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命体征异常改变看急诊刻不容缓
走进一些大医院的急诊科,总是能看见人声鼎沸的景象,然而,在这些患者里,到底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该看急诊呢?通常情况下,如果遇到比较严重的意外伤害和突发性事件,如车祸等,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要去急诊救治。但对于生命体征发生改变时,则未必人人都懂得到急诊求助了。
所谓生命体征指的是神志、呼吸和脉搏三大指标,如果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呼吸困难,呼吸突然变得缓慢或者急促,脉搏突然变得很快伴有心悸或变得很慢,甚至摸不到脉搏,这些情况下都必须马上将患者送到医院急诊科抢救。这几种情况只要出现任何一种都是非常紧急的,稍有延误或者疏忽,患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如果按照国外急诊科通行的分级方法划分,这些生命体征的异常改变属于A级,即最紧急的情况,患者应由绿色通道送入医院,无须排队,应马上搶救。
各种出血性疾病也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当然,这里所指的出血并不是说被小刀划伤手指也要急诊,需要急诊的应该是那些持续的、靠一般处理办法无法止住的出血,如咳血、呕血、便血,这些情况下,即使患者神志清醒、呼吸脉搏正常也应该急诊处理。
除此以外,严重的疼痛也是常见的急症信号。据急诊科的医生讲,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患者在半夜里突然腹痛,怕麻烦,以为自己不过是急性肠胃炎,找些止泻药甚至止痛药吃,结果症状是暂时消失了,但腹痛并非均由肠胃炎引起,有可能是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腹膜炎,育龄女性可能是宫外孕,以上每一种情况都是有可能要命的急症,因此,切莫随便“自我诊治”,以免错过抢救时期。
另外,如果出现突然发高烧,体温在39℃以上的情况,常表示患者已有病毒或细菌性感染,也应及时送急诊科诊治。
警惕慢性病的“急诊指征”
如果说遇到紧急情况还比较容易判断的话,那么对一些常常容易迷惑患者视线的“慢性病急性发作”就更应多留一个心眼了。这类情况多发生在一些患有慢性病、基础病的老年人身上,他们在病情和症状出现急诊指征的时候,常常会以为自己“平时也这样”,而有的老人由于怕儿女担心,影响家人的正常休息,即使夜间感到不适也宁愿“死扛硬忍”,以为只要撑过漫漫长夜就能躲过一劫,其实这些错误的观念恰恰是耽误急救的“杀手”。
当下列慢性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要立即看急诊:
糖尿病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中风)、暴饮暴食、中断或突减胰岛素等降糖药治疗时,均可诱发酮症酸中毒,需要及时抢救。其指征是:精神极差,软弱无力,神志恍惚或不清;病情突然加重,多饮、多尿;食欲突然下降,并有轻度恶心、呕吐;高热,少数患者突起腹痛。
高血压 患者在情绪激动、酒后、饱餐、劳累、寒冷刺激等影响下,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去看急诊:明显头晕、剧烈头痛、鼻出血、视物模糊、短暂意识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活动障碍、语言失利、恶心、呕吐等。
不论原来是否患有高血压,如果突然出现一过性说话困难、视力模糊、眩晕或站立无力、嘴角歪斜、流口水等,都是暂时性脑缺血的表现,患者可能会发展成中风,应尽快送附近医院救治,运送途中要尽量避免颠簸,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被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睡眠中突然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坐起症状稍缓解);喘息伴咳嗽;咳泡沫样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持续性心前区绞痛、压榨感,伴呼吸困难、出冷汗、脉律不齐等。
以往无心绞痛史而突然频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史现频度增加或程度突然加重,并有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都要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应争分夺秒,尽可能平静地把患者用车或担架送到医院急诊。如病情危重,应立即打电话请急救中心医生来现场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医院继续治疗。
