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用影视手段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是影视人类学的分支问题,其最直接的工作就是拍摄美术人类学片,回顾中国拍摄美术人类学片的历史,阐明影视技术用于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原则、优势。
[关键词]影视技术 少数民族美术 资料 运用
鉴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文化学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我们通常把它归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旗下。影视和人类学联袂已久,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影视人类学。所以,用影视手段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其实属于影视人类学的分支问题,最直接的工作就是拍摄美术事象为主体的人类学片,即美术人类学片。
一、影视技术用于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历史
1927年开始,中国人文科学家与外国探险家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考察7年,共同拍摄了照片和电影片,出现中国人类学片的萌芽。1933年初,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携带电影机到湘西南调查苗、瑶等民族生活和社会状况。所有活动涉及多少美术尚不得知,但是建筑、器皿、服饰等实用美术肯定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伴随着国家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57年开始陆续拍摄了《佤族》等15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虽然艺术专题片只有《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一部,美术人类学片还没有分化出来,但是建筑、工艺美术、壁画等美术事象在各部影片中都有体现。本来中国科学院的有关部门还制定了宏伟的拍摄计划,因为“文化大革命”到来而未能实现。
改革开放后,许多学者提出用电影手段抢救性拍摄行将消亡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见。恰逢国家对影视事业重视扶持,一时兴起人类学片热潮。新时期的人类学片内容细致丰富,彩色图像逐步代替了黑白图像,无论比较专业化的人类学片,还是以“新面貌”为出发点的民族影视片、民俗风光片,美术在影片记录的整体文化面貌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黎族妇女纹身习俗》、《铜鼓文化之谜》主要探讨民族美术问题,《苗族的工艺美术》已经是纯粹的美术人类学片了。
二、拍摄美术人类学片的原则
1、获取直接形象
艺术片和人类学片都有形象化的表征,但是艺术片允许虚构、美化处理,形象不一定由现实对象直接生成。人类学片的画面则必须直接来自现实,它的每个信息源必须和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对应,每个镜头摄取的是原本存在的有形事物。比如拍摄画家搞创作的镜头,虽然允许删减,但是作画的每个步骤必须画家本人完成。
2、讲究科学真实
艺术片讲究艺术真实,人类学片要求科学真实。面对拍摄对象,摄制人类学片的人没有想象的自由,从采集外在形态到把握内在规律都得忠实于客观对象,尤其在把握事物内涵时,要辨证使用“本位视觉”和“他位视觉”。素材拍摄阶段尽量以文化拥有者的眼光如实记录,避免掺和作者意图。后期制作可从“他位视觉”确定主题、筛选素材、安排片子结构,但还是要尽量从受拍者的角度阐释含义。
3、保持信息完整
人类学片重在记录人类文化行为,而一个文化行为总由特定的信息来建构,这就要求用影视技术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时必须保持信息完整。选定课题后,拍摄者要大致了解拍摄对象的文化系统,把局部文化现象放到整体文化背景上去观照。具体拍摄时,对于那些能够反映文化属性的视听信息、行为过程、人物信息以及相关的事物都要统摄进去。比如,记录云南彝、白等族使用的“甲马”,选用什么材料、在什么季节的什么场合制作、什么情况下由什么年龄的人将甲马焚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影视技术用于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优势
1、高效快捷。
记录少数民族美术的传统办法主要是徒手描绘或临摹形象、拍摄照片,配以文字描述。绘图需要美术技能功底,人类学家在这方面捉襟见肘。美术专业队伍分工明确,搞创作的很少做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搞理论的对绘画技能掌握甚少。况且,在边僻村寨绘图难以解决照明、通风、脚手架、绘画材料等问题,晚上还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写说明文字,可谓费时费力。照片能够快速留下生动、形象的资料,但是每幅照片只定格一个角度的形象,要想传达完整的文化信息同样离不开文字解说。影视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真切细致地保存文化事象鲜活生动的本原形态,并且以现场录音、口头解说等方式代替部分文字功能。
当今影视技术已有长足发展,轻便价廉的影视拍摄、剪辑、放映设备以及成套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大量进入人类学、美术研究部门和教学单位,拍摄设备的个人拥有量也相当可观,技术设施障碍逐渐消除。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共享拍摄成果、快速交流,充分实现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价值。
2、能够记录行为过程。
传统方式收集的少数民族美术资料主要是具体的美术作品。美术有其完整的形式并可临摹复制,这容易使人认为它可以独立于其所由生发的文化语境,只要分析和描述作品就可以实现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还原,从而很少关注美术作品得以创造出来的艺术行为。然而,美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总是依赖于一系列的艺术行为,仅把部分性质的美术作品当成艺术的全部,没有记录某种美术生成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创作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资料肯定无法完整呈现特定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文化体系,势必造成人们对某些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的曲解。比如,后人仅从一张纹身图案照片无法看出它的意义,从影视资料上则可完整地反映傣族纹身的文化情景和具体行为过程。影视技术用于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影视的记录功能确实优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各种技术手段各有利弊。应用影视手段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意义在于使人类学研究方式多元化,它不能够完全取代文字、照片、绘图的功能,而是作为研究的工具与传统手段并行使用,其新的功能还在开掘之中。
