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已进行了10年,但是,课程改革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却越来越突出。一线教师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
在一次课题组研讨会上,有一位教师说,教育局费很大的力气搞教师培训,可很多教师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培训。经过思考,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首先要培养教师个人研修能力、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和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能力,变教师“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反思”,变教师“被动的培训”为“主动的研修”。具体措施是通过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帮助他们找到专业成长的最佳路线。
一、教学反思:引领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最佳路线
我区学校一直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随笔,但是,教师并不愿意写,只是应付。如何帮助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做到“有所思”、“有所想”并能写出“教学反思”?
经过思考,我尝试建立了一套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该机制以“思考”为核心,由四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组成,分别是“无处不在的思考”、“在交流中启发思考”、“在研究中继续思考”、“在整理中深入思考”。
1.无处不在的思考:积累反思点
(1)课前反思:上课之前再阅读学案,并自我提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这样的吗?”“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案的要求,应如何处理”等,把这些思考随手记录下来,直接批注在教案或课本的旁白处。
(2)课中反思: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生成性问题,这时,教师就应思考“这样的问题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怎样借此引入更深的思考?怎样调整学习目标?”等。
(3)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可这样自我提问:“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哪些方面还可进一步改进?”“我对教学中的哪一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等。
2.在交流中启发思考:反思点的提炼和升华
进行教学反思,光靠个人的独立思考是片面的,同伴交流可碰撞出思考的火花,并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伴交流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交流是对教学反思的提炼和升华。
3.在研究中继续思考:体现反思点的价值
(1)读书和学习。在反思点交流中遇到问题以后,可开展查资料和向名师请教活动,由反思点引发教师的读书和学习的热情。
(2)研讨课。针对在反思点交流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在教研组组长带领下,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讨课活动,力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解决反思中出现的问题。
(3)课题研究。对反思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可在教研组研讨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申报市教科所实验课题,开展课题实验。
4.在整理中深入思考:反思点的总结和内化
这样的运行机制,可引导教师适时进行教学反思,给教师提供反思交流的平台;有效引导教师将教学反思转化为教学研究,真正体现了教学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价值。
二、基于标准的教学:引领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当教师有了自我发展的需求和动力后,接下来要考虑提升新课程实施能力的途径。经过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我也意识到当前教师凭感觉上课、凭经验上课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课堂缺乏目标意识和评价调控意识。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近十年了,教师们还是学期初学习一下课标,教学中心无目标。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必须落实好新课程标准。因此,我认为,把基于标准的教学作为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落实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通过基于标准的教学的研究,改变教师原来的“教书匠”形象,使教师能在课程改革中分享到部分课程权力,从而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首先,学习目标不能仅凭教师的教学经验、生活经验来制定,也不能照搬照抄教师用书和参考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必须来自于课程标准,由课程标准的相关条款经过我们的细化分解,成为明明白白、可测可量的学习目标。其次,评价不再是考试的特权,而是教师本人进行教学设计前,根据细化好的目标进行评价设计,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来掌控学习节奏,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使评价的功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改进的作用。第三,以往的教学内容都是有教材编委设计的,教师只有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的设计思路、相关要求、难易程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的相关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重新组合等,教师有自己组织教学内容的权利。
三、课堂观察:引领教师开展听评课的有效方式
同时我还发现,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凭借感觉和经验的较多,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较少。如何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科学分析能力呢?我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抓手,那就是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于是我提出了“课堂观察:引领教师开展听评课的有效方式”。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课后分析与评价三个阶段。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和功能分析,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与导向;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与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安排在听课前一天,时间20分钟到30分钟左右,课前会议的议事日程包括:确定课堂观察的维度、观察员分工等相关事项。
2.课堂观察的进行
通过课堂观察,观察员要记录下授课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切、目标落实的方法、目标达成的证据、学生主体学习的表现等。
3.课后会议
课堂观察结束后,被观察者、观察员认真参加课后会议。每位观察者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课后会议的一般议程:自我反思、定性分析、建议和对策等。
综上所述,我对于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设想是:以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为基本面,以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课堂观察为两个强有力的抓手,积极探索,不断调整,从而提升我区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在一次课题组研讨会上,有一位教师说,教育局费很大的力气搞教师培训,可很多教师并不是很乐意“接受”培训。经过思考,笔者认为提升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首先要培养教师个人研修能力、教师教学反思的能力和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能力,变教师“被动的学习”为“主动的反思”,变教师“被动的培训”为“主动的研修”。具体措施是通过引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帮助他们找到专业成长的最佳路线。
一、教学反思:引领教师进行专业成长的最佳路线
我区学校一直要求教师写教学反思随笔,但是,教师并不愿意写,只是应付。如何帮助教师在教学生活中做到“有所思”、“有所想”并能写出“教学反思”?
