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面面观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i19871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居正是明代著名的救世宰相,他只手撑起风雨飘摇的大明帝国,挽救了自正德、嘉靖以来的颓势,造就了晚明数十年的社会安定和经济富庶,从而使万历朝成为明末清初士大夫缅怀的太平盛世。另一方面,他朝纲独断、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和骄傲偏狭、刚愎固执的性格弱点,又使他背负了数百年的骂名。
  身为明代最具争议的一代“权相”,四百年来“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张居正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终生挣扎、纠结、冲突和矛盾的人,是一个既有灵魂又有体温的人。他既有不怒自威的威严端重,也不失幽默诙谐的风趣;既有乾纲独断的唯我独尊,有时亦展现出谦逊礼让的民主风度;既有大刀阔斧改革朝政的开拓进取,也有如履薄冰的小心谨慎。我尝试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从浩繁的史籍中寻找他的蛛丝马迹,还原一个真实丰满的张居正。

美貌


  张居正眉目轩朗,长须至腹,而且注意修饰。每天上班之前,他都要往身上抹点香脂,所到之处飘散着一股淡淡的清香。他每天都换一套衣服,袍服每天都像崭新的一样折痕分明,他的衣服讲究质地与颜色,既光鲜悦目,又符合首席大学士的身份,看上去精致高雅。他又素爱整洁,家居以及办公之处条贯井然,清洁光亮。这和北宋宰相王安石不修边幅、蓬头垢面的个性恰好相反。他好收藏古玩,当时赝品很多,却没有人敢欺骗他,所以收藏的多是精品,但尚未发现他以权掠夺的记录。

智慧


  张居正似乎永远是智慧的象征,他的心智也完全和仪表相一致。他不开口则已,一开口總能说中事务要害,言辞简短准确,使人无可置疑,很符合中国古语所说的“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张居正学生钱岱晚年回忆乃师:张相公终日沉默不语,但一发言总能切中要害,一语定是非。
  有一天,凤阳中都留守司官员千里迢迢来到京城,向皇帝上奏军区要事。一般而言,外官朝觐天子,应该先由通政使司官员引领,出班跪拜,然后上奏公事。而这群留守司官员不候引奏直接觐见天子,御史们就要纠察他们违反祖制。张居正急忙阻止,郑重告诉他们:“外官如留守,不需引奏。”御史们不以为然,满心希望拿出法律条文驳倒张首辅。可他们翻阅朝仪规定后傻眼了,果如首辅所言:留守不引奏。
  还有一次,首都大门的木头着起火来,言官们大显身手的时候来了,他们认为木头突然起火,预示着天下不安,立刻将此事写好打算上奏皇帝。张居正看了尚未上呈的奏本,冷冷一句:“朽木能生火。”于是言官哑口无言,一场毫无意义的事端终被平息。

桀骜


  无论是张居正的政敌还是他的朋友,有一点都承认,那就是他恃才傲物。张居正是个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也是位知行合一的实干家,他不恤人言,自视甚高,内外大事都是他一言独断,中央六部只能照办不误。他与次辅吕调阳、马自强、张四维共事,这些阁臣不过是“拱手受成而已”。皇帝年少,一切唯他是从,如此大权独揽、高高在上,同僚只能看他眼色说话、行事。
  明代制度规定,朝廷颁赐诰命,官员都要在午门金水桥南畔唱名跪受,而张居正却端然坐在内阁,派人前去代领,这引起人们的种种非议。对这些非议,他一概置之不理,别人也无可奈何。
  隆庆二年(1568),张居正老师、首辅徐阶退休。对于徐阶,张居正始终执弟子礼,至于其他阁臣,他都不放在眼里。次辅李春芳是和他同科的状元,比张居正早两年入阁,无论是科考名次还是从政资历,居正都在他之后。徐阶被流言蜚语中伤而被迫退休,李春芳大有兔死狐悲之感,感叹道:“徐公这样的贤达宰相都无法自保,我还能在这里呆多久呢?不过旦夕而已。”
  张居正马上接话,对状元郎语出不逊:“是呀,你应该回家养老,只有这样才能保全你的好名声。”
  李春芳听了十分惊讶,没多久就奏请告老还乡,这也颇能看出张居正的狂傲。
  万历五年(1577)九月,张居正父亲去世,死讯传到京师,张居正处境异常尴尬。按照制度,父母去世,官僚无论大小都必须回家守制。而在主少国疑之际,朝廷不可一日无居正。户部侍郎李幼滋等倡“夺情”之说,议留张居正于朝,内阁吕调阳、张四维疏引前朝杨溥、金幼孜、李贤夺情起复故事,乞请挽留张居正。明神宗随即下旨,要他“为朕劝勉,毋事过恸”,一过七七,照旧入阁办事。张居正三疏乞终制不许,即吉服视事。这事在朝中引起了轰动,不少官员因弹劾他“忘亲贪位”、“厚颜就列”而被治罪。翰林院侍读学士王锡爵赶去见张居正,为众官求情。张居正“勃然下拜,索刀作刎颈状”,大吼:“皇帝强求我留下,你们却要我走,你们让我如何选择,你就杀了我吧!”史书都以嘲讽的口气记述这一情节。其实,正是在这件事情上,反映出张居正个性极强,决不妥协。

