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企业规模之小都是其它工业化国家不能比拟的,平均工业企业人数仅为4.3人,是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也是位居工业化国家之末。但正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促进了意大利发达经济的形成。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产业集群地有199个,分布在15个洲,其中,东北部和中部地区126个,占63.4%;西北部58个,占29.2%。集群地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品。其中,纺织品集群地69个,占34.7%;皮鞋和鞋27个,占27.3%;家具39个,占19.6%;食品17个,占8.6%;机械32个,占16.5%。意大利出口绝大部分是由产业集群地生产的,纺织业的90%、鞋和皮革制品的90%、木工及家具的95%的出口额是产业集群地创造的。
二、产业集群在意大利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产业集群使小企业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意大利雇员数为3-5人的企业数目在1971—1981年10年间增加了27.6%,6-9人的企业数目增加51.9%,10-19人的企业数增加52.3%,而同期500-999人的大企业数目仅增0.6%,1000人以上的特大企业数目反而下降了4.5%。而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意大利经济进入调整期,加工工业部门许多企业的数目出现减少,但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减少幅度比大企业要小得多。1981—1989年,500人以上的大企业数目减少25.2%,100-499人的中型企业减少21.2%,而50-99人的小企业只减少16.9%,20-49人的小企业只减少6.2%,19人以下的小企业甚至增加15.8%。由此可见,小企业集群化之后,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
(二)企业技术装备日益提高
在意大利,今天的中小企业由于在集群中分工专业化日益加深,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设备落后,手工劳动”的状况,而且有不少已配备了现代机器,甚至使用上了电脑控制的电动生产装置。据F•巴尔卡(1989)所提供的资料,1978—1980年,20-99人的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加率为8.2%,100-199人的企业为7.9%,而200人以上的企业为- 3.l%;1981—1985年,20-99人的企业为3.1%,100-199人的企业为1.3%,而200人以上的企业为-0.4%。到90年代末,意大利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与大企业的差距已大大缩小。由于中小企业大型基础设备一般较少,所以,人均固定资本投资额与大企业接近,说明其技术装备已相当先进。
(三)中小企业集群创造了大多数就业岗位
在意大利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中,中小企业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1986年为73.23%,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占26.77%。而且从就业人口的变动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日益明显,1971—1991年间,10-19人的小企业雇员总数增加了74%,20-49人的小企业则增加了23.6%,而雇员100人以上的各档中大型企业雇员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且呈现企业规模越大雇员总数下降快的态势。小企业在吸收就业方面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同该国的小企业有很高的诞生率有关,资料表明,1988—1992年间,雇员数为1-5人的小企业新生率为500人以上大企业的6倍多。
(四)推动了该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虽然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经历了1950—1963年和8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经济奇迹”以及1974年至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次“经济衰退期”的影响,发展道路波浪起伏,但由于该国良好的产业组织———小企业集群发挥了作用,意大利在世界上的工业大国的地位今天已不容置疑。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它的经济总体规模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居发达经济国家前列。2003年,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达12980亿美元,列世界第七位,以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无愧为意大利“经济奇迹”的创造者。
三、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一)意大利的纺织和服饰、家居产品等产业突出的特点是追求时髦设计和样式。共同点是先进的批量式样设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高技术的控制过程、高质量的产品、低成本的投入。
