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华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民聚聚落和乡土建筑异彩纷呈、群星璀璨,它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包含着人对其所面临环境的认识和实践;包含着自然和社会环境本身;包含着人的生存、生产、交往、发展以及审美对建筑的要求;包含着民族、地域特征以及由这些特征所形成的文脉、信仰、心理等种种精神因素。总之,环境—人—民居,是从形式到内容最有机的统一体。
关键词:民居 , 环境,人
Abstract: the Chinese national regions, the nation's traditional people get together and vernacular architecture into colorful, bright stars, they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y contain the people on the face of the environment understanding and practice; Contains natural and social environment itself; Contains of survival, production, communi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requirements; Contains national, regional characters and by these characteristics by the formation of the context, and faith,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such as many spirit. In short, the environment-people-dwellings, from the form to the content the organic unity.
Keywords: dwellings, environment, people
中图分类号:B84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现代科学研究本身往往是一个巨大的综合。本世纪兴起的就是综合研究,系统工程,它尤其重视群集效应和相互作用,整体的结构和功能。从人与居住环境的命题来研究中国传统民居聚落,实际上是把民居还原到综合事物之中,从传统到现代,从作为生物的人到社会的人,从生态自然环境到文化环境,是广度和深度,微观和宏观,时间和空间的交织。系统的,综合的功能必然大于它所有要素性能的总和,强调整体思维和综合功利也必然会使我们站在一个新的效益和效率的高度来发掘传统民居。
1. 穴居
考古学和人类学研究成果表明,穴居是人类初始的民居,也是中国传统民居最原始的一种类型。在史籍中,穴居是先民住所的统称。《易经》、《墨子》、《礼记》都有记载,如《易经》称“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如《礼记》记载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又如《诗经•大雅》:“古公檀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古公檀父是周王祖,大概是商代的氏族领袖,仍穴居,一般人就可想而知了。
1.1穴居分类
早期穴居,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天然洞穴,主要流行于旧石器时代,遍及全国,它对狩猎、采集为生产方式的先民还凑合,而当进入农耕以后,洞穴为生就出现了很多矛盾,一是天然洞穴离耕地过远,二是居住空间狭小,生产力的发展使人们在住处需要置放工具和劳动成果的空间,此时家庭生活也渐次复杂化,如祭祖、交往等。第二类则是大体在新石器时代进入农耕以后普遍形成的“穴居建筑”。
1.2穴居遗址
中国黄河流域地区是文明率先发达的地区,也是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迄今为止从史料分析和现状分析,“穴居建筑”在这里开始了重大的转变和突破。
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最值得重视。其房屋多呈方形或圆形半地穴式,显然是脱离天然洞穴不久;内有炕坑,大空间则深穴,小空间则浅穴。半穴表明人类已由山地降为平原,从狩猎采集进步到垦殖,新石器时代工具已发展到普遍采用磨制钻孔技术的阶段,因而能更好地加工和改造自然资源。半坡遗迹至少可以在原始民居的发生中说明以下意义:
1) 它完成了地下向地面的转变和过度;
2) 它实现了“土”和“木”两大建筑材结合的综合效益,各自发挥性能。
3) 它孕育了空间分割、划分、功能分工、建筑部件的发展(如门、墙、灶台)等等。
2. 巢居
巢居是另一类初始的民居,大体广泛发生在丛林和湿热地区。从中国民居分布的现状