[关键词]影视技术 少数民族美术 资料 运用
鉴于中国少数民族美术的文化学意义大于审美意义,我们通常把它归在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旗下。影视和人类学联袂已久,以人类学研究中影视手段的应用及其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影视人类学。所以,用影视手段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其实属于影视人类学的分支问题,最直接的工作就是拍摄美术事象为主体的人类学片,即美术人类学片。
一、影视技术用于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历史
1927年开始,中国人文科学家与外国探险家到新疆、甘肃、宁夏、内蒙古考察7年,共同拍摄了照片和电影片,出现中国人类学片的萌芽。1933年初,凌纯声、芮逸夫、勇士衡携带电影机到湘西南调查苗、瑶等民族生活和社会状况。所有活动涉及多少美术尚不得知,但是建筑、器皿、服饰等实用美术肯定是其中的一个内容。
伴随着国家开展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1957年开始陆续拍摄了《佤族》等15部“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纪录片”。虽然艺术专题片只有《丽江纳西族的文化艺术》一部,美术人类学片还没有分化出来,但是建筑、工艺美术、壁画等美术事象在各部影片中都有体现。本来中国科学院的有关部门还制定了宏伟的拍摄计划,因为“文化大革命”到来而未能实现。
改革开放后,许多学者提出用电影手段抢救性拍摄行将消亡的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意见。恰逢国家对影视事业重视扶持,一时兴起人类学片热潮。新时期的人类学片内容细致丰富,彩色图像逐步代替了黑白图像,无论比较专业化的人类学片,还是以“新面貌”为出发点的民族影视片、民俗风光片,美术在影片记录的整体文化面貌中都占有一席之地《黎族妇女纹身习俗》、《铜鼓文化之谜》主要探讨民族美术问题,《苗族的工艺美术》已经是纯粹的美术人类学片了。
二、拍摄美术人类学片的原则
1、获取直接形象
艺术片和人类学片都有形象化的表征,但是艺术片允许虚构、美化处理,形象不一定由现实对象直接生成。人类学片的画面则必须直接来自现实,它的每个信息源必须和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事物对应,每个镜头摄取的是原本存在的有形事物。比如拍摄画家搞创作的镜头,虽然允许删减,但是作画的每个步骤必须画家本人完成。
2、讲究科学真实
艺术片讲究艺术真实,人类学片要求科学真实。面对拍摄对象,摄制人类学片的人没有想象的自由,从采集外在形态到把握内在规律都得忠实于客观对象,尤其在把握事物内涵时,要辨证使用“本位视觉”和“他位视觉”。素材拍摄阶段尽量以文化拥有者的眼光如实记录,避免掺和作者意图。后期制作可从“他位视觉”确定主题、筛选素材、安排片子结构,但还是要尽量从受拍者的角度阐释含义。
3、保持信息完整
人类学片重在记录人类文化行为,而一个文化行为总由特定的信息来建构,这就要求用影视技术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时必须保持信息完整。选定课题后,拍摄者要大致了解拍摄对象的文化系统,把局部文化现象放到整体文化背景上去观照。具体拍摄时,对于那些能够反映文化属性的视听信息、行为过程、人物信息以及相关的事物都要统摄进去。比如,记录云南彝、白等族使用的“甲马”,选用什么材料、在什么季节的什么场合制作、什么情况下由什么年龄的人将甲马焚化,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内容。
三、影视技术用于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优势
1、高效快捷。
记录少数民族美术的传统办法主要是徒手描绘或临摹形象、拍摄照片,配以文字描述。绘图需要美术技能功底,人类学家在这方面捉襟见肘。美术专业队伍分工明确,搞创作的很少做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搞理论的对绘画技能掌握甚少。况且,在边僻村寨绘图难以解决照明、通风、脚手架、绘画材料等问题,晚上还要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写说明文字,可谓费时费力。照片能够快速留下生动、形象的资料,但是每幅照片只定格一个角度的形象,要想传达完整的文化信息同样离不开文字解说。影视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真切细致地保存文化事象鲜活生动的本原形态,并且以现场录音、口头解说等方式代替部分文字功能。
当今影视技术已有长足发展,轻便价廉的影视拍摄、剪辑、放映设备以及成套的数字多媒体技术大量进入人类学、美术研究部门和教学单位,拍摄设备的个人拥有量也相当可观,技术设施障碍逐渐消除。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共享拍摄成果、快速交流,充分实现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价值。
2、能够记录行为过程。
传统方式收集的少数民族美术资料主要是具体的美术作品。美术有其完整的形式并可临摹复制,这容易使人认为它可以独立于其所由生发的文化语境,只要分析和描述作品就可以实现审美艺术和社会文化还原,从而很少关注美术作品得以创造出来的艺术行为。然而,美术作品的最终完成总是依赖于一系列的艺术行为,仅把部分性质的美术作品当成艺术的全部,没有记录某种美术生成的文化背景以及艺术家创作的动态过程,这样的资料肯定无法完整呈现特定民族的心理意识和社会文化体系,势必造成人们对某些正在消亡的民族文化的曲解。比如,后人仅从一张纹身图案照片无法看出它的意义,从影视资料上则可完整地反映傣族纹身的文化情景和具体行为过程。影视技术用于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优势由此可见一斑。
尽管影视的记录功能确实优越,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各种技术手段各有利弊。应用影视手段收集少数民族美术资料的意义在于使人类学研究方式多元化,它不能够完全取代文字、照片、绘图的功能,而是作为研究的工具与传统手段并行使用,其新的功能还在开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