(二)成千上万个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群体集聚在一个城镇,形成了良好稳定的企业网络关系。家族联系是其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的主要纽带。
(三)本地的贸易市场很发达,意大利人是挑剔的有经验的顾客,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四)意大利中小企业一般是私营的,没有外面的股份,其管理特点是有权威的领导下松散的、甚至混沌的组织。经理人有抱负、有志气、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
(五)意大利企业的工艺创新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方面。电脑辅助生产、机器人的使用已成为新工艺潮流所趋。创新不仅反映在设计方面,更多地在过程技术创新,也就是不断开发各种先进的技术,用来制造那些传统地看来是低技术的产品。
(六)本地大量竞争对手的存在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意大利人是冒险者,他们喜欢拥有自己的企业,或给熟悉的人打工,企业不断繁衍,与同一产品相关的各种企业的发展创新和知识扩散的速度非常惊人。虽然失败的企业很多,但是意大利人不怕失败。
四、意大利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的分析
(一)悠久的家庭作坊和传统技艺制作
从意大利中部到东北部农村一直是小农经济,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负担重,农民不得不从事副业生产。贵族阶层和有钱人的住房、服装、装饰品、家具、工艺品、马车便成为农民副业生产的对象,逐渐成了手工业传统。二战以后,在手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品产业。
(二)最终产业和中间产业的专业化分工
在意大利产业集群中,存在两个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群体,即最终企业群体和中间企业群体。最终企业群体是指向集群以外的市场提供产品的经营者,而中间企业群体是指向最终企业群体提供中间制品和服务,而不直接向集群以外的市场直接提供产品的经营者。最终企业通过产品加工工艺把中间企业组织起来,同时穿梭于中间企业和市场之间,发挥协调者的作用。尽管中间企业不接触市场,但由于最终企业的中介作用,其技术进步能跟上市场需求,并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再加上,企业规模很小,固定成本低,经营比较稳定,从而使整个集群地成为可伸缩性的专业化产业。
(三)中介服务组织和公共部门的支持
在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地,有大量的设计机构和咨询组织,还有会计、法律、经营管理、市场调查、国际贸易、职工培训等服务机构,同时集群地有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存在。意大利产业集群还得到了政府、大学、研究所等在公共信息、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对外宣传、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四)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比较繁荣
由于产业集群区原本以农业生产为主,地区内的一些小企业也大多是由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当地居民创办,这些劳动力虽然文化素质比较低,但具有非常强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区内外大量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区内劳动力市场的繁荣。
(五)以地域为中心、相互间高度信任的乡土文化传统
在意大利,家族意识很强,与家族成员一起在故乡生活是绝大多数意大利人的共识,因此各个地域保持着独特的传统,同时又构筑了以家族为基础的地域社区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小企业集群上,核心内容就是诚实与信任。如果没有这种道德精神的粘合剂,许多中小企业就无法进行低成本的分工与协作,交易成本就会上升到足以阻碍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进行,这样一来,许多小企业也就难以生存发展。可见,对于潜心致力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充分利用亲缘地缘所造就的低交易成本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企业和社区文化,在某些方面会比许多扶持优惠政策更为重要。
五、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对中国的启示
(一)注重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围绕核心企业的品牌进行,使原有的品牌美誉度更加扩大化;二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没有品牌优势,难以出现轴轮式集群,没有领头羊,谁也不会盲目跟从。没有品牌优势,也难以形成网状式集群,只能各自赶集式地摆地摊,不可能共赢。
(二)注重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的转变
