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研究以交互作用理论为基础,选取小学三、四、五三个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行为预测研究方法,通过各年级被试对内外向特质个体和认真马虎特质个体在强情境和弱情境下的行为进行预测,探索青少年是否能够对强情境和弱情境进行区分,理解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儿童能够逐渐理解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的交互作用。
关键词: 儿童 特质性质 情境强度 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要预测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既要考虑行为者的人格特质又要考虑情境的特征及其可能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在行为预测中,如果同时为儿童提供特质性质信息和情境强度信息,儿童能否综合利用特质性质信息和情境强度信息对行为进行预测反映了儿童对特质性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理解的状况。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取小学三年级、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三个年级组学生共124人。
2.实验材料
本实验选用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两类特质。通过查阅文献[1][2]、访谈等方法获得与内外向特质相关的强情境和弱情境,与认真马虎特质相关的强情境和弱情境。自编内外向特质故事和认真马虎特质故事。由20名高三学生运用5点量表分别对特质故事与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特质的相关性进行评定,最后,选出与每对特质相关性高的2个特质故事。
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3×2×2(年级组×特质性质×情境类型)混合实验设计。特质性质和情境类型为被试内变量:特质性质分为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两个水平;情境类型分为强情境和弱情境两个水平。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分为小学三年级组、小学四年级组和小学五年级组三个水平。本研究涉及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两类特质。
二、研究结果
1.各年级组被试对内外向特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的行为预测结果
将各年级组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3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年级组被试对外向特质和内向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均显著低于概率水平。被试对外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被试对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五年级被试对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低于概率水平。
以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为被试内变量,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预测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和年级组的主效应均显著。特质性质×年级、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特质性质×情境强度、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
对特质性质在情境类型各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质性质对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影响不显著。特质性质对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的应显著;进一步比较发现,被试对外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
对情境强度在各年级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情境强度对小学各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情境强度对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被试预测分数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小学三年级被试预测分数的影响;情境强度对小学四年级的影响与对小学五年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各年级组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的行为预测结果
将各年级组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3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年级组被试对认真特质在强情境下和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均显著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五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显著低于概率水平。
以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为被试内变量,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预测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特质性质、情境强度的主效应显著;年级组效应不显著。特质性质×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情境强度×年级、特质性质×情境强度、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
对被试间因素年级在被试内因素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的各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年级对认真特质在强情境下的预测分数的影响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的预测分数,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预测分数的差异不显著。年级对认真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的影响不显著。年级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小学五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四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年级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小学五年级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预测分数,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预测分数的差异不显著。
对被试内因素特质性质在被试内因素情境强度和被试间因素年级的各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显著,强情境下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在弱情境下的预测分数;小学五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不显著。各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均显著。
三、结果讨论
