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住区良好的人居环境,依赖于良好的区位,注重舒适安全的小区内部环境和良好的户型设计。本文就从影响住区人居环境的几个要素出发,从宏观,中观,围观三个层面,提出了在区位,住宅排布,道路系统,立体空间利用,多层次绿化,建筑户型设计,建筑节能等方面需要关注的问题。住区需要以人为本,需要注重经济效益,也需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同时本文也关注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设计在创建良好的人居环境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城市住区;生态设计;区位;交通;公共空间;建筑热环境;朝向;错列式布置方式;地下空间;建筑节能;户型设计
住区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地,住区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发展及城市社会经济的
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城市区域内的居住空间,城市住区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住区的现代化,而城市住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提高住区人居环境,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要求。
在21世纪这个对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今日,改进人居环境无可避免的要坚持持续化发展的原则,也就是需要进行生态设计。
城市住区生态设计,是整个生态设计的一个特定范畴,其目的仍然立足于将资源与环境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使城市与建筑能够真正满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因此,城市住区生态设计的根本目标可进一步阐释为,通过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则和规律进行城市居民聚居环境的设计,完成住区建设的自然、社会、经济效应的三结合,真正实现对资源需求平衡,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
生态设计贯穿在住区设计的始终,甚至在细节上,生态设计也能发挥最大效益。
1、宏观层面因素
住区的区位选择比较重要,与城市各方面的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服务。住区在城市内部的分布,会对城市产生的交通量大小,各种市政设施的规划安排产生重要影响。
住区用地的区位安排在宏观上体现在总体规划里。良好的住宅用地,需要有较良好的交通条件,如有较发达的公交线路枢纽,轻轨交通等,不远离大型公共商业服务设施,住区居民与吸纳大量工作岗位的CBD等区域距离不能过远,或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等。住区规模一般不宜过大,在工业类用地周边适当安排小部分住宅用地,所有住宅用地尽量处于可能的污染区域的上风向。大型住区用地宜布置在市内交通干线周边2公里左右,可以减少汽车交通量的增加,舒解城市交通压力。在市级绿地、公园附近可安排大型住区,尽可能的增加公共绿地的使用频率和辐射深度,缓解现实地产开发中高容积率与较低绿化率之间的矛盾。
2、中观层面因素
住区需要以人为本,需要注重经济效益,也需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既有生物性需要, 也有社会性需要.行为地理学认为, 环境和人的感应、行为都是变数, 所谓行为, 狭义讲是一个人对环境作出的行为上的反应。但一般来说, 行为还包括了态度、信念和期望。人们在空间的活动称为空间行为, 如移居、购物、上下班和社交等合理的住区要满足人的需求, 适应人的行为, 就必须有合理的空间布局,因此, 需要对规划结构进行探索。自1986年以来国家进行三批城市居住小区试点建设, 总结出能为居民提供舒适、方便、优美的外部生活环境的空间序列。
试点小区根据居民室外活动内容和室外空间安全防卫的要求, 按不同领域的各自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划分, 形成由外向内, 由动到静, 由公共性质向私有性质渐进的, 符合行为逻辑的良好空间序列。
空间:一般将小区空间划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用、私用4 级。公共空间即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绿地与游园, 为小区居民共同使用, 公共空间一般布置在小区的中心, 并将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林、小品等结合在一起。半公共空间, 并非一个完全的公共空间, 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 作为住宅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组团内居民共同使用的, 是防灾避难和疏散的有效空间, 并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大自然的场所. 