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能做好导入新课这一重要环节,那么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不断创新求异才能赋予导入这个环节全新的内涵,让学生从上课之初就被深深吸引。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导语;音乐教师
导语是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桥梁,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所以,音乐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开场白”。为学生打开音乐之门。
一、日常生活话题导入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教材所选的音乐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从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音乐显得自然贴切,也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导入音乐课题,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也可称之为教育机智。生活化的导入话题,会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把音乐文化与生活现实相对比、相联系,在音乐中寻找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音乐。
二、语言导入
语言,可以说是导入新课最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很快带到作品的意境中去。通过生动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作品优美的意境中。
教师也可以从强调个别字导入,这“个别字”必须是能概括主题的一个字,这种导入方法主要是借助学生联想丰富和热衷表达自己观念的特征。如欣赏钢琴曲《少女的祈祷》时,我用了“祈祷”两字,请学生谈谈联想而后导入音乐。这种导入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1)既简洁又不失主动;
(2)在音乐欣赏之前就启发学生张开了联想的翅膀,为后面参与音乐体验做了必要的准备;
(3)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感觉所欣赏的音乐好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急于想掀开这层面纱,一睹为快。
三、故事导入
引起注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而讲故事则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欣赏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红梅赞》时,我先向学生讲述歌剧女主人公江姐的感人故事。生动故事的讲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欲望。但要注意:故事不宜太长,应当恰到好处,不能因故事冲击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
四、从相关联的音乐导入
音乐从学生的角度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学生较生疏的,一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当然,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导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化他们对本课音乐主题的理解。如把流行音乐《红旗飘飘》的欣赏作为管弦乐《红旗颂》的导入,用这首歌作为导入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传达一个新的时代理念,即关于“音乐”概念的范畴可以扩展,流行乐中也有经典。
从学生不熟悉的但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音乐导入,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五、姊妹艺术导入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天生就和其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从姊妹艺术导入音乐课虽然属于一种常用手法,却常用常新,魅力无尽。
从文学角度导入音乐,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和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能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需的相关因素。
图画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思维。如欣赏古朴伤感的琵琶曲《湘妃泪》,可用一副表现大漠场景的国画导入;如欣赏《劳动号子》,可以从学生听过的相声《民工》导入。
教师还可以用适当的手势、形体动作来刻画音乐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如欣赏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先随该民族的音乐做几个有这个民族特点的舞蹈动作,并让学生说出这些舞蹈动作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然后再引出这个民族民歌的欣赏。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舞蹈动作,能把学生提前带入这个民族的音乐意境中。因为音乐姊妹艺术的多样化,所以导入音乐的手段也可谓丰富多彩。
六、实物导入
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欣赏京剧音乐,课前我就听说学生对京剧不感兴趣,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教学,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很好。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各种相关图片和京剧音像资料。上课开始,我先出示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京剧脸谱,不同角色的服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然后我根据各个脸谱的色彩,不同的服装、头饰分别介绍京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唱腔、演唱的音色等,此时再欣赏京剧,学生的热情有了明显提高。
七、结语
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如何打开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具创意、更深刻的导入。
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一节音乐课的导演设计,我们没有理由忽略导入这个环节的客观存在。如果一节课缺少了导入,无论教学的主体部分多么优秀与辉煌,都不应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引人入胜的导入,是一节成功音乐鉴赏课的亮点,应成为我们每节音乐鉴赏课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叶继红《中国音乐教育》——《感知认知学习理解》2007第1期.
[2]《音乐鉴赏教师参考书》。湖南文艺出版社.
