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编制好“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编制学校发展规划要有明确的发展定位目标,要充分激发学校发展内生动力,要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紧密结合,要科学有效地使用编制规划的方法和技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中小学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整体指导。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学校发展规划;高质量发展;办学活力;现代学校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3-0012-03
2021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年,是“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对于中小学而言,编制好“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有效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学校发展规划可以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基础制度保障。
近年来,中小学大多能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中短期发展规划,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但实践调研也发现,一些学校在规划编制、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规划目标过高,脱离学校实际;编制方法过于简单,难以有效发现和回应学校问题;规划编制成为校长和少数干部的事,很难取得师生、家长和社区的认同和支持,执行落实比较困难;规划实施缺少中间评估,很难及时调整。本文结合这些实践中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便于中小学在编制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时参考。
国家规划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在总体事业发展目标上具有预测性和指导性。中小学发展规划是在国家和区域教育规划统筹下,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需要进行决策的过程,规划决策的内容是学校未来几年的行动计划。
1. 聚焦高质量教育教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切实落实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最基础单元。2019年底,全国3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全国95.3%的县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在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之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未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目标。从教育系统外部看,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发展规划必须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全面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落实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基础贡献。
高质量教育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高升学率、升入优质学校、升入双一流高校,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其核心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生和家长角度看,是确保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升,获得未来能在社会上有尊严生活的能力。
2. 确定学校新阶段发展重点
学校发展规划不是国家和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简单复制,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计划安排,把学校规划做成未来几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一些学校在编制规划时,制定的学校发展目标脱离学校实际情况,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影响了学校规划的落实,导致学校师生对规划执行失去信心。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校未来几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出谋划。虽然从长远看,整个国家或区域的学校教育有统一整体的发展目标,但是各学校面对自身不同的优势、短板,在不同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聚焦高质量教育教学,有些学校要侧重课程整体设计,有些学校要侧重教师专业发展,有些学校就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
1. 传承和发展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在办学理念指导下,根据国家、地区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战略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未来几年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谋划。虽然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发展重点,但从学校整体发展看,必须始终坚持其自身内生的发展理念,在不同阶段的规划中都要展现其文化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学校发展规划是在传承学校文化历史的基础上谋划未来发展愿景,不是另起炉灶。
笔者在实践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规划虽然有很好的理念和思想,但在执行落实时,由于与学校原有文化水土不服,结果事与愿违。一所学校的建设发展,有其自身特定的内生文化理念和动力,如果与此完全割裂,那么就很难编制出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规划目标,实施起来也缺少基础条件和支撑。因此,有效的学校发展规划是在传承学校历史成就基础上的改革创新,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和特点
近年来,一些学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参考其他学校的发展规划,导致制定的目标过高或过低,脱离学校实际情况,或者规划实施保障条件不足,比如师资的学科结构性短缺不适应选课走班和实践教育需要,学校的信息化条件达不到智慧教学的要求等。从实践经验看,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在生源、师资、办学资源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能一味追逐名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因校制宜编制学校发展规划,才可以确保学校规划有利于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编制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学校所能提供的基础条件或者制约学校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确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符合学校实际,确保学校的资源条件能够保障规划有效落实,确保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1. 集体编制学校规划