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间的院落空间, 是小区内吸引力最强的居民活动空间, 那里布置了硬质软质铺地、座椅、沙坑、儿童游乐器具等, 老人可就近找到休息、聊天、奕棋以及健身活动的场所, 儿童可就近与小友游戏, 家长们便于照顾与监视,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屋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自由种植, 增加组团内的景观, 而院墙的围蔽, 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楼层上的陽台和露台可以眺望休息, 种植花卉, 取得垂直绿化的景色, 它们还是室外空间的结合点, 居民获得室内活动向室外延伸的场所。
布局形式:许多地区居住小区采用半开放的布局形式, 这种布局形成的半私有空间在空间上与外界相对隔绝, 只有空间的出入口与外界相连, 空间外的人流及车流与半私有空间均为绕行关系。对该空间不会产生任何干扰, 具有安静、安全的特点。但是, 根据南方地区地理气候特征, 可知南方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温热气候类型。夏季气温高, 持续时间长, 相对湿度较高, 太阳辐射强度较大, 季候风旺盛, 建筑室内外温差较小。冬季太阳高度角较高, 气候温和, 持续时间短。类似这样的布局适合在北方使用。
朝向:南方城市居住小区住宅布局需要改善建筑热环境, 就必须通过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力, 提高环境的气流速度, 达到夏季防署降温的要求。研究表明, 采取错列式布置方式, 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流, 能使下风侧的住宅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岭南地区的最佳朝向为正南向, 适宜的朝向可放宽至南偏东(或偏西)10°或15°。下表表明了朝向与总辐射强度的关系
在住宅排布间距上必须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无论何种气候区何种类型的城市,必须满足大寒日2小时以上,冬至日1小时以上的日照要求。在规划设计里需要进行日照分析。
除了关注采光条件外,良好的通风条件也是节能减排,降低住宅能耗,提高住宅卫生条件的必要条件。在住宅小区中, 穿插部分高层住宅, 使其高度向上超过前排住宅楼产生的负压区, 可以扩大住宅的迎风面积, 而且能使部分气流下行, 改善低层部分的自然通风。高层住宅应以布置在住宅小区的下风方向为宜, 如街道的北侧或西侧, 形成阶梯式的布局形式。同时应注意选用面宽较小的塔式住宅楼, 以减小对其他住宅楼的遮挡。
绿化:在绿化处理方面,也有若干方面值得设计者重视。引入绿化到建筑内部。室内合理配置绿色植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外温差,减少人们对硬件设备的依赖。室内营造绿色空间的方法有:阳台、露台绿化,窗台绿化、外墙立面垂直绿化;选用喜阴的植物进行室内绿化;底层架空或住宅之间设置架空层,组织绿化引入架空层内。
空间综合利用:住区还必须重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地下、半地下空间,可以减少建筑占用的地面面积,使腾出的地面面积设计为公共绿地或住区广场等开放空间,从而达到节地和改善室外空间环境的目的。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合多高层建筑的基础,开辟地下、半地下空间,可将地下空间与上部住宅主体统一设计施工,空间上常用作上部住宅主体功能相对应的停车建筑设备等;"利用住区集中绿地地面以下开发部分地下空间,如建设大型停车场、商场、文化娱乐空间等;#结合人工山水园林造景而设置地下、半地下空间,结合景观园林的造景,采用半掩土建筑形式,具有简化施工、降低造价的优点。
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除了在设计手法上尽量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把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贯彻到住区设计里。即重视生态设计如
(1)交通节能。鼓励住区内的慢性交通,即鼓励比较环保健康的慢行交通(如步行和骑自行车),应对步行者和汽车者给予一定优先权。
(2)加强新能源供给。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 高效的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例如风、太阳、雨、绿地区域、土壤(各种地热资源)等。还有风的利用。设计中应当考虑创造利于热压和风压通风的条件,尽量满足住区内建筑的自然通风;风能应用技术主要为小型风能电能转换技术,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最后应合理应用被动式设计手法开发太阳能。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是未来住宅能源的利用方式,其应用包括两大方面:1)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即用太阳辐射热加热水, 以供给建筑生活热水、采暖及制冷。绝大多数太阳能系统是热水供应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太阳能收集器(集热器)、热能贮存装置、热能交换器及能量供给装置。2)太阳能光电系统,将太阳辐射直接转换为电能,为建筑的供暖、空调、照明等功能要求提供清洁的能源。