木结构构架的分野—太梁式与穿斗式以及考古遗迹综合分析,中国大体以长江流域为界,形成北穴,南巢,其文字记载始建于晋代《博物志》,称“南岳巢居,北朔穴居,避寒暑也”。河姆渡文化至少说明了六七千年以前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江浙一带,就完成了天然“巢居”向楼居的发展。此外,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干栏式楼房小铜器,四川成都地区出土的商代干栏遗迹,广东出土的汉明器干栏陶屋,说明中国南部的广阔地区历史上曾普遍采用干栏木楼的民居模式。
“干欄”是我国称呼穿斗架卯榫连接的木楼建筑的专用名词,最早见于《魏书•辽传》,称“辽者,盖南蛮之别种,自汉中达于川洞之间,所在皆有,种类甚多,散居山谷”,“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阑”。至今,典型完整的干栏木楼集中在广西西部,湖南西部,贵州东南部的壮,侗,苗,瑶,水,土等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栏”在壮族语言中就是住屋的意思,草顶房称“栏嘎”,泥土称“栏奔”,砖瓦房称“栏砖”等等。“干栏”的别名也很多,较普遍地称“麻栏”。
由天然巢居向干栏楼居的演变,是文明史上的一大进步,穿斗架和卯榫技艺的发展不仅是技术的进步,也是社会生活的进步,因为穿斗和卯榫使楼居空间进入了人工划分的阶段,至今穿斗架楼居灵活的上下分隔,为居住者合理使用民居空间带来极大的方便。这种构架的整体受力体系使它能适应山区宅基地的各个不同高差。从现存各种楼居的模式分析,由于人口的增加,木材资源的缺乏,新材料如砖瓦等的推广应用,人对居住环境物理要求的提高等等,因而诸如底架干栏取消底层牲畜间;树皮顶逐步由瓦顶代替;木壁墙逐步由泥堪墙,穿斗砖墙代替等等,都说明了干栏楼居本身也在随着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人的生活要求之变化而不断演进。
3. 宝岛台湾民居
中国传统民居的主要类型的溯源,我们还看到祖国宝岛台湾的实例。台湾高山族同胞当地称为“原住民”,又分为雅美人,泰雅人,赛厦人,鲁凯人,曹人,布能人,阿美人,卑南人,排湾人等所谓“九族”,主要聚居在中部和东部的山地。其中雅美,赛厦,曹族民居有明显的半穴居“基因”,而卑南,排湾民居则纯属“巢居”形式。台湾大学韩棠教授指出:“在中央山脉,台东花莲纵谷与兰峪岛等全省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上,山胞克服种种逆境,顺应自然条件而摸索出适合自己生活及居住的模式。这种模式表现在建筑上是建筑材料,屋宇形式,建筑空间等的不同。山胞家屋因为是在满足生活方式及实质环境的需求下构建的,因此富有强烈的地域性••••••。”事实确实如此,即使在巢,穴的源头之下,一个台湾的高山九族,就有九种个性鲜明的居住模式。
4. 西北客什民居
无独有偶,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客什民居构成中,也有穴,巢兼有,阴,阳互补的情况。该地区高台式民居中的地下空间——阴,屋顶空间——阳和地面起居室——中和,分别根据每年季节每日时令的不同交替充当凉空间与暖空间,夏季上午,家人通常在一二层中起居,午后酷热则避入地下室,太阳落山后则转移到屋顶上纳凉歇夜;冬季正好相反,二层漏台成了晒太阳的暖空间,地下室转而成了贮藏库,夜晚则在一层起居室中升火休息。
从东南的台湾雅美人民居到大西北的客什高台式民居,应该说彼此并非互通信息而构筑,乃是乡民们实际生活基础上的创造/穴和巢之为居,一方面是乡土材料如木石竹萱草的就地提供,一方面是风雨冷暖的驱使。而人的生活要求,则顺其自然,为我所用,比如储藏,有位于穴,有位于巢,比如居室,盖穴居穴,该巢居巢,传统民居这种实实在在的实用性,现实性,可见一斑。正如梁思成先生曾指出:“建筑之时,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于创新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制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
总结
总而言之,所有这一切在人类文明史上,在民居演进中是划时代的。他说明:在先民们自觉不自觉的营建活动中,实际上进行着包括从自然环境到社会组织,从生产活动到生活功能,从建筑材料到空间,结构,形象,从最普遍的劳动到最深层的理念的一次整体思维和综合功利的初步认识和初步实践。它说明:“在建筑”刚被人们所创造时,就联接了“人——建筑——居住环境”这一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自然—社会的系统工程。
参考文献
[1] 刘森林.中华民居——传统住宅建筑分析[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9.
[2] 陆元鼎.中国民居建筑[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3] 楼庆西.乡土建筑装饰艺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4] 单德启.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5] 孙运久.山东民居[M].济南: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1999.
[6] 刘志远.荣成市志[M].济南:齐鲁书社,1999.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