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春天卷起来

来源 :作文通讯·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ck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北京的春天与春卷密不可分。
  面饼一铺,时蔬一卷,方寸间就是一个春天。
  在北京,每到立春时节,春卷便是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或缺的食物。春卷这种吃食,不过手指大小,做起来却颇为麻烦,就说那薄如宣纸圆如满月的面饼,就能让巧手的主妇忙活一个上午。挑选春天第一茬的豆芽韭菜鲜笋自不在话下,但用面饼裹住鲜灵灵的时蔬后还不算完,还要再过油炸一遍,直至外层面皮金黄,内层蔬菜变热后被激发出香味,才从滚热的油锅中捞出来,至此才算做得。但这还不算完,吃也有讲究,必得外层稍不烫嘴,而青菜还带着热乎劲儿时咬下去,才算吃着了老北京春卷。
  可能有人问了,不过是个吃食,费那么大劲干吗?老北京人必会理所当然地回答你:“因为春天到了啊。”在他们眼里,吃了春卷才算进入春天,春卷绝不只是春天可以吃到的特殊小吃,而是作为春天的代表,是迎接春天到来而进行的某种仪式。说仪式也不尽然,北京人对此没看得那么严肃庄重,换作春天来临的步骤似乎更为贴切些。做春卷麻烦?春天的来临怎么会麻烦?
  咬一口金黄色的春卷,蔬菜的清香带着勃勃的生机瞬间从舌尖蔓延,经过四肢百骸,扫去了一个冬天的寒冷与疲惫,给你整个身体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你不仅会真切地、全身心地感受到春天的来临,更会在心中腾起对生活的期望:世界如此崭新,万物正在复苏,新的一年开始了,而你充满了力量。而一切力量的源泉,就是这不过成人拇指粗细的面点,那么小,却可以给人带来那么多对生活的爱。这或许就是老北京“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真谛吧!精细是因为值得,吃从来不只为填饱肚子,锅碗瓢盆,方寸之间,可以蕴藏一个季节,更包含了对生活真诚热爱的精神力量。
  木筷一夹,舌头一卷,唇齿间绽放的是充满希望的明天,是老北京人对生活的热情。
  教师点评
  小小春卷,包裹着开春的豆芽、韭菜、春笋,更包裹着人们对春天的欢迎,对一年好时光的祈盼。本文立意新巧,清新不俗,写包春卷、炸春卷、吃春卷的过程,语言细腻动人,极富感染力。从小吃的角度来体验春天,体验老北京的春天,让人收获一种切实的感动。读罢掩卷,老北京的气息扑面而来,特别富有感染力、感召力。真是一篇清新耐读的小文。
  (王艳)
其他文献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掌握历史基础知识,初步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提高历史学习的能力,逐步形成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基于此,教师应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科学、正确的思想导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历史问题。笔者主要论述了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
其实,对于我们这种北漂家庭的孩子来说,故乡是无所谓有也无所谓无的。天高路远,时间淡化了很多本就不多的记忆,但在记忆深处,有些细节格外清晰。  晶莹的糯米被紧紧地裹在碧绿的粽叶里,染上一丝别致的香气,五色的细线被外婆黝黑而满是皱纹的手缠得漂漂亮亮的,看着好看,解起来却格外费劲。我多次告诉外婆不必如此麻烦,外面买几个粽子就是,省得她天刚亮就起来做,而她每次总是一边“嗯”一声一边低头帮我解线,解开一圈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