礼让


  世人多看到张居正桀骜不驯的一面,其实,他也有温良恭俭让的时候。陆树声是当时著名的清流,嘉靖二十年(1541)会试第一,得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担任编修,是居正的科举前辈。在明代最高学府国子监任内,陆亲自拟定学规条教十二章,训励诸生,卓然有成,官誉颇佳。树声淡泊名利,朝廷多次任命他为内阁大臣,他都推辞不就。张居正柄政后,看重这位老前辈的才干和声望,亲自登门邀请他做礼部尚书,以后进之礼拜谒他,他才肯赴任。有一天,陆树声到内阁处理公务,看到自己座位的席子稍有些偏,颇不高兴,迟迟不肯入座。张居正看出了陆大人心思,连忙让出正席给陆大人,他才满意。陆树声后与太监不和,上疏请辞,张居正亲自到陆家挽留他,并对其弟感慨:“朝廷有德行的宰相要数你哥哥陆平泉了。”但树声去志坚决,只得由他去了。尽管如此,张居正还请他推荐接班人,树声推荐南京礼部侍郎万士和,居正也把被荐者牢记心中。陆大人归乡后,张居正还向他连连致书道歉:我身为执政,没能重用您这样德高望重的大臣,这是我的罪过。居正礼贤下士的品格可窥一斑。
  张居正的谦卑礼让尽管没能留住陆树声于朝,却换来陆的理解。后张居正夺情起复,满天下都在议论其非,陆树声作为清流领袖,尽管不认可他违背纲常,内心却理解张的苦衷与谋国之难。陆对京师来使孙月峰回忆:以往与太岳论国事,他说人多避怨,每误事,彼独甘任怨,无论别人如何批评他、责骂他,他内心都不空虚。你看今日的言官就好比当年的贾谊之辈,知人论世可以长篇大论,实际上又有何作为呢?   宋朝时,宰相在政事堂处理政务,受百僚参谒,俱踞坐不为礼。明朝既不设宰相,也没有了政事堂,凡内阁大学士者,以朝房为通谒之所。一般官员进朝房向大学士咨询政事,大多数人都是站着和辅臣交谈。唯独大理寺卿陆光祖敢于向张居正进言,改变了这个规矩。张居正当国,气盖群公,与客立谈,简单明了,简短几句话便立即送客。陆光祖建议说:“今日有公事当详议,须一席侍坐,方可尽其愚。不然且告退,从此不复敢望清光。”陆光祖为张氏同科进士,熟习国朝典故,精明能干,居正对他尊重有加,欣然采纳其议,为晋谒官员设座,自此循以为例,普通官员和内阁大臣在朝房相坐而谈。明末史学家沈德符赞叹居正:”江陵骄倨,独此一事,号为能折节。”

