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丽江归来,恍如隔世,空空。
昆明向北,茶马古道上的一座世俗之城,一座遗忘之城,在世纪之初的背景下,竟引发如此多的不同国籍的人们去关注,以至于不顾一切而顶礼膜拜。于是,原住民隐去,外地客涌入;于是,马蹄声驼铃声渐远,留下不舍昼夜喧嚣着的人群,充斥着欲望与需求;于是,送走一批,又来一批,朝圣者、淘金者、自闭者、窥视者、同性恋者,抑或是哲学家、诗人、画匠、环保主义者,等等。于是,丽江成了驴友们“发烧”的“圣地”,呼朋唤友地去,隔三差五地去,千里走单骑地去,直至在“旅游”旗帜下迅速窜升成为一座躁动之城、欲念之城。
加入浩浩荡荡从众的人群,在昆明坐上略有些颠簸的飞机,仅40分钟,我便来到丽江,一座传说已久、心仪已久,或仅仅为了看一眼的古城。
进入古城,面对略有些夸张的大水车,我不愿说:“丽江,我来了!”来了就是来了,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无声无息;来了就是来了,唐宋已远去,明清已作古,你的感叹或似曾相识,超不出已经感叹和赞美过的,那就是废话。
然后,借用一句流行的话,就开始亲密接触“丽江的柔软时光”——逛街、泡吧,发呆、艳遇,胡言乱语、胡乱涂鸦,感念一番“天地之悠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类的话,然后流流泪,咆哮几声,充分释放平日的活得累、竞争太大之类的艰辛与不易。酒醒了,人也疲了,再挥手作别,回去之后该干啥还干啥,包括痛并快乐地活着。
因而,从这个意义而言,我更愿意把丽江视为现代人情绪的调节阀、心灵的疗伤地,以及有非分之想却又算不上非分之地,累了、渴了,想发泄了、想像野狼般嚎叫、想像凯里亚克一般“在路上”,那么,请到丽江来,在这里,擦干脸上的泪滴,然后,继续前行。
物质条件的改善,政府的推波助澜,加之媒体的炒作,驴友的先行,犹如“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旅游”成了一种流行生活方式,随着一个个“秘境”被发现,一条条线路被开拓,到处是扬眉吐气的中国人身影,到处是人头攒动的天空,到处是飘扬着的欲望之旗,在千篇一律的解说词前,在编织的一个个看似美丽的神话传说面前,在按照现代和西方的胃口挖掘和整理的一台台“某某印象”的表演面前,诗歌正隐去,唐宋意境成为绝响,长亭外古道边成为遥远的回忆,和所有遭遇过度旅游开发地区的命运一样,等待丽江的也将是一具“精神的空壳”——古老外壳里裹着的是肯德基、星巴克、波西米亚……而丽江粑粑、黄豆面条、“披星带月”服饰甚至东巴文化成为面具,成为城徽。
洛克的丽江,顾彼得的丽江,大衛妮尔的丽江,只活在图书馆尘封的书籍中,只活在街头打着瞌睡的纳西老妇人久远的记忆里——八卦迷宫般的街道,月光下清泠厚重的五色石,从地平线消失和升起的载着砖盐皮货布匹药材的马队,踽踽独行说着细微摩些语的纳西老人,以及马房的炊烟、马锅头的谐趣、古道上的别离、夕阳下雪山的神灵——今天的丽江,商业的丽江,旅游的丽江,一天天国际化的丽江,城还是那座城,但更多东西已尾随时光悄然而逝,成为大地的秘密,成为悠长的背影,成为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个神话传说。
我固执地认为,世间一切美好的地方只要在“旅游开发”的剪裁下,在所谓的开发包装下,在推土机和马赛克的“入侵”下,在各式各样貌似精美的景点推介下,都将使更多的人在风中哭泣……
昆明向北,茶马古道上的一座世俗之城,一座遗忘之城,在世纪之初的背景下,竟引发如此多的不同国籍的人们去关注,以至于不顾一切而顶礼膜拜。于是,原住民隐去,外地客涌入;于是,马蹄声驼铃声渐远,留下不舍昼夜喧嚣着的人群,充斥着欲望与需求;于是,送走一批,又来一批,朝圣者、淘金者、自闭者、窥视者、同性恋者,抑或是哲学家、诗人、画匠、环保主义者,等等。于是,丽江成了驴友们“发烧”的“圣地”,呼朋唤友地去,隔三差五地去,千里走单骑地去,直至在“旅游”旗帜下迅速窜升成为一座躁动之城、欲念之城。
加入浩浩荡荡从众的人群,在昆明坐上略有些颠簸的飞机,仅40分钟,我便来到丽江,一座传说已久、心仪已久,或仅仅为了看一眼的古城。
进入古城,面对略有些夸张的大水车,我不愿说:“丽江,我来了!”来了就是来了,就像一滴水融入大海,无声无息;来了就是来了,唐宋已远去,明清已作古,你的感叹或似曾相识,超不出已经感叹和赞美过的,那就是废话。
然后,借用一句流行的话,就开始亲密接触“丽江的柔软时光”——逛街、泡吧,发呆、艳遇,胡言乱语、胡乱涂鸦,感念一番“天地之悠悠”、“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类的话,然后流流泪,咆哮几声,充分释放平日的活得累、竞争太大之类的艰辛与不易。酒醒了,人也疲了,再挥手作别,回去之后该干啥还干啥,包括痛并快乐地活着。
因而,从这个意义而言,我更愿意把丽江视为现代人情绪的调节阀、心灵的疗伤地,以及有非分之想却又算不上非分之地,累了、渴了,想发泄了、想像野狼般嚎叫、想像凯里亚克一般“在路上”,那么,请到丽江来,在这里,擦干脸上的泪滴,然后,继续前行。
物质条件的改善,政府的推波助澜,加之媒体的炒作,驴友的先行,犹如“潘多拉魔盒”被打开,“旅游”成了一种流行生活方式,随着一个个“秘境”被发现,一条条线路被开拓,到处是扬眉吐气的中国人身影,到处是人头攒动的天空,到处是飘扬着的欲望之旗,在千篇一律的解说词前,在编织的一个个看似美丽的神话传说面前,在按照现代和西方的胃口挖掘和整理的一台台“某某印象”的表演面前,诗歌正隐去,唐宋意境成为绝响,长亭外古道边成为遥远的回忆,和所有遭遇过度旅游开发地区的命运一样,等待丽江的也将是一具“精神的空壳”——古老外壳里裹着的是肯德基、星巴克、波西米亚……而丽江粑粑、黄豆面条、“披星带月”服饰甚至东巴文化成为面具,成为城徽。
洛克的丽江,顾彼得的丽江,大衛妮尔的丽江,只活在图书馆尘封的书籍中,只活在街头打着瞌睡的纳西老妇人久远的记忆里——八卦迷宫般的街道,月光下清泠厚重的五色石,从地平线消失和升起的载着砖盐皮货布匹药材的马队,踽踽独行说着细微摩些语的纳西老人,以及马房的炊烟、马锅头的谐趣、古道上的别离、夕阳下雪山的神灵——今天的丽江,商业的丽江,旅游的丽江,一天天国际化的丽江,城还是那座城,但更多东西已尾随时光悄然而逝,成为大地的秘密,成为悠长的背影,成为很早很早以前的一个神话传说。
我固执地认为,世间一切美好的地方只要在“旅游开发”的剪裁下,在所谓的开发包装下,在推土机和马赛克的“入侵”下,在各式各样貌似精美的景点推介下,都将使更多的人在风中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