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分析了新经济下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基础上,以研究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为例,总结了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提高课程创新能力的主要做法:(1)建立符合新经济特点的教学目标;(2)强化课程中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实现由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的转化;(3)精选课程知识,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学科发展;(4)构建多层次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学习的研究性。
关键词:新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微观经济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099-04
Abstract: Th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economy. Taking the micro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 as an example, it summarizes the main way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1) establish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at conform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conomy; (2)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and training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curriculum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knowledge learning to knowledge creation; (3) selecting curriculum knowledge, updating curriculum content and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4)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practice links to improve curriculum learningresearch.
Keywords: new subjects;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microeconomic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发展研究以来,新工科战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选择。新工科的“新”体现在高等工科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上,并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经验、新思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新型工科人才[1]。“新工科”作为新时期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这些新理念也同样适合其他学科与各种教学层次,包括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在新经济和新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多,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需要,不能满足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2]。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不应当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新经济新技术发展角度,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挑战,这样才能解决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新工科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新工科战略是高等教育对新经济形态的主动回应,要深刻认识新工科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必须站在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寻找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因[3]。
探究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首先是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仅仅以此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还不足以说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所有因素。因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国家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也是教育界面臨的长期问题。之所以目前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如此迫切的改革要求,就在于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对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冲击。具体而言,新经济下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由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的转化问题
研究生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经过多年的大学教育,已具有相对固定的人格特质、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其教学重点应该由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创造转变。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性,启迪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但是,面对新经济新技术的挑战,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由知识学习向知识创造的转化过程中,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1. 学科知识的精选与升华问题。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科研中的创造与创新是在全面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随着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研究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学科知识的更新、精选、加工和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 知识学习与知识创造的融合问题。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研究思维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创造有机的融为一体,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又一挑战。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过程,不仅表现在科学知识本身,同时也包括知识的发现过程、思维方式、运用方法等。因此,教师的知识传授实际上不仅包括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而且还有大量的动态的隐性知识,后者是创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知识学习与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
随着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发现个体对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与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存在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自我促进过程,将书本与课程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进而形成创新思想的过程,需要个体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两者相互适应。
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许多方面,而研究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无疑是最基本的效果。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其认知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而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又与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三者相辅相成。人们不可能脱离既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而学习到某种抽象的、纯粹的思维方式,并产生有创造性的思想;反过来,其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的建构又受限于现有的认知和思维能力[4]。
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推动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与认知和思维能力之间相互适应和转化。在课程教学中,要了解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一方面注意研究生课程学习中知识传授与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相适应,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将课程知识内化为研究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过程,将知识的传授和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解决的另一主要问题。
(三)科技交叉融合与学科知识专业化的问题
在新经济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学科的多对象性、科学研究的复杂化,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跨学科和跨领域交叉融合,工程教育与科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推动科技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融合[5]。但是,这种高度综合的趋势,更多的是体现在科研活动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上,但在各门学科知识的发展上,仍然处于专门化的发展路径。因此,教育部提出的“新理念”就强调以跨学科知识强化综合型素养为手段,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新结构”则强调不同学科的渗透融合、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6]。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和结构,以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是研究生课程建设必须认真面对的另一重要课题。
