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复习“四法”

来源 :陕西教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2007q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把握词性,辨别用法。
  
  即根据某一虚词在不同词性下的用法差异来掌握虚词用法的方法。
  “以”与 “因”两个虚词均主要有介词和连词两种用法。如何在句中区别呢?
  我的方法是:后跟代词或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是介词;后跟动词或句子,是连词。例如:
  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2、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以勇气闻于诸侯。
  5、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6、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7、皆好辞而以赋见称。
  上述七个例句中,1、2、5、6皆为连词,其中1、5、6后跟动词,可直接确定,而2后加句子,如把“以其”作为介宾结构看,可承前省略主语,成为“(晋侯秦伯)无礼于晋”。于事理不通,故“其”作“无礼”主语,构成句子。1、4、7后皆加名词(名词短语),故都为介词。
  (高考福建卷2005年)第6题要求选出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其中B项为:
  既览必发以诗,以纪其景物时世之变
  独以近城故,箫鼓楼船,无日无之
  (北京卷2002年)第9题,选出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其中D项为:
  知不以利为利矣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两例都可根据“以”后词的词性直接排除。
  又如“因”:
  1、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3、我欲因之梦吴越。
  4、因拔刀斫前奏案。
  5、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上述五个例句中,1、2、3为介词,4、5为连词,皆据其后词的词性判定。
  另“之”、“者”、“且”也可使用此法判定。
  “之”前如为动词,多做代词;“之”前如为名词,多做助词。
  (天津卷2005年)选出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其中B项为:
  死伤者少百余人,好之不厌
  甚矣,汝之不惠
  由前边词的词性直接排除此项。“者”前如为动词和形容词,“者”多要翻译,“者”前为名词(包括名词性短语),“者”不需要翻译。“且”前后的词如词性一致,则为连词;词性不一致,为副词。
  
  二、把握位置,辨别用法
  
  即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关系辨别用法。
  “乎”在古汉语中,作介词和语气助词,“也”仅作语气助词,在“用法”上似无发挥空间,只能从“意义”角度挖掘,完全不然。下面我试从新的角度谈记忆方法。
  1、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2、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3、等死,死国可乎?
  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6、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7、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上述七个例句中,3、4为句末语气词,与其余五句用法不同。1、2、5、6、7、8都为句中语气词,其中1、6为词尾(“乎”前为形容词),5、7、8为介词(“乎”前为动词)。
  又如:
  1、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2、何可胜道也哉!
  3、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5、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6、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7、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上述八个例句中,8用于句中,与其余用在句末的七句自然不同,“1——7句”都是句末语气词,可根据句末标点判断。2、6、7表感叹;5表疑问;1、4表判断(后为句号,特点是谓语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3表陈述(后为句号,特点是谓语为动词)。
  
  三、把握关系,辨别用法
  
  “与”在连词和介词两种用法下“意义”相同,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1、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
  2、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
  3、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4、齐与楚从亲。
  5、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嬉。
  6、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合。
  上述句中1、2、3、6为介词,4、5为连词,其一般的分辨方法是:连词连接的成分前后顺序可以调换,而介词不能。
  我的经验是:1、“与”前有状语(主要为副词),直接确定其为介词,且屡试不爽;2、“与”前无状语,但承前省略主语,亦为介词。
  (重庆卷2005年)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其中C项为:
  即以数十骑涉夏境,猝与之遇。介词(前有副词)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介词(省略主语)
  