(3)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观念问题及技术,资金上的困扰,住区中水系统利用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可以先从完善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开始,逐步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由于雨水比较干净,收集起来的雨水可做冲洗厕所和浇灌绿地。对于部分污水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后,也可以作为住区景观用水,通过水沟换换流入渗水池。通过“水渗透池”渗水的速度不可太快也不能太慢。渗水池内栽种的植物大多是芦苇类根须发达植物,经过处理的污水,在渗水池再次经过沙土和植物根须过滤后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3、微观层面因素
(1)注重住宅建筑节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住宅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1/5~1/4的比例。所以在积极采用太阳能的同时,需要十分重视提高住宅的热工性能,减少热损失。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建筑充分体现了这类建筑的特征。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结合热带气候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建筑设计,形成良好的微气候,满足人舒适性和精神上的需求,并降低建筑能耗。“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手法可具体分解为:1)将电梯、楼梯、卫生间等服务性空间布置在建筑外层,减少太阳对中部空间的热辐射。2) 在建筑中引入绿化开敞空間,减少高层建筑的“热岛”效应。3)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来塑造阴影空间,并与遮阳、绿化相结合。4)“二层皮”的外墙形成空气间层,起到隔热与通风等作用。5) 在屋顶、外墙设置遮阳格片,其角度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而调节。
(2)良好的住宅户型设计也是达成良好住区人居环境的必要环节。一个积极采用新型隔音,保温材料,新,,采光良好,干湿分区明显,多阳台的户型等等会给住户带来舒适的享受,住区提供给住户的最直接的产品即为住宅户型。户型的经济型和舒适性趣味性,是良好的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最终环节。
结语
良好的住区人居环境不仅仅需要在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良好的住区人居环境的构建需要在宏观,中观,围观层面进行关注,并且始终贯彻着生态设计等,才能保持良好的人居环境持续下去。现阶段,我国的住区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住区的绿化,光照,通风,交通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关注和解决,要进一步深化,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习惯。地方传统文化等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构思,是将来住区良好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规划设计师应因地制宜的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排版保留:姜智军 专业:城市规划,武汉大学2006届本科毕业生,现工作于广西城乡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关键词:城市住区;生态设计;区位;交通;公共空间;建筑热环境;朝向;错列式布置方式;地下空间;建筑节能;户型设计
住区是人类生存、发展和进化的基地,住区生活环境质量的高低对人的发展及城市社会经济的
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作为城市区域内的居住空间,城市住区是城市某一特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包括生物的和物理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经济———自然的复合体。城市的现代化离不开住区的现代化,而城市住区的现代化关键在于提高住区人居环境,高质量的人居环境分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的要求。
在21世纪这个对能源需求日益增长的今日,改进人居环境无可避免的要坚持持续化发展的原则,也就是需要进行生态设计。
