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素而美丽的坚守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thel_bab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电影,被视为中国电影的一个文化传统。多年以前,早期电影先驱郑正秋就说过。电影实在不宜太深,不宜太高,应该替大多数人打算。这话说得太好了。电影杂志呢,能不能蹑、配合以至模仿这样的一种电影的范型,在电影解读、电影文化传播上持久地做一件关于“看”电影的指南工作,充溢这么一种自由而又意义非凡的图景?
  《电影评介》创刊于1979年,它便是这样的一种刊物,而且我们回顾这个杂志的主持者和参与者三十年来的工作,便完全明白他们是无可企及的。文革结束后,电影的广泛影响力可以由当时的观影人次得到直接的印证。1977年8月,官方宣布文革结束,1978年全国电影观众达到了231.4亿人次,1979年则更是高达293.1亿人次。平均每天有7000万以上人次的观众看电影,创下全国观众人均观看电影28次的空前记录。在这样浓浓的观影氛围中,当偏居一隅的《电影评介》开始在国内电影界兴建独特风格的观看电影的桥梁、博物馆和期刊方阵时,人们还不清楚这份杂志的耐力和坚韧超绝的意志力,人们只能隔开一段距离看取而无法立即给予全情而尊祟的关注。不过,《电影评介》的主持者显然有信心以关于“看”的电影观去支持自己的办刊理念。进而通过时代的诚实和伟大渗透进宏伟的电影的殿堂。1979年这个刊物发表过一篇谈看电影的文章。文章说。谈到电影,可以说少有人不喜欢,特别是广大的青少年朋友,对电影的浓厚兴趣更是不必说了。人们喜欢电影,自然原因很多,但其主要原因,在于电影是一门以视觉形象为主的。综合性的艺术,它能使人获得直接的印象,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电影的感人力量,较之读书、听报告等等,在某些方面不知强过多少倍。在这样的不愿“受教育”而更愿意“看”电影的强烈意识之下,刊物竖立起的影像阅读的桥梁,庄严朴素,精美雅致,参与感其实是非常强的,《电影评介》的自我角色定位,是基于相信对于“看”电影的文化、理想、精神的复兴总会起到微小却关键的作用。
  也是在1979年的那期刊物上,我还看到自己熟识的章柏青先生谈美术电影的文章,这让我尤感亲切。章老师后来在这份刊物上还几次发表过文章。他是搞电影观众学研究的,与“看”电影本身结缘本来就非常深。他在《电影评介》上,看到了他契合并一直尊崇的那些特定的价值观。这是意味悠长的。多年以来,刊物在看电影的观念与理想指导、激励之下,从未停止这样的追求:向其读者呈献、宣传自己的观念,编发各类文章,从中体现出一种精挑细选的形象。即使是在实用主义侵染的外壳之下,也从没有放弃自己沉实而高调地介绍、提升并重新铸造“看”电影理想的努力。
  虽然表面上我们对于理想几度失去耐心,可不管电影风潮几起几落,电影创作与理论的先锋对观众、对电影“看”的理念何等轻蔑,《电影评介》历经变化,在本质上仍无法完全摒弃自己的理想。
  这里,贯注着一种朝向自己目标前进的执著,而且隐含最理性的尽善尽美的热望。编一份刊物,工作本身也许经常是乏味重复的,不过《电影评介》的编辑者期望他们的工作创造性与活跃性兼具。刊物主编刘斯奇先生说:电影,从来就不是纯粹的电影:文章,也不会是纯粹的文章。它们都来自人心,是人心的一种物化形态。当我们把电影、把文章、把《电影评介》作为我们的心来对待时,那么,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就是春花,就是夏雨,就是秋香,就是冬雪。这样的话语,包含了一种对于理想化的努力的朴素而美丽的期许。但编刊物毕竟大不易,是苦乐参半的。我自己做过出版,也曾担任过一份杂志的社长、主编,当时誓要成为一个现代刊物的楷模,成为创造性智慧的理想化身,但是,虽然进行过许多努力,却并没有能够创造一种全新的现实。因此,现在回望、远观《电影评介》的坚守、前行与扎挣,体察它如何在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的过程中,极力抹去外界的喧嚣与贫困,不能不油然而生特别的敬意。也许确实,它并非要象征一种已然存在的不同于其他电影刊物的现实,而是要以其自身的形象。对抗我们内心腐化、乏味的部分,重塑我们的理想。这才是最重要的。
其他文献
[摘要]“他者”形象,即指一个民族根据自身条件来建构其他民族的形象,而这种形象常常是想象的,夸张的,甚至歪曲的。李连杰在大陆及香港拍摄了多部影片,其角色形象多变,影片的内容涉及广泛。但赴美之后,李连杰的电影形象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西方人对于中国“他者”形象的类型化诠释,在其主演的西方电影中有很明显的展示。  [关键词]中国“他者” 李连杰 西方语境    一、“他者”形象    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
