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邹城市石东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位于邹城市石墙镇驻地东2公里处,2011年并成功注册“岳庄”牌商标。合作社的有机瓜菜基地一期工程占地面积500余亩,该基地实行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计划总投资1000万元,建设6米宽高标准镀锌钢管棚架大棚120个,铺设高效节水喷滴灌系统30000平方米,建排水泵站、管灌泵站、电脑自控管理房、办公室、生产加工车间、仓库各1座。大棚采用保温被覆盖、三膜保温措施。种植辣椒、茄子、黄瓜、西瓜等品牌瓜菜,亩产值达到两万元以上。该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严格执行有机食品操作技术规程,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1 引导全村种蔬菜,突破常规理思路,依靠特色谋发展
石东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驻地南岳庄村是一个拥有815亩耕地、157户、535人的小村庄,有着多年的瓜菜种植传统,因土壤肥沃、水质甘甜、瓜菜味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老菜园,不少群众已成为瓜菜种植的行家能手。但是,随着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迅速发展,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原有的传统大陆瓜菜市场迅速萎缩,种菜效益急剧下滑,甚至有一年,一车西葫芦拉到集市卖不到五块钱。对此,部分群众弃菜种粮,部分群众种起了西兰花、紫甘兰等蔬菜,然而由于市场有限,效益并不理想。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部分种菜大户,先后到滕州、寿光、等地参观学习,深入周边农贸市场调查研究。经过反复论证,一致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还必须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只有瞄准市场空档,巧打时间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提高种菜效益。
2 提升品质育品牌,瞄准市场抢先机,依靠科技求创新
市场是瓜菜种植的风向标,早一步值金值银,晚一时烂菜一堆。只有不断抢占市场先机,才能保持瓜菜种植的高效益。根据地理条件、种植经验,合作社着力在扩规模、提档次、创品牌上下工夫,用品牌聚民心、连民体、实现双赢。
一是紧盯市场新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消费需求呈现出求新、求特、求健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瓜菜种植理念也不断推陈出新:在瓜菜上市的时间上,我们探索开发了春早熟西瓜、夏早熟白菜、萝卜和秋延迟辣椒、西红柿等返季节瓜菜,一招鲜,吃遍天,“两早一晚”的大路瓜菜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鲜菜。在瓜菜品种的特色上,由原来追求的个大、量重逐步向小、精、特转变:三斤一个的“黑小凤”(西瓜新品种)、琉璃球大小的“小樱桃”(西红柿新品种)、奇形怪状的小南瓜等特色瓜菜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在瓜菜质量上,由原来追求的高产量逐步向高质量转变,把提高瓜菜品质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全面实行了无公害种植,有机化栽培,瓜菜口感、品质大大提高,成为消费者信赖的绿色食品。
二是学习科技新技术。返季节瓜菜种植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后盾。为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水平,特聘请市农业局的蔬菜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每年举办培训班10多次,培训人员400多人次;统一组织科技带头人到瓜菜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集体出资选送文化程度高、热爱农技学习的青年参加了市农广校组织的函授培训办,系统学习瓜菜种植技术,基本达到了嫁接苗的理论成活水平。在春早熟西瓜栽培上,探索总结出了温室育苗、嫁接栽培、三膜覆盖相结合的栽培管理新技术,通过采取春节前育苗、惊蛰定植,实现了早熟瓜五一上市,平均亩产西瓜1.4万斤左右,每亩纯收入三、四千元以上。在夏季返季节蔬菜的栽培上,探索总结了低温催芽、遮阳栽培等实用技术,使大白菜、水萝卜、胡萝卜等秋季蔬菜在夏季蔬菜淡季提前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在秋延迟蔬菜的栽培上,探索总结了夏季育苗、初秋栽培、深秋扣棚保护的延迟栽培技术,使西红柿、辣椒延续到国庆、元旦上市,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春早熟西瓜——夏萝卜(白菜)——秋延迟辣椒(西红柿)三种三收,每亩纯收入四、五千元以上。
三是大胆尝试新品种。为提高瓜菜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坚持把引进推广新品种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采取种植大户示范等形式,大胆尝试积极引进各类瓜菜新品种。先后引进了樱桃番茄、彩色甜椒、湘研系列辣椒、津研系列黄瓜等10多个瓜菜新品种,优良品种覆盖率100%,使瓜菜特色始终走在市场的前列。
3 强化服务上规模,依靠品牌闯市场
为切实提高瓜菜生产的规模和档次,先后改造农电网,整修村庄路,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到地头,为瓜菜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全村早熟西瓜种植达到100多亩,返季节蔬菜复种面积达到300多亩,年产净菜50多万斤,远销济宁市、滕州。
