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人权对话向何处去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lang6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打入冷宫多年后,中美人权对话因奥运会政治形象工程的需要得以重出江湖。而由于中美关系数月来的跌宕起伏,北京奥运会后首次中美人权对话未能如期举行。
  
  2009年11月18日《中美联合声明》宣布的今年2月底之前在华盛顿举行的中美人权对话,并未兑现。2月23日,被问到如奥巴马执意会见达赖、中国将采取何种相应措施及是否会因此取消中美人权对话时,外交部发言人秦刚以“双方工作层仍就中美人权对话等的筹备工作保持着沟通”作答。3月18日,秦刚再次以上述口径作答。
  由于中美关系数月来跌宕起伏,20年来第15次中美人权对话、也是北京奥运会后首次中美人权对话究竟何时举行,仍在未定之天。
  
  中美人权对话历程
  
  1990年12月18日,美国负责人权问题的助理国务卿理查德·希夫特的中国之行,被视为中美人权对话之始,但当时并未出现“中美人权对话”这一正式名称。中美人权对话的常态化,是在1991年3月美国助理国务卿查理·所罗门访华开展人权对话时,与中国政府确认的。
  希夫特于1990年12月访华期间对美国媒体表示,其与中国政府商谈人权问题之根本目的,在于表明美国的利益和忧虑。中国政府组织了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和其他部门的官员与之会谈,会谈涉及三个方面:“政治犯”、中国的宗教政策和计划生育政策。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的李云龙教授认为,虽然第一次会谈中中国政府没有作出任何承诺,“但从随后的对参与北京地区动乱活动的人的审讯中可以看出,美国方面的意见被充分考虑了”。
  根据中美最初的协定,人权对话应该每年举行两次,但在其后的12年里,双方仅实现13次对话。2002年,美国称中国未按承诺允许联合国调查人员入境,双方的对话陷入僵局。2004年3月,由于美国执意在联合国第60届人权会议上提交批评中国人权状况的提案,北京宣布中断与美人权对话。
  被打入冷宫多年后,中美人权对话又因北京奥运会政治形象工程的需要而得以重出江湖。2008年3月11日,美国将中国从全球人权纪录最差的名单中删除。同年5月,中美人权对话在北京恢复举行,外交部国际司司长吴海龙和美国国务院负责民主、人权与劳工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克雷默主持第14次对话,涉及媒体及网络自由、逮捕政治犯以及中国对西藏骚乱的处理等。这次对话的成功举行,以及随后的布什一家老小出席北京奥运会,象征着中美关系走到了新高点。
  
  纳入新的全面对话框架
  
  在中美关系大盘子里,司长级的人权对话只能算是小菜一碟,但其政治指标意义颇高。对北京来说,要使人权对话机制不显得过于突兀,进而改变中方在人权议题上的被动地位,可考虑将其纳入中美全面战略对话框架,用一揽子交易化解局部冲突和对抗。
  自2004年11月中美在智利圣地亚哥APEC会议上确定举行中美战略对话以来,两国政府已逐步建立起全面的战略对话机制。最初的两次战略对话包罗万象,涵盖了政治、经济、能源、环境等各个方面。但由于经济议题的重要性,在第一次会谈的次日,经贸问题即被分出来专门讨论。2006年,中美双方索性将经贸、能源、环保等议题分离出来,单独建立战略经济对话机制。此后,剥离经济议题后的战略对话机制,专注于政治和安全领域,定位更为专业化。2009年奥巴马政府上台后,为了强调战略对话的重要性,又与中方商定将这两个对话机制重组为一年一次的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去年7月在华盛顿举行首届对话,今夏将在北京举行第二届),体现了“分久必合”的趋势。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在对华人权对话机制上也不断调整诉求,力图将之融入对华全面接触的战略框架。而对中国来说,固然不愿意让别人继续对国内人权问题指手画脚,但一味回避只会适得其反,只能技巧性地将之“去政治化”,同时利用西方国家的法律人才推动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这也要求中方将人权对话纳入一个新的全面对话框架。
  因此,重开人权问题协商对话之路,并使之成为中美全面战略对话机制的一环,是中国化解外部压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中美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
  
