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性本科院校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

来源 :中外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thc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学是综合院校、师范院校和农林院校生物学专业、植物学专业和植物生产类专业(农学、植保、园艺、园林、食品和草业等)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是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兴趣并树立专业志向的入门课程。长期以来,植物学课程体系是由植物形态解剖、植物系统分类和植物学实验构成。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交叉学科的互相渗透,生物学研究已由描述性研究发展成为实验性学科。宏观生物世界不断向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和利用发展,微观生物世界逐渐向揭示变异、发育和行为的本质以及改造物种的方向发展。而且隨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综合素质已成为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植物学课程面临着学科地位、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等许多方面的冲击。[1]要适应21世纪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就必须更新传统的教育观念,深入进行教学改革。而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教育改革深化的标志。
  
  一、目前植物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实验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未落到实处。
  目前,在植物学教学中,一般采用先理论后实验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2]。以课堂为阵地,以大纲为依据,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学计划为指导,重视了系统理论知识的传授,注重课时计划的完成。实验教学则依附于理论教学,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缺乏统筹安排,两者的目标和分工也不明确,既有重复,又有脱节、遗漏的现象。有的实验内容过于简单、粗糙,验证性实验的比重偏多,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尚未开设综合性、设计性、研究性的实验。实验方法一般以“灌入式”为主,每次实验都有统一的实验指导,统一的操作方法,统一的模式和要求。这种机械的操作和模仿,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对做过的实验印象不深,实验的收效甚微,难以提高学生的能力。[3]在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等指导性文件中,对实验教学部分如何培养能力没有明确具体的要求和培养措施,专业教学计划中也没有充分反映出来,学生能力的培养也未能落实到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去。
  2.植物标本室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系统完整的标本,无论对教学、科研,以及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标本室作为植物标本的采集、制作、鉴定、分类单位,应该在培养学生的标本采集、制作、鉴定、分类能力,及野生植物开发利用能力、资源调查、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作用。但是目前我们的植物标本室,仅为教学提供部分植物标本,只发挥了标本贮藏室的作用。
  3.植物学教学没有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
  地方政府根据本地特色制定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这就需要很多各具特色的专业人才。植物学课程教学本来较容易体现地方特色,扩大学生在地方特色植物和经济、药用植物方面的知识,通过强化植物学野外实习,增强学生在植物资源调查、保护、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实际工作能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但目前培养的学生,在植物学知识的综合运用、动手能力等方面根本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对具有植物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能力人才的需求。
  4.植物学教学内容没有反映出学科发展的趋势
  21世纪植物科学发展的趋势将突出地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4]:一是不仅植物科学的各个分支学科间相互渗透与交叉,学科间的界限逐渐淡化,而且植物科学与化学、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各门类,乃至社会科学的相互交流、学习,在技术、观念、思维上都得到新启发,大大促进了植物科学的发展。二是与应用有关的植物科学领域发展迅速,植物科学的研究将会更加密切地与解决人类面临的粮食、能源、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大实际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三是分子生物学带动了植物科学的发展,而目前植物学教材未能反映出上述学科发展趋势。
  
  二、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
  
  现代课程理论认为,无论何种模式的课程,课程目标的确立、课程的设计、课程的实施、管理和评价,都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分科与综合、统一与多样、选修与必修、学科内与学科外的关系。植物学课程体系设置及教学改革在处理这些关系时,应坚持“四个统一”的原则。[5]
  1.分科与综合的统一
  植物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这是分科教学的基础。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植物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它自己独立的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它需要独特的研究方法对它进行研究,这是植物学与其他学科分科的基础。二是植物学科内部也发生着学科分化,产生了许多分支学科,如果不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则很难掌握植物学的全貌。另外,不同专业对植物学知识的需求和依赖是有区别的,生物工程专业植物学课程不同于生物科学、生物教育以及植物生产类专业。但同时,由于学科间的交叉融合愈益明显,体现着综合化的发展趋势,科学技术上的许多重大突破,得益于交叉科学的发展。因此,植物学课程改革和教学也应体现这种趋势。
  2.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对国家的课程开发而言,要制定课程的统一标准,在课程标准指导下,实现教材多样化。在课程管理上,国家允许学校在一定范围内开发课程。对学校来说,实现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就是一方面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有效实行,一方面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发适合当地条件的课程,因地制宜地搞好教学。在植物学科上这个特点更为突出,全国各地的植被特点、生态环境多种多样。因此,全国统编的植物学教材不可能适应全国各院校的教学需要,所以,编写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植物学教材,是植物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
  3.选修与必修的统一
  必修课是某学科所必需掌握的基本内容,而选修课是为了开阔学生视野,满足学生多方面兴趣或在某一方面深入学习的需要而开设的。目前,植物学在课程设置上基本都是必修课,执行国家统一的课程标准,与当地的生产、生活联系不紧密,学生普遍感到植物学枯燥,因此,适当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选修课或讲座,兼顾学术性与趣味性,不仅可以解决植物学课时紧张的矛盾,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植物学的兴趣。
  4.学科内与学科外的统一
  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学科课程对学生的教育意义,而忽视学科课程以外的活动等的教育意义。植物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真正学好植物学,课堂学习只是一部分,教学实习和经常地用植物学知识观察周围的植物生态环境对于掌握植物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植物学课程及教学改革要在搞好学科课程设置和课堂教学的基础上,设计、组织好教学实习,培养学生观察周围植物生态环境的方法和习惯。
  