Kalish(2002)[3]认为特质类别中存在有意特质和无意特质这两种亚型,他认为,有些特质会影响人们的意图决策如大方、努力和合群性等特质,对于这种特质,每次执行与此特质相关的行为都是自发自动地受动机或意图驱使的;另一些特质则不会对人们的意图决策产生影响,例如勇敢胆小、认真马虎等心理特质。Kalish认为很可能儿童对有意特质的理解早于无意特质。但是在儿童对内外向特质的理解与认真马虎特质的理解处于同等水平。这与被试的年龄有关。在Kalish的研究考察的是5-7岁儿童特质理解的特点。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同类型特质的理解趋于一致。 儿童对积极特质个体在弱情境下的行为作出了比较肯定的预测,而对消极特质个体在弱情境下的行为作出了比较否定的预测,说明儿童在对行为主体的行为预测过程中利用了行为主体的特质信息。儿童能够稳定地利用特质信息进行预测。对于积极特质,小学儿童均能利用特质信息进行行为预测;对于消极特质,小学五年级儿童才能比较稳定地利用特质信息进行预测。这表明儿童对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的理解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对消极特质的预测更加现实。儿童在行为预测中存在“积极的乐观主义”。儿童倾向于认为积极特质是不变的,具有高度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但倾向与认为消极特质是可变的[4]。Lockhart,Chang和Story(2002)[5]依据定量研究结果和更多的定性分析判断资料,对在儿童身上发现的这种强大的、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提出了解释,儿童的积极乐观主义可能源于他们自身正在经历着的真正的变化,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交往了新的朋友,做了他们从未梦想过能够掌握的事情,这些使得幼儿经历了一个信念生效的过程,即体验到一个人能够向最优秀积极的方向转化的过程。成人也可能强化儿童表现出的乐观主义。成人可以通过建议引导儿童。当儿童逐渐成熟,他们特有的优势和弱势变得更加明显的时候,成人可以向他们指出更多的现实的目标,以匹配他们特殊的才能,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特质发展的乐观主义态度使得他们勇于在多个领域尝试学习、发展技能、不怕失败、摆脱沮丧,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维护了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反之,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点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他们今后可能放弃努力,对自己产生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6]。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特质发展似乎都拥有一种不受控制的乐观,儿童所表现出的这种超现实的乐观主义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动机方面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结论
小学三年级儿童能够区分内外向特质个体在强情境和弱情境下的行为,但还不能对认真马虎特质个体在不同情境强度下的行为进行区分。小学四年级和小學五年级儿童能够稳定地对强情境和弱情境作出区分,理解特质性质与情境强度的交互作用,且小学五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优于小学四年级。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Kalish,C.W.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norms and traits as motive for behavior.Coginitive Development,19:401-416.
[4]张琴.儿童特质推理中的情绪信息利用[D].西南大学,2009.
[5]Lockhart K,Chang B,Story T.Young Children’s belief about the stability of traits:Protective optimism[J].Child Development,2002,73(5):1408-1430.
[6]Lockhart K.Children’s ability to modulate affect on the basis of attributions.Post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Development,Indianapolis,IN,1995.
关键词: 儿童 特质性质 情境强度 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理论认为要预测一个人在某种特定情境中的行为,既要考虑行为者的人格特质又要考虑情境的特征及其可能对行为产生的影响。在行为预测中,如果同时为儿童提供特质性质信息和情境强度信息,儿童能否综合利用特质性质信息和情境强度信息对行为进行预测反映了儿童对特质性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理解的状况。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本研究取小学三年级、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三个年级组学生共124人。
2.实验材料
本实验选用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两类特质。通过查阅文献[1][2]、访谈等方法获得与内外向特质相关的强情境和弱情境,与认真马虎特质相关的强情境和弱情境。自编内外向特质故事和认真马虎特质故事。由20名高三学生运用5点量表分别对特质故事与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特质的相关性进行评定,最后,选出与每对特质相关性高的2个特质故事。
3.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3×2×2(年级组×特质性质×情境类型)混合实验设计。特质性质和情境类型为被试内变量:特质性质分为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两个水平;情境类型分为强情境和弱情境两个水平。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分为小学三年级组、小学四年级组和小学五年级组三个水平。本研究涉及外向/内向和认真/马虎两类特质。
二、研究结果
1.各年级组被试对内外向特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的行为预测结果
将各年级组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3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年级组被试对外向特质和内向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均显著低于概率水平。被试对外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被试对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五年级被试对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低于概率水平。
以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为被试内变量,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预测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和年级组的主效应均显著。特质性质×年级、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特质性质×情境强度、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
对特质性质在情境类型各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特质性质对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影响不显著。特质性质对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的应显著;进一步比较发现,被试对外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内向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
