其中,儿童文学理论对儿童文学评论、儿童文学史的研究甚至整个儿童文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就儿童文学理论而言,目前中国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事实上,由于各家各派观点不一,中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存在着众多不尽相同的理论主张。不同的理论主张形成了不同的文学理论,而儿童文学本质论无疑是中国儿童文学理论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首先,儿童文学本质论对儿童文学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正如当代文学理论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否认存在的本质是哲学上的无知,从普遍意义上来说,一种事物具有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质,即该事物之所以成为该事物并“将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相区别开来的根本属性”。儿童文学作为一种存在,之所以与成人文学有所区别,根本原因在于它具有不同于成人文學的特质。将儿童文学从文学大类中划分出来,并使其成为一种与成人文学相互区别、相互观照的独立文学样式,是儿童文学本质论对儿童文学研究的重大贡献。
其次,儿童文学本质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本质论。意大利历史哲学派美学家维柯认为:“凡是事物的本质不过是它们在某种时代以某种方式发生出来的过程。”儿童文学不像矿石等自然界中早已存在的事物那样,有着自身先天的、固有的性质,其本质是在自身形成的历史中不断生成的。因此,与本质主义的本质论不同,儿童文学本质论是一种建构主义的本质论。建构主义的本质论认为儿童文学的本质不是早已存在的、先天给定和固定不变的本质,而是在历史的不断扬弃中创造出来的。通过对历史上儿童文学发展状况的考察可以发现,曾经出现过包括原罪主义儿童文学、教训主义儿童文学以及功利主义儿童文学等在内的、压制儿童天性的作品,但这些作品并不能体现儿童文学的本质,能够体现儿童文学本质的只能是那些经受住历史和读者检验的、不断为人类所传承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建构主义本质论所提倡的儿童文学的本质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并能够接受历史检验的,这一理论为科学地界定儿童文学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指导。
“反本质论”存在诸多学术研究错误。不得不重视的现象是,儿童文学界虽然存在“本质论”的支持者,但也有“反本质论”的认同者。虽然与建构主义本质论相似,“反本质论”受后现代理论的影响,实际上早已走向某种极端。那些富有极端思想的“反本质论”理论口号,其提出的根本目的是消解和解构儿童文学的本质。面对吴其南等“反本质论”支持者对“本质论”的诘难,“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提倡者朱自强曾以吴其南等理论家在研究中的学术错误为突破口,进而论证了“反本质论”的不合理性。朱自强认为,盲目地“接受西方后现代理论中激进的‘解构’理论,进而采取盲目的反本质论的学术态度”是导致吴其南等学者出现学术性错误的根本原因。在朱自强看来,吴其南等人所犯的学术错误有:1.认为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受杜威儿童中心主义的影响;2.百年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主轴非周作人原创的“儿童本位论”,而是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等。然而,通过以“凝视、谛视、审视”三重本质论研究目光对“五四”时期周作人“儿童本位论”思想的来源、意义以及杜威“儿童中心主义”在中国的接受情况进行历史考证和分析论证后,朱自强发现,周作人的“儿童本位论”思想才是真正对中国起到思想启蒙的儿童文学理论,其“儿童本位论”思想并未受到杜威“儿童中心主义”影响,且杜威的“儿童中心主义”也并非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主轴。从以上客观存在的学术错误可以看出,“反本质论”很难经受住历史的考证,这也从反面论证了“儿童文学本质论”的合理性。
三.儿童文学本质论的研究方法
整体性研究方法。正如朱自强认为:“儿童文学的本质论应该是一种整体观,应该对各个年龄层次的儿童文学具有整体的涵盖力和统摄性”、“探讨其共通的生命哲学和审美意蕴”。在研究方法上,儿童文学本质论首先应该把儿童文学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进而进行系统、科学和合理的探讨。虽然将儿童文学按照儿童的各个年龄阶段分成不同种类的研究方法,可以解决儿童文学的分类问题,但却可能造成学科体系的庞大臃肿,学科知识的复杂混乱,甚至“本质”研究主体性功能的丧失。因此,“儿童文学本质论”作为探求儿童文学本质属性的研究方法,应是一种整体性方法论。当然,具有各自特征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文学作品,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具体分析,但这不是“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的主要任务,而是具体作品分类需要解决的问题。
实证、体验的研究方法。任何学科理论都离不开事实的支撑,与研究作家的文学风格不能脱离实际作品一样,“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也不能脱离“儿童文学”这一实实在在的对象。通常来说,“儿童文学”既包括儿童文学作家、作品,也包括各种理论思潮以及儿童这一存在本身。因此,“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离不开对这些对象进行实际的体验和考察。与成人文学理论家不同,儿童文学理论家由于其研究对象不是自己而是儿童,所以很容易在研究中走向谈玄说理,从而使理论研究成为空中楼阁而缺乏实用性。因此,为了避免在儿童文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要求儿童文学理论家力求做到事实求证和实际体验,并在这一过程中合理运用自身的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