规划能否落实以及执行效果如何,取决于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参与者是否认可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因此,学校规划编制是一项集体工作,需要学校教师以及教辅、后勤和社区相关人员参与。在学校规划编制中,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往往是编制主体和主导者,其他相关人员往往被忽略。比如:学校规划中涉及的校园安全内容,就应该请学校保安人员参与,还可以征求社区消防、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意见。学校保安长期负责安全工作,对安全管理漏洞最为了解,提出的建议可能更具有针对性。教辅人员最了解图书室哪些书籍最受学生喜欢、怎样给孩子提供有效的阅读课程等。学校食品安全更需要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多元参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参与主体互相交流、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能够让大家体会到每一方都是学校规划的设计者,更是践行者,让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需要。只有各参与主体认可了统一的、可操作的目标任务,学校规划实施起来才更加顺畅,也更容易落地。同时,笔者建议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各种组织机构,如学校工会组织、党组织及校外公共服务机构等。 2. 充分吸收社区组织参与学校规划与管理
多元参与、多元治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划往往关注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需要和条件保障,却忽略了社区的需要。学校发展规划是实现多元治理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规划编制要与社区生活、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取得社区相关单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居民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比如: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取得地方博物馆的支持,充分使用博物馆的公益课堂、志愿者服务,那么学校既扩展了课程资源,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师资问题;在音体美等课程教学中,学校可以充分使用所在区域的音乐厅、体育馆、美术馆等社会资源。
编制规划有基本的程序和方法,对此,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交流。比如: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课堂观察、教学研讨、集体讨论、社区地图、SWOT分析、小组头脑风暴、排序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多主体参与讨论;规划编制中的会议组织;学校规划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学校发展规划的撰写与报批等。目前,中小学管理者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方式基本掌握了编制规划的基本方法,但从实践环节看,下面几个问题还需关注和加强。
1. 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前期调研
在编制发展规划前,学校要开展全方位调研,考察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环节,了解师生和相关参与者的需求等。前期调研是对学校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的过程,帮助学校客观把握发展成就、存在问题以及资源条件等(包括社区资源),不仅要分析学校自身的发展,还要客观分析学校在社区生活中的作用功能,起着前期诊断的作用。有效的前期调研能帮助学校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为未来规划提供支撑。在前期调研中,学校要尽量对所调研的各领域情况进行数据化、数字化描述。
2. 切勿将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混为一谈
一些学校在编制规划时,简单地以工作计划替代规划,使规划成为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安排,忽略了规划对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有些学校规劃过细,编制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力。一般情况下,学校在编制规划之后,各学科组、年级组、教研室等内部组织机构还要根据学校规划,再制订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为落实规划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学校在编制规划时,一定要注意规划的详略得当,注意规划的战略性而不是战术性,不要让规划成为一般的工作计划。
3. 注意适时开展阶段性评估和改进
目前,我国中小学发展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只注重规划文本的编制,但对执行落实和效果评估不够重视,没有考虑执行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及时调整。规划执行不到位,既会影响本期规划的执行,也会使学校师生和相关人员对未来的学校规划失去信心,认为规划就是“抽屉文本”,未见得能够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在学校规划的阶段评估中,要强化校内校外结合,积极探索学校民主管理,在学校、班级和社区层面,形成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样态。
4.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支持
2021年是中小学集中编制发展规划的密集期,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必要时可提供工作指南,提高中小学对规划研究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做好充分的编制准备。只有这样,中小学才能够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编辑 崔若峰)
关键词“十四五”规划;学校发展规划;高质量发展;办学活力;现代学校制度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2384(2021)03-0012-03
2021年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一年,是“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开局之年。对于中小学而言,编制好“十四五”时期学校发展规划,有效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是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的重要基础,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学校发展规划可以为“十四五”时期高质量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基础制度保障。
近年来,中小学大多能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制定中短期发展规划,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但实践调研也发现,一些学校在规划编制、实施中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比如规划目标过高,脱离学校实际;编制方法过于简单,难以有效发现和回应学校问题;规划编制成为校长和少数干部的事,很难取得师生、家长和社区的认同和支持,执行落实比较困难;规划实施缺少中间评估,很难及时调整。本文结合这些实践中特别容易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分析,便于中小学在编制学校“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时参考。
一、“十四五”學校发展规划要有新的规划重点
国家规划突出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在总体事业发展目标上具有预测性和指导性。中小学发展规划是在国家和区域教育规划统筹下,学校根据自身特点、优势和需要进行决策的过程,规划决策的内容是学校未来几年的行动计划。
1. 聚焦高质量教育教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学校作为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切实落实高质量教育教学的最基础单元。2019年底,全国30.9万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基本要求,占义务教育学校总数的99.8%;全国95.3%的县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验收。在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达标之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成为未来学校改革发展的重点目标。从教育系统外部看,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学校发展规划必须聚焦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以全面整体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落实国家和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为建设人才强国提供基础贡献。
