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到英国时住在谢菲尔德——英格兰第四大城市,可惜小小的岛国上再大的城市在中国人眼里也大不到哪儿去,所以谢菲尔德在我眼里算不上city只能叫它town。谢菲尔德起初是以钢铁制造业而闻名的工业城市,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钢铁业开始转型后其逐渐变得没落,经过长时间的政府改革,谢菲尔德现在已经趋向为以文化体育产业为主的多元化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这座我眼中的小城市居然拥有两所颇为著名的大学——谢菲尔德大学、谢菲尔德哈勒姆大学,因此成为众多中国学生留学英国的选择。
第一次来到语言学校时的感觉竟是疑惑——我到底在中国还是英国?班上20个同学无一例外全是中国人,整个语言学校像是被中国人承包了,中外学生的比例约是15:1,学校的走廊楼道贴了“禁止说中文”的标语。
这么多中国人扎堆在一个地方,首要好处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异国生活了,走哪儿、干什么都能说中国话,必须要讲英文时还能派代表;物极必反,坏处就是一天到晚身处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你的英语语言能力无法提升,每天听着东北话、上海话、京片子、粤语,可惜就是没学到纯正的英式英语。在谢菲尔德时,碰到过那种来英国很长时间却张口说不出几句流利英语的中国学生,最后他们都无法完成学业,只能抱憾回国。
有外国同学曾经跟我说,他觉得中国人非常团结。这个夸赞真令我汗颜,很想告诉他真相,其实我们不是因为要团结才喜欢扎堆,有时候我们只是跨不过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习惯那几道坎儿。
身处异国他乡的首要难题就是语言不通。偏偏中国人最爱面子,不会说的不敢开口,会说的又担心说错,久而久之大家都不说英语,语言能力根本无法提升,交流成了第一大障碍。既然没法跟外国人交流,那大家就专找说中文的沟通吧,于是乎,中国人开始扎堆了。
我见过在课堂上做小组讨论时老师禁止中国学生自成一组的情况,因为中国人过于依赖自己的圈子,不敢或者排斥跟外国学生交流,可见小群体现象甚至已经影响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更是相差甚远,印度人在哪都用手吃饭、穆斯林女性永远裹着头纱、欧洲人把“I love you”挂在嘴上等等等,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如何跟他们融洽相处也是中国学生该学习的课题。
读研究生时选择去伦敦的学校是由于当时我的英语水平已进步许多,胆子也练大了,希望在伦敦开开眼界。伦敦是英国首都,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是世界金融中心,它身上的头衔太多了,跟随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而积累,带领大不列颠王国俯瞰天下。来了之后才切身感受到:This is London!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自己高贵冷艳的皇家气质,却又不失人文情怀地容纳着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人们,它拥有四分之一的外来人口,是英国民族多样性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城市之一。
好在伦敦大,学校也多,中国学生的分布相对英国其他城市没那么集中。我在伦敦读研的大学里中国人不多,便认识了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印度、泰国等不同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圈子,外国学生的圈子更单纯朴实,而中国学生聚在一起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吃喝玩乐。
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社交上确实有所不同,受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人建立圈子的传统习惯是按照阶层划分,很通俗地说,就是有钱的跟有钱的玩,条件差的跟条件差的混。可是外国人生性比较随意,交朋友建圈子并没有太多限制条件。
这是我作为一个年轻留学生所感受到的中外学生圈子的差别,不同年龄层兴许有不一样的交际方式。你留学时的交际圈和社交方式很可能会被周围环境和自身条件等因素所影响,比如留学的城市和学校,个人的兴趣与喜好,心理素质的强弱等,有时候运气甚至也是一种因素。
中国人历来团结,所以爱扎堆也不是坏事。看看伦敦Chinatown里欣欣向荣人来人往的景象就会知道,自食其力的华人们凝聚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着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深思。
第一次来到语言学校时的感觉竟是疑惑——我到底在中国还是英国?班上20个同学无一例外全是中国人,整个语言学校像是被中国人承包了,中外学生的比例约是15:1,学校的走廊楼道贴了“禁止说中文”的标语。
这么多中国人扎堆在一个地方,首要好处是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异国生活了,走哪儿、干什么都能说中国话,必须要讲英文时还能派代表;物极必反,坏处就是一天到晚身处在中国人的圈子里,你的英语语言能力无法提升,每天听着东北话、上海话、京片子、粤语,可惜就是没学到纯正的英式英语。在谢菲尔德时,碰到过那种来英国很长时间却张口说不出几句流利英语的中国学生,最后他们都无法完成学业,只能抱憾回国。
有外国同学曾经跟我说,他觉得中国人非常团结。这个夸赞真令我汗颜,很想告诉他真相,其实我们不是因为要团结才喜欢扎堆,有时候我们只是跨不过语言障碍、文化差异、生活习惯那几道坎儿。
身处异国他乡的首要难题就是语言不通。偏偏中国人最爱面子,不会说的不敢开口,会说的又担心说错,久而久之大家都不说英语,语言能力根本无法提升,交流成了第一大障碍。既然没法跟外国人交流,那大家就专找说中文的沟通吧,于是乎,中国人开始扎堆了。
我见过在课堂上做小组讨论时老师禁止中国学生自成一组的情况,因为中国人过于依赖自己的圈子,不敢或者排斥跟外国学生交流,可见小群体现象甚至已经影响了老师的课堂教学。另一方面,中国人和外国人的文化差异和生活习惯更是相差甚远,印度人在哪都用手吃饭、穆斯林女性永远裹着头纱、欧洲人把“I love you”挂在嘴上等等等,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习俗,如何跟他们融洽相处也是中国学生该学习的课题。
读研究生时选择去伦敦的学校是由于当时我的英语水平已进步许多,胆子也练大了,希望在伦敦开开眼界。伦敦是英国首都,是欧洲最大的城市,是世界金融中心,它身上的头衔太多了,跟随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而积累,带领大不列颠王国俯瞰天下。来了之后才切身感受到:This is London!这座城市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着自己高贵冷艳的皇家气质,却又不失人文情怀地容纳着世界各地慕名前来的人们,它拥有四分之一的外来人口,是英国民族多样性最高的地方,也是最受中国学生欢迎的留学城市之一。
好在伦敦大,学校也多,中国学生的分布相对英国其他城市没那么集中。我在伦敦读研的大学里中国人不多,便认识了英国、俄罗斯、意大利、印度、泰国等不同国家的学生,相比中国学生的圈子,外国学生的圈子更单纯朴实,而中国学生聚在一起大部分时间是围绕吃喝玩乐。
中国人和外国人在社交上确实有所不同,受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的影响,中国人建立圈子的传统习惯是按照阶层划分,很通俗地说,就是有钱的跟有钱的玩,条件差的跟条件差的混。可是外国人生性比较随意,交朋友建圈子并没有太多限制条件。
这是我作为一个年轻留学生所感受到的中外学生圈子的差别,不同年龄层兴许有不一样的交际方式。你留学时的交际圈和社交方式很可能会被周围环境和自身条件等因素所影响,比如留学的城市和学校,个人的兴趣与喜好,心理素质的强弱等,有时候运气甚至也是一种因素。
中国人历来团结,所以爱扎堆也不是坏事。看看伦敦Chinatown里欣欣向荣人来人往的景象就会知道,自食其力的华人们凝聚在一起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在异国他乡闯出一片天,着实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