心脏病患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嘴唇及手指末端发紫,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慢性肾炎当患者出现下列症状之一时,应去医院急诊:头痛剧烈,血压明显升高;浮肿加重,尤其是全身浮肿明显,伴呼吸困难,多为心力衰竭;患者高烧,呼吸急促;消化道症状加重,频繁恶心、呕吐、厌食、呃逆;尿量显著减少,每日尿量400毫升以下;皮肤出现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精神极差,神志不清。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出现高烧、咳嗽加剧、吐脓样痰、呼吸急促、下肢浮肿、精神极差、嗜睡等症状时,应去看急诊。
应学会怎样看急诊
很多人认为,万一出现紧急状况,只要打通了“120”或者及时到了医院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急诊和普通门诊不同,分秒之差往往人命关天,因此患者和家属要学会尽可能地配合医生,提高抢救效率。
很多患者到急诊看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挂号”。其实到急诊看病挂号并不是第一步,患者应该第一时间到急诊科的接诊台。接诊台一般设在急诊科最靠近大门的地方,通常由护士值班,患者应先大致向护士陈述自己的病情和感觉,由护士初步判断其病情的轻重、属于哪个科,并指导就诊。如果患者来到医院后先挂号,不仅无法在普通门诊挂上急诊号,而且还会因为来回折腾而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自己以往的就诊记录很不重视,其实,就诊记录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是珍贵的资料。因为有些患者被送进急诊抢救的原因其实就是旧病复发,但以往的就诊、住院记录等却一点都没有保存。去急诊就诊不同于普通住院,医生不可能为患者做完所有检查才做出诊断,所以如果患者来到急诊科的时候能带上自己以前做过的检查记录和曾经住院的住院病历,将为急诊科医生的抢救工作争取很多宝贵的时间。
最后,需要提醒患者及家人的是,在拨打“120”时,一定要将家庭地址说清楚,尤其是一些可能有同音字的地名。如果有必要,最好能找一个人在有标志性建筑的地方等候救护车。
据《保健医苑》
编辑 / 王翠萍
走进一些大医院的急诊科,总是能看见人声鼎沸的景象,然而,在这些患者里,到底有多少人真的知道什么时候该看急诊呢?通常情况下,如果遇到比较严重的意外伤害和突发性事件,如车祸等,绝大多数人都知道要去急诊救治。但对于生命体征发生改变时,则未必人人都懂得到急诊求助了。
所谓生命体征指的是神志、呼吸和脉搏三大指标,如果出现神志不清、昏迷、呼吸困难,呼吸突然变得缓慢或者急促,脉搏突然变得很快伴有心悸或变得很慢,甚至摸不到脉搏,这些情况下都必须马上将患者送到医院急诊科抢救。这几种情况只要出现任何一种都是非常紧急的,稍有延误或者疏忽,患者就可能有生命危险。如果按照国外急诊科通行的分级方法划分,这些生命体征的异常改变属于A级,即最紧急的情况,患者应由绿色通道送入医院,无须排队,应马上搶救。
各种出血性疾病也是需要紧急处理的。当然,这里所指的出血并不是说被小刀划伤手指也要急诊,需要急诊的应该是那些持续的、靠一般处理办法无法止住的出血,如咳血、呕血、便血,这些情况下,即使患者神志清醒、呼吸脉搏正常也应该急诊处理。
除此以外,严重的疼痛也是常见的急症信号。据急诊科的医生讲,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患者在半夜里突然腹痛,怕麻烦,以为自己不过是急性肠胃炎,找些止泻药甚至止痛药吃,结果症状是暂时消失了,但腹痛并非均由肠胃炎引起,有可能是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腹膜炎,育龄女性可能是宫外孕,以上每一种情况都是有可能要命的急症,因此,切莫随便“自我诊治”,以免错过抢救时期。
另外,如果出现突然发高烧,体温在39℃以上的情况,常表示患者已有病毒或细菌性感染,也应及时送急诊科诊治。
警惕慢性病的“急诊指征”
如果说遇到紧急情况还比较容易判断的话,那么对一些常常容易迷惑患者视线的“慢性病急性发作”就更应多留一个心眼了。这类情况多发生在一些患有慢性病、基础病的老年人身上,他们在病情和症状出现急诊指征的时候,常常会以为自己“平时也这样”,而有的老人由于怕儿女担心,影响家人的正常休息,即使夜间感到不适也宁愿“死扛硬忍”,以为只要撑过漫漫长夜就能躲过一劫,其实这些错误的观念恰恰是耽误急救的“杀手”。