  三、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几点设想
  
  1.根据专业构建植物学课程体系
  我院生命科学系目前有生物工程、生物科学和园林三个专业,但随着学校的发展,生命科学系拟申报新的专业。因此,在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规划上应有前瞻性。将原有的单一植物学教学,拓展为两个类别的教学内容,既能使各专业都能掌握最基本的植物学知识,又照顾不同专业的特点。两个类别的植物学课程分别为:专业基础课类的开设《植物学》、《植物生物学》、《植物生理学》;专业课类的开设《植物分类学》、《园林植物学》、《药用植物学》等。涉及的专业有生物工程、园林、生物科学、生物制药等四个专业。随着专业的增加,只需增开专业课。这其中,以生物科学的本科生的《植物学》课程为主干,建立理论课与实验课两个教学系列,将原有的植物学课程划分为植物学和植物学实验两门课。植物实验课单列,并且将每次课2学时改为3~4学时连续进行,提高实验课质量。
  2.增设选修课和专题讲座
  由于课时的限制,植物学的许多内容不可能都进入必修课内容,因此,还需开设一定数量的选修课,选修课的开设应根据两个方面,一是根据学科发展,以确保选修课的整体水平;二是根据学生的兴趣,以达到满足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但两者应有机结合。
  3.加强教材建设,贯彻课程改革思想。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课程改革的思想要在教材上有所体现。长期以来,我们的植物学课程教材都是使用华东师范大学陆时万等主编的《植物学》。该教材的优点是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但由于我国国土辽阔,各地气候差异大,东西南北的植物种类均有极大差别,因此使用全国统编教材,针对性不强,实用性欠佳。有必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编写适合本地区情况的教材及实验指导用书。
  4.建立植物学野外实习基地
  植物学野外实习是植物学理论知识与自然界密切结合的重要手段。通过野外实习教学,使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应用植物学知识完成调查研究任务。选择一个良好的实习基地是搞好植物学野外实习的前提和基础。应选择交通较方便、植物种类较丰富、有条件解决大量人员食宿的地方作为野外实习基地,进行植物学野外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 程焉平、倪福太.植物学课程整体教学改革与实践.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4):29~31
  2 李东林、叶爱华、张 智、滕艳芬、李四红、滕德斌、谢 刚.电化教学手段与现代化的植物学课堂实验教学[J].高等农业教育,1998.1:72~75
  3 张乃群.高等师范院校植物学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105~107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战略调研报告——植物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3
  5 常 缨、吴秀菊、李 晶.植物学课程体系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4):123~125
其他文献
当前,全省上下掀起了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的热潮.廖俊波是当代焦裕禄、谷文昌,是每一位共产党员学习的楷模.习近平总书记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廖俊波
期刊
轨道交通作为公益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巨大,是拉动经济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在国家严控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的背景下,以政府投资建设为主的投融资模式难以为继,探索和创
摘要:随着中国近几年经济的高速发展,公路养护管理迎来了重要的发展期和机遇期。本文在研究了我国公路养护管理历史进程和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路养护管理体制市场化进程、提高公路养护管理地位、完善公路养护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目标,分别从绩效管理提升政府养路意识、促进公路养护管理市场化、推进公路养护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展开研究和谈论。本文提出了具体的应对措施,有助于提高公路养护的水平和
供电企业传统的营销稽查抽样使用的是随机抽样,不能有效进行企业营销业务风险的管控.基于此,本文进行了抽样优化方案的研究,构建了基于风险矩阵的动态风险点管控平台以及营销
【摘 要】教学就是一门艺术,一堂课就是一台戏。如何把这台戏演好,需要每一个参与者的积极投入。课堂的时间十分宝贵,而教师犹如导演者,要在课堂上完成传授知识、复习巩固、灵活运用这一系列教学任务,应尽可能使每个学生得到高效率的听讲和认知过程。针对一堂课而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追求学生动态的热情的参与,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动性、积极性,并使之学有所获,是我们为师者近期、远期的目标
摘要:在市政道路路基路面中强调压实质量,是因为在压实度不足的情况下,公路中不同位置的路基填土高度便可能有所不同,进而导致使用期间的路面受力不均、发生沉降以及凹凸不平,即影响路面平整度;同时路基路面中的施工材料会因压实不足致使空隙加大,然后经雨水渗透作用降低土壤強度,若此时受到外力荷载,路面则易发生变形或开裂,即影响路面稳定性;而且由于当下的路面铺设层厚度普遍较小,从而使得路面强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
【摘 要】当前的语文教材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但教材往往忽视文化的建构,出现了一些问题,如教材的文化品性被忽略,教材中亚文化缺失等。语文教材改革必须重视这些文化问题,赋予语文教材文化主体的地位,彰显语文教材的文化本质。  【关键词】语文教材 文化品性 亚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1-0051-02     自新的《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八十年,是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救国图强真理、开辟民族独立和民族振兴道路的八十年。 Eighty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电费回收业务是电力营销的重要一环.将购电制引入电力营销,对客户用电情况进行远程监控、测算电费情况,切实降低电费回收风险.本文就专变客户购电制推广过程中的关键因素及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