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作为语言精华的习语更是承载着大量的信息和文化底蕴。如何翻译好习语,是对翻译工作者的一大挑战。试从几个方面阐述文化对英汉习语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610144-01
一、引言
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英语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寓意深刻、悠远的表达形式。习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如何在形似与神似,字面与字外,本国与异域之间寻找一种调和与平衡,确实是翻译者所难以逃避的两难抉择。
二、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信仰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二)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drink like a fish(豪饮),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all at sea(不知所措)。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一)全面了解英汉两国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
(二)建立习语语料库,排除母语干扰
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这就要求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翻译者应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汉语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或语料库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并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词语英译汉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语义解释和英汉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
(三)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纸老虎(paper 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2、意译法。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 speaking)、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3、注释法。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 Don Juan(唐璜,意为风流浪子),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纽卡索英国一产煤中心)。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各语言包含的习语丰富而多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直译,意译,注解等翻译技巧和原则,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
[关键词]习语 文化 翻译
中图分类号:H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09)0610144-01
一、引言
英语习语是英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英语的民族形式和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是英语中的某些部分经过长期反复使用后自然沉积形成的形式固定、简洁,寓意深刻、悠远的表达形式。习语的翻译可谓语言翻译者的一大难题,如何在形似与神似,字面与字外,本国与异域之间寻找一种调和与平衡,确实是翻译者所难以逃避的两难抉择。
二、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
(一)宗教信仰
在英国等西方国家,影响最大的宗教是基督教。在西方人心中,God具有无上的法力。英语成语中也有许多与God相关的成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诅咒一个人时人们常说God damn you,危险过后常说Thank God或God bless you。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因此,汉语里有许多与佛教、道教有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临时抱佛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等。
(二)生存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有着不同的影响。华夏民族生活在广袤肥沃的东亚大陆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大国,土地在人们的生活中就显得至关重要。因此,汉语中有相当一部分与农业和土地有关的成语。如“斩草除根”“风调雨顺”“山穷水尽”“挥金如土”等。英国则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水。历史上航海曾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也就有了许多与水、鱼以及航海有关的习语。如as weak as water(弱不禁风),drink like a fish(豪饮),to 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all at sea(不知所措)。
(三)习俗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一种象征吉利的动物。在封建社会,龙代表帝王、权威和高贵。因此,汉语中与龙有关的成语一般都含褒义。如“望子成龙”“龙凤呈祥”“乘龙快婿”等。但在西方神话传说中,dragon却是一种长着翅膀,身上有鳞,拖着一条长长的蛇尾,能够从口中喷火的动物,令人感到恐怖。因此西方人视龙为凶残肆虐之物,应该消灭。另外,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
三、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方法
(一)全面了解英汉两国文化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在这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无数精神物质成果,翻译工作者必须对此有所了解,才能对汉语习语中所蕴涵的深层含义,意象联想和实际意义有正确的把握。如果翻译者本身就对习语中所包含的文化背景了解甚少的话,则更谈不上传播文化,做文化的桥梁了。英语语言文化也极其丰富。其中有25%以上来自于希腊语,50%以上来自于拉丁语,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英语习语中有很多是承载希腊神话和罗马故事的,当然这只是其文化的一部分,作为翻译者同样也要对这方面的知识有系统的掌握,否则在遭遇相关习语时文化的缺省很容易导致意义的缺失甚至误解。
(二)建立习语语料库,排除母语干扰
就好比学习英语必须得有一定的单词量,翻译习语者必须得有中英文的习语库。这就要求翻译者除了平时生活阅读学习中对习语要具备特别的敏感随时搜集之外,还得专门进行相关积累,最好是建立起自己的语料库,从而在真正翻译时能够胸有成竹,信手拈来。翻译者应根据所给的某个词语的汉语对应词或释义所蕴含的语义信息从自己头脑里的心理词汇或语料库中去检索和提取与之相对应的汉语词语,并建立起英汉词语之间的语义联系。词语英译汉时,如果能够先在研究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基础上来进行英语语义解释和英汉词语语义的对比分析,然后再动笔翻译,无疑将有助于防止和克服母语和本族文化的干扰。
(三)掌握正确的翻译方法
1、直译法。所谓直译法,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的方法。它适用于一些由于使用的范围广、次数多,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已经广泛为译文读者所接受的成语。如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纸老虎(paper tiger);竹篮打水一场空(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
2、意译法。意译法指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当由于文化差异而无法直译,又无同义习语可以借用,加上解释性文字后又会失去习语精粹的特点,最好避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意义即可。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家丑)、逼上梁山(be forced to do something)、打开天窗说亮话(frankly speaking)、毛遂自荐(to volunteer one’s service)。
3、注释法。为了保留原文所包含的文化信息,人们更多地采用直译而不是意译,但由于语言所扎根的文化土壤不同,直译很可能会引起歧义和模糊。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上合适的注解才能传递原文中的文化信息。例如a Don Juan(唐璜,意为风流浪子),to carry coals to New castle(运煤到纽卡索,指多此一举,纽卡索英国一产煤中心)。
四、结语
英汉两种语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发展过程,各语言包含的习语丰富而多样。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绝不可只考虑语言的转换,还应增强文化意识,要从跨文化交际的立场出发,通过探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直译,意译,注解等翻译技巧和原则,采用适当的翻译方式,尽力消除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交际障碍,将原文内容灵活处理,相互补充和完善,紧密联系习语的文化背景,回归原文内容以及文体风格的基础上,达到信、达、雅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