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问题教学。“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孔子很早就提出“每事问”的主张,强调了问题在思维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学习和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心理学告诉我们,青少年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要求,即渴望有尝试和显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问题序列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也时常让学生提问,但综观现行阅读教学对学生提问的处理,我觉得我们的语文课堂并没有很好地开发、利用学生提问这项资源,致使学生的提问走向了形式化与表面化。
提问成为道具,问题缺乏价值引导。
现行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老师拿起课文就请学生提问题,但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却不了了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问的实质就是教师实施其教案的一个道具。
[教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荔枝》]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4、5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好,开始默读!
生1:为什么母亲舍不得买好一点的水果呢?而买一些有疤痕的水果呢?
生2:同学来了,母亲为什么把水果收起来呢/
师:(学生问完马上就进行概括):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归纳一下,大致是——母亲买了一些怎样的水果回来了?为什么要买这样的水果呢?在同学的面前母亲为什么把水果收起来呢?
这个教例中,学生的提问就是给教师顺理成章地出示预设问题做的桥梁。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提问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更没有形成一种思考的惯性,久而久之,他们对这样的课堂提问就会形成疲倦感,最终导致问题意识的淡化。
语文教学是一个理趣与情趣和谐共生的过程,要想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价值引导,即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就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多次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价值引导,现摘录几句:“听见没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别人关注人,而你关注鸟,就是不一样。”“你哪是男孩子啊,我看你应该是女孩子,你连一杯茶都注意到了。”“还有没有问题,再多读几遍,你马上就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从孙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孙老师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定义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思考、挖掘,从而发现能够促进文本理解的问题。在孙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引导下,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思维的火花不时闪现,即时生成的精彩接连不断。
二、问题解决单一,问题解决过程有待深化。
现行的语文课堂上,基本上还是实践着从提出问题到解答问题这样一种单线的简单化处理方式。求解当然重要,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回归探究的本质,回归问题的本义。
[教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
师: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呢?
生1: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
生2:作者为什么写庐山的云雾?
生3: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同学真会提问题!来,再仔细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你想了解的问题的答案找出来,然后我们交流。(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师:大家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好,我们来汇报。(学生一个个地汇报问题与答案,一个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其它学生都在想自己的问题,相互之间没有沟通与交流,更没有思维的延伸与扩展,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可以说,上面这则教例是我们平时教学经常使用的问题教学模式。从这个教例中可以发现,我们不能仅仅将提问作为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舞蹈的平台,要争取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这样的舞台上演绎出各自的精彩。
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整理他们所提的问题。为什么要整理?一、为了教学的有效性。由于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为了防止有所偏废,就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总是分类整理。二、整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梳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进一步清晰化,同时,思维也能得到训练,这对培养、提升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尤为重要。
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回归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不能把语文教学简化为提出问题再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过程。息样与文本深层对话?一是多品读,多体悟。教师可以将文本的一些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拿出来让学生品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写作的方法。二是再积累,再创作。阅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德行,当然,我们也可以介入文创作,思考文本的留白,等等。三是保持课堂尾声的可持续性。问题的结果不能仅仅是文本中的答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我们有必要使这样一种思考的惯性延续下去。
[教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色鹿》]
师:同学们,有没有问题了?
生:没有了。
师:真的没有了?
生:没有了。
师(满意地):那我们就下课了。
应该说,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少见。我觉得当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当问题走向答案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三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二是要让学生保持探究问题的惯性,使问题的归宿仍回到问题。其实,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应该以问题为线索,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从课堂迁移到生活,让学生从对课堂文本的求知走向对生活主体的求知。三是课堂上给学生留下的问题必须可以操作,要有反馈。我们也常见到一些老师给学生课后留下的问题,大得没有边际,这样的问题学生怎么操作?课堂上留下的问题学生是怎么处理的,教师应该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千万不能让课堂留问与课后操作成为两层皮,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黑格尔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探索发现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要科学合理运用好问题教学法,获得教学的最大效果,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尊重学生的主地体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人格,把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他才能接受你的关心、启发、引导、激励。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机会,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2、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关系,既是并列关系,又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教师应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原则。教师主导,主要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教师的导要导在学为主体、授之以渔上,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
3、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教师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能给予满意的答复,或者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语文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广泛汲取其它方面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问题,教师要鼓励、表扬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的行为。不能随意敷衍了事,而应该帮助、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意的敷衍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问题为载体确实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种好方式,但是,仅仅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我们要关注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问题延伸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问题的本义,才能接近阅读的优化。
提问成为道具,问题缺乏价值引导。
现行课堂上,我们经常见到老师拿起课文就请学生提问题,但对学生所提的问题却不了了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提问的实质就是教师实施其教案的一个道具。
[教例: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荔枝》]
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3、4、5段,边读边想。你有什么问题不明白的可以提出来。好,开始默读!
生1:为什么母亲舍不得买好一点的水果呢?而买一些有疤痕的水果呢?
生2:同学来了,母亲为什么把水果收起来呢/
师:(学生问完马上就进行概括):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我们归纳一下,大致是——母亲买了一些怎样的水果回来了?为什么要买这样的水果呢?在同学的面前母亲为什么把水果收起来呢?