幽默


  张居正平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治国理政上,他工作时表现出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甚至有些不近人情;而在生活中,他也有幽默风趣的一面。
  明末清初大散文家张岱记录了这样一则小品故事:熊敦朴左迁通判,临行前辞别师翁张居正,居正好生安慰学生,嘱咐熊要与之保持联系:“我与尔痛痒相关,自当留意。”熊敦朴说:“老师恐未见痛?”居正惊讶,忙问原因,熊敦朴引经据典,一本正经地说道:“王叔和医诀云: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江陵一扫平素的严肃,敞开心扉哈哈大笑。
  李幼滋是张居正的挚友,自始至终都支持张氏事业。李出身于湖广应城一个官宦家庭。嘉靖二十六年(1547),三十一岁的李幼滋赴京会试,中进士三甲十二名,授行人,从此与张居正一起步入仕途。偌大的京城,千万人中惟有李幼滋是张居正湖广同乡、同年进士,又同朝为官,两人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在居正遇到“王大臣案”、“夺情”等官场危机时,李幼滋都在背后建言献策,帮他渡过难关。李氏体态肥胖,笑容可掬,谈吐诙谐幽默,且酒量大,茶瘾深,张居正戏称他为“三壶”(茶壶、酒壶、便壶)先生,这可能是一向严肃冷峻的张居正对同僚开的唯一的玩笑。

囧态


  隆庆六年(1572)二月二日,明穆宗隆庆皇帝上朝,这天,隆庆一反往日在龙椅上常坐不起的风格,忽然走下大殿,颠倒在地。这下把文武大臣都吓坏了,但文武大臣都不敢走近皇帝,只微微听到他在呼唤“阁老国公”四字。于是,几个国公上前跪在他后面,张居正、高拱则过去把他搀扶起来。
  此时,神志不清的隆庆皇帝咬着张居正的胳膊喃喃而语,说的都是宫中亵狎之言。当时人猜测皇帝可能是吃多了春药才这样发狂,还猛咬着张阁老的胳膊不放,真令人哭笑不得。

识人


  隆庆辛未(1571),三年一度的会试在京师拉开帷幕,全国各地数千位举子跋山涉水,来到帝国政治中心,焦急等待着决定他们前途命运的大考。
  这届科考考官阵容强大:大学士张居正主持会试,吏部左侍郎吕调阳任副考官,储大受为第一房师,王锡爵以右中允为第二房师。
  对于有真才实学的考生来说自然是利好,考生们个个摩拳擦掌,要在考场上一决高下。
  考场如战场,考生们在其间殊死搏杀,几天下来,各个心怀忐忑,苦苦等待发榜的一刻。殊不知,考生的苦日子已完,考官们的煎熬才开了头——毕竟手中握着天下士子的前途命运,怎能不小心翼翼。同考官王锡爵得到一张奇卷,进呈给主考官张总裁,推荐它为魁列,并再三苦言相求:“我看这个人很有才,应该放在榜首,请张大人过目。”
  张居正接过试卷,大眼一扫,皱着眉头耸耸肩,不以为然道:“此必轻狂淫荡之士,当非令器。”
  王锡爵疑惑不解,好歹自己当初也是殿试榜眼,才华被充分肯定,其眼光对于张相来说,就如此不屑一顧?王房考心中闷闷不乐,很不服气,悄悄把卷子藏在袖中。既然不能做第一,那就把名次靠后排总不过分吧,他又请示了主考官:“我还是以为此人卓尔不群,我把他填中第四十八名如何?”
  张居正没有阻拦。
  阅卷结束,评卷组拆卷整理,发现王考官所青睐的试卷主人是休宁人曹诰。此人在进京的举子里可谓“臭名远扬”,相传他进京赶考,不像别人背着重重的行李箱,而是轻装上阵,行囊里没带任何参考书。
  到了京城,曹诰闭口不谈考试,整日和人吃香喝辣。宴席当中,他亮出自己的神秘武器——锣鬼面头子,也就是青面獠牙的木偶,席间诈作僵尸,吓得其他人满屋乱跑,曹诰以恶作剧为乐。
  同考官了解到曹诰其人其事,一致认为此人虽有才情,却非栋梁之才,纷纷钦佩张居正仅从一纸八股文就能一窥其人见识、品行,眼光老辣,不得不服。
  这次大考从莘莘学子中选取近四百名,他们才行高秀,号称得人:其中虽无人入阁拜相参与中枢政务裁决,却有不少位列公卿的实干高官,如耿定力、郭子章、丁宾;亦选出像张元忭、邓以赞、王祖嫡等学者型官员,尤其是状元张元忭和会元邓以赞被载入《明史·儒林传》,两人不仅在学术上成一家之言,侍奉座主亦不卑不亢,庄静自强,传为士林佳话。

