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阿Q”的“Q”形符号意义

来源 :江西教育·综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weijie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Q”之所以被称之为“Q”,按作者的说法,是“我”在对小说主人公姓氏查考无稽的情况下,权从其发音“照英国流行的拼法写为阿Quei,略做阿Q”。一般读者,均能理解,先生是以此隐述当时毫无社会地位的贫苦农民的卑贱。但笔者认为,从文本解读的多样性,特别是符号意义的形象性来说,仍有广阔空间可拓。
  我们知道,《阿Q正传》被全文辑入高中语文课本中,目的不仅是要学生领会其一般的文本意义,更是要使学生们通过学习能拓展联想的思维,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素质教育目的。根据中学生形象思维相对活跃的特征,笔者拟以形象理解为基准对“阿Q”的“Q”进行趣味性阐释,以诱导学生揭示文本意象隐含的多种象征意义。
  文本故事的时代背景是辛亥革命前后的特殊时段。在清朝很长一段时间里,普通成年男子的发型按满人所颁“易服剃发令”的标准是为“金钱鼠尾”式。据清代署名“海外散人”者所著《榕城纪闻》载:“剃发,只留一顶如钱大,作辫,谓之金钱鼠尾。”也即成年男子须把头周遭之发剃光,仅于头顶心留金钱大小一撮,结成细长辫子,且以能穿过当时所铸铜钱之方孔为合格。这种头型发式,无论从当时的汉文化传统心理还是从现代的审美角度来看,都是相当丑陋的。而事实上它也受到当时广大汉族群众的强烈抵制。但在满清政府“剃发留头”的高压政策下,在被征服者为之死人无数的情况下,它最终还是成为当时普罗大众的一种标准发型样式。该一发式至清后期时已有所变化,发盘由“金钱顶”变为“阴阳头”,辫子由细长“鼠尾”变成粗大“猪尾”。但无论怎么变,这种发式从正面看都“剃发如僧”,从侧面、后面看都似动物垂尾。如用简单符号表示,中学生很容易就想到,是一个圆溜溜的字母“O”后面拖一根“辫子”,即成字母“Q”。“Q”形发式在当时人的日常生活中集中反映了清统治者的强权与野蛮,也反映了当时普罗大众的奴化和不觉悟。而在清末,剪辫与否又成为革命与否的象征。显然,在文本中,“阿Q”作为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中的一个集中代表,其“Q”形符号意义并不会太简单。先生似乎有意识地让这个字母成为了一个象征当时清政府黑暗统治和人民痛苦生活的符号。同时,它也可代表新旧时代交替的一个变量符号。
  经此诱导,学生可在文本中不断发现“Q”形符号所赋予的象征信息。作为符号的基本意义,表示“光溜溜”或“圆溜溜”的“O”形象征,几乎出现在文本各处,如阿Q头上令其蒙羞的光亮的癞头疮;被阿Q称为“秃儿”的假洋鬼子和小尼姑;审问阿Q的投机分子“光头老头子”等。而作为维护满清政府法统庄严象征的“辫子”,也即“Q”形象征,在文本中直接就体现出来了,如阿Q认为,“辫子而生于假,就是没有了做人的资格”,这固然是阿Q对假洋鬼子“深恶而痛绝之”的原因,也在某种程度上内在地成为阿Q轻薄小尼姑的隐秘逻辑,同时还深刻说明了阿Q的蒙昧和假洋鬼子的投机;当其后剪辫与否成了是否参与革命的身份标志时,各色人等对辫子的紧急处理更是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愚昧和投机。而这一出出滑稽可笑又可悲的表演,都是围绕“阿Q”这一文本内的象征意象进行的,它们集中表现出了字母“Q”所蕴涵的象征意义。
  经此启发,学生的想象得到拓展。教师可适时让学生分组讨论,继续完成字母“Q”在文本其他层面上的象征意义阐述。
  以下为学生经讨论后所总结出的发言:
  生甲: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历史发展是一个怪圈,集中体现在字母“O”上。其间短暂的“中兴”环节,表现为字母“Q”,但从整体看,整个过程仍呈循环圈形。为什么会这样?这其实是作者一生都在思考的问题,也是作者通过该小说向世人提出的一个难解谜题。
  生乙:小说最后三章分别以“革命”“不准革命”“大团圆”命名,暗中阐释了辛亥革命的片面性、反复性和不彻底性,也许可以解答前面同学的“怪圈”问题。特别是文本以“大团圆”收尾,更是直接呈现符号“O”的意义。只不过,在读者看来,“大团圆”未有真正圆满结局,恰如阿Q画押一般,画得并不圆满,只好表现为有缺陷的封闭型符号“Q”了。当然这也形象地表示了,在作者眼中,辛亥革命是不彻底的。
  生丙:作者分明认为,“阿Q精神”不会随着文本人物阿Q的生命消亡而消亡,而是会像一根绵长的尾巴一样得以延续,这就表现为“大团圆”意象“O”后留下尾巴的“Q”。直到现在,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可感受到它的存在。
  生丁:辛亥革命虽不彻底,但仍让人看到希望。作者显然是认为希望在未来。在这个层面的意义上,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可用封闭型符号“O”来表示,但它终有被新生力量突破、颠覆的可能,此时,表现为符号“Q”。
  生戊:如果一个完整国家可用圆整符号“O”表示,那么超越国界以至延伸到世界范围,就可用“Q”表示了。在这个层面上,作品是否有意无意暗示了“阿Q精神”不独中国所有,还具有超国界的世界性意义呢?◆(作者单位:江西省南昌市第二十中学)
  □责任编辑:王江
其他文献
初中《大纲版英语》是人教社与英国朗文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编写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Junior English for China,以下简称旧教材)于2000年出版使用,经过师生几年的使用,颇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功不可没。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教材的内容和要求滞后。因此,国家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 普通