二、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长期的研究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和教学过程,积极进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微观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核心与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思维方式,同时要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思维和方法的指导。为了提高研究生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教学探索,总结了一套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主线,从精选和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入手,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实践体系,通过知识迁移性教学策略,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最终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定位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研究生教育需要在教育理念、技术更新、产业需求、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体系、新模式,为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做出新贡献。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标,一是要符合课程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同时要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具体到微观经济学这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性课程,其教育目标就是要根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形态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逻辑,以创新为导向,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具体要达到三个目标:(1)建立微观经济学的科学思维;(2)掌握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实验探究、推理论证的研究能力;(3)建立微观经济学核心素养,形成微观经济学的科学态度以及责任感,以及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
(二)强化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
笔者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说,科学的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7]。但是,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如何以及什么构成科学理论有着共同的认识。离开了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就难以叙述清楚,也无法保证正确地引导研究者获取科学知识。
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再现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课程教学的重大区别,也是推动研究生由知识学习向知识创造转化的重要过程。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过程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实践与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其研究过程不仅发现了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知识体系与规律,同时也创造了许多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体会一条微观经济学科学研究的思路,即现实问题—科学假说—模型构建—科学研究—结论的研究过程。每次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开始前,笔者都会向学生问到“我们手中教材的每一页知识是如何写上去的?”,进而对微观经济学课程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讲述,从知识发现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建构过程,并结合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的遷移。在教学模式上,创造一种由“问题—分析—结论”的探索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需要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历,善于将科研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按照“发现、分析、抽象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并应用研究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研究论文。
(三)精选课程知识,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学科发展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产物。但是在新经济新技术迅速发展导致的知识爆炸时代,教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课时与知识传授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研究生教育,还需要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便学生能够紧跟科技前沿。同时由于研究生入学背景的差异,还需要兼顾不同背景研究生的知识掌握问题,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课时不足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从当前笔者所在学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入学的背景看,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近一半学生来自跨专业学生。因此,系统学习与掌握微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极为重要。
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微观经济学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 对课程知识进行精选和重新组织,在保证课程知识系统性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精选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而是要从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出发,采用思维导图工具构建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以研究方法为主线,对知识体系重新构建,达到课程知识的有效学习。如在微观经济学需求分析教学中,以需求函数为起点,按照变量的静态分析(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动态分析(弹性分析)、时滞分析(蛛网模型)等进行讲授,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另一方面加快了教学进度。
2. 不断将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近几十年经济学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博弈论、制度經济学、信息经济学等新的经济学理论层出不穷。将经济学新进展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对新知识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将新旧知识体系规范化、条理化、系统化,而且需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所讲授的知识体系符合不同背景研究生的认知与思维规律,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十分注重微观经济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融合和系统化,如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与消费者行为结合在一起,制度经济学与市场结构理论进行融合等,很好的解决了新旧知识的统一。
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学过程的时空环境,网络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活动可以持续地进行和研究,并且使学习成果的积累更容易,便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一场教学过程的革命,需要重构现有的教学流程,很好的将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重新定义教师角色、设计课程内容与组织,对教学评价与考核重新界定等。
(四)构建多层次课程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学习的研究性
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科学实验与实践在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要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有实践环节的配合,因为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一方面是课程事实、规律的学习,另一方面更是对知识体系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过程,通过有目的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形成对课程理论与方法的评价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主要通过各种案例与课题来进行。我们将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应用层和研究层。基础层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一般通过课程命题来完成,如谷贱伤农、反垄断案例、贸易战的博弈等等;提高运用层主要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分析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如农产品的补贴之争、滴滴打车与出租车监管、专用资产与交易费用等;研究层是指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知识针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的综合研究,如手机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电讯行业的博弈等,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新工科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的落地、教学质量的提升等都离不开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遵循教育规律,以避免教学改革的盲目性。作者在二十多年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了许多研究生课程教学方面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26-35.
