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必须对该种语言承载的文化有所了解才能进一步掌握该种语言的地道用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在语言教学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文化对比与输入,以帮助学生提高英语水平,了解西方文化,拓展眼界,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是每一位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输入;文化对比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的束缚,大学英语教学始终强调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英语所承载的英美等国文化的输入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实际的工作、生活环境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大学生对英语实际的掌握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只是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及能力, 但缺乏对欧美国家历史、、语言文化、社交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只强调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对英美等国文化的输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意义
语言扮演着人类交流的工具和文化传播的载体的双重角色。而文化是在某些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人们的特定生活方式,是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区域特色的重要手段。语言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而文化的发展需要语言作为载体进行传播。放眼世界,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随着社会要求的变革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师应着眼未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符号、语言系统,还必须掌握一些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欧洲文化入门及英美国家概况。某种语言的出现势必以该种语言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为土壤,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对比和介绍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文化的输入和语言知识的传授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英语这种语言,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手段
1.将文化输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文化现象广泛分布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用一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实现对学生的文化输入。例如在某些场景中,有些语言形式上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得体的。如在路上偶遇外国友人时,我们不应该使用“Where are you going?”及类似的问题作为问候语。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一个人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均属个人隐私,这样的问候方式不仅会使他人感到尴尬,甚至会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输入与具体生活场景的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一开始就能掌握适合交际的语言,注意语言的文化意义,不被其字面意思所迷惑。
2.将文化输入与习语教学相结合。 习语是某种背景下对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总结,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习语,这些习语在英美等国人人皆知,但在缺乏文化输入的语言学习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仅依靠字面意思来理解它们,从而导致“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等结果的出现。如学生在看到 “green hand” 时很容易将其理解成“绿手”,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此时,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讲述该习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即西方人认为“绿色”代表着生命的起源或某种新生事物的初生,所以“green hand”往往指那些刚刚从事某种行业或掌握了某种技能的“新手”,而不是形容手的颜色。
3.将文化输入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语言及文化的发展与历史密切相关,因此,无论在教材中还是阅读材料中都时常包含着很多与英美国家历史相关的话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文化输入和历史背景相结合,以达到教学中文化输入的目的。如在看到 “Napoleon and Josephine” 这个短语时,从字面意思理解是 “拿破伦和约瑟芬” 夫妇 (约瑟芬是拿破伦的妻子),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多结合历史事实将其翻译为“名义上的夫妻”。
三、结束语
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输入特别是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及技能,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增加对学生的文化输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扩充其知识量,增进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本国及西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雷海燕.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2).
[2]陈玉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张燕.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文化输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
[4]刘涛刚,王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输出策略的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 2(1).
关键词 大学英语;文化输入;文化对比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英语教育模式的束缚,大学英语教学始终强调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对英语所承载的英美等国文化的输入及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及能力的培养。导致很多学生毕业后无法在实际的工作、生活环境中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流。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从大学生对英语实际的掌握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只是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及能力, 但缺乏对欧美国家历史、、语言文化、社交文化等方面的知识的了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不应只强调对语言知识的掌握,还应注重对英美等国文化的输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意义
语言扮演着人类交流的工具和文化传播的载体的双重角色。而文化是在某些特定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人们的特定生活方式,是区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区域特色的重要手段。语言的发展与文化息息相关,而文化的发展需要语言作为载体进行传播。放眼世界,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随着社会要求的变革及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大学英语教师应着眼未来,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为目标开展教学工作,使学生意识到英语学习不仅仅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符号、语言系统,还必须掌握一些与英语相关的文化知识,如欧洲文化入门及英美国家概况。某种语言的出现势必以该种语言所在的国家或地区为土壤,不同文化群体的思维模式,语言习惯不尽相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对不同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对比和介绍可以开拓学生的眼界,增加他们的知识储备,同时促进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文化的输入和语言知识的传授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英语这种语言,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的手段
1.将文化输入和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文化现象广泛分布于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在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发掘日常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引用一些熟悉的生活场景实现对学生的文化输入。例如在某些场景中,有些语言形式上是正确的,但不一定是得体的。如在路上偶遇外国友人时,我们不应该使用“Where are you going?”及类似的问题作为问候语。因为在西方文化中,一个人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均属个人隐私,这样的问候方式不仅会使他人感到尴尬,甚至会被认为是无礼的行为。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文化输入与具体生活场景的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从一开始就能掌握适合交际的语言,注意语言的文化意义,不被其字面意思所迷惑。
2.将文化输入与习语教学相结合。 习语是某种背景下对语言和文化的高度总结,在英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习语,这些习语在英美等国人人皆知,但在缺乏文化输入的语言学习环境下,学生很容易仅依靠字面意思来理解它们,从而导致“望文生义”或“断章取义”等结果的出现。如学生在看到 “green hand” 时很容易将其理解成“绿手”,这显然是不正确的。此时,为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教师可以进一步向学生讲述该习语产生的文化背景,即西方人认为“绿色”代表着生命的起源或某种新生事物的初生,所以“green hand”往往指那些刚刚从事某种行业或掌握了某种技能的“新手”,而不是形容手的颜色。
3.将文化输入与历史背景相结合。语言及文化的发展与历史密切相关,因此,无论在教材中还是阅读材料中都时常包含着很多与英美国家历史相关的话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将文化输入和历史背景相结合,以达到教学中文化输入的目的。如在看到 “Napoleon and Josephine” 这个短语时,从字面意思理解是 “拿破伦和约瑟芬” 夫妇 (约瑟芬是拿破伦的妻子),而在实际的使用中,我们多结合历史事实将其翻译为“名义上的夫妻”。
三、结束语
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文化输入特别是对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大学英语教师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及技能,还需要通过多种手段增加对学生的文化输入,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扩充其知识量,增进他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学习本国及西方文化的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雷海燕.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2).
[2]陈玉霞.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输入[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3]张燕.高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文化输入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1).
[4]刘涛刚,王寰.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输入与输出策略的研究[J].大学英语(学术版),201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