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世纪初,一场流行于德国、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的艺术思潮运动正在兴起,表现主义作为现代重要艺术流派之一,涉及绘画、电影、小说等诸多领域,对当时特定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更是给德国艺术画家们一个展现自我,抒发精神情绪的舞台。本文主要从德国表现主义诞生时自然、艺术文化、人心涌动的背后因素;德国表现主义推崇的必然性和表现主义对我国绘画和西方现实主义绘画的久远影响三方面进行浅层的解析。
关键词:表现主义;德国;现实主义;中国;艺术精神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规模巨大、破坏力极强、损失伤亡惨重,给全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工业发展的快节奏也加大了人们的紧迫感,传统的艺术形式已不符合当下人民的精神需求与心理需求,科技的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逐渐开拓了艺术家们的视野,促使他们开创符合当下时代的艺术流派与风格,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精神追求反现实、反传统的呈现方式,相对于印象主义景与物的写实悠闲,他们更侧重于神态恐慌,渴望和平的精神输出。由此,表现主义应运而生。
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绘画的核心画派,也是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的主要基地在德国,这取决于德国社会现实因素、艺术熏陶结果及精神空缺需求,国内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社会意识性质的改变,促使艺术家在哲学理论、世界观和创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反应了当下艺术家们在社会形态恶化发展中精神上的恐惧与孤寂,在法国艺术家以色彩和线条表现他们的愉悦之情,组织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案时,德国艺术家却以简练的线条和亮丽的颜色发泄内心的愤怒。精神的多面性与矛盾性,形成了德意志人民特有的内省的气质与表现的魄力,他们好思辨、善抽象、求表达,内心被积压的情感一旦得以宣泄,就如火山爆發般凶猛,这正是德国表现主义作品直击心头、关注痛点、令人痛愤的原因。现从德国表现主义诞生的背后因素、德国表现主义的推崇以及表现主义对现代中国绘画的影响三方面映射浅析表现主义对现代主义绘画发展影响的原因。
一、促使德国表现主义诞生的背后因素
德国表现主义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必然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偶然的,推动德国表现主义形成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现将分别从社会自然角度、艺术演变角度、人心所向的角度进行分析促进德国主义诞生的背后因素。
社会与自然是万物的载体,种族则是影响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艺术,就必须先研究创造这一艺术的种族与环境,因此研究日耳曼民族则是读懂德国表现主义内在精髓的前提。德国处于欧洲中部,因被法国、波兰、阿尔卑斯山、波罗的海和北海四周包围,素被誉为“中央之国”,以此德国成为了欧洲地区的精神交汇处及文化交流地,正是这种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给这个民族带来优势的同时也省不去相应的劣势。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德国注定无法安宁,要么侵占他人,要么等他人侵略,正是这种度日如年的被束缚感,使得德意志人生活紧迫,带有沉重负担。
自古以来,德国艺术都有重感情、侧表达、倾主观意识传达的特点,在德国表现主义中也是将此风格弘扬并展现的淋漓尽致。德国表现主义的突出当然也少不了野兽派的前期铺垫,使得艺术风格转变的顺理成章,过渡的巧妙自然,野兽派是现代画派中较早强调“表现”的流派,1905年野兽派领袖马蒂斯在巴黎举行画展时,因其画作用色大胆、线条粗犷豪放,像被关在笼子中的野兽一般,表现手法与当时“大热”的印象派大相径庭,表现主义与野兽派相似,强调作品本身的表现力与主观感受,而摒弃对物与景色彩造型的单纯模仿。另外还受立体主义的启发,使得画面的以整洁与简约,突出线条感。