摘要 当代美国文化经《阿甘正传》,以阐释命运般的悲喜剧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美国一代人在当代生活中的迷惘、挣扎、痛苦和向往,“弱智”的主人公阿甘却以其特有的诚实、善良、执着在迷茫的当代价值观念中展示出了纯粹的人类良知。  关键词 自立文化 文化解读 边缘人物 边缘人格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自己会得到什么。”当代美国文化经典《阿甘正传》。以阐释命运般的悲喜剧形式向人们展示了美国一代人
摘要 胡风作于1948年的影评《为了电影艺术再前进》并不是一般意义的电影批评,而是别有风貌的文学批评,它所显示的深度思维、厚重的理论思辩力以及陌生化的语言等特征,使它呈示出无与伦比的艺术和理论风采。  关键词 胡风 《为了电影艺术的再前进》    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夏衍70多年前曾就电影批评的功能问题说过这样一段话:“电影批评不仅对观众以一个注释家、解剖者、警告者、启蒙人的姿态而完成帮助电影作家
飞跃 温明 摄草地漫步 温明 摄呐喊 温明 摄虎斑美叶海兔 温明 摄黄金美叶海兔 温明 摄凝望 温明 攝  对于广阔的海洋每个人都会向往探索海平面下的未知世界,少年时的我也怀揣同样的梦想,为努力实现这个愿望,从假期的一次体验潜水开始。第一次由于下潜速度过快,没做好耳压平衡,回家后一周耳膜还是有点痛,有了这次不太愉快的潜水经历,我曾一度怀疑自己是否适合这项运动。这次经历也让我更加认清了一个事实——潜
摄影是光与影的艺术。在风光摄影中,擅用光与影,能创造出完全不同的画面效果。景物本身独特的特点在某一时段呈现一种经典的象征、对比、比喻含义,而摄影者独特的观察能力,细腻的心灵体验使这种景色具有了昙花一现的机会,从而恒定了摄影者独特的审美爱好,比如构图、光线的偏好等等,形成技术上比较独特的个性特征。孙跃峰的作品在光影及构图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使作品看起来更具可读性。  01.家 孙跃峰 摄/尼康D80
摘要 家族题材电视剧成为当今电视荧屏的一道亮点,对集合着传统美德与现代气质的女强人形象的塑造又成为这类电视剧最引人注目的共同看点。这类荧屏女子们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她们委曲求全、隐忍克制,恪守礼教,同时又不乏时代新女性独立自强,开拓进取的生命意志,两者的水乳交融使其成为一类独具魅力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 家族剧 传统美德 现代气质 女强人    以清末民初,某个地方大家族成员之间的爱恨情愁,争权
摘要 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目标从现实层面上讲是实现高校素质教育美育育人的重要内容,为社会文明进步培养高素质且具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从理想层面上讲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构建。  关键词 大学生 影视艺术教育    一、什么是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    大学生影视艺术教育是与专业影视艺术教育相对立的公共影视艺术教育方式。它不以掌握专业影视艺术技能为目的,是一种非专业但高层次
[摘要]被称为“史上最干净爱情”的《山楂树之恋》经过张艺谋的光影演绎,时下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作为国际大师级的知名导演。张艺谋再次用他极具张力的唯美光影,发人深思的诗性穿越,把这段委婉凄美的悲剧往事娓娓道来,用其独具美学张力的电影语言诠释了那个特殊年代的青涩爱情。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张艺谋 美学张力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0.19.009  
[摘要]电影《那山那人那狗》的接受是为“墙内开花墙外香”。事实即是如此,而思考却可以常新。故事从“我”的回忆性叙述开始,于其中蕴含了时间三个维度的情感评价内容,这正是柏格森的时间观中“绵延”概念的体现。而这种并非单一的、流线式的“绵延”,在《那》里面更应该是某种意义上的循环与超越。屏气凝神,随从“我”的回忆,我们可以感受到的更是一次关于时间“绵延”的更深层次的生命体悟。  [关键词]《那山那人那狗
[摘要] 《闯关东》不仅成功塑造了山东大汉的形象,难能可贵的是,女性独立意识被充分挖掘出来,以谭鲜儿这一角色最为突出。鲜儿,是整部电视剧的灵魂人物,从头至尾贯穿整个电视剧,以多舛的命运演绎了山东人的隐忍与坚强,展示了清末到九一八事变前长时间跨度里中国普通女人的命运与女性自我意识的潜滋暗长。鲜儿这一形象成功打造了影视史上独特的新女性,其形象本身所蕴含的女性意识,为《闯关东》这部男人戏增添了妩媚的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