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鹤梁,是位于长江上游重庆直辖市涪陵城北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处北纬29度43分,东经107度24分。全长1600米,宽10--15米,自西向东延伸,呈一字形与江流平行。水位标高137.81米,梁脊高出最低水位2米,低于最高水位30米。距长江南岸100米;东临长江与乌江的汇合处。由于常年受江水冲刷,石梁形成上、中、下三段。被誉为“长江一绝、中国一绝、世界一绝“的水下碑林“白鹤梁题刻”主要分布在220米长的中段上。1980年,白鹤梁成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国务院公布白鹤梁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这个诗化的名字缘何而来,虽然众说纷纭,但都与一个叫尔朱通微的人有关。相传,在北魏时,尔朱通微不愿与篡夺皇位的族兄尔朱荣合流,弃家学道,道成,号尔朱真人。尔朱炼丹售市,至合州(今合川),价傲太守。太守怒,将尔朱囚笼抛江。竹笼不沉,却顺江而下,至涪州白鹤云集之石梁,遇一名白石之渔人举网而得之。尔朱时正酣睡,渔人久呼不应,击磬方苏,遂为至交。渔人仍然轻舟布网,尔朱继续修真炼丹;晚则曲膝相对清谈,倦则抵足揽江入梦。竹笛渔歌,铜磬经文,各得其趣,两情甚笃。一日,尔朱取丹与白石渔人佐酒畅饮,醉后,乘白鹤化仙而去。白鹤梁便以此得名。
传说是优美动人的。白鹤梁称谓的演变,书志所载,略有不同: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述:白鹤梁,尔朱真人修炼于此,后乘鹤仙去。南宋祝穆著<<方舆胜览>>记述:州(涪陵)西一里白鹤滩,尔朱真人冲举之处。皆言尔朱真人“仙去”,“冲举”之处为“白鹤滩”。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开宝四年,黔南上言:江(长江)心有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德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胜志>>记蠛:在涪陵县下,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据此,白鹤梁也曾有过“涪陵石鱼”的稱谓。清同治版<<重修涪州志>>在白鹤梁条目下注释: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梁前修炼,后乘白鹤仙去,故名。
民国版<<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也注释:白鹤梁石鱼,在城西江心,旧志: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梁前修炼,后乘鹤仙去,故名。而直接把“白鹤梁”三字镌于石梁上的,则是清光绪辛巳年间的孙海。1988年,国务院正式定名为“白鹤梁题刻”,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组成
白鹤梁题刻,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发现有题刻174段。其中文字题刻170段(内有7段题刻查于资料记载,无拓片),石鱼4段(12尾,其中附于文字题刻的线刻鱼8尾),观音像1段,白鹤梁图1段。共约3万余字。在现存的题刻中,唐代题刻遍搜石梁亦无明迹可寻。但是,在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则有“唐大顺三年镌古诗甚多”的记载,在白鹤梁现存题刻和《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唐)广德元年二月江水退,石鱼见”的文字。说明白鹤梁上的题刻,在唐广德元年前就有。
据“白鹤梁题刻”辩认与有关书志资料记载,宋代题刻有103段,元代有5段,明代有17段,清代有24段,民国有11段,新中国有3段,年代不详的有11段。这些题刻,排列无序,依地就势,参差不齐。文字大者幅约2米见方,小者幅长宽均不盈尺。最大圆雕石鱼长2.8米,宽0.95米,其余为浮雕线刻鱼,长0.3——1米不等。题刻记载了自唐广德元年以来历代石鱼出水状况,当地农业丰歉与水位尺度等情形。是我国古代少有的长江枯水水文站,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和难得的书法瑰宝。