二十世纪初中期,两次世界大战使得世界不得安宁,而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与战败国——德国,并没得到国家领土的扩张,而是将这个民族推向了深渊。战后的德国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加剧,工人们面临失业,人民饱受饥寒,全民族意志消沉,这一切都不可避免的对德国艺术家思想、道德观念、精神上都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不再强大,更多的只是急于将内心惶恐与悲凉的苦诉,精神面临崩溃前的转移。战争带来的变化使得战争之前就已开始的表现主义艺术与德国主流文化的融合最终完成,德国表现主义走向了巅峰时代。
二、德国表现主义的推崇
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桥社、青骑士、“新客观派”,前两者为社团团体,后者则为一种展览会的名称。整个德国表现主义主义发展史上的主要人物包括:康定斯基、蒙克、马克等。
康定斯基从小对绘画与音乐就有着执着的追求与爱好,由于热爱使他毅然而然的选择放弃原来在法律学和经济学专业取得的优异成绩,坚定的走上了绘画的道路。1911年他和马克组织了“青骑士”编辑部,标志着把德国表现主义推向了一个成熟的新阶段,康定斯基对于表现主义的绘画有他独到的见解,他们并不完全关注当下生活所带来的困惑与苦难,而是专注于表达现实表面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对于不可见的精神比任何可触及的表象都要吸引人,而如何将不可见转化为具象的可见也是康定斯基所领导的青骑士社团所探究的重心。
康定斯基强调将主观情感在创作中放置不可撼动的地位,他认为绘画和音乐是不可分隔的,都是完全抽象的艺术,于是他运用音乐的性质去探索表现主义的本质,从颜色、线条、空间、运动的角度来阐明精神上的决断。1912年著《论艺术中的精神》时,则第一次系统性的“抽象”艺术理论,书一发表则得到艺术界的一致好评。之后所创作的《第十三号即兴曲》、《黑弧线》也侧面贯穿了他对艺术精神传达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给后期抽象主义的到来埋下伏笔。因此,康定斯基的理念在现代主义绘画中起到久远的影响。
在德国表现主义中再起关键性作用的画家则是爱德华·蒙克,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者,尽管他是挪威人。他对表现主义有着独到的见解,童年时父母双亡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他描绘的世界中人类的精神是复杂的,他刻意将死亡、病痛、忧郁焦虑的表现贯穿他的主题,得以宣泄他对命运的不公、情感缺失的给他造成的精神伤害。处于世纪交替时期的蒙克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发展与问题显得格外关注,他笔下的形象也都与社会和自身息息相关。 《呐喊》是表现主义最突出的作品之一,画面中心为被扭曲的骷髅头形象,正处于张口捂耳的惶恐呐喊之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天旋地转当中变得令人惊慌,翻涌的天空、弯曲的桥梁、变形的河面无一不在加强这种令人崩溃的躁动,红灰桔主色调让人心生愤怒,内心像点着了的火把,但现实灰暗不见天日,让人喘不过气的崩溃懊恼,所有画面的要素仿佛都在传达一种内心尖叫的声音,渴望心声得以吐露,精神得以解脱。在蒙克这里由尖叫所产生的内心焦虑都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念,不同于康定斯基的理论精神,蒙克顺利的将这种精神注入了作品,化入了人类心中,久而久之,才能沉淀为精神思想的凝注。
三、表现主义对现代中国绘画的影响
1913年,为获得直接的新鲜体验感,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诺尔德来到了中国,他在沿途创作了很多水彩画,先是在汉口画长江,然后又乘舟东下,以帆船为题材创作了一些作品。在此前后德国另外一位表现主义画家佩希施坦也来到中国。虽然没有资料表明这两位画家的到来给中国绘画带来任何积极的影响,与其他西方文化输出一样,表现主义进入中国,也是以日本作为中转站的。
表現主义真正对中国思想产生影响的离不开赴日、欧留学的中国画家的积极参与与学习介绍,1896年后,中国开始大量的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数量最多之年达到每年8000多人,对于当时那个年代,已达到学习交流的高潮,这一时期表现主义绘画正在德国进入全面兴盛时期,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也开始融入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更多的学生对表现主义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开始涉及表现主义的绘画笔触与思想精髓。