儿童哲学的方法。儿童观是儿童文学理论的哲学基础,儿童哲学即所谓的“儿童观”,而儿童哲学的方法即要求树立正确、合理、科学的儿童观。儿童文学,顾名思义,是儿童的文学,因此研究者持怎样的儿童观,直接决定了其研究文章中持怎么样的儿童文学观。历史的发展往往表现出这样一条规律,即不同的儿童观产生不同的儿童文学观念和儿童文学作品,各种形态的儿童文学与特定形态的儿童观相互对应。比如,基督教的原罪儿童观产生了带有宗教教育性质的儿童文学作品,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儿童观产生了娱乐儿童、解放儿童的儿童文学作品。但历史上多种多样的儿童观和儿童文学作品,并非意味着儿童文学本质的多样性,儿童文学的本质只能是那些经受住时间检验的、优秀的儿童文学的共同特质,儿童文学自身独有的特点也只有在优秀的作品中才能集中而全面地体现。经过考察会发现,历史上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共同特质往往都包含正确、合理和科学的儿童观。因此,以探讨儿童及儿童文学本质为研究内容的“儿童文学本质论”,应该树立科学、正确、合理的儿童观。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儿童文学本质论”研究只会离儿童文学的“本质”越来越远。 四.儿童文学是“儿童本位”的文学
“儿童本位”具有其自身的合理性。目前,理论界对儿童文学这一概念的界定说法不一,这些定义在一定程度体现了不同学者对儿童文学本质的不同认识。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文学是根据教育儿童的需要,专为广大少年儿童创作或改编,适合他们阅读,能为少年儿童所理解和乐于接受的文学作品。”该定义将儿童文学的教育作用摆在首位, 认为教育性是儿童文学的根本属性。但童年具有自身独特的珍贵价值,它并非成年的准备,儿童也并非未完成品。因此,儿童在儿童文学那里理应具有自身独立的主体性。此外,文学在本质上是审美的,而“教育性”则蕴含了规范和教训意味。所以,教育性无法与文学在本质上产生联系,儿童文学自然也不应以“教育性”作为本质属性。而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本位’论”不仅反映了正确、科学的儿童观,而且体现了儿童文学的本质,因此具有存在的合理性。
“超越‘儿童本位’论”是与“‘儿童本位’论”相对立的一种说法,它分别见于杜传坤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和吴其南的《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的后现代理论著作中。杜传坤在《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一书中认为:“儿童本位的儿童观与儿童文学观”走入了“一个本质论的封闭话语空间”,而吴其南在《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一书中则认为:“相比之下,我们似乎可以追求儿童文学或儿童与成人(社会)之间的‘主体间性’关系,不是主体/客体或我/他的二元对立,而是主体/主体或我/你的平等主体关系。它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互相尊重、互为主体,以及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关系。”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杜传坤和吴其南皆主张用“主体间性”替代“儿童本位”,并尝试建立成人世界和儿童世界的平等对话模式。而在所发表的理论文章中,朱自强对这一平等模式表示了质疑。朱自强认为离开“儿童本位”论的“主体间性”事实上很难实现真正的平等,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相对于成人而言是弱者,如果“不以儿童为本位,平等、对话的‘我/你’关系将无法成为可能”。同时他还认为,儿童文学作为语言的世界,必然体现“语言使用者的主观精神本相”。由此可以看出,以儿童为本位的“‘儿童本位’论”,不仅不会导致儿童文学世界里“成人”的消失,反而更加能够实现儿童与成人之间的平等对话。
五.结 语
儿童文学作为区别于成人文学的文学形式,有其特殊的性质。不管从事物存在的普遍意义看,还是从学科建设上看,“儿童文学本质论”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如同人是先于“存在”的“自为”之物一样,儿童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创造物,也是一种“自为存在”。因此,儿童文学本质理论是一种建构意义上的本质论,儿童文学的本质不是先天给定的,而是在历史中不断生成的。儿童文学本质论的研究需以建立正确的儿童观为前提。“儿童本位”论作为经受住历史检验且符合儿童文学健康发展的科学儿童观,是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核心。
参考文献:
[1]朱自强.经典这样告诉我们[M].济南:明天出版社,2010.
[2]王富仁.把儿童世界还给儿童[J].读书,2001(06).
[3]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4]朱自强.儿童文学本质论的方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5]轉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6]朱自强.反本质论的学术后果——对中国儿童文学史重大问题的辨析[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
[7]蒋风.儿童文学教程[M].北京:希望出版社,1993.
[8]杜传坤.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9]吴其南.20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10]朱自强.论“儿童本位”论合理性和实践效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