  中欧人权对话的启示
  
  在应付美国“人权训话”的同时,中国与欧盟也开展着更为稳定的人权对话。中欧人权对话始于1997年,原则上每年举行两次,分别在北京和欧盟轮值主席国举行。最近的一次是于2009年11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第28次人权对话。在这次对话中,中欧双方介绍了各自在人权领域最新进展,并围绕法治、国际人权领域合作等议题展开了讨论。中方重点介绍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司法公正及开展人权领域国际合作等方面的具体举措,欧盟则介绍了欧盟国家促进人权方面的新立法和新措施。
  从对话内容可以看出,欧盟在人权问题上的着力点,与美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根据中国社科院刘得手博士的观察,欧盟对于人权内涵的立场,更接近中国,认为除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之外,社会和经济权利也是重要的人权。并且,欧盟关注的重点在于酷刑、滥用死刑、刑事审判程序等问题,而保守主义当道的美国更关注中国的言论自由、宗教自由以及计划生育政策中的强制流产和杀害女婴等问题。同时,虽然欧洲议会以及欧盟各成员国在对华人权问题上的指责声浪很大,但欧盟采取的实际措施,整体而言比较低调。相比之下,美国经常采取公开的外交对抗手段,试图以高压政策来实现其政治目的,这与美国政治浓厚的“理想主义”氛围是不可分割的。
  尽管美欧在推动对华人权外交上存在差异,但它们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如欧盟原外交与安全事务高级代表索拉纳所说,“欧盟与美国都希望在世界范围内增加民主国家的数量。我们采取的方法、使用的语言可能不同。但是,人权、法治、善治与民主和自由携手同行。只要我们各自的战略是彼此促进的——它们的确如此——这种在推进民主过程中的多元性就是力量之源”。
  
