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案例中看到,在文文提出想转到生活区去时,原本在生活区的同伴们以“人已经满了”为由拒绝了他的加入,可见,孩子们对于“在某个区角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后可以继续到尚有空额的其他区角去活动”这条规则是非常清楚的,且这位教师也说这条规则是“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既然是大家都明了的规则,为什么文文在遭到拒绝后会有如此激烈的反应呢?对此,案例中没有明确地给出答案,我们不妨来作些分析。
一种可能是文文对于规则并不真正理解和认同。虽说规则是之前大家一起商定的,但不见得每个孩子都充分理解这条规则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教师可以和文文聊一聊这条规则具体是怎么规定的,什么叫“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什么是“尚有空额的其他区角”。教师还要帮助文文理解规则的作用,知道规则的建立是为了满足所有人自主选择活动的需要,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教师不妨引导文文换位思考:“如果是你在专注地进行一项自己非常喜欢的活动,突然有同伴想和你交换,你会同意吗”,帮助文文逐渐理解规则的意义,从而实现自律。
另一种可能是,在文文遭到拒绝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先是耐心劝导,但最终还是“退了一步”,请他自己去和同伴商量是否可以交换。也许是教师的这一态度让文文误以为教师已默许,所以当再次遭到同伴拒绝时,文文可能感到“委屈”:“老师都同意了,你们怎么还不同意?”因此,教师不宜由此断定文文是无理取闹,不妨和文文聊聊,了解他的真实感受,然后问文文:“有人愿意和你交換吗?”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告诉文文:“既然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换,那么按照规则你现在的确不可以去生活区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文文知道,虽然老师建议他去和同伴商量,但同伴有拒绝的权利,即使是老师也不可以勉强他们。
此外,教师也需要思考,班级的区角活动是否一直是按计划开展的,频率高不高,每次活动的时间是否充分。如果区角活动能每天有规律地进行且时间充裕,那么孩子们自主选择各种不同活动的机会就很多,对于自己选择的内容也会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在专注地完成了某一区角中一定的任务并获得满足后,也尚有时间去其他区角参与自己喜欢的其他活动。那么,孩子在面临想进一个区角玩而不能进的状况时,也应该会更淡定一些,因为他知道后面还会有很多机会的。
一种可能是文文对于规则并不真正理解和认同。虽说规则是之前大家一起商定的,但不见得每个孩子都充分理解这条规则的作用和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教师可以和文文聊一聊这条规则具体是怎么规定的,什么叫“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什么是“尚有空额的其他区角”。教师还要帮助文文理解规则的作用,知道规则的建立是为了满足所有人自主选择活动的需要,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教师不妨引导文文换位思考:“如果是你在专注地进行一项自己非常喜欢的活动,突然有同伴想和你交换,你会同意吗”,帮助文文逐渐理解规则的意义,从而实现自律。
另一种可能是,在文文遭到拒绝向教师求助时,教师先是耐心劝导,但最终还是“退了一步”,请他自己去和同伴商量是否可以交换。也许是教师的这一态度让文文误以为教师已默许,所以当再次遭到同伴拒绝时,文文可能感到“委屈”:“老师都同意了,你们怎么还不同意?”因此,教师不宜由此断定文文是无理取闹,不妨和文文聊聊,了解他的真实感受,然后问文文:“有人愿意和你交換吗?”在得到否定的回答后,告诉文文:“既然没有人愿意和你交换,那么按照规则你现在的确不可以去生活区玩。”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文文知道,虽然老师建议他去和同伴商量,但同伴有拒绝的权利,即使是老师也不可以勉强他们。
此外,教师也需要思考,班级的区角活动是否一直是按计划开展的,频率高不高,每次活动的时间是否充分。如果区角活动能每天有规律地进行且时间充裕,那么孩子们自主选择各种不同活动的机会就很多,对于自己选择的内容也会有充分的时间去探索,在专注地完成了某一区角中一定的任务并获得满足后,也尚有时间去其他区角参与自己喜欢的其他活动。那么,孩子在面临想进一个区角玩而不能进的状况时,也应该会更淡定一些,因为他知道后面还会有很多机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