  四、把握后缀,辨别用法
  
  即后缀不同所产生的用法差异。
  “所”的复音虚词“所以”有两种用法:一表原因,译为“……的缘故,……的原因”;二表手段、方式,译为“用来……的根据(方法等)”。
  在做选择题或翻译中,如何确定“所以”是上述两种用法的哪一种呢?我的经验是:
  “所以……者”,往往译为“……的缘故(原因)”,反之,则多译为“用来……的根据(方法)”。例如:
  1、臣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3、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4、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5、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
  以上五句的“所以”都译为“……的原因”。
  又如“其”用于句首或句中,句末加语气词,就为副词。表语气。
  以上四种方法对虚词识记和用法的辨别作了分类剖析,希望同学们在复习中同中求异,举一反之,真正把握虚词的用法,以期提高学生复习效果。(作者单位 蒲城县尧山中学)
  责任编辑 丁洪刚
其他文献
一、教学案例回顾    在我刚开始参加工作时,班上一个男生一直趴在桌上。第一次,我以不提到姓名的方式提醒他“要注意纪律啊,课堂上不要睡觉!”。没有反应我就喊了他的名字并大声告诉他不要睡觉,该名同学还是没有改正态度。第三次,我就很生气地走到他的桌前并将手中的书用力地拍在桌上...  学生们都吓了一跳,全都将注意力转向了我和该名同学那里。我接着对那名同学说,“站起来,重复一下我刚才最后说的那句话。”该
期刊
学生的情感是极其丰富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学习知识,有理由相信这样的课一定是极富有生活味道的。我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努力激发学生的情感来使学生自发地感悟课文内容。“以读带悟”就是我在教学本课时的主导思想和采取的主要方法。  片段一:阅读准备。在帮助学生熟悉本文的人物和事件的背景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怎样才能读好这篇课文?学生
期刊
第一次上讲台讲课的情景至今仍记忆犹新。我现在还能感受到当时的紧张和无所适从。那是一节关于虚拟语气用法的语法课。我按照指导老师的建议做了充分的准备,自己费尽心机准备了很多例句,课前还把虚拟语气的规则背得滚瓜烂熟。当时的我深信凭借我扎实的英语基础学生一定能喜欢听我的课,也一定会从我的授课中学到东西。我怀着复杂的心情走上讲台,简单地自我介绍后开始讲课。我把条件从句中的虚拟语气的规则以表格的形式写在黑板上
期刊
在个性化阅读中,怎样处理“一个哈姆雷特”与“一千个哈姆雷特”的关系呢?怎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化理解与课程目标、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和谐统一呢?    一、个性化阅读要以读懂文本为前提    一位教师在执教《鸬鹚》一课时,抓住“一抹”这个词,以“渔人轻轻一抹,抹出了什么?”为研读专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探究。  学生1:渔人轻轻一抹,湖面上荡起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  学生2:渔
期刊
《发新书》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二册内容,是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的计算。在激疑启思、自主探索新知后,针对“试一试”、“练一练”的反馈知识部分,我设计了两个迥然不同的练习方式,收到的效果各异。  设计一:为了把枯燥无味的练习变得趣味横生,吸引学生关注的目光,我把这几道练习串联在一起,设计成“闯关游戏”,并赋予冠冕堂皇的游戏名称——“魔术大本营”、“智力冲浪”、“胜利冲锋”。在第一关“魔术大本营”中,我
期刊
热闹:乱花渐欲迷人眼    本人曾看到几节热闹的语文教学:  1、《秦始皇兵马俑》,让学生收集秦始皇的有关资料,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这本来是无可非议的,可是老师却用了大半堂的时间让学生各自展示自己的资料,并节外生枝地讨论“秦始皇的功与过”。  2.有位老师上《蘑菇应该奖给谁》,还没有让学生读课文,就开始放多媒体——反映故事情节的连环画,然后说故事,提问题。这是剥夺了学生训练阅读能力的机会。  
期刊
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是根据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深入了解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法,读懂张飞和刘备的对话。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能以人物的言谈举止为突破口,研究刘备、张飞等人物形象。能根据文本
期刊
师生的互动关系是课堂教学进行的必要前提,是师生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引领──激发兴趣的前提    课堂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敢于暴露真实的思维、愿意表达真切的情感体验。   [案例]:  屏幕上出现了“艺术装设计”,教师让学生叙述对艺术装的认识。  生:艺术装就是瞎弄的。  生:艺术装就是有个性的。  ……  (教师不进行否定和反驳,
期刊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点内容和重要任务之一。  教育过程就是一个思维过程,要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首先教师必须具备创造性思维意识,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必须要有创造性,摒弃以知识传授、提高升学率为目标的教学观念,切实实施素质教育,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为培养目标与教学原则,大胆改革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  教师要抛弃“师道尊严”的思维模式,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听话学
期刊
新课改呼唤新课堂,新课改更呼唤“动态生成”的课堂。当有幸成为第一批“课改老师”时,就以极大的热忱反思与颠覆以往驾轻就熟的课堂“常规”后,我却惊讶地发现,新课如何架构并不能仅凭自己的一腔热情和勇气一蹴而就。遭遇几次尴尬后,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策略,真正地钻研教材,精心地准备好教案。其情况有了较大的改观,这使我深深地认识到:其实,预设和生成并非想象中的水火不容,而是现实中的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生成,离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