孝悌


  一般史书都批评张居正“夺情”违制,孝道有亏,激进者甚至痛骂他是忘亲背义的“畜生”。其实不能仅仅因为他违反纲常就轻下结论,丁忧守制也不过是尽孝的一种形式而已。张居正是一个传统的士大夫,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讲究忠孝礼义之道,虽然位极人臣,但在家却谨守孝道,并以身示范。在父丧期间,皇帝赐予他的任何精致可口的食品,如不先供奉先父灵位,绝不食用;母亲赵夫人被接到北京后,张居正每天都要亲自过问母亲的饮食、睡眠情况,从内阁办公回来,总要亲临寝舍,细言细语加以问候。兄弟之间,友情笃深,弟弟张居谦去世后,居正哺育其子嗣敏如亲生儿子一般。

温情


  张居正留给外人的印象,是一位严厉务实的政府首脑,然而这位铁腕宰相在婚姻生活中却是位执着专情的痴情郎。张居正的发妻顾氏出身名门望族,是位秀外慧中的大家闺秀,她和居正结婚后,两人耳鬓厮磨,羡煞旁人。然而,造化弄人,还未等他们细细体味爱情的细水长流,上天就拆散了这对相敬如宾的年轻夫妻。   张居正二十八岁那年,爱妻顾氏溘然长逝,留下不到一岁的婴童。人生最让人伤痛的莫过于“生离”和“死别”,妻子的离去在张居正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伤痛。一年后,张居正偶然读到唐代诗人韦应物的《伤内诗》时,不禁百感丛生,挥笔写下了“悲哉难具陈,泪下如迸澜”的佳句。
  后来,张居正娶了王氏为续妻。新人相伴,张居正依然没有忘记顾氏,回想他与顾氏的点点滴滴,心底的思妻之痛油然而生,写下《朱凤吟》表达追思:
  朱凤失其群,十年不得双。
  早栖汉宫树,独啄瑶草芳。
  ……
  穷览周八极,遨游仰三光。
  仙游诚足娱,故雌安可忘。
  诗中没有新婚燕尔的甜蜜幸福,只有刻骨铭心的深情眷恋。逝者长已矣,生者且偷生,对逝者的眷恋就是对生者最大的折磨。他苦苦哀叹半路上失掉最好的人生伴侣,就像人生旅途中饮下一杯苦酒,让人久久回味的只有满心的苦痛,即使将来隐居山林、访道成仙,也无法忘却陪伴过他的顾氏。
  《张太岳先生文集》鲜有抒情诗,其中缅怀追思亡妻的就有这样两首。顾氏的英年早逝对张居正来说,是感情上的一次重创,他为此辞官归乡,度过了六年的乡居岁月,这个时期成为他一生中情绪最为低落的时期。

勤政


  张居正殚精竭虑、任劳任怨是公认的,连他的政敌也毫不否认。因为反对夺情被他廷杖的邹元标晚年就说过:“国尔之议,死而后已。”张居正总是披星戴月,早晨天不亮就要赶赴内阁处理政务,晚上工作到深夜。这种敬业精神在明代首辅中堪称极品。他的学生王祖嫡在为他作的祭文中说:“黑头作相,忧国成丝,年未六袠,耄耋是疑;公貌愈癯,公力愈健,夙夜惟勤,罔恤劳怨。”不到六十却疑似八十岁的耄耋老人,如此地未老先衰,其晚年辛劳之状可想而知。
  张居正不仅勤政忧国,而且心思缜密,崇祯年间礼部尚书黄景昉的《国史唯疑》就提到张居正当国时,自养“探事人”,专门打探和搜集边镇消息。他熟知边镇情况,连边镇督抚都不如他,边镇督抚从不敢欺骗他,由此可知十六世纪晚期的中国边境安宁,人民安居乐业,实有大政治家张居正运筹帷幄之功。

