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地理课时较少,加上义务教育阶段部分学生家长和教师对地理学科的偏见,使得初中阶段的地理教学任务较为艰巨。要提高地理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关键。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初中地理:兴趣 语言艺术 课外活动小组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引言“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引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抒发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比如,在讲《西亚》一节时,这样设计引言:1990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为何那么卖力,出兵出炮,充当世界宪兵?日、德等国为何如此慷慨解囊,支付巨额军事费开销?(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石油产销的波动必然导致石油价格的波动,从而波及美、日、德等西方石油进口大国的切身利益,而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地区)。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教学语言艺术,在风趣的教学语言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渊源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通过如诗如画的语言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一种美的感受中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随着教师的描述心绪沉淀的地理课堂中。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谚语、诗、词、歌曲、民谣等来配合教学。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
三、运用电教手段触动感官诱发学生地理的兴趣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基本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更无味。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学生对本来趣味无限地理却不愿学的真正原因。多媒体课件能把大量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知的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效果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如何讲,学生也是难以完全接受的,而电化教学可以利用其独有的手段,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如“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的移动”、“季风的形成”、“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的形成及危害”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来自地球外部和内部力量对地球的影响,把无法想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概念,学习地理兴趣大增,对知识掌握程度也大为提高。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真情感召学生地理的兴趣
俗语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例如我所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地理基础差,知识面窄,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内心纯朴,对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容易满足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多亲近,多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有效地指导和帮助。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有效的提高地理学科教学效果。
五、成立地理课外活动小组,促进学生地理的兴趣
地理这一学科的最大的特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可以成立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小组将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如可通过乡土地理的調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地理课外小组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
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地理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地理:兴趣 语言艺术 课外活动小组
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力求参与某项活动,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郭沫若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学习的挚友,是学习的一种原动力。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在长期教学过程中的不断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归纳出如下几种方法。
一、引言“激”趣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引言是一堂课或一个内容的开始,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新课、新内容学习的兴趣。在地理新课开始时要紧扣教材精心设计一个“开场白”,或提出疑问,或创设情境,或抒发激情,或以旧引新,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比如,在讲《西亚》一节时,这样设计引言:1990年在海湾战争中,美国为何那么卖力,出兵出炮,充当世界宪兵?日、德等国为何如此慷慨解囊,支付巨额军事费开销?(石油是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石油产销的波动必然导致石油价格的波动,从而波及美、日、德等西方石油进口大国的切身利益,而西亚是世界最大的产油地区)。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
二、教学语言艺术,在风趣的教学语言中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教学语言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主要载体。一位教师即使拥有很好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手段,最终也是必须借助教学语言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地理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语言修养,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内涵,在语言美中激发学生的地理兴趣。
如在讲述《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时,为提高学生兴趣,在概述部分可进行这样的描叙:“我国有许多大江大河,渊源流长,奔流不息,浩浩荡荡,注入海洋;更有许多小溪小河,穿过原野,绕过山岗,一路欢歌,悠悠流淌。我国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犹如镶嵌在大地上的一颗颗明珠。有的湖面广阔,烟波浩淼,水天一色,蔚为壮观;有的群山环绕,湖水如镜,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通过如诗如画的语言描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当然是一幅壮丽的山水画面,使学生在一种美的感受中急于想了解我国河流湖泊的具体情况,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心,让他们随着教师的描述心绪沉淀的地理课堂中。
在地理教学中,还可根据具体内容引用一些富有地理特色的谚语、诗、词、歌曲、民谣等来配合教学。如在讲大陆性气候时,用谚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来说明大陆性气候温差大的特点,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这样比枯燥地讲授教材要好得多。
三、运用电教手段触动感官诱发学生地理的兴趣
长期以来,初中地理课基本是“一本书、一张嘴、一只笔”的教学模式。久而久之,教师教之无味,学生学之更无味。这种恶性循环,正是学生对本来趣味无限地理却不愿学的真正原因。多媒体课件能把大量的抽象知识转化为可视可感知的影像,呈现在学生视野中,把学生心理状态调整到“身临其境”的境界,把学生的听觉和视觉器官的功能同时发挥出来,加强了教师的讲授效果,强化了课本知识,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使教学效果达到了更高的层次。如对于某些复杂的地理形成、变化过程,教师在课堂上无论如何讲,学生也是难以完全接受的,而电化教学可以利用其独有的手段,将这种过程动态地表现出来,从而取得最佳效果。所以我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较为复杂,难以理解的地理过程,如“夏季风的进退和雨带的移动”、“季风的形成”、“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的形成及危害”等设计成一系列活动投影片或CAI课件进行教学,学生更能直观的感受来自地球外部和内部力量对地球的影响,把无法想象的知识转变为直观概念,学习地理兴趣大增,对知识掌握程度也大为提高。
四、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以真情感召学生地理的兴趣
俗语说的好:“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融洽的师生情感,可以促使师生间缩短空间、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鸣、信赖的效应,真挚的师生情感,是教学中的一种催化剂,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教学过程的开展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例如我所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农村的孩子,地理基础差,知识面窄,谈不上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内心纯朴,对知识有较强的求知欲,但容易满足现状,这就要求我们多亲近,多鼓励,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有效地指导和帮助。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亲身体会到,教师良好的情绪,会使学生精神振奋,教师不良的情绪会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学生在友好、和悦、轻松、互助合作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好,在紧张、对抗的课堂气氛中学习效果就差。这说明师生间情感相互交融、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对提高教学效果有很大作用。所以,我认为,学生扎实地掌握知识,绝不是靠多次的重复,而是靠兴趣、靠理解、靠师生间的情绪状态而达到的。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努力培养师生间的真挚情感,缩小师生距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并努力创造“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才能有效的提高地理学科教学效果。
五、成立地理课外活动小组,促进学生地理的兴趣
地理这一学科的最大的特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提高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可以成立地理课外活动小组。小组将通过各项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拓宽知识面,同时使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习惯。如可通过乡土地理的調查,使学生了解自己家乡的变化和发展,也助于学生加深对其它地理知识和地理现象的理解与记忆,可结合乡土地理的一些实例,如白色污染,噪声污染等,对学生进行环境观、道德观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环境和生态意识。地理课外小组力求把课本知识寓于各种活动之中,把知识结构转化为能力结构。这样,地理课的教学就会变得有声有色,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为一炉。
总之,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参与整个教学活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由此形成教与学的良好循环,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意识的转化,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地理教学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