期刊
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的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就结合教学实践,浅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体会。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必
期刊
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先生谈到,一次他在北京与叶圣陶先生的长子叶至善先生一同开会,休息时他请叶至善先生介绍小时候叶老是怎样教授孩子作文的。叶先生说:“不教的。”接着介绍了叶老的做法。原来,叶老从不给孩子讲写作技巧之类的东西,只要求孩子每天读些书,读什么自己决定,但读了什么书,读懂点什么,都要告诉他。他还要求孩子每天写一点东西,写什么也不加限制,纳凉时让孩子把每天写的东西读给他听。他不说写得好或写得不好
期刊
《中彩那天》中的父亲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课堂上同学们围绕“父亲把车送还给库伯,这样做值吗”这个问题各抒己见,充分感受那位父亲诚实、守信的高大形象。  坐在前排的周思彤同学举起了手。因为她前几天患了急性肠炎,现在还在治疗中,看起来很憔悴。她用柔弱的声音回答:“我觉得父亲这样做,值。他虽然失去的是一辆车,得到的却是一份良心上的心安理得……”一番精彩的发言博得大家热烈的掌声。“零——”掌声过后,从前
期刊
2008年高考历史试卷与前几年试卷相比,出题形式和问题的设问更灵活,更注重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和知识运用能力。是一套较高质量的试题。    一、试卷分析    1.出题形式更灵活,考查的知识点更多  前几年高考历史卷的选择题部分,教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即三组专题下的选择题加一个文化类的选择题。所考查的内容被限定在这几个专题范围内,对考生来说带有一定的运气性。今年的选择题则基本按中国史和世界史上先后发生
期刊
薄弱学校,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优势学校而言的,是在办学条件、生源质量等方面处于弱势状态下的学校。由于这类学校在师资水平、学校管理方面的薄弱,其教育质量不高、社会声誉不佳,因此又影响到学校办学条件改善和学校师资水平、生源质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的再提高。如此恶性循环,造成薄弱学校更弱积重难返的现实问题。我校正是一所这样的薄弱学校。  生源数量从2004年最高峰的986人降至现在的510人,学校开始进入生
期刊
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大学辅导员在日常管理工作方面必须具备一套科学的工作方法,把握日常工作的重点,将其系统化、具体化。    一、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    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如何培养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关系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综合素质的提高等问题。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重点,要真正做到学生的知心人,就应该想学生所想,知学生所行,运用各种有效的
期刊
一、写作背景    2007年最新修订版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课堂上将对学生的文化差异和比较意识的培养放到重要的地位是必然也是极其必要的。本文在这里就如何积极有效地将大学英语教材中所体现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贯穿在英语教
期刊
一、课件总体设计要求    《管理系统中计算机应用》网络课件的主要功能模块由课程教案、讲课录像、程序设计实验、答疑系统、在线考试系统等部分组成。其中课程教案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文字。文字教案主要利用文字处理软件实现,师生可以根据需要分章节下载。通过网页的导航功能,将文字教案和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内容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讲课录像主要重现课堂的教学意境。程序设计实验根据大纲要求,设置了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
期刊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爱国诗人,但其词的创作成就亦颇高,《钗头凤》就是其中一首。  这首词写的是陆游的爱情悲剧。据载:陆游初娶表妹唐琬,却为陆母所不喜,陆游被迫与唐琬分离。十余年后他们春游沈园相遇,陆游伤感之余,在园壁题了著名的《钗头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