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感恩教育现状的分析从以下三方面:1、班主任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2、教育学生有感恩之心同时要有报恩之心;3、要教会学生在感恩和报恩中要有正确的是非对错之分。来论述班主任如何对学生进行以生为本感恩教育。
【关键词】班主任;以生为本;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求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该如何抓好学生的感恩教育呢?怎样的感恩教育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有效教育呢?这是笔者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1.感恩教育现状的分析
1.1学校教师不够重视感恩教育是属于德育教育的工作范畴内,由此,这次教育工作很自然就变成了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任务了。感恩教育是不用进行检测,也就是说不用检测每位学生的感恩学习到底考得了多少分,这意味着老师班主任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避重就轻,意思意思一下就可以应付了,用不着像对待数理化那样认真,拼命地去研究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策略等。
1.2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虽然说是推行素质教育,表明面上是综合素质评定学生的能力,但实际上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实质上还是分数论英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那里会认真的想过我该如何面对“感恩教育”?多想一下数理化,或许能多挣一些分呢?
1.3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抽象
班主任在感恩教育中虽然教了,但这种教只是靠说教——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也就是教师把自己的说当作完成了教。课堂教学形式上多是教师报告形式的场面,较少能搞得丰富多彩,让人难忘。而班主任在说教中学生往往成了配角,或看客,这样的感恩教育能有实效吗?
综上所述所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进行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去探索、实践。
2.班主任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2.1让学生明白“恩”的内容。
班主任在实施感恩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感恩”的“恩”到底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说教式的做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而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特点我们就要充分依靠学生,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恩”的内容。
活动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完全凭自己的感受说一说“感恩”的“恩”内容理解。
第二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恩”的有关内容加以概括。
第三步是小组之间比一比谁概括出的内容。第四步是师生之间再补充有关“恩”的内容。比如:父母的生关抚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党和国家的关怀之恩。朋友帮助之恩等。
在活动让学生明白感恩的内容,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感受过程,也是实行教育工作者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效果远比我们教师高度的概括,抽象的过程的意义。
2.2让学生懂得“感恩”的“感”从何而来。
先看一个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有人家里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怪饭不全口味,衣不潮流;反而对家人满肚的怒气;相反朋友给了自己一点小恩小惠却没齿难忘,感恩戴德。人们往往迷惑不解:像上面所举之人能说没有感恩之心吗?如果有,对于天天施恩的家人为何漠然对之?如果没有,为何对朋友的好处又会终生难忘?为此,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的感恩教育是难以取得得实效的,下面是笔者对这个“感”的探讨过程:
在班会课上的教学情景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某高中在毕业会上的那一天,让学生跪拜教师以表感恩之心,有人跪有人不跪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第二步让学生自由讨论
第三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下跪的形式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因为男儿膝下有黄金,虽说可跪天地,可以跪父母,但跪老师我就是在内心里不愿意。
学生乙:老师辛苦地教了我们三年,他们的恩情我愿永生难忘,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我在内心里愿意。
第四步让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的心态,在学生的辩论中最终让学生达成了共识:1、感恩之所以能“感”是完全因为内心愿不愿意;2、感恩有感要看所感对象是不是值得“感”。
为此,笔者认为要教育学生有感恩之心,就要让学生在内心里自愿地挖掘别人对自己的“好处”也就是“恩”,只有愿意和善于发现,我们的学生才有感恩之心。
3.教育学生有感恩之心同时要有报恩之心。
下面先举一个生活的实例来分析:作为一名教师,笔者经常听到老师有这样的概叹:对成绩好的学生“好”有什么用呢?有几个在读书有出头扬名之时,能记得老师呢?相反那些平时常犯错误的学生,在路上见到老师还问声好呢!”
以上的例子,排除了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感恩”之外,我们别忘了“施恩莫望报,望报莫施恩”的古训。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或许是共同的心声——施恩者,难免会流露出有对自己所施出的“恩”能得到爱“恩”者的认可。所以,如果作为一名班主任只能教会学生有“感恩”之心,并不是成功的“感恩”教育,只有让学生具有自觉的报恩之心,这样的感恩教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报恩之心,报恩之举呢?