城市住区生态设计,是整个生态设计的一个特定范畴,其目的仍然立足于将资源与环境作为重要的设计依据;使城市与建筑能够真正满足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原则。因此,城市住区生态设计的根本目标可进一步阐释为,通过结合自然生态系统的原则和规律进行城市居民聚居环境的设计,完成住区建设的自然、社会、经济效应的三结合,真正实现对资源需求平衡,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
生态设计贯穿在住区设计的始终,甚至在细节上,生态设计也能发挥最大效益。
1、宏观层面因素
住区的区位选择比较重要,与城市各方面的联系相互制约又相互服务。住区在城市内部的分布,会对城市产生的交通量大小,各种市政设施的规划安排产生重要影响。
住区用地的区位安排在宏观上体现在总体规划里。良好的住宅用地,需要有较良好的交通条件,如有较发达的公交线路枢纽,轻轨交通等,不远离大型公共商业服务设施,住区居民与吸纳大量工作岗位的CBD等区域距离不能过远,或必须有便捷的交通联系等。住区规模一般不宜过大,在工业类用地周边适当安排小部分住宅用地,所有住宅用地尽量处于可能的污染区域的上风向。大型住区用地宜布置在市内交通干线周边2公里左右,可以减少汽车交通量的增加,舒解城市交通压力。在市级绿地、公园附近可安排大型住区,尽可能的增加公共绿地的使用频率和辐射深度,缓解现实地产开发中高容积率与较低绿化率之间的矛盾。
2、中观层面因素
住区需要以人为本,需要注重经济效益,也需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既有生物性需要, 也有社会性需要.行为地理学认为, 环境和人的感应、行为都是变数, 所谓行为, 狭义讲是一个人对环境作出的行为上的反应。但一般来说, 行为还包括了态度、信念和期望。人们在空间的活动称为空间行为, 如移居、购物、上下班和社交等合理的住区要满足人的需求, 适应人的行为, 就必须有合理的空间布局,因此, 需要对规划结构进行探索。自1986年以来国家进行三批城市居住小区试点建设, 总结出能为居民提供舒适、方便、优美的外部生活环境的空间序列。
试点小区根据居民室外活动内容和室外空间安全防卫的要求, 按不同领域的各自属性和室外空间层次划分, 形成由外向内, 由动到静, 由公共性质向私有性质渐进的, 符合行为逻辑的良好空间序列。
空间:一般将小区空间划分为公共、半公共、半私用、私用4 级。公共空间即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绿地与游园, 为小区居民共同使用, 公共空间一般布置在小区的中心, 并将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林、小品等结合在一起。半公共空间, 并非一个完全的公共空间, 其公共性具有一定的限度, 作为住宅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组团内居民共同使用的, 是防灾避难和疏散的有效空间, 并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大自然的场所. 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间的院落空间, 是小区内吸引力最强的居民活动空间, 那里布置了硬质软质铺地、座椅、沙坑、儿童游乐器具等, 老人可就近找到休息、聊天、奕棋以及健身活动的场所, 儿童可就近与小友游戏, 家长们便于照顾与监视,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屋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自由种植, 增加组团内的景观, 而院墙的围蔽, 又使居民有安全感, 楼层上的陽台和露台可以眺望休息, 种植花卉, 取得垂直绿化的景色, 它们还是室外空间的结合点, 居民获得室内活动向室外延伸的场所。
布局形式:许多地区居住小区采用半开放的布局形式, 这种布局形成的半私有空间在空间上与外界相对隔绝, 只有空间的出入口与外界相连, 空间外的人流及车流与半私有空间均为绕行关系。对该空间不会产生任何干扰, 具有安静、安全的特点。但是, 根据南方地区地理气候特征, 可知南方地区属于南亚热带温热气候类型。夏季气温高, 持续时间长, 相对湿度较高, 太阳辐射强度较大, 季候风旺盛, 建筑室内外温差较小。冬季太阳高度角较高, 气候温和, 持续时间短。类似这样的布局适合在北方使用。
朝向:南方城市居住小区住宅布局需要改善建筑热环境, 就必须通过自然通风, 利用自然力, 提高环境的气流速度, 达到夏季防署降温的要求。研究表明, 采取错列式布置方式, 利用住宅山墙间的空气流, 能使下风侧的住宅获得良好的自然通风。岭南地区的最佳朝向为正南向, 适宜的朝向可放宽至南偏东(或偏西)10°或15°。下表表明了朝向与总辐射强度的关系
在住宅排布间距上必须满足住宅建筑日照标准,无论何种气候区何种类型的城市,必须满足大寒日2小时以上,冬至日1小时以上的日照要求。在规划设计里需要进行日照分析。
除了关注采光条件外,良好的通风条件也是节能减排,降低住宅能耗,提高住宅卫生条件的必要条件。在住宅小区中, 穿插部分高层住宅, 使其高度向上超过前排住宅楼产生的负压区, 可以扩大住宅的迎风面积, 而且能使部分气流下行, 改善低层部分的自然通风。高层住宅应以布置在住宅小区的下风方向为宜, 如街道的北侧或西侧, 形成阶梯式的布局形式。同时应注意选用面宽较小的塔式住宅楼, 以减小对其他住宅楼的遮挡。
绿化:在绿化处理方面,也有若干方面值得设计者重视。引入绿化到建筑内部。室内合理配置绿色植物,可以有效地减少室内外温差,减少人们对硬件设备的依赖。室内营造绿色空间的方法有:阳台、露台绿化,窗台绿化、外墙立面垂直绿化;选用喜阴的植物进行室内绿化;底层架空或住宅之间设置架空层,组织绿化引入架空层内。
