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重观点互相碰撞,实现视域的融合,知识的建构,生命的成长。“对话”已成为课堂教学的常态,我们进一步走进它,却发现课堂中充斥着大量的“假对话”。笔者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听课等方式了解课堂对话现状,并试图对制约课堂对话有效性的因素作理性的审视与思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06-1
《初中语文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平等的对话者,但从调查中发现,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这一角色定位把握得不够准,造成在课堂对话中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教师是课堂隐形的“强势者”
对话教学理论认为,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彼此接纳的过程,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是教师展示才能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有些教师对对话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片面地认为师生对话就是对话教学,再加之在教学过程中已习惯于自己以“强势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一时难以改变,依然以一种隐形的强势者出现在课堂中,于是课堂中出现了一种伪民主对话现象。如有老师在执教多媒体展示课时,事先按照教参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预设若干问题,并拟定对话,课前把预设的问题和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输入“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精心预设的答案)作为标准,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步步靠近,经过一番耐心“点拨”终于“水到渠成”,然后敲键盘了事。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就被戴上了思想的镣铐,未能以自由的姿态走进文本、走进课堂,学生的思维何以能激发起创新的火花?何以能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何以构建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预设”代替“生成”的对话比起传统的“一言堂”传授似乎有了很大进步,但实际上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
二、教师充当教学活动中的看客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为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面对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与观点,无论其对照文本本身的情感价值取向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对学生对话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亦不作任何评价与引导,统统予以肯定,教师俨然退化成了教学中的看客。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济南的冬天》教学片断:
师:作者把雪后的济南比作“一幅水墨画”,你觉得妥当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师:我们班有同学学过水墨画吗?能否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水墨画?
(学生推荐)
生:水墨画是国画的代表,一般由水、墨构画,图片只有黑、白两种色调。多用来画山水,注重写意,讲究意境。
生:冬天济南城外小山上草木都凋零了,远望应该是暗色的,有的地方被雪覆盖,所以说是“水墨画”。
生:山坡上的小村庄远望去有的地方覆盖着雪,有的地方看见黑色的屋顶,像水墨画。
师:嗯,两位同学从色彩上来分析,确有些道理。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中国画讲究意境,你认为课文中这张水墨画给你什么感觉?
生:这张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是很宁静的。
师:从哪里感觉出来?
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给人宁静,安适的感觉。
生:这两个“卧”字还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呢。
师: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现在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说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有效对话教学是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一步步展开的,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思维成果,那么学生对自我学习状况的自我认知就会模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本节课中学生围绕“水墨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课文内容的理解谈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但有些学生的理解存在偏差,如两个“卧”字并不能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此处的“卧”与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给人安详、宁静之感。扣住“下的是小雪”的应该是文中的两个“点”字。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卧”与“点”的妙处,体会老舍先生这位语言大师用词的精妙。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面对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未能适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指导,将自己当成了教学中的看客,放弃了自己对话“首席”的责任。这样的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总之,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参透语文对话理论的精髓,充分地尊重学生这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的主体,并真正地担任起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首席”角色,走出以上的种种误区,还其以本真。否则,就会使课堂对话流于形式,在种种热闹的表象背后,带来的却是对语文教学难以估量的损害。
关键词:初中语文;对话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0-006-1
《初中语文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递者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平等的对话者,但从调查中发现,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对这一角色定位把握得不够准,造成在课堂对话中出现以下两方面问题:
一、教师是课堂隐形的“强势者”
对话教学理论认为,对话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交流、沟通、彼此接纳的过程,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应是“平等中的首席”,课堂不是教师展示才能的舞台,学生才是课堂的主角。有些教师对对话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片面地认为师生对话就是对话教学,再加之在教学过程中已习惯于自己以“强势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一时难以改变,依然以一种隐形的强势者出现在课堂中,于是课堂中出现了一种伪民主对话现象。如有老师在执教多媒体展示课时,事先按照教参的理解以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预设若干问题,并拟定对话,课前把预设的问题和自己认为满意的答案输入“精心”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把自己对文本的理解(精心预设的答案)作为标准,想方设法地诱导学生步步靠近,经过一番耐心“点拨”终于“水到渠成”,然后敲键盘了事。这样的课堂,学生在走进课堂之前就被戴上了思想的镣铐,未能以自由的姿态走进文本、走进课堂,学生的思维何以能激发起创新的火花?何以能产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何以构建作品新的意义和价值?这种“预设”代替“生成”的对话比起传统的“一言堂”传授似乎有了很大进步,但实际上只是五十步和一百步的区别。
二、教师充当教学活动中的看客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部分教师为了追求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为了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面对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见解与观点,无论其对照文本本身的情感价值取向是否具有合理性、科学性,对学生对话中存在的错误和缺陷亦不作任何评价与引导,统统予以肯定,教师俨然退化成了教学中的看客。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济南的冬天》教学片断:
师:作者把雪后的济南比作“一幅水墨画”,你觉得妥当吗?你是如何理解的?
师:我们班有同学学过水墨画吗?能否给我们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水墨画?
(学生推荐)
生:水墨画是国画的代表,一般由水、墨构画,图片只有黑、白两种色调。多用来画山水,注重写意,讲究意境。
生:冬天济南城外小山上草木都凋零了,远望应该是暗色的,有的地方被雪覆盖,所以说是“水墨画”。
生:山坡上的小村庄远望去有的地方覆盖着雪,有的地方看见黑色的屋顶,像水墨画。
师:嗯,两位同学从色彩上来分析,确有些道理。
师:刚才那位同学说中国画讲究意境,你认为课文中这张水墨画给你什么感觉?
生:这张水墨画给人的感觉是很宁静的。
师:从哪里感觉出来?
生:“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两个“卧”字,给人宁静,安适的感觉。
生:这两个“卧”字还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呢。
师:谢谢这几位同学的精彩讲解,现在我们该知道为什么说是唐代名手画的吧?
有效对话教学是在有效评价的基础上一步步展开的,如果教师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思维成果,那么学生对自我学习状况的自我认知就会模糊,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本节课中学生围绕“水墨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课文内容的理解谈了自己的认识与观点,但有些学生的理解存在偏差,如两个“卧”字并不能说明村庄和雪不是很多,此处的“卧”与前文“暖和安适地睡着”相照应,给人安详、宁静之感。扣住“下的是小雪”的应该是文中的两个“点”字。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两个“卧”与“点”的妙处,体会老舍先生这位语言大师用词的精妙。而在此教学片断中教师面对学生理解上的偏差,未能适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指导,将自己当成了教学中的看客,放弃了自己对话“首席”的责任。这样的教学由传统的“教师中心”走向了“学生中心”,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最终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总之,对话是对传统语文教学的一次革命,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必须参透语文对话理论的精髓,充分地尊重学生这一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的主体,并真正地担任起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和引导者的“首席”角色,走出以上的种种误区,还其以本真。否则,就会使课堂对话流于形式,在种种热闹的表象背后,带来的却是对语文教学难以估量的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