当下列慢性病患者出现病情变化时要立即看急诊:
糖尿病 当糖尿病患者发生感染、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中风)、暴饮暴食、中断或突减胰岛素等降糖药治疗时,均可诱发酮症酸中毒,需要及时抢救。其指征是:精神极差,软弱无力,神志恍惚或不清;病情突然加重,多饮、多尿;食欲突然下降,并有轻度恶心、呕吐;高热,少数患者突起腹痛。
高血压 患者在情绪激动、酒后、饱餐、劳累、寒冷刺激等影响下,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去看急诊:明显头晕、剧烈头痛、鼻出血、视物模糊、短暂意识不清、一侧肢体麻木、活动障碍、语言失利、恶心、呕吐等。
不论原来是否患有高血压,如果突然出现一过性说话困难、视力模糊、眩晕或站立无力、嘴角歪斜、流口水等,都是暂时性脑缺血的表现,患者可能会发展成中风,应尽快送附近医院救治,运送途中要尽量避免颠簸,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防呕吐物被吸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或窒息。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出现下列症状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睡眠中突然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坐起症状稍缓解);喘息伴咳嗽;咳泡沫样痰或粉红色泡沫样痰;持续性心前区绞痛、压榨感,伴呼吸困难、出冷汗、脉律不齐等。
以往无心绞痛史而突然频发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史现频度增加或程度突然加重,并有出冷汗、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症状时,都要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应争分夺秒,尽可能平静地把患者用车或担架送到医院急诊。如病情危重,应立即打电话请急救中心医生来现场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医院继续治疗。
心脏病患者突然出现心慌、气短、不能平卧、吐粉红色泡沫样痰、嘴唇及手指末端发紫,应尽快送医院抢救。
慢性肾炎当患者出现下列症状之一时,应去医院急诊:头痛剧烈,血压明显升高;浮肿加重,尤其是全身浮肿明显,伴呼吸困难,多为心力衰竭;患者高烧,呼吸急促;消化道症状加重,频繁恶心、呕吐、厌食、呃逆;尿量显著减少,每日尿量400毫升以下;皮肤出现淤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精神极差,神志不清。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出现高烧、咳嗽加剧、吐脓样痰、呼吸急促、下肢浮肿、精神极差、嗜睡等症状时,应去看急诊。
应学会怎样看急诊
很多人认为,万一出现紧急状况,只要打通了“120”或者及时到了医院就万事大吉了,其实不然,急诊和普通门诊不同,分秒之差往往人命关天,因此患者和家属要学会尽可能地配合医生,提高抢救效率。
很多患者到急诊看病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挂号”。其实到急诊看病挂号并不是第一步,患者应该第一时间到急诊科的接诊台。接诊台一般设在急诊科最靠近大门的地方,通常由护士值班,患者应先大致向护士陈述自己的病情和感觉,由护士初步判断其病情的轻重、属于哪个科,并指导就诊。如果患者来到医院后先挂号,不仅无法在普通门诊挂上急诊号,而且还会因为来回折腾而耽误宝贵的抢救时间。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对自己以往的就诊记录很不重视,其实,就诊记录对于急诊科医生来说,是珍贵的资料。因为有些患者被送进急诊抢救的原因其实就是旧病复发,但以往的就诊、住院记录等却一点都没有保存。去急诊就诊不同于普通住院,医生不可能为患者做完所有检查才做出诊断,所以如果患者来到急诊科的时候能带上自己以前做过的检查记录和曾经住院的住院病历,将为急诊科医生的抢救工作争取很多宝贵的时间。
最后,需要提醒患者及家人的是,在拨打“120”时,一定要将家庭地址说清楚,尤其是一些可能有同音字的地名。如果有必要,最好能找一个人在有标志性建筑的地方等候救护车。
据《保健医苑》
编辑 / 王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