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教学要求既要体现生本理念,又要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实践中逐渐探索出意境导入、问题引思、结网捕鱼三种常用的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意境导入;问题引思;结网捕鱼
教学既是一种任务,又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从形势发展与课程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教学与教改方法,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是保证政治教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在本学期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尝试运用“意境导入、问题引思、结网捉鱼”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品牌教师和品牌学生。具体内容如下:
一、创设意境,情趣导入
1.理论依据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2.实施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3.基本要求
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开头要精彩,起句要引人入胜,三言两语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从而做到展得开、铺得平,夯实基础。
具体做法:
(1)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本人来说,主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2)运用典故、事例,在生活中尽力搜集相关的内容,形成趣味故事集(进一步整理中)。
(3)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声音、漫画等的艺术欣赏特长。
(4)运用板书的功能,本人书写可以,但板书较乱,这是我应该完善的地方。
二、精心设疑,引发思考
1.理论依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有效的提问,是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推动力。“思维的必要性首先产生于生活与实践过程中在人面前出现新的目的、新的问题、新的活动情况和条件的时候。”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
2.实施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有意识地使矛盾激化,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产生心理上的不协调,产生内驱力。在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逻辑性的追踪提问,来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
3.具体做法
(1)选择提问类型
有效提问的前提是要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使学生能一启一发,引导他们沿着思维的规律前进。这就必须掌握提问的类型,提问的类型主要有:
概念型:这类问题,必须对问题加以解释说明,以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思维,经过分析辨别之后,扣住题目的中心词,得出确切的答案。
判断型:这类题,当前最为时髦,一般来说,选择题就属于这种类型。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比较型:比较有两种,一是类比,即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并列比较。另一类是对比,即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比较。
分析型: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综合型: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跟“分析”相对)。
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向虽然是相反的,但它们常常是结合起来进行并发挥作用的,如果缺乏了分析,认识就会笼统、模糊、表面化,而如果缺乏了综合,认识就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不到完整、全面的理解。
发散型:由某一点向四周散开。有的文章谈古论今,涉猎中外,关系到政治、经济、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体育卫生等领域。遇到这样的文章,如果学生囿于单一的集中思维,则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拟定一种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
七种类型,各有千秋,可以各扬其长。有的一种提问类型有益于几种思维形式的训练,有的一种思维形式的培养赖于几种提问类型的配合。
(2)把握尺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教学过程正是由这种认知上的“疑”、困惑状态作为逻辑起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设疑—解疑—释疑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发问的艺术性与问题难度,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其所学,用其所智,独立解决问题。解释问题,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实际,能收则收、能展则展,切莫回答得讳莫如深,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三、精心安排,结网捕鱼
1.理论依据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输的,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可控性较差。依据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导师,达到一对一的状态。根据这个原则,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利用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辅导,达到一对一的教学状态。教师借助“反馈矫正”环节,保证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
2.实施目标
以群体教学为基础,在教学中,以单位学生为点,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互疑、互激、互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
3.具体做法
(1)组织学习小组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组织临时学习小组,主要以同桌为基本单位,前后、左右延伸,开展释疑、论证活动;其次,还可以组织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主要以班级划分的基本单位为主,如值周组等,开展具有竞争意义的学习活动。
(2)组织活动
这是小组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授课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如针对有可读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也可以授课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回答,针对与社会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挖掘社会变革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灵活掌握,同时要展得开,收得拢,收得及时。教师要有思想准备,随时准备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开展充分的交流。
参考文献:
李建刚.掌握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05.
