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六一”节前,教育部为全国的孩子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近日发布并公开征求意见。《指南》内容相当细致,其中针对5-6岁学龄前儿童的建议是,“能通过实物操作或其他方法进行10以内的加减运算”。教育部表示,实施《指南》的原则之一就是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拔苗助长”式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平心而论,这个规定初衷很好,而且切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应试化之弊,是一剂减负良方。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法规和指导意见,也是职责所在。据报载,在有的国家,幼儿园阶段给孩子教授知识性、记忆性内容,属于违法行为。即便是经过科学方法认定的“超常儿童”,也会被建议最好不要进行超前教育,因为过早掌握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或者跟非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会让孩子显得很孤立。
而在我们这儿,如果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了,还没学会10以上的加减运算,没掌握几句外语,不会背十来首唐诗,那才会显得孤立。人家之所以这么规定,哪个阶段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有科学依据的,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而在我们这儿,科学似乎并不太管用,是似是而非的“起跑线理论”。
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科学性已越来越受到质疑,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早已深受其苦,也说不上有多相信。但无奈它在实际中确实在起作用:不提前学点知识和特长,连好的幼儿园都进不去,更何况择校 、升学、分班,每一步都要参加各种选拔考试,不学能行吗?在这一背景下,“指南”的减负好意,家长似乎并不领情。
幼儿教育小学化,孩子的童年不堪重负,表面看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导致的压力提前,但根源都在教育不公平。过早学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是为了上个好学校,而家长为孩子择校很多时候也是迫不得已,或者假装自愿。有择校动力,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当前,城乡教育投入和基本设施仍有很大差距,偏远地区小学和城市“超级校”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同在大城市,哪怕只有一路之隔,办学条件也可能天差地别。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使疯狂择校成为常态,国家规定的就近入学成了最后的无奈选项。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不断考试、交钱、排队,孩子上学成了父母拼财力、拼关系的战场。在一些城市,家庭购买商品房的面积,竟然也成了幼儿园招生的硬指标。这样荒诞的门槛,其实并非个别现象,被炒得很热的“学区房”概念,说白了不就是看住房招生吗?
户籍、出身、收入、住房等这些无关的门槛,都在为择校热添柴,严重侵蚀教育公平。而在不公平的环境下,人人都想上更好的学校,择校需求几乎是没有穷尽的,孩子和家长身上的负担就很难减轻。
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家长有选择的自由,但推进教育公平,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教改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为了兑现承诺,政府在教育投入和师资配备上应一视同仁,适当向弱势地区倾斜,实现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让义务教育阶段之前的孩子无应试压力、无择校之忧,减负才有落实的可能。教育公平,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才能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活得真正像个孩子。
平心而论,这个规定初衷很好,而且切中幼儿教育小学化、应试化之弊,是一剂减负良方。主管部门出台相关法规和指导意见,也是职责所在。据报载,在有的国家,幼儿园阶段给孩子教授知识性、记忆性内容,属于违法行为。即便是经过科学方法认定的“超常儿童”,也会被建议最好不要进行超前教育,因为过早掌握一些知识性的东西,或者跟非同龄的孩子一起学习,会让孩子显得很孤立。
而在我们这儿,如果孩子都上幼儿园大班了,还没学会10以上的加减运算,没掌握几句外语,不会背十来首唐诗,那才会显得孤立。人家之所以这么规定,哪个阶段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都是有科学依据的,符合人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而在我们这儿,科学似乎并不太管用,是似是而非的“起跑线理论”。
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其科学性已越来越受到质疑,我们的家长和孩子早已深受其苦,也说不上有多相信。但无奈它在实际中确实在起作用:不提前学点知识和特长,连好的幼儿园都进不去,更何况择校 、升学、分班,每一步都要参加各种选拔考试,不学能行吗?在这一背景下,“指南”的减负好意,家长似乎并不领情。
幼儿教育小学化,孩子的童年不堪重负,表面看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导致的压力提前,但根源都在教育不公平。过早学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是为了上个好学校,而家长为孩子择校很多时候也是迫不得已,或者假装自愿。有择校动力,是因为教育资源不均衡,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当前,城乡教育投入和基本设施仍有很大差距,偏远地区小学和城市“超级校”不可同日而语;即便同在大城市,哪怕只有一路之隔,办学条件也可能天差地别。教育资源越来越集中,使疯狂择校成为常态,国家规定的就近入学成了最后的无奈选项。从幼儿园开始,就要不断考试、交钱、排队,孩子上学成了父母拼财力、拼关系的战场。在一些城市,家庭购买商品房的面积,竟然也成了幼儿园招生的硬指标。这样荒诞的门槛,其实并非个别现象,被炒得很热的“学区房”概念,说白了不就是看住房招生吗?
户籍、出身、收入、住房等这些无关的门槛,都在为择校热添柴,严重侵蚀教育公平。而在不公平的环境下,人人都想上更好的学校,择校需求几乎是没有穷尽的,孩子和家长身上的负担就很难减轻。
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家长有选择的自由,但推进教育公平,主要是政府的责任。教改规划纲要指出,促进公平是国家的基本教育政策。为了兑现承诺,政府在教育投入和师资配备上应一视同仁,适当向弱势地区倾斜,实现城乡和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让义务教育阶段之前的孩子无应试压力、无择校之忧,减负才有落实的可能。教育公平,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遵循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才能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活得真正像个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