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教学中,学生的情况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要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学习能力的差异和提高学习效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按教学大纲所要达到的基本目标、中层目标、发展目标这三个层次的教学要求,将学生依次分为A、B、C三个层次。分层次教学中的层次设计,就是为了适应学生认识水平的差异,根据人的认识规律,利用学生的个别差异把学生的认识活动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完成适应认识水平的教学任务,进行因材施教,逐步递进,以便“面向全体,兼顾两头”,逐渐缩小学生间的差距,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提问时分层对待,对A组学生提出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对B组学生,可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C组学生提出需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问题,也就是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灵活度的问题。如教学对数函数时,通过引导后,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一般性质(定义域、值域、与X轴的交点、单调性)可让A组学生回答;而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则让B组或C组回答。将基础问题与拓宽的问题搭配,普遍性与针对性结合,让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得出的问题。
3.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
4.编拟不同层次的单元试题。单元检测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鉴别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要参数。因此,在编拟单元检测题时,既要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也得顾及A、B、C三个层次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单元检测题.可在同一份试卷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注明部分题只要求C组同学完成(如附加题),部分题只要求A组学生完成。也可以将检测题分成A、B、C三套不同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这样一来,让每一个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均有尝试成功的机会,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自己有奔头,对下一章节的学习充满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在不甘落后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不敢有丝毫懈怠,勇往直前,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5.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探讨与改进。
一、“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
“分层次教学”的指导思想是教师的教要适应学生的学,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所以,教学也应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差异,学生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教学也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学生的差异,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分层次教学是一种重视学生间的差异,强调教师的“教”一定要适应学生的学,教学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在教学目标、内容、途径、方法和评价上区别对待,使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好发展的课堂教学策略。
二、“分层次教学”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心理学研究依据。人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具體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新知识的一种认识活动,数学教学中不同学生的认识水平存在着差异,因而必须遵循人的认识规律进行教学设计。
2.教育教学理论依据。由于学生基础知识状况、兴趣爱好、智力水平、潜在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方法等存在差异,接受教学信息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所以教学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才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程度上学有所得,逐步提高。
三、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实施“分层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以教学大纲、考试说明为依据,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将知识、能力和思想方法融为一体,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
2.设置不同层次的课堂提问。课堂提问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一种重要途径,也是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在提问时分层对待,对A组学生提出基础的、容易理解的问题;对B组学生,可提出一些较灵活的问题,以锻炼他们的思维,巩固基础知识。对C组学生提出需综合分析、归纳概括的问题,也就是逻辑性较强,有一定灵活度的问题。如教学对数函数时,通过引导后,对数函数的概念、图象及一般性质(定义域、值域、与X轴的交点、单调性)可让A组学生回答;而函数值的变化规律,则让B组或C组回答。将基础问题与拓宽的问题搭配,普遍性与针对性结合,让A、B、C三个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答得出的问题。
3.布置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在教完一个概念、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
4.编拟不同层次的单元试题。单元检测是教师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鉴别自己学习情况的重要参数。因此,在编拟单元检测题时,既要体现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也得顾及A、B、C三个层次学生实际水平,安排不同层次的单元检测题.可在同一份试卷上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注明部分题只要求C组同学完成(如附加题),部分题只要求A组学生完成。也可以将检测题分成A、B、C三套不同的试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己选择不同的试卷。每次测验后各个组进步较大的同学可以上升一个小组,而退步的同学则降到下一个小组。这样一来,让每一个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均有尝试成功的机会,基础差的学生感到自己有奔头,对下一章节的学习充满信心;基础好的学生在不甘落后的内驱力的作用下,不敢有丝毫懈怠,勇往直前,从而使整个班集体形成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
5.课外辅导层次化。教师要做补缺、提高工作,充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因材施教,给没有过关的A层学生补课,给C层学生增加次竞赛讲座。这样可进一步使A层学生“吃得了”,能奋发向上,C层学生“吃得饱”,能充分发展,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分层次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工作量更大.需要教师有强烈的责任心,求实、创新的工作作风。面对学生“参差不齐”的实际水平,在普通高中数学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分层次教学”,可使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更明确,自觉性更强,学习兴趣更浓厚,达到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分层次教学是一种新的操作难度大的工作,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探讨与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