[2]管国锋,吴松强.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创新能力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7(5):71-73.
[3]韩鹤友,侯顺,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4]赵蒙成.研究生核心素养的框架与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8(2):50-55.
[5]方建强,崔益虎.新工科战略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9(1):54-59.
[6]于娟.工程类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及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74-177.
[7]廖英.构建研究方法类课程群,强化研究方法的教学和训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4):16-20.
[8]孙腊珍,等.科研能力培养和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58-60.
关键词:新工科;研究生课程教学;微观经济学;研究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05-0099-04
Abstract: The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under the new economy. Taking the microeconomics course teaching of postgraduate as an example, it summarizes the main ways to improve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1) establishing teaching objectives that conform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economy; (2)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and training of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curriculum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knowledge learning to knowledge creation; (3) selecting curriculum knowledge, updating curriculum content and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4) constructing multi-level practice links to improve curriculum learningresearch.
Keywords: new subjects; postgraduate course teaching; microeconomics; research-based learning
自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发展研究以来,新工科战略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大战略选择。新工科的“新”体现在高等工科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上,并为高等教育改革创新提供新经验、新思路,其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适应和引领新经济的新型工科人才[1]。“新工科”作为新时期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这些新理念也同样适合其他学科与各种教学层次,包括研究生层次的教育。
在新经济和新产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们对我国研究生教育进行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多,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还不能满足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的需要,不能满足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要求,具体表现为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不足[2]。提高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而课程教学是培养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但是,研究生课程的改革不应当是杂乱无章的,需要从新经济新技术发展角度,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与挑战,这样才能解决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提高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新工科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新工科战略是高等教育对新经济形态的主动回应,要深刻认识新工科背景下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存在的挑战与问题,必须站在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从学生认知规律出发,寻找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动因[3]。
探究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首先是来自于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是,仅仅以此作为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还不足以说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所有因素。因为,提高研究生培养的创新能力是所有国家教育面临的共同问题,这也是教育界面臨的长期问题。之所以目前对研究生课程教学提出如此迫切的改革要求,就在于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对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冲击。具体而言,新经济下我国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课程教学由知识学习到知识创造的转化问题
研究生作为科学共同体的重要成员,经过多年的大学教育,已具有相对固定的人格特质、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其教学重点应该由知识学习为主向知识创造转变。因此,加强研究生课程的研究性,启迪研究生的科研意识,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重要课题。
但是,面对新经济新技术的挑战,在研究生课程教学由知识学习向知识创造的转化过程中,面临两方面的问题:
1. 学科知识的精选与升华问题。知识是创新的基础,科研工作的开展以及科研中的创造与创新是在全面掌握系统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的实现。随着新经济新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知识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保证研究生掌握系统扎实的知识体系,这就需要一方面在课程教学中,注意学科知识的更新、精选、加工和系统化,另一方面需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2. 知识学习与知识创造的融合问题。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全面掌握专业知识、系统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建立科学研究思维的过程。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如何将知识传授与知识创造有机的融为一体,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面临的又一挑战。研究生课程教学中的知识传授过程,不仅表现在科学知识本身,同时也包括知识的发现过程、思维方式、运用方法等。因此,教师的知识传授实际上不仅包括可以言传的书本知识,而且还有大量的动态的隐性知识,后者是创造过程中的重要因素。
(二)知识学习与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问题
随着对人类认知过程的研究,发现个体对知识的吸收和创新能力与人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存在一种动态的、开放的自我促进过程,将书本与课程知识转化为个体知识进而形成创新思想的过程,需要个体认知结构和思维水平的不断提高,两者相互适应。
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许多方面,而研究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高,无疑是最基本的效果。研究生科研与创新能力的提高依赖于其认知与思维能力的提高,而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提高又与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有关,三者相辅相成。人们不可能脱离既有的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而学习到某种抽象的、纯粹的思维方式,并产生有创造性的思想;反过来,其知识水平与知识结构的建构又受限于现有的认知和思维能力[4]。
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核心就是要推动其知识水平和知识结构与认知和思维能力之间相互适应和转化。在课程教学中,要了解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发展规律,一方面注意研究生课程学习中知识传授与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相适应,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需要将课程知识内化为研究生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如何有效地组织课程教学过程,将知识的传授和研究生认知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是研究生课程教学应该解决的另一主要问题。
(三)科技交叉融合与学科知识专业化的问题
在新经济新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研究对象的多学科性、学科的多对象性、科学研究的复杂化,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跨学科和跨领域交叉融合,工程教育与科学、人文教育有机融合,推动科技发展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走向高度融合[5]。但是,这种高度综合的趋势,更多的是体现在科研活动对科学技术知识的实际应用上,但在各门学科知识的发展上,仍然处于专门化的发展路径。因此,教育部提出的“新理念”就强调以跨学科知识强化综合型素养为手段,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新结构”则强调不同学科的渗透融合、跨学科和跨领域的交叉融合[6]。因此,如何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和结构,以适应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将是研究生课程建设必须认真面对的另一重要课题。