同样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爱恩后该如何报恩。班主任可以提供以下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行动报恩之举。
3.1在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生养之恩比如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节日向父母献上礼物等。
3.2对老师、朋友、同学还是其他曾经给予自己“恩情”的人,不管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只要有恩于自己,哪怕是衷心地说声“谢谢”,都是报恩之举,都说明自己是个善于报恩的人。
3.3让学生懂得报恩还是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能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不破坏社会,不破坏环境,能做到这样就是懂得报恩,就能善待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鸟虫鱼兽,就能懂得珍惜水资源,珍惜保护好身边的一切动物、植物、矿物等。学生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感恩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4.要教会学生在感恩和报恩中要有正确的是非对错之分。
先看我在上这个主题班会时的片断情景:
师问:是不是“知恩”就一定要“图报”?
甲生答:知恩不报,禽兽不如。
乙生答: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丙生答:“知恩”未必一定要“图报”,别人对自己有“恩”要看一看这“恩”,如果自己报了会不会危害别人,合不合法,合不合情理?
师再问:对于报恩,同学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怎样的“恩”才能“报”呢?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
甲生说:曾经对我恩的同学,如果他被别人欺负了叫我去帮打架,这样“恩”我不能报。
乙生说:别人给我自己恩情,但却让自己做违法的事,这样的“恩”不能报。例如:别人给你买好吃的,他有“恩”于你,他却叫你去偷东西,这样的“恩”是不能报的。
丙生说:危害到国家民族利益的“恩”不能去报。例如:元朝给予文天祥高官厚禄,而要文天祥报的“恩”就,变节投降。这样的恩不能报。
最后师生小结:“恩”不能乱受,“恩”不能乱报。在不损害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等情况下,我们才能“受恩”我们才能知恩图报。
从上述的例子分析,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引导好学生做到明辨是非,分清对错的“感恩”和“知恩图报”。不然到话,学生可能为了“报恩”做了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事情。
总之,班主任在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的能动性,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帮助教育、协作教育、避免抽象空间的说教式教育。这样我们的“感恩”教育才会是有效的教育。
收稿日期:2011-08-18
【关键词】班主任;以生为本;感恩教育
学校的德育工作中,要求班主任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该如何抓好学生的感恩教育呢?怎样的感恩教育才能体现以生为本的有效教育呢?这是笔者要与大家共同探讨的问题。
1.感恩教育现状的分析
1.1学校教师不够重视感恩教育是属于德育教育的工作范畴内,由此,这次教育工作很自然就变成了思想品德教师和班主任的教育任务了。感恩教育是不用进行检测,也就是说不用检测每位学生的感恩学习到底考得了多少分,这意味着老师班主任在感恩教育中,可以避重就轻,意思意思一下就可以应付了,用不着像对待数理化那样认真,拼命地去研究感恩教育的内容、方法、策略等。
1.2学生思想上不重视
现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虽然说是推行素质教育,表明面上是综合素质评定学生的能力,但实际上不管是初中还是高中,实质上还是分数论英雄。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那里会认真的想过我该如何面对“感恩教育”?多想一下数理化,或许能多挣一些分呢?
1.3教育方式方法单一抽象
班主任在感恩教育中虽然教了,但这种教只是靠说教——从理论到理论,从抽象到抽象。也就是教师把自己的说当作完成了教。课堂教学形式上多是教师报告形式的场面,较少能搞得丰富多彩,让人难忘。而班主任在说教中学生往往成了配角,或看客,这样的感恩教育能有实效吗?