经过思考,我尝试建立了一套促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有效机制。该机制以“思考”为核心,由四个逐步推进的过程组成,分别是“无处不在的思考”、“在交流中启发思考”、“在研究中继续思考”、“在整理中深入思考”。
1.无处不在的思考:积累反思点
(1)课前反思:上课之前再阅读学案,并自我提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这样的吗?”“如果学生没有达到预案的要求,应如何处理”等,把这些思考随手记录下来,直接批注在教案或课本的旁白处。
(2)课中反思:实际教学中,还是会遇到一些生成性问题,这时,教师就应思考“这样的问题的出现意味着什么?怎样借此引入更深的思考?怎样调整学习目标?”等。
(3)课后反思:课后教师可这样自我提问:“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教学中是否出现了令自己惊喜的亮点?”“哪些方面还可进一步改进?”“我对教学中的哪一个问题有了新的认识?”等。
2.在交流中启发思考:反思点的提炼和升华
进行教学反思,光靠个人的独立思考是片面的,同伴交流可碰撞出思考的火花,并使之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同伴交流是教学反思的重要组成部分,同伴交流是对教学反思的提炼和升华。
3.在研究中继续思考:体现反思点的价值
(1)读书和学习。在反思点交流中遇到问题以后,可开展查资料和向名师请教活动,由反思点引发教师的读书和学习的热情。
(2)研讨课。针对在反思点交流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在教研组组长带领下,围绕一个主题开展研讨课活动,力争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解决反思中出现的问题。
(3)课题研究。对反思交流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可在教研组研讨课、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申报市教科所实验课题,开展课题实验。
4.在整理中深入思考:反思点的总结和内化
这样的运行机制,可引导教师适时进行教学反思,给教师提供反思交流的平台;有效引导教师将教学反思转化为教学研究,真正体现了教学反思改进课堂教学的价值。
二、基于标准的教学:引领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有效途径
当教师有了自我发展的需求和动力后,接下来要考虑提升新课程实施能力的途径。经过学习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漷教授的《有效教学》,我也意识到当前教师凭感觉上课、凭经验上课的现象普遍存在,教师的课堂缺乏目标意识和评价调控意识。新课程标准已颁布实施近十年了,教师们还是学期初学习一下课标,教学中心无目标。提升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必须落实好新课程标准。因此,我认为,把基于标准的教学作为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落实学习目标、达成学习目标等一系列设计和实施教学的过程。通过基于标准的教学的研究,改变教师原来的“教书匠”形象,使教师能在课程改革中分享到部分课程权力,从而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
首先,学习目标不能仅凭教师的教学经验、生活经验来制定,也不能照搬照抄教师用书和参考教案里的教学目标。学习目标必须来自于课程标准,由课程标准的相关条款经过我们的细化分解,成为明明白白、可测可量的学习目标。其次,评价不再是考试的特权,而是教师本人进行教学设计前,根据细化好的目标进行评价设计,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来掌控学习节奏,适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策略,使评价的功能真正起到促进教学改进的作用。第三,以往的教学内容都是有教材编委设计的,教师只有研读教材,根据教材的设计思路、相关要求、难易程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基于标准的教学要求教师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而是根据学习目标的相关要求,采取必要措施,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处理,包括增、删、重新组合等,教师有自己组织教学内容的权利。
三、课堂观察:引领教师开展听评课的有效方式
同时我还发现,教师在反思自己的教学时,凭借感觉和经验的较多,理性分析和研究的较少。如何加强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科学分析能力呢?我又找到了一个很好的抓手,那就是崔允漷教授的《课堂观察:走向专业化的听评课》于是我提出了“课堂观察:引领教师开展听评课的有效方式”。
课堂观察包括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课后分析与评价三个阶段。基于课堂观察的目的和功能分析,课前观察要素的确定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前提基础,为课堂实时观察及课后分析评价提供方向与导向;课堂实时观察与记录是有效开展课堂观察的有利保障,为课后分析评价奠定基础和事实;课后分析与评价是课堂观察实施效果的有效提升,为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1.课前会议
课前会议安排在听课前一天,时间20分钟到30分钟左右,课前会议的议事日程包括:确定课堂观察的维度、观察员分工等相关事项。
2.课堂观察的进行
通过课堂观察,观察员要记录下授课教师制定的学习目标是否适切、目标落实的方法、目标达成的证据、学生主体学习的表现等。
3.课后会议
课堂观察结束后,被观察者、观察员认真参加课后会议。每位观察者根据观察到的情况、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科学分析。课后会议的一般议程:自我反思、定性分析、建议和对策等。
综上所述,我对于提升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的设想是:以提升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为基本面,以基于标准的教学和课堂观察为两个强有力的抓手,积极探索,不断调整,从而提升我区教师新课程实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