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万能论”与马克思的实践观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mao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环境是人类后天所必然接触的事物,这两者在人的成长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自从有了人类以来,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当中的,人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当中生产、生活,对自然界进行合规律、合目的的改造,社会环境就是人这种改造实践的产物。正是在人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实践中产生了教育,而教育反过来又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实践能力。
  一、“教育万能论”
  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爱尔维修提出了“教育万能论”的观点。爱尔维修认为人和外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关系是一种“刺激—反应“的关系,作用与应答的关系。外部事物对人发生作用,而人的精神对这些作用作出反应和回答,这就是教育。爱尔维修认为人周围的一切事物、人的一切际遇、人所遇到的一切事件都是人的”教师“,人无处不在受教育,无时不在当学生。人和周围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发生关系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环境和教育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说人的精神和一切才能是教育的产物,实际上也就是说人的精神和一切才能是环境的产物。爱尔维修宣言教育是万能的,教育造就一切。人的才能与美德,一个民族的才能和美德,乃至于人民的幸福、民族的强大,莫不是教育使然。
  爱尔维修坚持“环境决定意见”的观点,即把人看作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环境和教育决定着人的思想观念、风俗、性格、美德和幸福。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育,产生出人的不同意见。要改变人的意见,必须改善教育、改造环境,环境对于意见起决定作用。但同时爱尔维修又认为“意见决定环境”,因为在他看来在环境中最根本的东西是政治形式,在政治形式中最重要的是法律,“法律造成一切”,“各个民族的兴盛并不依靠它们的宗教纯洁,而是依靠它们的法律高明”。而高明的法律必然是经验和一种开明理性的作品。“因为必须有天才,才能用好法律代替坏法律,也必须有勇气,才能使人们接受好法律。”因此,要改变环境,只有依靠少数具有开明理性和勇气的天才人物制定出良好法律,改革政治,并将他们的正确意见推广给大众,形成社会公认的意见,这就是爱尔维修的“意见支配世界”、意见决定环境的观点。这是他的环境和意见的二律背反。对此,马克思说:“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而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于社会之上。”
  二、马克思的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跟之前哲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他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哲学,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跟他之前的哲学的质的差别,正因为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哲学,才使得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达人类社会历史观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实践观最初集中的在他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展现出来,马克思首先对他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进行了批判,在《提纲》的第一条写道:“从前的一切旧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旧唯物主义对外部世界的认识是直观的、照镜子似的反映,片面的强调了外部世界的客观性,忽视了人的主体能动性;而唯心主义片面强调人的主体感受,夸大人的精神的能动作用,忽视外部世界的存在,从而否认客观事物的本质其发展的客观规律。
  之前的哲学没有科学地解决人的思想和客观世界的关系,马克思将实践的观点引入了哲学正确的回答了这两者间关系。马克思既强调了作为实践主体的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强调了事物的客观规律对人的实践的制约性。“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客观环境决定人的思想,爱尔维修等就只看到这一面,由此得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但他忽视了另一方面,即人的思想对外部环境又具有能动作用,不论是环境决定思想还是思想决定环境,都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都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离开了人的实践活动,人的思想和环境之间就没法发生关系。
  对于爱尔维修为代表的“教育万能论”,马克思正是从实践的观点出发,肯定了其中的唯物论成分,即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而对其人只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作用的“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旧唯物论在讲“人是环境的产物时”,把人完全看成是一种被动的受体,否认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没有看到环境也是可以由人创造、由人来改变,这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这是由于旧唯物论在看待关于存在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时,是一种直观的决定论,是一种消极的受动,是被动的决定论;而马克思主义的决定论是将实践的观点纳入其中,是人们能动的作用于客观时,客观才反映到主观上来的决定论。马克思一方面强调了环境决定了人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环境本身也是可以改变的。从而否定了爱尔维修“教育万能论”这种片面的观点。
  三、环境和教育及人的关系
  正如马克思所说: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者。环境的改变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只有人才具备这种实践的能力,动物是没有的,动物只是被动地接受和适应环境的改变,唯有人通过自身的劳动创造才能改变环境,使得自然界发生合规律、合目的的改变。而在改变环境的过程中,教育这个因素至关重要,教育是人类将自己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生产经验、生活经验世代相传,这个传承的过程就是教育。而也正是这种代代传承的教育,使得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大为增强,尤其是到了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也得到极大的增强。
  从最初的意义上来说,教育者一定是劳动者,也就是进行生产劳动的实践者。“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渔猎、采集是人类对自然力最初的利用,正是在这样的对自然力的利用中产生了人类最初的产业----农业。农业是原始人在采摘的劳动过程中,在对植物不断的挑选和甄别中逐渐形成的,为了获得农作物的丰收,对天象、季节、气候、河流的泛滥期的观察等等就成为必须进行的活动,在畜牧业和商业的形成中也莫不如此,只是观察、实践的对象不同而已。从人类的起源来看,教育就是在人对环境的这种种改造中产生和传承下来的,而教育反过来又加强了人改造自然的能力。在社会环境当中同样如此,“正如人类在塑造着环境一样,环境也在塑造这人”,人在生产物质资料的同时也在生产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生活的社会环境就是这种关系的产物,进入人类社会以后,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最主要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是在社会环境的教育实践中来完成的,人的社会性是人后天习得的,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教育、环境及实践三者交互作用的结果。人出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不是人自己可以挑选和选择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也就是说,在环境与教育及人的关系上,只能是实践的关系,只能通过实践来发生关系。
  在环境对人的作用上,人并不是只能消极被动接受的。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过程,也就是人的革命实践的活动过程。人们在改变环境的实践中,同时又改造了人们本身,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改造了主观;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环境也反作用于主观,使主观得到改造。所以环境决定人的发展,是以实践为前提,为基础的。
  综上所述,教育是以现实的人为出发点、为基础的,教育本身就是实践的过程,环境的改变是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同时又制约着人的实践改造活动,在整个过程中教育作为人实践改造外部世界的经验传承,不断增强着人改造世界的能力,使得外部世界在人的实践活动下发生了既合乎规律又合乎目的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冯俊.法国近代哲学 [M] 同济大学出版社.