一是树立质量品牌。把质量视为瓜菜生产的“生命线”,按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栽培要求,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种类、使用标准和使用时间,大部瓜菜实现了有机化栽培,瓜菜品质、风味口感大大改善。成立了瓜菜生产协会,制订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对瓜菜质量实行跟踪监督,坚决做到劣质瓜菜不出村、带毒(药物残留)蔬菜不出地,始终保持了岳庄瓜菜的质量品牌。
二是树立服务品牌。为解决瓜菜的销售难题,成立了瓜菜销售服务队,在每年瓜菜上市之前,奔赴周边市场了解行情,联系客户,拓展销路。销售旺季,在田间地头设立“公平称”,免费为客户过磅,供应茶水,维护交易秩序,使外来客商买得放心,走的安心,达到了客商、群众的双满意。
1 引导全村种蔬菜,突破常规理思路,依靠特色谋发展
石东瓜果蔬菜专业合作社驻地南岳庄村是一个拥有815亩耕地、157户、535人的小村庄,有着多年的瓜菜种植传统,因土壤肥沃、水质甘甜、瓜菜味美,而成为远近闻名的老菜园,不少群众已成为瓜菜种植的行家能手。但是,随着各地农业结构调整的迅速发展,蔬菜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原有的传统大陆瓜菜市场迅速萎缩,种菜效益急剧下滑,甚至有一年,一车西葫芦拉到集市卖不到五块钱。对此,部分群众弃菜种粮,部分群众种起了西兰花、紫甘兰等蔬菜,然而由于市场有限,效益并不理想。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部分种菜大户,先后到滕州、寿光、等地参观学习,深入周边农贸市场调查研究。经过反复论证,一致认识到:调整农业结构还必须从发挥自身优势出发,只有瞄准市场空档,巧打时间差,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才能提高种菜效益。
2 提升品质育品牌,瞄准市场抢先机,依靠科技求创新
市场是瓜菜种植的风向标,早一步值金值银,晚一时烂菜一堆。只有不断抢占市场先机,才能保持瓜菜种植的高效益。根据地理条件、种植经验,合作社着力在扩规模、提档次、创品牌上下工夫,用品牌聚民心、连民体、实现双赢。
一是紧盯市场新理念。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消费需求呈现出求新、求特、求健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们的瓜菜种植理念也不断推陈出新:在瓜菜上市的时间上,我们探索开发了春早熟西瓜、夏早熟白菜、萝卜和秋延迟辣椒、西红柿等返季节瓜菜,一招鲜,吃遍天,“两早一晚”的大路瓜菜成为人们餐桌上的新鲜菜。在瓜菜品种的特色上,由原来追求的个大、量重逐步向小、精、特转变:三斤一个的“黑小凤”(西瓜新品种)、琉璃球大小的“小樱桃”(西红柿新品种)、奇形怪状的小南瓜等特色瓜菜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在瓜菜质量上,由原来追求的高产量逐步向高质量转变,把提高瓜菜品质作为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全面实行了无公害种植,有机化栽培,瓜菜口感、品质大大提高,成为消费者信赖的绿色食品。
二是学习科技新技术。返季节瓜菜种植必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作后盾。为提高广大群众的科技水平,特聘请市农业局的蔬菜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每年举办培训班10多次,培训人员400多人次;统一组织科技带头人到瓜菜生产先进地区考察学习;集体出资选送文化程度高、热爱农技学习的青年参加了市农广校组织的函授培训办,系统学习瓜菜种植技术,基本达到了嫁接苗的理论成活水平。在春早熟西瓜栽培上,探索总结出了温室育苗、嫁接栽培、三膜覆盖相结合的栽培管理新技术,通过采取春节前育苗、惊蛰定植,实现了早熟瓜五一上市,平均亩产西瓜1.4万斤左右,每亩纯收入三、四千元以上。在夏季返季节蔬菜的栽培上,探索总结了低温催芽、遮阳栽培等实用技术,使大白菜、水萝卜、胡萝卜等秋季蔬菜在夏季蔬菜淡季提前上市,填补了市场空白。在秋延迟蔬菜的栽培上,探索总结了夏季育苗、初秋栽培、深秋扣棚保护的延迟栽培技术,使西红柿、辣椒延续到国庆、元旦上市,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提高了经济效益。从而实现了春早熟西瓜——夏萝卜(白菜)——秋延迟辣椒(西红柿)三种三收,每亩纯收入四、五千元以上。
三是大胆尝试新品种。为提高瓜菜在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坚持把引进推广新品种作为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措施,采取种植大户示范等形式,大胆尝试积极引进各类瓜菜新品种。先后引进了樱桃番茄、彩色甜椒、湘研系列辣椒、津研系列黄瓜等10多个瓜菜新品种,优良品种覆盖率100%,使瓜菜特色始终走在市场的前列。
3 强化服务上规模,依靠品牌闯市场
为切实提高瓜菜生产的规模和档次,先后改造农电网,整修村庄路,实现了水、电、路“三通”到地头,为瓜菜生产创造了良好条件,全村早熟西瓜种植达到100多亩,返季节蔬菜复种面积达到300多亩,年产净菜50多万斤,远销济宁市、滕州。
一是树立质量品牌。把质量视为瓜菜生产的“生命线”,按照无公害绿色蔬菜的栽培要求,严格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种类、使用标准和使用时间,大部瓜菜实现了有机化栽培,瓜菜品质、风味口感大大改善。成立了瓜菜生产协会,制订了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对瓜菜质量实行跟踪监督,坚决做到劣质瓜菜不出村、带毒(药物残留)蔬菜不出地,始终保持了岳庄瓜菜的质量品牌。
二是树立服务品牌。为解决瓜菜的销售难题,成立了瓜菜销售服务队,在每年瓜菜上市之前,奔赴周边市场了解行情,联系客户,拓展销路。销售旺季,在田间地头设立“公平称”,免费为客户过磅,供应茶水,维护交易秩序,使外来客商买得放心,走的安心,达到了客商、群众的双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