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会怎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关键词:学生;阅读;教学;学习;语文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1 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1 导语设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1.2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技术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2 就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 创设意境,在阅读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宣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展示,介绍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当然,教师的感情朗读是一种有效而常用宣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方法。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多媒体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4 扩大阅读量,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5 阅读教学必须将读与背诵、说话、写作等训练相结合起来
5.1 读背结合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精彩的语言片断,要让学生把语言积累起来,一般采用“读背结合”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首先要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初读的首要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充分地读、自由地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再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字义。只要读得充分、流利、语言的感知就在其中了。接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选择段落,或者优美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划划、写写,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发现语言规律,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
5.2 读说结合
复述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手段,能促进儿童将消极的语汇转化为积极的语汇,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要避免不必要的“情节分析”可以采用读说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都是四大名著中节选下来的,篇幅长,情节复杂,如果教师一味分析,学生不感兴趣,听课昏昏欲睡,这种情况下,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感知语言,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梳理课文表达顺序,组织自己的语言。复述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点拔。
5.3 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课文中,语言简朴、富有童趣,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让学生仿写是一种较好的写作方法。要引导学生仿写,必须在反复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其写法上的规律。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因为威尼斯是一位水上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艇,作者围绕“小艇,按照小艇的外形,船夫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的顺序来写,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体会作者的写法,发现文章的构段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仿写作文。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会怎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责任编辑 杜和)
关键词:学生;阅读;教学;学习;语文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重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1 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冲动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阅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1 导语设疑,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但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1.2 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信息技术的到来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如今社会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这也对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上了日程,提出了要引导学生利用阅览室、图书馆、网络等查阅资料,并在教学设备中对学校的硬件建设作了具体的要求。
2 就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语文阅读课,应该努力让学生自主读书,但自主不等于放任,阅读与训练是相辅相承的,学生的字词语言思维等阅读能力的提高都需要长期的训练。不同的年龄段,学生的阅读水平是有差异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也是有层次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中高年级也可以按照“读通——读懂——品读”这样几个层次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学生一旦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会产生两个飞跃:一是学生能力的飞跃,即由“学会”变成“会学”;二是学习习惯或学习态度的飞跃,即由“被动地学”变为“主动地学”,即能达到自主读书,不等老师讲,自主习作,不等老师改的理想境界。这样,学生的主体精神就会被很大地激发,学习自觉性就会极大地增强,其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并可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3 创设意境,在阅读中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情感并不是一件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说有就有,说无就无。它需要感染,需要激发,它具有共鸣性,它可以随着环境气氛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在感情朗读课文时,创设一定的情境,在班级里宣染适当的气氛是非常必要的。例如:让学生看课文的动画展示,介绍一些课文的时代背景,请学生分角色朗读或演一演,也可以请学生说一说或想象一下类似情况下的心情感受,当然,教师的感情朗读是一种有效而常用宣染气氛、感染情绪的好方法。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适当地给学生创设意境,给他们提供阅读的背景,更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入了解,有助于学生很好地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因此,我在上每篇课文前,都要充分准备与之相适应的意境,如优美的散文、古诗配以乐器、图画,记叙文配以课本剧,说明文设置多媒体课件等。这样一来,学生在各种特定的环境中反复读课文,既是一种欣赏,又自然而然地悟出了作者的情感,陶冶了情操。
4 扩大阅读量,进一步感受阅读的乐趣
小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起步时期,如一株株刚破土的幼苗,渴望吮吸知识的甘露,以使自己茁壮成长。而这“甘露”的获得,除了靠老师课堂上有限的传授外,更需要学生依靠课外阅读去采集。吕叔湘先生曾指出:“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吕老的这一观点,充分说明了课外阅读在形成学生语文能力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
5 阅读教学必须将读与背诵、说话、写作等训练相结合起来
5.1 读背结合
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精彩的语言片断,要让学生把语言积累起来,一般采用“读背结合”的教学方法。要让学生熟读背诵课文,首先要初读感知课文内容,初读的首要任务是: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充分地读、自由地读。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与速度,边读边感知语言,再读中咬准字音,在读中感知字形、在读中理解字义。只要读得充分、流利、语言的感知就在其中了。接着,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选择段落,或者优美语句,让学生反复诵读,实现情有所感、理有所悟。学生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读读、想想、划划、写写,运用多种感官体会语言,发现语言规律,还可以谈谈自己的收获。
5.2 读说结合
复述是培养学生口语能力的有效手段,能促进儿童将消极的语汇转化为积极的语汇,把课文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
一些情节性较强的课文,要避免不必要的“情节分析”可以采用读说相结合的方法。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课文都是四大名著中节选下来的,篇幅长,情节复杂,如果教师一味分析,学生不感兴趣,听课昏昏欲睡,这种情况下,应让学生在反复读中感知语言,而教师应放手让学生根据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梳理课文表达顺序,组织自己的语言。复述时,教师可以做适当点拔。
5.3 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课文中,语言简朴、富有童趣,内容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因此,让学生仿写是一种较好的写作方法。要引导学生仿写,必须在反复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发现其写法上的规律。例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因为威尼斯是一位水上城市,重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艇,作者围绕“小艇,按照小艇的外形,船夫驾驶技术,小艇的作用”的顺序来写,教师可以让学生细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体会作者的写法,发现文章的构段方法。接着引导学生回到生活实际仿写作文。
总之,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应该根据学生认识事物的思维规律而定,它要受学生的基本素质、学习的环境等诸因素影响和制约。研究阅读教学的模式,不仅仅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掌握所学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会怎样进行有效阅读和教师怎样更有效的教学。
(责任编辑 杜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