对情境强度在各年级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情境强度对小学各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情境强度对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被试预测分数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小学三年级被试预测分数的影响;情境强度对小学四年级的影响与对小学五年级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2.各年级组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与情境强度交互作用的行为预测结果
将各年级组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3分)进行比较。结果发现,各年级组被试对认真特质在强情境下和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均显著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概率水平。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与概率水平差异不显著;小学五年级被试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显著低于概率水平。
以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为被试内变量,年级组为被试间变量,预测分数为因变量进行三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差分析表明,特质性质、情境强度的主效应显著;年级组效应不显著。特质性质×年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情境强度×年级、特质性质×情境强度、特质性质×情境强度×年级的交互作用均显著。
对被试间因素年级在被试内因素特质性质和情境强度的各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年级对认真特质在强情境下的预测分数的影响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被试的行为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的预测分数,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预测分数的差异不显著。年级对认真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的影响不显著。年级对马虎特质在强情境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小学四年级和小学五年级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小学五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四年级被试的预测分数。年级对马虎特质在弱情境的预测分数的影响均显著;小学五年级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预测分数,小学三年级和小学四年级的预测分数的差异不显著。
对被试内因素特质性质在被试内因素情境强度和被试间因素年级的各个水平上的简单效应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小学三年级和四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显著,强情境下的预测分数显著高于在弱情境下的预测分数;小学五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强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不显著。各年级被试对认真马虎特质在弱情境下的行为预测分数差异均显著。
三、结果讨论
Kalish(2002)[3]认为特质类别中存在有意特质和无意特质这两种亚型,他认为,有些特质会影响人们的意图决策如大方、努力和合群性等特质,对于这种特质,每次执行与此特质相关的行为都是自发自动地受动机或意图驱使的;另一些特质则不会对人们的意图决策产生影响,例如勇敢胆小、认真马虎等心理特质。Kalish认为很可能儿童对有意特质的理解早于无意特质。但是在儿童对内外向特质的理解与认真马虎特质的理解处于同等水平。这与被试的年龄有关。在Kalish的研究考察的是5-7岁儿童特质理解的特点。本研究选取的被试是小学三年级以上的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不同类型特质的理解趋于一致。 儿童对积极特质个体在弱情境下的行为作出了比较肯定的预测,而对消极特质个体在弱情境下的行为作出了比较否定的预测,说明儿童在对行为主体的行为预测过程中利用了行为主体的特质信息。儿童能够稳定地利用特质信息进行预测。对于积极特质,小学儿童均能利用特质信息进行行为预测;对于消极特质,小学五年级儿童才能比较稳定地利用特质信息进行预测。这表明儿童对积极特质和消极特质的理解是不同的,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对消极特质的预测更加现实。儿童在行为预测中存在“积极的乐观主义”。儿童倾向于认为积极特质是不变的,具有高度的跨时间和跨情境的一致性;但倾向与认为消极特质是可变的[4]。Lockhart,Chang和Story(2002)[5]依据定量研究结果和更多的定性分析判断资料,对在儿童身上发现的这种强大的、不现实的乐观主义提出了解释,儿童的积极乐观主义可能源于他们自身正在经历着的真正的变化,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学习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交往了新的朋友,做了他们从未梦想过能够掌握的事情,这些使得幼儿经历了一个信念生效的过程,即体验到一个人能够向最优秀积极的方向转化的过程。成人也可能强化儿童表现出的乐观主义。成人可以通过建议引导儿童。当儿童逐渐成熟,他们特有的优势和弱势变得更加明显的时候,成人可以向他们指出更多的现实的目标,以匹配他们特殊的才能,促使他们向积极的方向发展。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特质发展的乐观主义态度使得他们勇于在多个领域尝试学习、发展技能、不怕失败、摆脱沮丧,在某种程度上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维护了他们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反之,如果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点无论如何都无法改变,他们今后可能放弃努力,对自己产生沮丧、失望等消极情绪[6]。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特质发展似乎都拥有一种不受控制的乐观,儿童所表现出的这种超现实的乐观主义在保护他们的自尊和动机方面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这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研究结论
小学三年级儿童能够区分内外向特质个体在强情境和弱情境下的行为,但还不能对认真马虎特质个体在不同情境强度下的行为进行区分。小学四年级和小學五年级儿童能够稳定地对强情境和弱情境作出区分,理解特质性质与情境强度的交互作用,且小学五年级儿童的理解能力优于小学四年级。
参考文献:
[1]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2]郑全全.社会认知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Kalish,C.W.Children`s reasoning about norms and traits as motive for behavior.Coginitive Development,19:401-416.
[4]张琴.儿童特质推理中的情绪信息利用[D].西南大学,2009.
[5]Lockhart K,Chang B,Story T.Young Children’s belief about the stability of traits:Protective optimism[J].Child Development,2002,73(5):1408-1430.
[6]Lockhart K.Children’s ability to modulate affect on the basis of attributions.Poster presented at the biennial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Research in ChildDevelopment,Indianapolis,IN,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