  [2] 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3] 王焕勋.马克思教育思想研究[M].重庆出版社.
  [4] 舒志定.人的存在与教育 马克思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M].学林出版社.
  [5] 张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
  [6] 张志伟.西方哲学史[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7] 王福陈.浅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
其他文献
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此外,还以学生“能做某事”为描述方式设定了各级教学目标和要求,强调“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教学模式,尽量采用任务型的教学途径。”新课标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习特点
期刊
胡锦涛同志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党建是我们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党的基本路线的坚持、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和巩固、关系到党的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随着国际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经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也日益多元化,大学生党建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期刊
前不久听专家夏谷鸣老师的报告时,他在阐释中学英语课堂需注意的地方特别提到关于Grant说过处理教材要采用四种手段LARA,对于目前大力推行英语课堂教学的减负增效起到关键的作用,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  一、认识和理解LARA的涵义   1、L表达的就是我们一个成功的教师,一个有经验的教师,拿到教材他能够leave something unnecessary out,就是要删掉一些东西。你拿到教材要有
期刊
我国目前拥有60多万个各级各类体育场馆。大部分体育场馆在经营管理上出现了许多问题,如经营方式和经营项目单一、开放程度不高、服务水平较低、运行成本过高、经济效益低下等等。这些问题困扰着体育场馆的经营发展。面对经营困境,体育管理部门也采取了一定措施,如承包经营、市场开发,但这些措施基本上是对经营管理过程的修修补补,总体来看收效并不理想。当务之急,应建立起标准化的管理和服务。本文将探讨如何将ISO900
期刊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及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教育部党组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全面部署,采取多种形式,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    及时传达学习,
期刊
教学助理(Teaching Assistant,TA)简称助教或TA,作为教学质量的保障,美国研究型大学普遍实施教学助理制度。高校设置教学助理的目的是为了协助教授有效地完成教学工作,服务学生,保证教学质量。本研究通过对芝加哥大学教学助理制度设置的背景、目的、要求及保障措施等问题的深入研究,分析芝加哥大学教学助理制度的运行机制,总结其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高校设置教学助理制度提供思路和借鉴。  一、芝
期刊
通过对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社会公平效应的调查分析表明,当前我国家庭背景对高等教育社会公平效应有一定影响;不同家庭背景子女进入的高等院校类型有差异;不同家庭背景子女选择专业有差异;家庭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对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定影响。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市场化和全球化,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急剧变化,在社会成员生活水平不断改善的同时,社会成员对教育资源的需求日益明显,而在1999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
期刊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自钱老这个关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提出以来,国内知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们也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笔者认为教师专业发展才是我国培养创新人才,解答“钱学森之问”的突破口。本文试图从钱学森之问出发,从大学教师的选聘,大学教师的培养以及大学教师的教学学术性三个方面就大学教师专业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  “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
期刊
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校本教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有效的校本教研,对教师而言,不仅意味着自己在学校的教研中获得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教研中的主题意识能够得到激发,主体地位能够得到确保。为此,娄塘学校积极探索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有效校本教研方式,而对跨学科协同校本教研方式的探索就是其中之一。跨学科协同校本教研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学科的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遇到问题所涉及的学
期刊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走过孕育、实践、地位确立、大力发展的四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肩负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教育的发展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产学结合”发展之路。高职教育的发展模式多年来也不断创新。实践中,如何调动政府、企业参与举办高职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