犹如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对表现主义的态度从初步的了解到实质性的思索在转变。现如今中国的当代油画家对表现主义已再熟悉不过,也能在借鉴表现主义绘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文化与艺术底蕴融入到作品创作当中,正因表现主义的独特性,造就中国绘画发展的多元性,体现了百花怒放的盛世,当代画家还将现今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融入艺术,侧面反应社会万千,可用相对诙谐、柔美、轻松的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这里的绘画可能不仅仅是一件供参观的艺术品,还是这个时代所特制的“镜子”与载体,正因表现主义所带来思想上的净化,使得中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东西文化的碰撞中,也涌现出了大批如周春芽、王玉平、申玲等优秀的艺术家,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表现主义乃至中国艺术的精神会永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产物,也只有在自己的时代领域中,作品才显得格外的有魅力,无论是德国表现主义还是中国表现主义都是在所处的社会现实当下抒发情感的载物,因为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的到来,使得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到达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也正是中国对表现主义的不断探索,使得中国传统学院派模式被打破,开拓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新纪元,社会在进步,人类精神在传承,国家才能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永存。
参考文献:
[1]李飒著:《艺术德国冷眼看世界》,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
[2]沃尔夫-迪特尔·杜贝(德):《表现主义艺术家》,北京张梦言译,2005年
[3]曹卫东著:《德国表现主义问题审美政治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4]科佩尔·S·平森著:《德国近现代史》,北京范德一译,1987年
[5]苏宁著:《论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产生与发展》,2009年
[6]徐沛君著:《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05年
[7]赵艳娇著:《德国表现主义早期绘画笔触初探》,2010年
[8]张远鸣著:《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影响分析》,2019年
[9]王雅洁著:《色彩的诱惑与笔触的张力——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探究》,2014年
关键词:表现主义;德国;现实主义;中国;艺术精神
二十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规模巨大、破坏力极强、损失伤亡惨重,给全世界各国人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心灵创伤。工业发展的快节奏也加大了人们的紧迫感,传统的艺术形式已不符合当下人民的精神需求与心理需求,科技的发展与国际间的交流,逐渐开拓了艺术家们的视野,促使他们开创符合当下时代的艺术流派与风格,他们尝试用新的表现手法与艺术精神追求反现实、反传统的呈现方式,相对于印象主义景与物的写实悠闲,他们更侧重于神态恐慌,渴望和平的精神输出。由此,表现主义应运而生。