爱乡


  作为荆楚精英,张居正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且对湖广士人表现出多方关心(诸如搭救乡俊、争取祀典、提携后进、助丧归里等)。
  士人在外地做官,常有贫寒者死后无钱装殓归乡。广济人张俱,嘉靖二十二年(1543)举人,与张居正相友善。后来官至国子学正,不幸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客死京师。张居正作为张俱的朋友,为好友的离去痛哭流涕,还专门购买棺木,把灵柩交给他失明的妻子,使张俱得以魂归故里。
  谢登之,字汝学,曾与张居正一起参加乡试,考得第一名。他们二人同游洪山寺,张居正见谢登之“几年闻说洪山寺,今日来登第一峰”诗后夸赞说:“此人名当出我上”,自此与谢登之结为好友。谢登之于嘉靖二十六年(1547)考中进士,两人友谊不断升温,交往甚密,友情笃深。后来张居正任宰相,权势如日中天,谢登之却不依附,独行其志。可惜天不假年,谢登之不到四十岁即病故于任上,张居正闻讯亲往灵堂吊唁,看到堂堂一位尚书之家却是家徒四壁,非常敬佩他的清廉自律,从自己的薪俸里出钱为他办理丧事,并请准圣旨,归葬故里。仗义助人、注重乡谊的品质深深流淌在张居正的血液中。
  湖廣士人也竭力襄助张居正的改革大业,在其政治生涯尤其是改革进程中,湖广士人也扮演了重要角色,“江陵作相,九列公卿半系楚人”,钟祥人曾省吾、应城人李幼滋、夷陵人王篆、嘉鱼人方逢时、黄安人耿定向等都被张首辅所器重,在军事、政治、文化等领域各尽所长。张居正曾为楚人的敢于担当感到莫大的自豪:“明兴以来,国有艰巨之事,众所怯弱观望而不敢承者,率楚人当之。”

