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用于明渠流及冰盖流的统一泥沙颗粒起动流速公式

来源 :水利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fw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得到冰盖流条件下的非黏性泥沙起动公式,揭示冰期河道断面强烈冲淤变化的机理,基于Einstein假定,推导得到了同时适用于明渠流及冰盖流的统一的非黏性泥沙颗粒起动流速公式,所得公式与已有冰下泥沙起动流速试验数据符合良好。当冰盖糙率为0时,冰盖流泥沙颗粒起动流速公式即化为明渠流泥沙颗粒起动流速公式。应用所得公式,比较了明渠流、冰盖流、冰塞条件下的起动流速及可起动最大泥沙粒径关系,冰塞条件下起动流速最小,可起动最大泥沙粒径最大。2014年冰期黄河头道拐断面发生强烈冲淤变化,是冰花集聚形成冰塞引起可起动最大泥沙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普遍采用的规范农村自建房建设的举措是制定通用设计图集,但此类图集大多缺乏系统的规范和引|导,且可选方案有限,常常是分发给农户而无后续服务支持,农户处于被动适应的地位。基于以上背景,通过对2015-2018年间,杭州市临安区政府发布的全部通用设计图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结合当地农户的问卷调研,理论联系实际,构建临安区农村自建房菜单式图集,以优化现有的通用设计图集。菜单式图集通过特定地区的设计特征项菜单搭建,直观的设计方案表达,以及执行过程中建筑设计人员的参与指导,力求为农户提供了一种系统、多样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身份认证已成为网络空间中一个最基本的要素,也是整个信息安全体系的基础。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是身份认证过程的重要技术手段,其中人脸识别技术凭借易用、无感等先天优势和深度学习的技术突破,得到了身份认证领域研究学者、社会应用方以及用户的青睐。本文探讨了深度学习的概念、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识别技术的发展及其在身份认证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人脸识别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和未
全球性的COVID-19之战催化了新一轮对城市形式的探索,这种形式需要能够在未来的疫情传播中提供更大的弹性.随着“距离”成为健康和繁荣的新关键词,紧凑型城市面临着巨大的挑
期刊
大利村位于贵州黔东南地区,是一个有着600年历史的侗寨,它基本上保持了传统农耕文化的原始样态,古老的木制建筑、河流、水井和梯田,都反映了旧生活方式的和谐.“井上民宿”是
期刊
2021年7月5日,“走向平衡——大禹建造记”,即“大禹纪念馆品鉴会”在浙江省绍兴市大禹陵景区新落成不久的大禹纪念馆隆重举行。品鉴会由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与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主办,绍兴市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与绍兴大禹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共同承办。会上,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董事长董丹申老师针对大禹纪念馆的建设做了分享介绍。
临水而居是传统人居环境营建智慧的重要表现之一。因滥砍滥伐、围湖造田等人工活动导致的地表破坏、气候变暖及海平面上升等问题日益恶化,特别是受洪水影响,人居环境频繁遭受侵扰,建筑防洪策略研究愈发受到重视。本文聚焦于洪泛区住宅建筑的防洪设计问题,归纳分析了5种临水而居的建筑类型及其演变历程,结合案例研究梳理了国外两栖建筑的实践经验,探讨了两栖建筑的本土化设计策略。
黄河流域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其中要素众多,关系复杂,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人民治黄以来,流域保护治理成效显著,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流域高质量发展要打破传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流域治理模式,亟需从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的角度深入开展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的研究。本研究基于系统科学和信息论等基础理论,提出流域发展质量综合评估理论,构建了流域发展指数(BasinDevelopmentIndex,BDI)及宏观-中观-微观三层的评价体系,探索流域巨系统演变规律,为流域保护治理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研究
为研究水工混凝土结构在杂散电流与荷载作用下的氯离子传输特性的变化,本文对埋置钢筋的混凝土试件分别设计了杂散电流单独作用以及和压缩荷载共同作用下的电化学腐蚀试验,对不同电流和荷载条件下的氯离子传输特性以及混凝土孔隙结构进行测试,研究了杂散电流和压缩荷载对氯离子传输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混凝土内的钢筋会促进杂散电流对氯离子传输的加速效应。当压缩荷载一定,随着杂散电流增大,混凝土试件内的氯离子含量明显增加。当杂散电流一定,随着荷载的增大,混凝土试件内的氯离子的传输速率会出现先降低后提高的情况,传输速率开始提高的
冰塞引起的上下游水位变化与内部水流阻力有关,其堆积演变形成的固液多孔介质中存在渗流问题,且渗流阻力对上下游水头压力具有一定影响。本研究基于实验室冰水力学模型实验,通过设定不同的水力条件,获取不同冰塞剖面形状及沿冰塞剖面累积方向冰盖下流速分布,采用非达西渗流理论对冰塞内渗流阻力进行率定,获得了渗流阻力能量损失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渗流阻力能量损失占总能量损失的比例为11%~21%,冰厚较大位置可达到42%,沿冰塞累积方向,渗流能量损失占比与冰厚和水深之比呈典型的正相关。渗流流量为河道内重要的槽蓄水量,孔隙率
目前混凝土坝抗震安全评价中,对于动态循环荷载下大坝混凝土损伤本构模型中从受拉状态向受压状态转变过程(拉压转换)中的混凝土弹性模量变化,一般都基于商用软件ABAQUS的“单边效应”假设,认为混凝土弹性模量立即恢复为初始弹性模量。上述假设的合理性缺乏试验验证,直接影响混凝土坝抗震安全评价的可靠性。通过对全级配大坝混凝土拉压转换全过程试验成果的观察分析,发现混凝土从受拉状态进入受压状态后弹性模量并非立即恢复为初始弹性模量,而是由损伤后弹性模量连续渐进恢复至初始弹性模量,期间原有的受拉残余应变在压应力作用下迅速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