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是历经中华民族几千年漫长岁月历代中医药学学者研究与实践的结晶。在历经长期的传承与发展实践中,不断的创新与完善,逐渐形成一系类健康养生文化理论,在相关的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论指导以及历代中医药学与养生学者的实践下,逐渐衍生出一系类完备的中医药健康养生经验方法。基于此,本文就从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以及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经验方法两个方面来展开阐述与分析,旨在传承发展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推动我国中医药养生文化的实践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理论原则; 经验方法;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健康、养生逐渐加以重视,对中医药养生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促进了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有利于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健康养生的益处。
1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论概述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为主导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文化融合一体后所孕育的一种相互交流、渗透行业文化,即,与中医药相关联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相关事件。养生文化是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于“养生”的概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为:“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而“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则主要概述为:“以中医养生理论与历代养生家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神形合养,注重从心、食、性调养精、气、神的实用、有效、科学的养生、防病、延年的健康理念”, 医学考察学术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概述了中医学养生文化,即:其一,就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养生;其二,就是以《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为理论指导的食疗药膳养生;其三,就是以“流水不腐,戶枢不蠹”理念为指导的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养生。
2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2.1预防为主,扶正避邪
中医学倡导预防为主,养生保健,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学中“治未病”思想是中国文化“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思想在医学中的渗透。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论述“治未病”一词,“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是“治未病”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之为:人们在养生保健,防病在先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防微杜渐、防治疾病之后的病情扩展以及疾病的复发。这也体出现了中医养生治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2.2天人合一,顺势而养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重要特征体现。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中医学养生文化主要追求的养生之道。“天人合一,顺势而养”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在人体科学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延伸。
2.3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注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体形体保健与心理、精神健康保健是中医学养生学中“形神共养”理论的中重要体现。“形”与“神”是存在直接关联性的,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宜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旨在流通气血,宜“形劳而不倦;“神”宜静,主要是“恬淡虚无”与“精神内守”。所谓“形神合一”即:通过充分运用中医养生之法,依据人体自身特点来择取符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模式,进行调形养神,使其身体机能达到精充气足神旺,益气延年,使不同个体达到其最长的自然寿命。
2.4中和适度,阴阳平衡
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属于相互统一、关联的有机整体,在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实现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则就是“中和适度”,只有在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平衡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在中医养身、养神和养德过程中,始终以中和观作为指导,贯彻中和适度、不偏不过的基本原则。“中和适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表现为阴阳平衡的养生理念、内外调和的养生要求以及恬淡虚无的养生境界,为中医药养生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3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经验方法
3.1精神养生方法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医学理论中强调“粗守形,上守神”,该书中认为:五脏精、气、血、津液为产生和维持情志活动的机体物质基础,五脏功能的的外在反应则是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反而言之,就是情志过激必损伤其所主之脏。所以,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与人体形体健康同样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须要加以重视与保健,真正做到虚心清静、调和情志才能达到健身养生目的。
3.2运动养生方法
人体依据个体的差异性,以运动的形式来进行身体活动,从而实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效果。在中医学健康养生中认为,运动是形式,养生是目的,在行运动养生之法时,需要遵循形神结合、意气相随、循行渐近的原则,中医学养生主要倡导的运动有气功、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动而不过,静中有动的功法,来实现体内的气、血、精、津液的运行,达到运动养生、防病延寿的目的。
3.3饮食养生方法
依据所食食物的特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所食食材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搭配饮食,从而实现滋养精气、平衡阴阳、延年益寿的中医饮食养生效果。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同时,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阴阳平衡,勿使过偏; 饮食有节,寒温适度;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之说。
3.4药物养生方法
在中医学中,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饮食为“养”在四气五味,而药物为“治”在四气五味。在中医药学古籍中,都有对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与保健养生的药物记载。如:在我国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共计165种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气、轻身、增寿等药物。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金匮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
参考文献:
[1]刘君,刘树军,郭建菊 . 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 [J].搏击 ( 武术科学 ),2012,9(1):96-98.
[2]马烈光.论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特色[J].中医学报,2010,25( 6) : 1035 - 1037.
[3]宗文静,曹洪欣,刘寨华.形神合一话养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 12) :1 -2.