在174段题刻中,有枯水水文价值的114段,它记录了历史上74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在12尾石鱼中,以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涪州牧萧星拱重刻之双鲤的水文价值最高。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水文站实测,这对石鱼的眼睛海拔高程为137.91米,与现在水位标尺零点的海拔高程相差甚微。以此推演,可以得出自唐广德元年以来1200余年的长江枯水水位统计和枯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水电、航运等方面的开发,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
“白鹤梁题刻”价值
“白鹤梁题刻”之所以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一绝”,而又受到国际水文组织的高度赞誉,主要还在于“白鹤梁题刻”本身的价值。
刻石鲤为水标,以它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这是涪陵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鲤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数据的原理完全相同。设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迄今不足百年历史,而“白鹤梁题刻”的长江水位记录已有1200多年的连续记载。并从中得出长江上游每隔3年或5年就有一次枯水发生;10年或数10年就有一次较枯水位、600年就有一次极枯水位出现的结论。成为“长江中最古老的水文站”,不愧为“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作为文物的“白鹤梁题刻”,古老碑刻居多,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174段题刻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1000多年的重要史迹。由于它是处于水下,虽经数百年乃至近千年仍字迹清晰,有永久保存的价值。
“白鹤梁题刻”文字质朴,言简意赅。尤其是上百段围绕“石鱼出水兆丰年”的题刻,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在稔”的历史事实。也有“鱼出不节用,年丰难为丰,鱼没知节用,年凶未必凶”,“民安即是丰”的不信天而贵人的民本思想。更有“摧伏倭寇,奠定和平,石鱼出兮!”这借石鱼兆瑞而发出掷地有声的民族誓言。
“白鹤梁题刻”计3万字,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褚、颜、柳、欧各派并存。题记精工细刻,文词优美,有的在达到书、艺、文三绝的境地。
“白鹤梁题刻”,极富民族风格,颇具神秘色彩,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加之地势独特,更显珍贵。专家评价说:像这样集历史、科学、艺术于一体的文物,称得上国宝之最了。
但是,由于白鹤梁地势较低,梁脊顶部仅比当地最低水位标尺零点高出2米,所以题刻常年隐没于江水之中。又因为长江上游水面洪、枯水位变动幅度较大而冲刷力加强的影响,岩石风化、浸蚀、剥落较为严重,有的题刻被洪水移位,有的题刻依附的砂岩体悬空,有的题刻已被毁损。
白鹤梁,这个诗化的名字缘何而来,虽然众说纷纭,但都与一个叫尔朱通微的人有关。相传,在北魏时,尔朱通微不愿与篡夺皇位的族兄尔朱荣合流,弃家学道,道成,号尔朱真人。尔朱炼丹售市,至合州(今合川),价傲太守。太守怒,将尔朱囚笼抛江。竹笼不沉,却顺江而下,至涪州白鹤云集之石梁,遇一名白石之渔人举网而得之。尔朱时正酣睡,渔人久呼不应,击磬方苏,遂为至交。渔人仍然轻舟布网,尔朱继续修真炼丹;晚则曲膝相对清谈,倦则抵足揽江入梦。竹笛渔歌,铜磬经文,各得其趣,两情甚笃。一日,尔朱取丹与白石渔人佐酒畅饮,醉后,乘白鹤化仙而去。白鹤梁便以此得名。
传说是优美动人的。白鹤梁称谓的演变,书志所载,略有不同:北魏郦道元著<<水经注>>记述:白鹤梁,尔朱真人修炼于此,后乘鹤仙去。南宋祝穆著<<方舆胜览>>记述:州(涪陵)西一里白鹤滩,尔朱真人冲举之处。皆言尔朱真人“仙去”,“冲举”之处为“白鹤滩”。乐史编著的北宋地理总志<<太平寰宇记>>记载:开宝四年,黔南上言:江(长江)心有石鱼见,上有古记云:广德元年二月,大江水退,石鱼见……王象之编著的南宋地理总志<<舆地胜志>>记蠛:在涪陵县下,江心有双鱼,刻石上……据此,白鹤梁也曾有过“涪陵石鱼”的稱谓。清同治版<<重修涪州志>>在白鹤梁条目下注释: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梁前修炼,后乘白鹤仙去,故名。