[3]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
关键词:音乐鉴赏课;导语;音乐教师
导语是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桥梁,是引发学生对音乐产生兴趣及热情的导火线,也是学生体验音乐和参与音乐活动的第一个步骤。所以,音乐教师要精心设计好“开场白”。为学生打开音乐之门。
一、日常生活话题导入
艺术来源于生活,音乐来源于生活。音乐教材所选的音乐都洋溢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从相关的生活话题导入音乐显得自然贴切,也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有时候根据具体情况,还可以从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导入音乐课题,这体现了教育的灵活性,也可称之为教育机智。生活化的导入话题,会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把音乐文化与生活现实相对比、相联系,在音乐中寻找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音乐。
二、语言导入
语言,可以说是导入新课最直接的方式。教师通过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可以把学生很快带到作品的意境中去。通过生动语言的描绘、创设意境的方式导入新课,能很快把学生带进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无限美妙的作品优美的意境中。
教师也可以从强调个别字导入,这“个别字”必须是能概括主题的一个字,这种导入方法主要是借助学生联想丰富和热衷表达自己观念的特征。如欣赏钢琴曲《少女的祈祷》时,我用了“祈祷”两字,请学生谈谈联想而后导入音乐。这种导入方式有以下几个优点:
(1)既简洁又不失主动;
(2)在音乐欣赏之前就启发学生张开了联想的翅膀,为后面参与音乐体验做了必要的准备;
(3)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感觉所欣赏的音乐好像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急于想掀开这层面纱,一睹为快。
三、故事导入
引起注意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而讲故事则是吸引学生的最好方式之一。如欣赏歌剧《江姐》中的经典唱段《红梅赞》时,我先向学生讲述歌剧女主人公江姐的感人故事。生动故事的讲述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从而激发他们欣赏的欲望。但要注意:故事不宜太长,应当恰到好处,不能因故事冲击教学,造成喧宾夺主的现象。
四、从相关联的音乐导入
音乐从学生的角度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学生较生疏的,一类是学生耳熟能详的。
当然,从学生熟悉的音乐导入,易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深化他们对本课音乐主题的理解。如把流行音乐《红旗飘飘》的欣赏作为管弦乐《红旗颂》的导入,用这首歌作为导入的同时,可以向学生传达一个新的时代理念,即关于“音乐”概念的范畴可以扩展,流行乐中也有经典。
从学生不熟悉的但与本课主题密切相关的音乐导入,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大课堂的信息容量。
五、姊妹艺术导入
音乐是艺术表现的一种形式,天生就和其他艺术有着不解之缘。从姊妹艺术导入音乐课虽然属于一种常用手法,却常用常新,魅力无尽。
从文学角度导入音乐,可以引导学生从另一个视角理解和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还能发展学生的联想能力和知识综合能力,而这些都是学生创新能力所必需的相关因素。
图画具有直观的视觉效果,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启发思维。如欣赏古朴伤感的琵琶曲《湘妃泪》,可用一副表现大漠场景的国画导入;如欣赏《劳动号子》,可以从学生听过的相声《民工》导入。
教师还可以用适当的手势、形体动作来刻画音乐形象,帮助学生理解乐曲。如欣赏中国少数民族民歌,先随该民族的音乐做几个有这个民族特点的舞蹈动作,并让学生说出这些舞蹈动作是哪个少数民族的,然后再引出这个民族民歌的欣赏。这样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欲望,而且通过教师直观、形象的舞蹈动作,能把学生提前带入这个民族的音乐意境中。因为音乐姊妹艺术的多样化,所以导入音乐的手段也可谓丰富多彩。
六、实物导入
实物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可以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欣赏京剧音乐,课前我就听说学生对京剧不感兴趣,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去教学,肯定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会很好。针对这种情况,课前我做了大量工作,搜集了各种相关图片和京剧音像资料。上课开始,我先出示有代表性的人物的京剧脸谱,不同角色的服饰,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吸引过来;然后我根据各个脸谱的色彩,不同的服装、头饰分别介绍京剧中不同人物的性格、唱腔、演唱的音色等,此时再欣赏京剧,学生的热情有了明显提高。
七、结语
导入,是一扇美丽的门,如何打开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更具创意、更深刻的导入。
作为音乐文化的传播者,作为一节音乐课的导演设计,我们没有理由忽略导入这个环节的客观存在。如果一节课缺少了导入,无论教学的主体部分多么优秀与辉煌,都不应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引人入胜的导入,是一节成功音乐鉴赏课的亮点,应成为我们每节音乐鉴赏课的不懈追求。
参考文献:
[1]叶继红《中国音乐教育》——《感知认知学习理解》2007第1期.
[2]《音乐鉴赏教师参考书》。湖南文艺出版社.
[3]中国音乐词典.人民音乐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