表现主义是现代主义绘画的核心画派,也是艺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它的主要基地在德国,这取决于德国社会现实因素、艺术熏陶结果及精神空缺需求,国内生活环境的不断恶化,导致社会意识性质的改变,促使艺术家在哲学理论、世界观和创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反应了当下艺术家们在社会形态恶化发展中精神上的恐惧与孤寂,在法国艺术家以色彩和线条表现他们的愉悦之情,组织富有诗情画意的图案时,德国艺术家却以简练的线条和亮丽的颜色发泄内心的愤怒。精神的多面性与矛盾性,形成了德意志人民特有的内省的气质与表现的魄力,他们好思辨、善抽象、求表达,内心被积压的情感一旦得以宣泄,就如火山爆發般凶猛,这正是德国表现主义作品直击心头、关注痛点、令人痛愤的原因。现从德国表现主义诞生的背后因素、德国表现主义的推崇以及表现主义对现代中国绘画的影响三方面映射浅析表现主义对现代主义绘画发展影响的原因。
一、促使德国表现主义诞生的背后因素
德国表现主义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必然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偶然的,推动德国表现主义形成的因素可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现将分别从社会自然角度、艺术演变角度、人心所向的角度进行分析促进德国主义诞生的背后因素。
社会与自然是万物的载体,种族则是影响艺术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了解一个民族的艺术,就必须先研究创造这一艺术的种族与环境,因此研究日耳曼民族则是读懂德国表现主义内在精髓的前提。德国处于欧洲中部,因被法国、波兰、阿尔卑斯山、波罗的海和北海四周包围,素被誉为“中央之国”,以此德国成为了欧洲地区的精神交汇处及文化交流地,正是这种自然与社会的复杂关系,给这个民族带来优势的同时也省不去相应的劣势。在这个弱肉强食的时代,德国注定无法安宁,要么侵占他人,要么等他人侵略,正是这种度日如年的被束缚感,使得德意志人生活紧迫,带有沉重负担。
自古以来,德国艺术都有重感情、侧表达、倾主观意识传达的特点,在德国表现主义中也是将此风格弘扬并展现的淋漓尽致。德国表现主义的突出当然也少不了野兽派的前期铺垫,使得艺术风格转变的顺理成章,过渡的巧妙自然,野兽派是现代画派中较早强调“表现”的流派,1905年野兽派领袖马蒂斯在巴黎举行画展时,因其画作用色大胆、线条粗犷豪放,像被关在笼子中的野兽一般,表现手法与当时“大热”的印象派大相径庭,表现主义与野兽派相似,强调作品本身的表现力与主观感受,而摒弃对物与景色彩造型的单纯模仿。另外还受立体主义的启发,使得画面的以整洁与简约,突出线条感。
二十世纪初中期,两次世界大战使得世界不得安宁,而作为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国与战败国——德国,并没得到国家领土的扩张,而是将这个民族推向了深渊。战后的德国政治动荡不安,经济萧条,通货膨胀加剧,工人们面临失业,人民饱受饥寒,全民族意志消沉,这一切都不可避免的对德国艺术家思想、道德观念、精神上都产生巨大影响,他们不再强大,更多的只是急于将内心惶恐与悲凉的苦诉,精神面临崩溃前的转移。战争带来的变化使得战争之前就已开始的表现主义艺术与德国主流文化的融合最终完成,德国表现主义走向了巅峰时代。
二、德国表现主义的推崇
表现主义在德国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桥社、青骑士、“新客观派”,前两者为社团团体,后者则为一种展览会的名称。整个德国表现主义主义发展史上的主要人物包括:康定斯基、蒙克、马克等。
康定斯基从小对绘画与音乐就有着执着的追求与爱好,由于热爱使他毅然而然的选择放弃原来在法律学和经济学专业取得的优异成绩,坚定的走上了绘画的道路。1911年他和马克组织了“青骑士”编辑部,标志着把德国表现主义推向了一个成熟的新阶段,康定斯基对于表现主义的绘画有他独到的见解,他们并不完全关注当下生活所带来的困惑与苦难,而是专注于表达现实表面所带来的精神层面的问题,对于不可见的精神比任何可触及的表象都要吸引人,而如何将不可见转化为具象的可见也是康定斯基所领导的青骑士社团所探究的重心。
康定斯基强调将主观情感在创作中放置不可撼动的地位,他认为绘画和音乐是不可分隔的,都是完全抽象的艺术,于是他运用音乐的性质去探索表现主义的本质,从颜色、线条、空间、运动的角度来阐明精神上的决断。1912年著《论艺术中的精神》时,则第一次系统性的“抽象”艺术理论,书一发表则得到艺术界的一致好评。之后所创作的《第十三号即兴曲》、《黑弧线》也侧面贯穿了他对艺术精神传达的理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给后期抽象主义的到来埋下伏笔。因此,康定斯基的理念在现代主义绘画中起到久远的影响。