民国版<<涪陵县续修涪州志>>也注释:白鹤梁石鱼,在城西江心,旧志:尔朱真人浮江而下,渔人有白石者举网得之,击磬方醒,遂于梁前修炼,后乘鹤仙去,故名。而直接把“白鹤梁”三字镌于石梁上的,则是清光绪辛巳年间的孙海。1988年,国务院正式定名为“白鹤梁题刻”,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白鹤梁题刻”组成
白鹤梁题刻,从唐至今逾1200余年,发现有题刻174段。其中文字题刻170段(内有7段题刻查于资料记载,无拓片),石鱼4段(12尾,其中附于文字题刻的线刻鱼8尾),观音像1段,白鹤梁图1段。共约3万余字。在现存的题刻中,唐代题刻遍搜石梁亦无明迹可寻。但是,在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中则有“唐大顺三年镌古诗甚多”的记载,在白鹤梁现存题刻和《太平寰宇记》中也有:(唐)广德元年二月江水退,石鱼见”的文字。说明白鹤梁上的题刻,在唐广德元年前就有。
据“白鹤梁题刻”辩认与有关书志资料记载,宋代题刻有103段,元代有5段,明代有17段,清代有24段,民国有11段,新中国有3段,年代不详的有11段。这些题刻,排列无序,依地就势,参差不齐。文字大者幅约2米见方,小者幅长宽均不盈尺。最大圆雕石鱼长2.8米,宽0.95米,其余为浮雕线刻鱼,长0.3——1米不等。题刻记载了自唐广德元年以来历代石鱼出水状况,当地农业丰歉与水位尺度等情形。是我国古代少有的长江枯水水文站,是珍贵的历史记录和难得的书法瑰宝。
在174段题刻中,有枯水水文价值的114段,它记录了历史上74个年份的枯水水位。在12尾石鱼中,以清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年)涪州牧萧星拱重刻之双鲤的水文价值最高。据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重庆水文站实测,这对石鱼的眼睛海拔高程为137.91米,与现在水位标尺零点的海拔高程相差甚微。以此推演,可以得出自唐广德元年以来1200余年的长江枯水水位统计和枯水发生的周期。为长江水利、水电、航运等方面的开发,特别是为葛洲坝水利工程的建成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动工兴建,提供了确切可靠的科学依据。
“白鹤梁题刻”价值
“白鹤梁题刻”之所以被专家学者称为“世界一绝”,而又受到国际水文组织的高度赞誉,主要还在于“白鹤梁题刻”本身的价值。
刻石鲤为水标,以它记录枯水变化,预卜农业丰歉,这是涪陵劳动人民的伟大创举。令人敬佩的是,古人铭刻的石鲤水标,和现代水文站测量水位升降数据的原理完全相同。设固定水标系统观测江河的水位变化,迄今不足百年历史,而“白鹤梁题刻”的长江水位记录已有1200多年的连续记载。并从中得出长江上游每隔3年或5年就有一次枯水发生;10年或数10年就有一次较枯水位、600年就有一次极枯水位出现的结论。成为“长江中最古老的水文站”,不愧为“长江水文资料的宝库”、“世界水文史上的奇迹”。
作为文物的“白鹤梁题刻”,古老碑刻居多,有姓名可考者300余人,174段题刻留下了唐、宋、元、明、清及近、现代1000多年的重要史迹。由于它是处于水下,虽经数百年乃至近千年仍字迹清晰,有永久保存的价值。
“白鹤梁题刻”文字质朴,言简意赅。尤其是上百段围绕“石鱼出水兆丰年”的题刻,反复论证了“石鱼现,果在稔”的历史事实。也有“鱼出不节用,年丰难为丰,鱼没知节用,年凶未必凶”,“民安即是丰”的不信天而贵人的民本思想。更有“摧伏倭寇,奠定和平,石鱼出兮!”这借石鱼兆瑞而发出掷地有声的民族誓言。
“白鹤梁题刻”计3万字,篆、隶、行、草、楷诸体皆备,虞、褚、颜、柳、欧各派并存。题记精工细刻,文词优美,有的在达到书、艺、文三绝的境地。
“白鹤梁题刻”,极富民族风格,颇具神秘色彩,内涵丰富,雅俗共赏,加之地势独特,更显珍贵。专家评价说:像这样集历史、科学、艺术于一体的文物,称得上国宝之最了。
但是,由于白鹤梁地势较低,梁脊顶部仅比当地最低水位标尺零点高出2米,所以题刻常年隐没于江水之中。又因为长江上游水面洪、枯水位变动幅度较大而冲刷力加强的影响,岩石风化、浸蚀、剥落较为严重,有的题刻被洪水移位,有的题刻依附的砂岩体悬空,有的题刻已被毁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