惜才


  明、清一些理学家批评张居正肚量狭窄,嫉才妒能,其实不然,张居正乐于鼓励、提携才俊,他援救瞿九思一事颇有代表性。瞿九思是当时有名的才子,年少时师从罗洪先、耿定向等名流学者,十五岁就能写出思想深刻的文章。
  万历元年(1573),九思还与张家大公子张敬修同中湖广乡试举人,朋友乡人纷纷庆贺他年少有为,必定在学问上有所建树。当他还沉浸在考取功名的喜悦中时,一场灾祸从天而降。当地县令张维翰苛扣杂税,民众不满,聚众殴之泄愤。张维翰贼喊捉贼,反诬是瞿九思蛊惑人心,制造民乱。“瞿九思冤案”发,小瞿遂陷牢狱之灾。
  名士们自发为小瞿周旋,屠隆作《讼瞿生书》遍告中外,冯梦祯亦为小瞿向楚中当事者辩白。渐渐地,瞿九思案惊动中央高层。张居正从儿子那里听说过瞿九思其人其事,素来爱惜小瞿才华。他先后向两位湖广高官冯叔吉、王之垣咨询案情,了解案件原委后复信:“瞿生一介文弱书生,才品卓越,不幸受奸人诬陷,孤苦伶仃,着实令人怜悯。执事诸公要秉公审理,使普天之下无有冤屈。”
  在首辅的关照下,瞿九思最终得以无罪释放。《黄安县志》如是称颂首辅出手救才子的传奇故事:“江陵相国索怜才,一扫浮云天日霁。”
  后来,瞿九思著有《万历武功录》、《孔庙礼乐考》等书,成为一代著名学人,他始终将居正的知遇救护之恩铭刻在心。
  同样一个张居正,在不同场合、在当世不同人眼中呈现出迥然不同的各种面貌。在风云变幻中,他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独断专行,权倾朝野。他饱读经书,倜傥豪放,冷峻严酷,奋不顾身,有时却又不择手段,揽权擅政。伟大与渺小、无情与重义集于一身,这就是历代史书中说不尽的张居正。
其他文献
米兰·昆德拉在《玩笑》中说:“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是由穿着高筒靴和化妆服的孩子在上面踩踏的一个舞台。他们在舞台上做作地说着他们记熟的话,说着他们的狂热地相信但又一知半解的话。历史也是一个可怕的东西:它经常为青春提供一个游乐场——年轻的尼禄、拿破仑,一大群狂热的孩子,他们假装的激情和幼稚的姿态会突然真的变成一个灾难的现实。”乐于摹仿和表演,是青年的天性,毕竟,让摹仿的对象给自己的真人秀加持,是一
so…that和so that是英语中常见的两个句式,前者表示“如此……以至……”,后者表示“为的是”、“结果是”等含义。现将它们引导状语从句的用法归纳如下:  一、so…that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意为“如此……以至……”,其中so是副词,常修饰形容词或副词。使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引导结果状语从句时,如果so前面是系动词be, become, feel等,so后面一般跟形容词;如果so前
我的儿子黄宗源(Alan Huang)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孩子,说他特殊,因为他有轻微的自闭症。  记得在美国马里兰,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小学,每次开家长会,老师们总要跟我和先生强调,他们教了二三十年,从来没有遇到过像Alan这样特殊的孩子。他的特殊之处表现在几个方面:在课堂上常常做白日梦,手里永远拿着一本书在读,不大懂得和其他小朋友交往。一句话,他总是生活在自己的王国里,这个王国是那么的深邃,那么的丰富
早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井上靖的大名已在中国传扬。《天平之甍》这部根据他的同名小说改编,反映鉴真大师东渡的日本电影,伴随中日邦交正常化的热烈气候,在中国取景、拍摄、热映。井上靖曾担任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日本笔会会长,一度是日本作家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人选。那些年,在诺贝尔文学奖公布的10月的第二个周四,记者们总会蜂拥而至、守候在井上靖家附近。年复一年,井上靖屡屡落选,还不得不走出来发表感想,
【考点解说】  在散文阅读试题中,表达方式的辨别及其作用的分析,是常见的考点之一。一般来说,散文以记叙为主,但同时采用描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⑴描写的作用:散文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人物描写等。景物描写的作用,重点考查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人物描写主要考查外貌、神态、动作、心理、细节描写的辨识。人物描写主要是突出人物的思想性格。⑵议论的作用:散文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示文章的主题
献传播功莫大焉。然而,这些藏书楼的兴废、图书的聚散与国家的命运密不可分,每当季末失驭、社会动荡、国运沦夷、兵燹天灾、民生凋敝、文化环境恶劣,藏书楼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殃及,以至于书厄频仍,历劫难逃。清末四大藏书楼以秘册精椠、庋藏丰富闻名一时,它们是浙江湖州陆氏皕宋楼、杭州丁氏八千卷楼、江苏常熟瞿氏铁琴铜剑楼、山东聊城杨氏海源阁。寻绎这四座藏书楼盛衰聚散的命运,更能昭示出文化事业“与国脉休戚与共”的至理
生逢中国五百年未有之变局,赵元任被人赞誉为“文艺复兴式的智者”,是不可多得的通才。他在回忆录《从家乡到美国》中注明:“我是宋朝(960—1279)始祖赵匡胤的第三十一代孙。”他的祖辈中还出过文学家,清朝乾隆时期的诗人赵翼是其六世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的版权即归属其名下。沧海桑田,王朝更迭,皇家血统的重要性只有谱谍研究者才会津津乐道,争气的男儿,有出息的男儿,毕竟不靠它来装饰门面。 
(一)used to  used to指“过去常常”,一般用过去时态。在used to结构中,to为不定式符号,后面跟动词原形。  如:(1)We used to play tennis twice a week.我们过去曾经一周打两次网球。  (2)She used to be a teacher. 她过去曾是个老师。  [拓展]  否定式:usedn’t / usen’t to do或used
在巩固脱贫成果基础上,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逐步把“三农”工作重点由脱贫向振兴转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政治任务。著名“三农”问题专家、“华中乡土派”杰出代表、长江学者贺雪峰教授的《大国之基:中国乡村振兴诸问题》(东方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一书,从农村的社会结构、建设重点、土地制度、基层治理、村社集体等多个维度全面透视了当前乡村发展的实际境况。  基于长年对全国各地农村的调查
文章的小标题,可以说是作者的“写作提纲”,同时也是给读者安排的“阅读提要”。因此,阅读训练中可多练习写阅读提要,阅读时“提要”写多了、写惯了,不单是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得快,而且作文时列写作提纲的本领也能很快学到手。  小标题和文章题目的关系,犹如一棵大树的枝叶和主干的关系。文章题目是揭示、概括文旨的,而小标题则是根据文章题目分解开来的若干个相应的词语。例如,有个同学姓曾,可同学们都说他姓“牛”,他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