  走向公开,务实之途
  
  中美人权对话机制的最大问题,在于其脆弱性与议题的过于务虚。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布什时期中美战略对话和中美战略经济对话的开放化、制度化以及议题的具体化。
  2005年8月至2008年12月,中美共举行了6次战略对话。在前三次战略对话中,中美双方都表现得相当谨慎。对话之前,双方发表的新闻公告只提及对话的时间、地点和人物,至于媒体关心的对话主题则一笔带过。然而,从2007年6月第四次战略对话开始,双方均在举行对话前公布了当次对话的主要议题,涵盖朝核问题、东北亚安全机制、防扩散与反恐、伊朗核问题、苏丹达尔富尔危机和巴基斯坦局势等。这种公开议题的做法得到普遍赞赏,对话效果也好于预期。而从2006年12月至2008年12月,中美5次战略经济对话由于议程明确,更是硕果累累,在各大具体经济领域不断达成贸易协议与合作意向。
  反观中断6年后重开的第14次中美人权对话,其具体内容在中方会前会后的新闻发布中均语焉不详,只泛泛提及新闻自由、言论自由、宗教自由、反对种族歧视等字眼。由此可推断,在人权问题上,中美仍处于相互试探的阶段。第15次中美人权对话虽然尚未出现再次中断的迹象,但至今中美双方都仍未公布对话议题。
  差强人意的是,中美人权对话机制在民间层面得到了丰富和补充,奥巴马访华时双方承诺的“尽早举行中美法律专家对话”已部分实现。2009年12月13日,为期两天的首届中美法治与人权研讨会在江苏省南通市召开,来自中国人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司法部、国务院法制辦公室、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的中国代表,与美方来自联邦第二巡回上诉法院、联邦纽约南区法院、耶鲁大学、舒尔特·罗思——扎贝尔法律事务所等相关机构的代表60余人,就政务公开、审前羁押、行政处罚、律师作用等议题进行了探讨。
  另外,从2007年到2009年,中国相继通过或修订通过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律师法》、《行政处罚法》等多部法律,迄今已参加25项国际人权公约。随着中国人权事业不断进步,中美人权对话也会在破除迷思之后,走向公开、务实之途。但此间波折难免,唯有期待双方工作层以理性、务实的态度,通过建立稳定的协商对话机制,应对双边关系急难,照顾彼此核心利益,实现共有价值的最大化。
其他文献
中国人的丧礼,其实“去中国化”已久,献花、燃点烛光之举,接近西方的仪式,本来只有致送挽联,是对中国文化的保留,可惜中文水平一落千丈,中国人灵堂的挽联绝迹已久,只千篇一律,皆“沉痛悼念××同志”之类,挽联没有了,生前八股词汇,死后也官样文章。  挽联是中国对联文化,除贴于庙宇梁柱之外的另一支。对联把单一方块字的特点发挥到极致,最能表现中文的妙处,但以文字游戏居多,又因为喜庆,尤其俗套:新春写的是“天
空间军事家们都承认,飘浮于近地轨道上的永久性空间站正是打造本国新一代反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战争深度依赖空间技术的支持,卫星捕获技术、卫星致盲技术、摧毁敌方空间设施的激光武器以及微波空间技术都将以空间站为依托发挥作用。    太空并不“太空”    “太空竞赛”一语与“军备竞赛”相对应,它是带有浓重冷战色彩的概念,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太空竞赛作为单纯性意识形态宣传工具的功能也随之衰竭,合作时代似
8月上旬英国发生的骚乱,来得迅猛,去得也突然,在伦敦托特纳姆的火光燃起之后的第五个晚上,一切忽然恢复平静了。这当然和街道上大批的警察有关,不过英格兰中西部的一场大雨,恐怕也起了作用。  骚乱期间,记者正在利物浦南边的切斯特小城,看《卫报》和《每日电讯报》的网站“直播”(Live blog)、Channel 4 News和BBC的电视新闻画面,以及主要是来自Twitter上的目击者报道。这个英格兰西
慈济45岁了。证严法师从无到有,做出全球最大的慈善组织。这两年,越来越多的大陆同胞飞越海峡,到花莲探访慈济精舍,寻找一个答案:一个文弱的女子,是怎么样支撑起一个慈济世界?  花莲位于台湾东中部,从台北坐火车沿海岸线南下,快到花莲,绿野中凸显出一座灰白色小殿,这便是慈济精舍。起初,它只不过是一个小白点,如今已是一大片灰白建筑,目前又在扩建一座新殿。慈济精舍坐西朝东,面朝太平洋,背靠台湾中央山脉,精致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月4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谈及社会财富、就业等问题时提出,不仅要做大社会财富这个“蛋糕”,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要改革分配制度,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  为此,他提出三项工作:一是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二要加大税收对收入分配的
官修和民间研究的互相促进  《南风窗》:作为一名历史学者和党史专家,您觉得中共党史研究的魅力在哪里?   杨奎松:生长在中国这个社会,凡经历过各个不同时代,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中国人,大概没有几个不想了解中共历史。“文革”结束后曾经有过一个党史大讨论的热潮,那是因为经过了“文革”那样大的一个反复后,中共党的历史被搞乱了。改革开放后逐渐“拨乱反正”,很多历史,包括历史上很多人的评价都有了新的说法。198
蔡定剑走了。  4天前,我和社会主义学院的王占阳、中央党校的蔡霞、政法大学的刘小楠去305医院看他,“我们这些知识分子只不过为推进中国的民主……”蔡定剑这些话,使几年来一直和他一起工作的刘小楠泪流满面。  蔡定剑是我今年送走的第三个比我年轻的人——另两个是很多人都知道的白南生——他曾对中国的改革,特别是中国农村的改革作出过贡献,以及,只有一些人知道的赵铁林——他以他的镜头记录了这个历史时期的中国。
“中产”这个时代热词正越来越变成一个调侃的词汇。10月9日,全球最大的保险与资产管理集团安联发布《全球财富报告》,称中国的富裕中产人数占了全球的1/4。中国真的有如此多的中产吗?这一高比例再次引发社会热议,有网友纷纷感慨:“我给国家丢脸了”,“不是中产、是好惨”。此前中国社科院报告“37%城市居民是中产”和亚洲开发银行报告“中国中产已超8亿”也都曾让舆论惊呼“被中产”。   中产数量的华丽数字与国
小编语:智慧不仅照亮地球,智慧更要点亮生活。伟大梦想的实现从来都是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而提高智慧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人类生活的改善。下面的博友强文虽然写于2006年,但是观察、思考与用心的精神,依然闪亮。对于自信自强的IT客们,我们需要记得这句广告语:生活原来可以更美的!    广州IT人如何做到下班后乘坐公汽100%有座位    博客中国人 刘瑜 http://weihu.blogchinese.
中国有一句老话,叫做“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但在我看来,这句话其实很少激发起真正的“匹夫”即一般平民百姓的爱国之心,倒是给那些读过几本书却仍然一介布衣的穷秀才们说大话提供了由头。这种人我见得多,他们即使还没有沦落到孔乙己那样“站着喝酒”的悲惨地步,但“长衫”是绝不肯脱下来的。这长衫就是他们挂在嘴上的大话,开口闭口就是“我国应该如何如何”,“我们的近期中期目标是什么什么”,“中国清楚地知道”,“中国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