作者简介:任君友,男,1964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学高级,就职学校: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意境导入;问题引思;结网捕鱼
教学既是一种任务,又是一个探索学习的过程,从形势发展与课程实际出发,积极探索教学与教改方法,大胆尝试、积极创新,是保证政治教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关键。在本学期的政治课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尝试运用“意境导入、问题引思、结网捉鱼”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基本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打造品牌教师和品牌学生。具体内容如下:
一、创设意境,情趣导入
1.理论依据
意境是我国美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意境是客观(生活、景物)与主观(思想、感情)相熔铸的产物,是情与景、意与境的统一。意(情)和境(景)的关系也就是心与物的关系。在教学中,意(情)属于主观范畴,可以特指教师的思想、感情、教学水平、教学设计等;境(景)是客观范畴,可特指学生。在意境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
2.实施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统一要达到“情景交融”,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会贯通,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率,做到王夫之所言的“景中生情,情中会景,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
3.基本要求
在教学导入环节中,开头要精彩,起句要引人入胜,三言两语抓住学生的心理,引起学生的兴趣,打开学生的思维通道,从而做到展得开、铺得平,夯实基础。
具体做法:
(1)运用教师的人格魅力(从本人来说,主要是语言表达的艺术性)。
(2)运用典故、事例,在生活中尽力搜集相关的内容,形成趣味故事集(进一步整理中)。
(3)运用多媒体技术,发挥声音、漫画等的艺术欣赏特长。
(4)运用板书的功能,本人书写可以,但板书较乱,这是我应该完善的地方。
二、精心设疑,引发思考
1.理论依据
提问,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有效的提问,是学生认知积极性的推动力。“思维的必要性首先产生于生活与实践过程中在人面前出现新的目的、新的问题、新的活动情况和条件的时候。”思维活动从问题开始,在寻求问题的解答中深入和发展。
2.实施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有意识地使矛盾激化,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状态,产生心理上的不协调,产生内驱力。在解答问题的思维过程中,教师通过富有逻辑性的追踪提问,来控制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方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层层推进。
3.具体做法
(1)选择提问类型
有效提问的前提是要使问题的提出有助于实现教学目的,符合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使学生能一启一发,引导他们沿着思维的规律前进。这就必须掌握提问的类型,提问的类型主要有:
概念型:这类问题,必须对问题加以解释说明,以引导学生开展多角度思维,经过分析辨别之后,扣住题目的中心词,得出确切的答案。
判断型:这类题,当前最为时髦,一般来说,选择题就属于这种类型。它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就是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或指明它是否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过程。
比较型:比较有两种,一是类比,即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并列比较。另一类是对比,即两种不同事物的相对比较。
分析型:把一件事物、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综合型:把分析过的对象或现象的各个部分、各属性联合成一个统一的整体(跟“分析”相对)。
综合与分析的思维方向虽然是相反的,但它们常常是结合起来进行并发挥作用的,如果缺乏了分析,认识就会笼统、模糊、表面化,而如果缺乏了综合,认识就会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得不到完整、全面的理解。
发散型:由某一点向四周散开。有的文章谈古论今,涉猎中外,关系到政治、经济、生活、文学艺术乃至体育卫生等领域。遇到这样的文章,如果学生囿于单一的集中思维,则很难把握文章的中心。这就要求教师能够拟定一种能够引导学生展开发散思维的题目。
七种类型,各有千秋,可以各扬其长。有的一种提问类型有益于几种思维形式的训练,有的一种思维形式的培养赖于几种提问类型的配合。
(2)把握尺度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学贵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教学过程正是由这种认知上的“疑”、困惑状态作为逻辑起点,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设疑—解疑—释疑的过程,由此可以看出,在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发问的艺术性与问题难度,解决问题时要注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真正能够发挥其所学,用其所智,独立解决问题。解释问题,要根据学生回答的具体实际,能收则收、能展则展,切莫回答得讳莫如深,使学生觉得高不可攀。
三、精心安排,结网捕鱼
1.理论依据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教学过程是师生信息输出和交换的过程。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基本上是单向传输的,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可控性较差。依据布卢姆的“目标教学”理论,最好的教学方式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好导师,达到一对一的状态。根据这个原则,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性,鼓励学生自己学习,利用学生同伴之间的合作辅导,达到一对一的教学状态。教师借助“反馈矫正”环节,保证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需求。
2.实施目标
以群体教学为基础,在教学中,以单位学生为点,做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达到互疑、互激、互启,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做到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
3.具体做法
(1)组织学习小组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组织临时学习小组,主要以同桌为基本单位,前后、左右延伸,开展释疑、论证活动;其次,还可以组织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主要以班级划分的基本单位为主,如值周组等,开展具有竞争意义的学习活动。
(2)组织活动
这是小组学习的最关键的环节,授课教师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学习小组开展活动,如针对有可读性的教学内容,教师可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也可以授课教师先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自己总结回答,针对与社会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教学内容,可组织学生挖掘社会变革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的实例来加以说明。教师在这一环节中,一定要灵活掌握,同时要展得开,收得拢,收得及时。教师要有思想准备,随时准备解决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开展充分的交流。
参考文献:
李建刚.掌握学习的实验与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05.
作者简介:任君友,男,1964年3月出生,大学本科,中学高级,就职学校:内蒙古牙克石林业第一中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