一群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形成产业集群。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大都经历了较长的建设时期,有的历经几百年。一哄而上,试图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产业集群,只会在各种园区建设中,不考虑地区特色和资源环境,饥不择食地乱拉项目、乱建工厂。只有统筹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一是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打破条块、区域分割,统筹功能布局,共建各种网络平台,做到公共设施尽可能共建共享,真正以市场规律配置各类要素资源。二是重视软环境建设,在企业文化创新、企业信用建设、公平公正公开执法等各个方面,为企业群成长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在区域内通过各种中介服务、政策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以提升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对国内外资本的吸纳力和区域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
意大利素有“中小企业王国”之称,企业规模之小都是其它工业化国家不能比拟的,平均工业企业人数仅为4.3人,是日本的四分之一、德国的三分之一,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平均每个企业创造的产值也是位居工业化国家之末。但正是由中小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促进了意大利发达经济的形成。根据意大利统计局的评判标准,全意大利产业集群地有199个,分布在15个洲,其中,东北部和中部地区126个,占63.4%;西北部58个,占29.2%。集群地的产品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日用品。其中,纺织品集群地69个,占34.7%;皮鞋和鞋27个,占27.3%;家具39个,占19.6%;食品17个,占8.6%;机械32个,占16.5%。意大利出口绝大部分是由产业集群地生产的,纺织业的90%、鞋和皮革制品的90%、木工及家具的95%的出口额是产业集群地创造的。
二、产业集群在意大利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产业集群使小企业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势头
意大利雇员数为3-5人的企业数目在1971—1981年10年间增加了27.6%,6-9人的企业数目增加51.9%,10-19人的企业数增加52.3%,而同期500-999人的大企业数目仅增0.6%,1000人以上的特大企业数目反而下降了4.5%。而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意大利经济进入调整期,加工工业部门许多企业的数目出现减少,但相比之下,中小企业减少幅度比大企业要小得多。1981—1989年,500人以上的大企业数目减少25.2%,100-499人的中型企业减少21.2%,而50-99人的小企业只减少16.9%,20-49人的小企业只减少6.2%,19人以下的小企业甚至增加15.8%。由此可见,小企业集群化之后,具有顽强的生存能力。
(二)企业技术装备日益提高
在意大利,今天的中小企业由于在集群中分工专业化日益加深,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设备落后,手工劳动”的状况,而且有不少已配备了现代机器,甚至使用上了电脑控制的电动生产装置。据F•巴尔卡(1989)所提供的资料,1978—1980年,20-99人的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加率为8.2%,100-199人的企业为7.9%,而200人以上的企业为- 3.l%;1981—1985年,20-99人的企业为3.1%,100-199人的企业为1.3%,而200人以上的企业为-0.4%。到90年代末,意大利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与大企业的差距已大大缩小。由于中小企业大型基础设备一般较少,所以,人均固定资本投资额与大企业接近,说明其技术装备已相当先进。
(三)中小企业集群创造了大多数就业岗位
在意大利制造业的就业人口中,中小企业占了其中的绝大部分。1986年为73.23%,而500人以上的大企业只占26.77%。而且从就业人口的变动情况来看,中小企业吸纳劳动力的作用日益明显,1971—1991年间,10-19人的小企业雇员总数增加了74%,20-49人的小企业则增加了23.6%,而雇员100人以上的各档中大型企业雇员人数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而且呈现企业规模越大雇员总数下降快的态势。小企业在吸收就业方面之所以有如此重大的作用,同该国的小企业有很高的诞生率有关,资料表明,1988—1992年间,雇员数为1-5人的小企业新生率为500人以上大企业的6倍多。
(四)推动了该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虽然意大利的经济增长经历了1950—1963年和8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经济奇迹”以及1974年至80年代初和90年代初两次“经济衰退期”的影响,发展道路波浪起伏,但由于该国良好的产业组织———小企业集群发挥了作用,意大利在世界上的工业大国的地位今天已不容置疑。从80年代中期开始,它的经济总体规模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都,居发达经济国家前列。2003年,意大利国内生产总值达12980亿美元,列世界第七位,以小企业为主的产业集群无愧为意大利“经济奇迹”的创造者。
三、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特点
(一)意大利的纺织和服饰、家居产品等产业突出的特点是追求时髦设计和样式。共同点是先进的批量式样设计、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高技术的控制过程、高质量的产品、低成本的投入。