在德国表现主义中再起关键性作用的画家则是爱德华·蒙克,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者,尽管他是挪威人。他对表现主义有着独到的见解,童年时父母双亡给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阴影,在他描绘的世界中人类的精神是复杂的,他刻意将死亡、病痛、忧郁焦虑的表现贯穿他的主题,得以宣泄他对命运的不公、情感缺失的给他造成的精神伤害。处于世纪交替时期的蒙克对现实社会状况的发展与问题显得格外关注,他笔下的形象也都与社会和自身息息相关。 《呐喊》是表现主义最突出的作品之一,画面中心为被扭曲的骷髅头形象,正处于张口捂耳的惶恐呐喊之中,仿佛整个世界都在天旋地转当中变得令人惊慌,翻涌的天空、弯曲的桥梁、变形的河面无一不在加强这种令人崩溃的躁动,红灰桔主色调让人心生愤怒,内心像点着了的火把,但现实灰暗不见天日,让人喘不过气的崩溃懊恼,所有画面的要素仿佛都在传达一种内心尖叫的声音,渴望心声得以吐露,精神得以解脱。在蒙克这里由尖叫所产生的内心焦虑都转化为一种令人信服的抽象意念,不同于康定斯基的理论精神,蒙克顺利的将这种精神注入了作品,化入了人类心中,久而久之,才能沉淀为精神思想的凝注。
三、表现主义对现代中国绘画的影响
1913年,为获得直接的新鲜体验感,德国表现主义画家诺尔德来到了中国,他在沿途创作了很多水彩画,先是在汉口画长江,然后又乘舟东下,以帆船为题材创作了一些作品。在此前后德国另外一位表现主义画家佩希施坦也来到中国。虽然没有资料表明这两位画家的到来给中国绘画带来任何积极的影响,与其他西方文化输出一样,表现主义进入中国,也是以日本作为中转站的。
表現主义真正对中国思想产生影响的离不开赴日、欧留学的中国画家的积极参与与学习介绍,1896年后,中国开始大量的向日本派遣留学生,数量最多之年达到每年8000多人,对于当时那个年代,已达到学习交流的高潮,这一时期表现主义绘画正在德国进入全面兴盛时期,西方现代艺术思潮也开始融入日本,在日本留学期间,更多的学生对表现主义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在自己的绘画作品中开始涉及表现主义的绘画笔触与思想精髓。
犹如进一步的了解,中国对表现主义的态度从初步的了解到实质性的思索在转变。现如今中国的当代油画家对表现主义已再熟悉不过,也能在借鉴表现主义绘画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文化与艺术底蕴融入到作品创作当中,正因表现主义的独特性,造就中国绘画发展的多元性,体现了百花怒放的盛世,当代画家还将现今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融入艺术,侧面反应社会万千,可用相对诙谐、柔美、轻松的方式引起更多人的关注,解决民生问题、政治问题、经济问题。这里的绘画可能不仅仅是一件供参观的艺术品,还是这个时代所特制的“镜子”与载体,正因表现主义所带来思想上的净化,使得中国表现主义艺术家们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东西文化的碰撞中,也涌现出了大批如周春芽、王玉平、申玲等优秀的艺术家,相信在他们的带领下,中国表现主义乃至中国艺术的精神会永驻。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产物,也只有在自己的时代领域中,作品才显得格外的有魅力,无论是德国表现主义还是中国表现主义都是在所处的社会现实当下抒发情感的载物,因为野兽派、立体主义、表现主义的到来,使得西方现代主义绘画到达了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分水岭,也正是中国对表现主义的不断探索,使得中国传统学院派模式被打破,开拓中国现代主义绘画的新纪元,社会在进步,人类精神在传承,国家才能在历史文化的长河中永存。
参考文献:
[1]李飒著:《艺术德国冷眼看世界》,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15年
[2]沃尔夫-迪特尔·杜贝(德):《表现主义艺术家》,北京张梦言译,2005年
[3]曹卫东著:《德国表现主义问题审美政治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4]科佩尔·S·平森著:《德国近现代史》,北京范德一译,1987年
[5]苏宁著:《论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产生与发展》,2009年
[6]徐沛君著:《德国表现主义绘画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2005年
[7]赵艳娇著:《德国表现主义早期绘画笔触初探》,2010年
[8]张远鸣著:《德国新表现主义对中国当代油画的影响分析》,2019年
[9]王雅洁著:《色彩的诱惑与笔触的张力——德国表现主义绘画的探究》,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