高质量教育教学不是简单的提高升学率、升入优质学校、升入双一流高校,从国家战略角度看,其核心在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学生和家长角度看,是确保学生核心素养能力提升,获得未来能在社会上有尊严生活的能力。
2. 确定学校新阶段发展重点
学校发展规划不是国家和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的简单复制,学校必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计划安排,把学校规划做成未来几年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行动计划。一些学校在编制规划时,制定的学校发展目标脱离学校实际情况,规划内容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影响了学校规划的落实,导致学校师生对规划执行失去信心。因此,学校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学校未来几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做出谋划。虽然从长远看,整个国家或区域的学校教育有统一整体的发展目标,但是各学校面对自身不同的优势、短板,在不同发展阶段,发展重点应有所不同。比如:同样是聚焦高质量教育教学,有些学校要侧重课程整体设计,有些学校要侧重教师专业发展,有些学校就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等等。
二、“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要致力于激发学校内生动力
1. 传承和发展学校办学理念
学校发展规划是学校在办学理念指导下,根据国家、地区教育和学校发展的战略需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对未来几年学校发展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保障措施和实施策略等方面做出的一系列谋划。虽然学校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发展重点,但从学校整体发展看,必须始终坚持其自身内生的发展理念,在不同阶段的规划中都要展现其文化的可持续性。也就是说,学校发展规划是在传承学校文化历史的基础上谋划未来发展愿景,不是另起炉灶。
笔者在实践调研中发现,一些学校规划虽然有很好的理念和思想,但在执行落实时,由于与学校原有文化水土不服,结果事与愿违。一所学校的建设发展,有其自身特定的内生文化理念和动力,如果与此完全割裂,那么就很难编制出符合学校实际需要的规划目标,实施起来也缺少基础条件和支撑。因此,有效的学校发展规划是在传承学校历史成就基础上的改革创新,确保学校可持续发展。
2. 结合学校实际需要和特点
近年来,一些学校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往往参考其他学校的发展规划,导致制定的目标过高或过低,脱离学校实际情况,或者规划实施保障条件不足,比如师资的学科结构性短缺不适应选课走班和实践教育需要,学校的信息化条件达不到智慧教学的要求等。从实践经验看,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特点,在生源、师资、办学资源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不能一味追逐名校的发展模式。只有因校制宜编制学校发展规划,才可以确保学校规划有利于稳定学校教育教学秩序,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学校编制规划要结合实际情况,明确学校所能提供的基础条件或者制约学校规划实施的关键因素,确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符合学校实际,确保学校的资源条件能够保障规划有效落实,确保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十四五”学校发展规划要与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紧密结合
1. 集体编制学校规划
规划能否落实以及执行效果如何,取决于学校教育中的每一个参与者是否认可规划目标、任务和措施。因此,学校规划编制是一项集体工作,需要学校教师以及教辅、后勤和社区相关人员参与。在学校规划编制中,校长、中层干部和教师往往是编制主体和主导者,其他相关人员往往被忽略。比如:学校规划中涉及的校园安全内容,就应该请学校保安人员参与,还可以征求社区消防、公安、卫生等相关部门意见。学校保安长期负责安全工作,对安全管理漏洞最为了解,提出的建议可能更具有针对性。教辅人员最了解图书室哪些书籍最受学生喜欢、怎样给孩子提供有效的阅读课程等。学校食品安全更需要卫生部门的专业指导。多元参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各参与主体互相交流、统一思想认识的过程,能够让大家体会到每一方都是学校规划的设计者,更是践行者,让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需要。只有各参与主体认可了统一的、可操作的目标任务,学校规划实施起来才更加顺畅,也更容易落地。同时,笔者建议学校要充分利用好校内外各种组织机构,如学校工会组织、党组织及校外公共服务机构等。 2. 充分吸收社区组织参与学校规划与管理
多元参与、多元治理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规划往往关注学校、学生和教师的基本需要和条件保障,却忽略了社区的需要。学校发展规划是实现多元治理理念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校规划编制要与社区生活、社区教育紧密结合,取得社区相关单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居民和家长的大力支持。比如:在学校开展的综合实践教育活动中,如果能取得地方博物馆的支持,充分使用博物馆的公益课堂、志愿者服务,那么学校既扩展了课程资源,也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师资问题;在音体美等课程教学中,学校可以充分使用所在区域的音乐厅、体育馆、美术馆等社会资源。
四、研究科学编制规划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编制规划有基本的程序和方法,对此,很多学者和实践者都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交流。比如:采取问卷调查、座谈、访谈、课堂观察、教学研讨、集体讨论、社区地图、SWOT分析、小组头脑风暴、排序等多种方式收集信息;多主体参与讨论;规划编制中的会议组织;学校规划应包括的基本内容;学校发展规划的撰写与报批等。目前,中小学管理者通过各种学习培训方式基本掌握了编制规划的基本方法,但从实践环节看,下面几个问题还需关注和加强。
1. 通过多种方式做好前期调研
在编制发展规划前,学校要开展全方位调研,考察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关键环节,了解师生和相关参与者的需求等。前期调研是对学校发展情况进行全方位考察的过程,帮助学校客观把握发展成就、存在问题以及资源条件等(包括社区资源),不仅要分析学校自身的发展,还要客观分析学校在社区生活中的作用功能,起着前期诊断的作用。有效的前期调研能帮助学校明确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为未来规划提供支撑。在前期调研中,学校要尽量对所调研的各领域情况进行数据化、数字化描述。
2. 切勿将发展规划和工作计划混为一谈
一些学校在编制规划时,简单地以工作计划替代规划,使规划成为一项项具体的工作安排,忽略了规划对学校和师生发展的导向引领作用。有些学校规劃过细,编制周期长,耗费大量人力。一般情况下,学校在编制规划之后,各学科组、年级组、教研室等内部组织机构还要根据学校规划,再制订详细的年度工作计划,为落实规划做好充分准备。因此,学校在编制规划时,一定要注意规划的详略得当,注意规划的战略性而不是战术性,不要让规划成为一般的工作计划。
3. 注意适时开展阶段性评估和改进
目前,我国中小学发展规划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只注重规划文本的编制,但对执行落实和效果评估不够重视,没有考虑执行效果以及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没有对相关内容进行及时调整。规划执行不到位,既会影响本期规划的执行,也会使学校师生和相关人员对未来的学校规划失去信心,认为规划就是“抽屉文本”,未见得能够指导学校的改革发展。在学校规划的阶段评估中,要强化校内校外结合,积极探索学校民主管理,在学校、班级和社区层面,形成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新样态。
4. 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指导和支持
2021年是中小学集中编制发展规划的密集期,建议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中小学教育规划编制工作的指导,必要时可提供工作指南,提高中小学对规划研究工作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做好充分的编制准备。只有这样,中小学才能够编制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突出发展重点,在“十四五”时期实现多样化、有特色发展。
(编辑 崔若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