(二)成千上万个同类产业和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群体集聚在一个城镇,形成了良好稳定的企业网络关系。家族联系是其供应商、制造商、客商之间的主要纽带。
(三)本地的贸易市场很发达,意大利人是挑剔的有经验的顾客,促使企业不断创新,打到国际市场上去。
(四)意大利中小企业一般是私营的,没有外面的股份,其管理特点是有权威的领导下松散的、甚至混沌的组织。经理人有抱负、有志气、有驾驭市场变化的能力。
(五)意大利企业的工艺创新有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三方面。电脑辅助生产、机器人的使用已成为新工艺潮流所趋。创新不仅反映在设计方面,更多地在过程技术创新,也就是不断开发各种先进的技术,用来制造那些传统地看来是低技术的产品。
(六)本地大量竞争对手的存在促进了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意大利人是冒险者,他们喜欢拥有自己的企业,或给熟悉的人打工,企业不断繁衍,与同一产品相关的各种企业的发展创新和知识扩散的速度非常惊人。虽然失败的企业很多,但是意大利人不怕失败。
四、意大利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形成的基础的分析
(一)悠久的家庭作坊和传统技艺制作
从意大利中部到东北部农村一直是小农经济,产生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负担重,农民不得不从事副业生产。贵族阶层和有钱人的住房、服装、装饰品、家具、工艺品、马车便成为农民副业生产的对象,逐渐成了手工业传统。二战以后,在手工业基础上迅速发展形成了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日用品产业。
(二)最终产业和中间产业的专业化分工
在意大利产业集群中,存在两个起主导作用的企业群体,即最终企业群体和中间企业群体。最终企业群体是指向集群以外的市场提供产品的经营者,而中间企业群体是指向最终企业群体提供中间制品和服务,而不直接向集群以外的市场直接提供产品的经营者。最终企业通过产品加工工艺把中间企业组织起来,同时穿梭于中间企业和市场之间,发挥协调者的作用。尽管中间企业不接触市场,但由于最终企业的中介作用,其技术进步能跟上市场需求,并将风险降到最低程度,再加上,企业规模很小,固定成本低,经营比较稳定,从而使整个集群地成为可伸缩性的专业化产业。
(三)中介服务组织和公共部门的支持
在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地,有大量的设计机构和咨询组织,还有会计、法律、经营管理、市场调查、国际贸易、职工培训等服务机构,同时集群地有相关联的上下游产业存在。意大利产业集群还得到了政府、大学、研究所等在公共信息、产业基础技术研究开发、对外宣传、公共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
(四)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比较繁荣
由于产业集群区原本以农业生产为主,地区内的一些小企业也大多是由原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当地居民创办,这些劳动力虽然文化素质比较低,但具有非常强的创业精神、冒险精神。而且,由于经济的发展,区内外大量劳动力流动,促进了区内劳动力市场的繁荣。
(五)以地域为中心、相互间高度信任的乡土文化传统
在意大利,家族意识很强,与家族成员一起在故乡生活是绝大多数意大利人的共识,因此各个地域保持着独特的传统,同时又构筑了以家族为基础的地域社区文化,这种文化体现在小企业集群上,核心内容就是诚实与信任。如果没有这种道德精神的粘合剂,许多中小企业就无法进行低成本的分工与协作,交易成本就会上升到足以阻碍专业化分工的进一步进行,这样一来,许多小企业也就难以生存发展。可见,对于潜心致力于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必须充分利用亲缘地缘所造就的低交易成本环境,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构建企业和社区文化,在某些方面会比许多扶持优惠政策更为重要。
五、意大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对中国的启示
(一)注重品牌建设
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产业集群的品牌建设有两条途径,一是凭借核心企业的优势,围绕核心企业的品牌进行,使原有的品牌美誉度更加扩大化;二是众多相对独立的企业以产业优势为依托,以地方特色为旗帜,共同塑造区域品牌。没有品牌优势,难以出现轴轮式集群,没有领头羊,谁也不会盲目跟从。没有品牌优势,也难以形成网状式集群,只能各自赶集式地摆地摊,不可能共赢。
(二)注重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加快传统园区向集群经济的转变
一群有相互关联的企业在地理上集中,可以形成产业集群,但并不是简单地把企业集中在同一个地方,就能形成产业集群。世界著名的产业集群大都经历了较长的建设时期,有的历经几百年。一哄而上,试图在短短的几年内建设产业集群,只会在各种园区建设中,不考虑地区特色和资源环境,饥不择食地乱拉项目、乱建工厂。只有统筹规划,有所为有所不为,才能依托自身地理和产业优势,形成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三)营造良好的产业集群发展环境
一是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打破条块、区域分割,统筹功能布局,共建各种网络平台,做到公共设施尽可能共建共享,真正以市场规律配置各类要素资源。二是重视软环境建设,在企业文化创新、企业信用建设、公平公正公开执法等各个方面,为企业群成长提供优质服务。三是在区域内通过各种中介服务、政策服务,尽可能降低企业交易成本,以提升产业群的整体竞争力,促进产业集群的成长,不断增强产业集群对国内外资本的吸纳力和区域竞争力。
(作者单位:浙江万里学院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