空间综合利用:住区还必须重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充分利用地下、半地下空间,可以减少建筑占用的地面面积,使腾出的地面面积设计为公共绿地或住区广场等开放空间,从而达到节地和改善室外空间环境的目的。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结合多高层建筑的基础,开辟地下、半地下空间,可将地下空间与上部住宅主体统一设计施工,空间上常用作上部住宅主体功能相对应的停车建筑设备等;"利用住区集中绿地地面以下开发部分地下空间,如建设大型停车场、商场、文化娱乐空间等;#结合人工山水园林造景而设置地下、半地下空间,结合景观园林的造景,采用半掩土建筑形式,具有简化施工、降低造价的优点。
可持续发展,生态设计:除了在设计手法上尽量注重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把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贯彻到住区设计里。即重视生态设计如
(1)交通节能。鼓励住区内的慢性交通,即鼓励比较环保健康的慢行交通(如步行和骑自行车),应对步行者和汽车者给予一定优先权。
(2)加强新能源供给。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虑, 高效的建筑应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提供的可再生自然资源,例如风、太阳、雨、绿地区域、土壤(各种地热资源)等。还有风的利用。设计中应当考虑创造利于热压和风压通风的条件,尽量满足住区内建筑的自然通风;风能应用技术主要为小型风能电能转换技术,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最后应合理应用被动式设计手法开发太阳能。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是未来住宅能源的利用方式,其应用包括两大方面:1)太阳热能应用系统,即用太阳辐射热加热水, 以供给建筑生活热水、采暖及制冷。绝大多数太阳能系统是热水供应系统,它的基本结构包括太阳能收集器(集热器)、热能贮存装置、热能交换器及能量供给装置。2)太阳能光电系统,将太阳辐射直接转换为电能,为建筑的供暖、空调、照明等功能要求提供清洁的能源。
(3)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现阶段由于人们的观念问题及技术,资金上的困扰,住区中水系统利用并没有得到普遍接受。可以先从完善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开始,逐步加强对水资源的利用。由于雨水比较干净,收集起来的雨水可做冲洗厕所和浇灌绿地。对于部分污水采用生物技术处理后,也可以作为住区景观用水,通过水沟换换流入渗水池。通过“水渗透池”渗水的速度不可太快也不能太慢。渗水池内栽种的植物大多是芦苇类根须发达植物,经过处理的污水,在渗水池再次经过沙土和植物根须过滤后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
3、微观层面因素
(1)注重住宅建筑节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住宅能耗在总能耗中占有1/5~1/4的比例。所以在积极采用太阳能的同时,需要十分重视提高住宅的热工性能,减少热损失。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建筑充分体现了这类建筑的特征。他从生物气候学的角度研究建筑设计,结合热带气候特点,创造性地进行建筑设计,形成良好的微气候,满足人舒适性和精神上的需求,并降低建筑能耗。“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手法可具体分解为:1)将电梯、楼梯、卫生间等服务性空间布置在建筑外层,减少太阳对中部空间的热辐射。2) 在建筑中引入绿化开敞空間,减少高层建筑的“热岛”效应。3)设置不同凹入深度的过渡空间来塑造阴影空间,并与遮阳、绿化相结合。4)“二层皮”的外墙形成空气间层,起到隔热与通风等作用。5) 在屋顶、外墙设置遮阳格片,其角度根据不同季节和时段而调节。
(2)良好的住宅户型设计也是达成良好住区人居环境的必要环节。一个积极采用新型隔音,保温材料,新,,采光良好,干湿分区明显,多阳台的户型等等会给住户带来舒适的享受,住区提供给住户的最直接的产品即为住宅户型。户型的经济型和舒适性趣味性,是良好的人居环境不可或缺甚至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最终环节。
结语
良好的住区人居环境不仅仅需要在设计上注重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也需要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方向。良好的住区人居环境的构建需要在宏观,中观,围观层面进行关注,并且始终贯彻着生态设计等,才能保持良好的人居环境持续下去。现阶段,我国的住区环境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住区的绿化,光照,通风,交通等问题都得到了较好的关注和解决,要进一步深化,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气候条件,生活方式和习惯。地方传统文化等进行更加具有针对性的设计和构思,是将来住区良好人居环境的发展方向,中国的规划设计师应因地制宜的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发展之路。
作者简介排版保留:姜智军 专业:城市规划,武汉大学2006届本科毕业生,现工作于广西城乡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