关键词: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 理论原则; 经验方法;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健康、养生逐渐加以重视,对中医药养生服务的需求日益旺盛,促进了健康服务业蓬勃发展。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有利于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让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享受中医药健康养生的益处。
1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理论概述
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基础,以现代文化为主导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文化融合一体后所孕育的一种相互交流、渗透行业文化,即,与中医药相关联的生活方式、行为习惯、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等相关事件。养生文化是中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且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针对于“养生”的概念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定义为:“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辟谷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方法。而“中医药健康养生”理念则主要概述为:“以中医养生理论与历代养生家实践经验为基础,结合日常生活方式所形成的天人相应,顺应自然,神形合养,注重从心、食、性调养精、气、神的实用、有效、科学的养生、防病、延年的健康理念”, 医学考察学术界主要从三个方面概述了中医学养生文化,即:其一,就是以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养生;其二,就是以《黄帝内经素问》“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为理论指导的食疗药膳养生;其三,就是以“流水不腐,戶枢不蠹”理念为指导的中国传统保健体育养生。
2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理论原则
2.1预防为主,扶正避邪
中医学倡导预防为主,养生保健,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中医学中“治未病”思想是中国文化“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思想在医学中的渗透。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有论述“治未病”一词,“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是“治未病”所包含的主要内容,具体而言之为:人们在养生保健,防病在先的同时,还需要注意防微杜渐、防治疾病之后的病情扩展以及疾病的复发。这也体出现了中医养生治病的“预防为主”的思想。
2.2天人合一,顺势而养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的重要特征体现。机体内环境的平衡协调和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中医学养生文化主要追求的养生之道。“天人合一,顺势而养”是人体生命活动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在人体科学领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延伸。
2.3动静结合,形神共养
注重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人体形体保健与心理、精神健康保健是中医学养生学中“形神共养”理论的中重要体现。“形”与“神”是存在直接关联性的,二者相互影响,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形”宜动,在《素问·上古天真论》旨在流通气血,宜“形劳而不倦;“神”宜静,主要是“恬淡虚无”与“精神内守”。所谓“形神合一”即:通过充分运用中医养生之法,依据人体自身特点来择取符合自身特点的养生保健模式,进行调形养神,使其身体机能达到精充气足神旺,益气延年,使不同个体达到其最长的自然寿命。
2.4中和适度,阴阳平衡
在中医学理论中认为,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属于相互统一、关联的有机整体,在中医养生理论与实践中,认为实现人体健康长寿的重要原则就是“中和适度”,只有在与自然、社会保持和谐、平衡的过程中才能达到益寿延年的目的。在中医养身、养神和养德过程中,始终以中和观作为指导,贯彻中和适度、不偏不过的基本原则。“中和适度”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表现为阴阳平衡的养生理念、内外调和的养生要求以及恬淡虚无的养生境界,为中医药养生理论与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
3 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经验方法
3.1精神养生方法
在《灵枢·九针十二原》中医学理论中强调“粗守形,上守神”,该书中认为:五脏精、气、血、津液为产生和维持情志活动的机体物质基础,五脏功能的的外在反应则是依赖于脏腑的机能活动,反而言之,就是情志过激必损伤其所主之脏。所以,心理和精神上的健康与人体形体健康同样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必须要加以重视与保健,真正做到虚心清静、调和情志才能达到健身养生目的。
3.2运动养生方法
人体依据个体的差异性,以运动的形式来进行身体活动,从而实现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长寿命的效果。在中医学健康养生中认为,运动是形式,养生是目的,在行运动养生之法时,需要遵循形神结合、意气相随、循行渐近的原则,中医学养生主要倡导的运动有气功、太极拳、五禽戏、易筋经等动而不过,静中有动的功法,来实现体内的气、血、精、津液的运行,达到运动养生、防病延寿的目的。
3.3饮食养生方法
依据所食食物的特性,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所食食材进行合理的选择与搭配饮食,从而实现滋养精气、平衡阴阳、延年益寿的中医饮食养生效果。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指出:“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以补益精气。”同时,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阴阳平衡,勿使过偏; 饮食有节,寒温适度;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之说。
3.4药物养生方法
在中医学中,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饮食为“养”在四气五味,而药物为“治”在四气五味。在中医药学古籍中,都有对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延年益寿方药与保健养生的药物记载。如:在我国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记载了共计165种有延年、不老、耐老、益气、轻身、增寿等药物。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记述了黄芪建中汤、薯蓣丸、金匮肾气丸等著名的补养抗衰老方剂。
参考文献:
[1]刘君,刘树军,郭建菊 . 论中国传统文化下的养生观 [J].搏击 ( 武术科学 ),2012,9(1):96-98.
[2]马烈光.论中医“治未病”的学术特色[J].中医学报,2010,25( 6) : 1035 - 1037.
[3]宗文静,曹洪欣,刘寨华.形神合一话养生[J].亚太传统医药,2015,11( 12)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