二、新工科背景下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实施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作者在长期的研究生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活动中,不断探索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新方法和教学过程,积极进行研究生课程教学的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微观经济学作为工商管理一级学科的核心与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研究生不仅要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思维方式,同时要掌握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思维和方法的指导。为了提高研究生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质量,笔者在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教学探索,总结了一套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为主线,从精选和重构课程知识体系入手,构建多层次的课程实践体系,通过知识迁移性教学策略,实现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最终提高研究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课程教学实施方法。
(一)课程教学的目标与定位
当前,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发展,研究生教育需要在教育理念、技术更新、产业需求、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等方面引入新理念、新技术、新体系、新模式,为新经济新技术发展做出新贡献。因此,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标,一是要符合课程自身特点和教学要求,同时要满足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研究生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具体到微观经济学这门工商管理学科的基础性课程,其教育目标就是要根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新经济形态特点,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科逻辑,以创新为导向,推动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具体要达到三个目标:(1)建立微观经济学的科学思维;(2)掌握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具有实验探究、推理论证的研究能力;(3)建立微观经济学核心素养,形成微观经济学的科学态度以及责任感,以及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和观点。
(二)强化研究方法的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与思维能力
笔者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深刻体会到科学研究方法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根本上来说,科学的各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在依靠证据、利用假设和理论、运用逻辑推理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区别在于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在具体的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不同[7]。但是,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对如何以及什么构成科学理论有着共同的认识。离开了具体的科学研究方法,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就难以叙述清楚,也无法保证正确地引导研究者获取科学知识。
将科学研究方法引入到课程教学中,再现科学知识的创造过程,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与本科生课程教学的重大区别,也是推动研究生由知识学习向知识创造转化的重要过程。微观经济学是一门以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科学,其研究过程是一种高度复杂的实践与思维过程。在微观经济学发展过程中,其研究过程不仅发现了微观经济学本身的知识体系与规律,同时也创造了许多研究方法。笔者认为,微观经济学的教学中必须使学生体会一条微观经济学科学研究的思路,即现实问题—科学假说—模型构建—科学研究—结论的研究过程。每次在微观经济学教学开始前,笔者都会向学生问到“我们手中教材的每一页知识是如何写上去的?”,进而对微观经济学课程主要的研究方法进行讲述,从知识发现的角度,引导学生思考微观经济学的知识建构过程,并结合现实经济问题,进行研究方法的遷移。在教学模式上,创造一种由“问题—分析—结论”的探索式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将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需要任课教师具有丰富的科研工作经历,善于将科研中的问题转化为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按照“发现、分析、抽象和建立模型、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讲授,引导学生掌握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并应用研究方法完成相应的课程研究论文。
(三)精选课程知识,更新课程内容,适应学科发展
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培养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从知识与方法、能力的关系来看,知识是基础,方法是一种在形成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被内化的知识。能力则是在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的产物。但是在新经济新技术迅速发展导致的知识爆炸时代,教师在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学课时与知识传授内容之间的矛盾。对研究生教育,还需要把新的科学研究成果不断引入到课程教学过程中,以便学生能够紧跟科技前沿。同时由于研究生入学背景的差异,还需要兼顾不同背景研究生的知识掌握问题,导致研究生课程教学课时不足问题变得更加突出。从当前笔者所在学校工商管理学科研究生入学的背景看,学生个体差异越来越大,近一半学生来自跨专业学生。因此,系统学习与掌握微观经济学理论与方法对他们极为重要。
为解决这个问题,笔者在微观经济学从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总结出以下几种教学方式:
1. 对课程知识进行精选和重新组织,在保证课程知识系统性前提下,提高教学效率。精选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对课程内容进行删减,而是要从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出发,采用思维导图工具构建微观经济学知识体系,理清知识点之间的层次关系和逻辑关系,以研究方法为主线,对知识体系重新构建,达到课程知识的有效学习。如在微观经济学需求分析教学中,以需求函数为起点,按照变量的静态分析(需求变动与需求量变动)、动态分析(弹性分析)、时滞分析(蛛网模型)等进行讲授,一方面使学生体会到微观经济学研究的特点,另一方面加快了教学进度。
2. 不断将新的经济学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近几十年经济学理论得到迅速发展,博弈论、制度經济学、信息经济学等新的经济学理论层出不穷。将经济学新进展引入到教学活动中,不仅需要对新知识和材料进行归纳分析,将新旧知识体系规范化、条理化、系统化,而且需要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所讲授的知识体系符合不同背景研究生的认知与思维规律,便于学生的学习与掌握。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十分注重微观经济学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融合和系统化,如将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与消费者行为结合在一起,制度经济学与市场结构理论进行融合等,很好的解决了新旧知识的统一。
3.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教学过程的时空环境,网络中,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活动可以持续地进行和研究,并且使学习成果的积累更容易,便于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信息技术的引入,是一场教学过程的革命,需要重构现有的教学流程,很好的将课堂教学与线上学习有机地统一起来,重新定义教师角色、设计课程内容与组织,对教学评价与考核重新界定等。
(四)构建多层次课程实践环节,提高课程学习的研究性
不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科学实验与实践在培养研究生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8]。要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必须有实践环节的配合,因为课程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过程,一方面是课程事实、规律的学习,另一方面更是对知识体系的分析、判断、选择和运用过程,通过有目的课程实践教学,有助于形成对课程理论与方法的评价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探索和思考,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作为一门理论课程,微观经济学课程的实践主要通过各种案例与课题来进行。我们将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基础层,提高应用层和研究层。基础层主要是提高学生对所学理论、原理和方法的理解,一般通过课程命题来完成,如谷贱伤农、反垄断案例、贸易战的博弈等等;提高运用层主要训练学生将所学理论与知识应用于分析与解决实际的经济问题,如农产品的补贴之争、滴滴打车与出租车监管、专用资产与交易费用等;研究层是指训练学生综合应用经济学研究方法与理论知识针对实际经济问题进行的综合研究,如手机消费行为的实证分析、电讯行业的博弈等,主要培养学生运用微观经济学研究方法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结束语
新工科战略的实施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全面深化改革,对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研究生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研究生培养目标的实现、培养方案的落地、教学质量的提升等都离不开课程教学的有效实施。
在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以科学方法论为指导,紧跟时代发展和国家发展战略,遵循教育规律,以避免教学改革的盲目性。作者在二十多年的微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进行了许多研究生课程教学方面的探索,逐步形成了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
参考文献:
[1]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26-35.
[2]管国锋,吴松强.基于学科交叉研究生创新能力机制研究[J].江苏高教,2017(5):71-73.
[3]韩鹤友,侯顺,郑学刚.新时期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25-29.
[4]赵蒙成.研究生核心素养的框架与培养路径[J].江苏高教,2018(2):50-55.
[5]方建强,崔益虎.新工科战略的价值维度与实现路径[J].教育探索,2019(1):54-59.
[6]于娟.工程类基础课程多元化教学模式及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74-177.
[7]廖英.构建研究方法类课程群,强化研究方法的教学和训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8(4):16-20.
[8]孙腊珍,等.科研能力培养和研究生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6):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