这个教例中,学生的提问就是给教师顺理成章地出示预设问题做的桥梁。学生在提问的过程中并没有体会到提问的探究性和趣味性,更没有形成一种思考的惯性,久而久之,他们对这样的课堂提问就会形成疲倦感,最终导致问题意识的淡化。
语文教学是一个理趣与情趣和谐共生的过程,要想使学生体会到思考的乐趣,教师必须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价值引导,即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就非常注重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他在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多次对学生的提问进行价值引导,现摘录几句:“听见没有?这样的问题就是有价值的问题。”“别人关注人,而你关注鸟,就是不一样。”“你哪是男孩子啊,我看你应该是女孩子,你连一杯茶都注意到了。”“还有没有问题,再多读几遍,你马上就可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了!”从孙老师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孙老师将“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定义为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对文本进行思考、挖掘,从而发现能够促进文本理解的问题。在孙老师“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引导下,课堂上学生的思考不断深入,思维的火花不时闪现,即时生成的精彩接连不断。
二、问题解决单一,问题解决过程有待深化。
现行的语文课堂上,基本上还是实践着从提出问题到解答问题这样一种单线的简单化处理方式。求解当然重要,但问题的解决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必须回归探究的本质,回归问题的本义。
[教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庐山的云雾》]
师:读了课题,大家有什么问题呢?
生1:庐山的云雾是什么样子的?
生2:作者为什么写庐山的云雾?
生3: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
师:我们同学真会提问题!来,再仔细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把你想了解的问题的答案找出来,然后我们交流。(学生读课文找答案)
师:大家的问题解决了吗?
生:解决了!
师:好,我们来汇报。(学生一个个地汇报问题与答案,一个学生在汇报的时候其它学生都在想自己的问题,相互之间没有沟通与交流,更没有思维的延伸与扩展,一节课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
可以说,上面这则教例是我们平时教学经常使用的问题教学模式。从这个教例中可以发现,我们不能仅仅将提问作为一个平台,一个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舞蹈的平台,要争取让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在这样的舞台上演绎出各自的精彩。
教师有必要带领学生整理他们所提的问题。为什么要整理?一、为了教学的有效性。由于个性、经历、知识基础等方面的差异,学生会提出各式各样、不同层次的问题,为了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也为了防止有所偏废,就有必要把学生所提的总是分类整理。二、整理的过程就是学生对课文重点、难点梳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进一步清晰化,同时,思维也能得到训练,这对培养、提升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尤为重要。
解决问题的过程应该是回归文本的对话过程。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与文本深层对话,不能把语文教学简化为提出问题再到课文中寻找答案的过程。息样与文本深层对话?一是多品读,多体悟。教师可以将文本的一些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拿出来让学生品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与写作的方法。二是再积累,再创作。阅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累语言、培养德行,当然,我们也可以介入文创作,思考文本的留白,等等。三是保持课堂尾声的可持续性。问题的结果不能仅仅是文本中的答案。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可见,我们有必要使这样一种思考的惯性延续下去。
[教例: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九色鹿》]
师:同学们,有没有问题了?
生:没有了。
师:真的没有了?
生:没有了。
师(满意地):那我们就下课了。
应该说,这种现象在我们的课堂上不少见。我觉得当课堂接近尾声的时候,当问题走向答案的时候,教师应注意三点:一是要引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学习的可持续性。二是要让学生保持探究问题的惯性,使问题的归宿仍回到问题。其实,生活才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应该以问题为线索,将学生对学习的关注点从课堂迁移到生活,让学生从对课堂文本的求知走向对生活主体的求知。三是课堂上给学生留下的问题必须可以操作,要有反馈。我们也常见到一些老师给学生课后留下的问题,大得没有边际,这样的问题学生怎么操作?课堂上留下的问题学生是怎么处理的,教师应该及时收到学生的反馈,千万不能让课堂留问与课后操作成为两层皮,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黑格尔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探索发现的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应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要科学合理运用好问题教学法,获得教学的最大效果,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要尊重学生的主地体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尊重学生人格,把他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看待,他才能接受你的关心、启发、引导、激励。教师要舍得给学生机会,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引导者。
2、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师的教要致力于导”。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教与学的关系,既是并列关系,又是相辅相成,密切联系的。教师应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原则。教师主导,主要是引领学生的思维方向,在导学、导思、导探、导创中精于诱导、引导、指导、疏导、启导,教师的导要导在学为主体、授之以渔上,要导得恰到好处、要点到为止。
3、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具有一桶水。教师渊博的知识,幽默的语言,灵活的教学方法,才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教师要对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能给予满意的答复,或者能有的放矢的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教师除了要具备语文方面的知识外,还要广泛汲取其它方面的知识,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4、要注意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课堂应该是一个思考的王国”。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随时会产生问题,教师要鼓励、表扬学生积极动脑,发现问题的行为。不能随意敷衍了事,而应该帮助、指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随意的敷衍只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问题为载体确实是学生走进文本的一种好方式,但是,仅仅让学生提出问题是不够的,我们要关注学生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再到问题延伸的整个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走近问题的本义,才能接近阅读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