综上所述所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进行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是值得我们去探讨的,笔者认为可以从下面去探索、实践。
2.班主任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的方式方法。
2.1让学生明白“恩”的内容。
班主任在实施感恩教育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感恩”的“恩”到底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说教式的做法就是直接告诉学生,而要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特点我们就要充分依靠学生,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恩”的内容。
活动的第一步就是让学生完全凭自己的感受说一说“感恩”的“恩”内容理解。
第二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把“恩”的有关内容加以概括。
第三步是小组之间比一比谁概括出的内容。第四步是师生之间再补充有关“恩”的内容。比如:父母的生关抚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党和国家的关怀之恩。朋友帮助之恩等。
在活动让学生明白感恩的内容,活动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我感受过程,也是实行教育工作者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效果远比我们教师高度的概括,抽象的过程的意义。
2.2让学生懂得“感恩”的“感”从何而来。
先看一个生活中十分普遍的现象:有人家里有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还怪饭不全口味,衣不潮流;反而对家人满肚的怒气;相反朋友给了自己一点小恩小惠却没齿难忘,感恩戴德。人们往往迷惑不解:像上面所举之人能说没有感恩之心吗?如果有,对于天天施恩的家人为何漠然对之?如果没有,为何对朋友的好处又会终生难忘?为此,如果我们不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我们的感恩教育是难以取得得实效的,下面是笔者对这个“感”的探讨过程:
在班会课上的教学情景过程如下:
第一步,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某高中在毕业会上的那一天,让学生跪拜教师以表感恩之心,有人跪有人不跪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第二步让学生自由讨论
第三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学生甲:下跪的形式有点让人难以接受,因为男儿膝下有黄金,虽说可跪天地,可以跪父母,但跪老师我就是在内心里不愿意。
学生乙:老师辛苦地教了我们三年,他们的恩情我愿永生难忘,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嘛!我在内心里愿意。
第四步让学生分析两种不同的心态,在学生的辩论中最终让学生达成了共识:1、感恩之所以能“感”是完全因为内心愿不愿意;2、感恩有感要看所感对象是不是值得“感”。
为此,笔者认为要教育学生有感恩之心,就要让学生在内心里自愿地挖掘别人对自己的“好处”也就是“恩”,只有愿意和善于发现,我们的学生才有感恩之心。
3.教育学生有感恩之心同时要有报恩之心。
下面先举一个生活的实例来分析:作为一名教师,笔者经常听到老师有这样的概叹:对成绩好的学生“好”有什么用呢?有几个在读书有出头扬名之时,能记得老师呢?相反那些平时常犯错误的学生,在路上见到老师还问声好呢!”
以上的例子,排除了部分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感恩”之外,我们别忘了“施恩莫望报,望报莫施恩”的古训。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一种或许是共同的心声——施恩者,难免会流露出有对自己所施出的“恩”能得到爱“恩”者的认可。所以,如果作为一名班主任只能教会学生有“感恩”之心,并不是成功的“感恩”教育,只有让学生具有自觉的报恩之心,这样的感恩教育才是我们所追求的教育。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报恩之心,报恩之举呢?
同样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爱恩后该如何报恩。班主任可以提供以下的活动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行动报恩之举。
3.1在生活中表达对父母的生养之恩比如替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在节日向父母献上礼物等。
3.2对老师、朋友、同学还是其他曾经给予自己“恩情”的人,不管是熟悉的人还是陌生的人,只要有恩于自己,哪怕是衷心地说声“谢谢”,都是报恩之举,都说明自己是个善于报恩的人。
3.3让学生懂得报恩还是珍惜自己拥有的一切能和社会、环境和谐相处。不破坏社会,不破坏环境,能做到这样就是懂得报恩,就能善待我们身边的花草树木、鸟虫鱼兽,就能懂得珍惜水资源,珍惜保护好身边的一切动物、植物、矿物等。学生能做到这一点,我们的感恩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教育。
4.要教会学生在感恩和报恩中要有正确的是非对错之分。
先看我在上这个主题班会时的片断情景:
师问:是不是“知恩”就一定要“图报”?
甲生答:知恩不报,禽兽不如。
乙生答: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丙生答:“知恩”未必一定要“图报”,别人对自己有“恩”要看一看这“恩”,如果自己报了会不会危害别人,合不合法,合不合情理?
师再问:对于报恩,同学们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那么,怎样的“恩”才能“报”呢?能不能举个例子来说明?
甲生说:曾经对我恩的同学,如果他被别人欺负了叫我去帮打架,这样“恩”我不能报。
乙生说:别人给我自己恩情,但却让自己做违法的事,这样的“恩”不能报。例如:别人给你买好吃的,他有“恩”于你,他却叫你去偷东西,这样的“恩”是不能报的。
丙生说:危害到国家民族利益的“恩”不能去报。例如:元朝给予文天祥高官厚禄,而要文天祥报的“恩”就,变节投降。这样的恩不能报。
最后师生小结:“恩”不能乱受,“恩”不能乱报。在不损害自己、他人、集体、社会、国家、民族等情况下,我们才能“受恩”我们才能知恩图报。
从上述的例子分析,作为班主任,必须要引导好学生做到明辨是非,分清对错的“感恩”和“知恩图报”。不然到话,学生可能为了“报恩”做了违法乱纪、伤天害理的事情。
总之,班主任在以生为本的感恩教育中,必须充分发挥的能动性,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帮助教育、协作教育、避免抽象空间的说教式教育。这样我们的“感恩”教育才会是有效的教育。
收稿日期:2011-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