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理解是衡量阅读能力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实际上这也就是阅读的目的。一些结构严谨、用词精确、词汇面广、逻辑性强的科普文章和理论性文章应在理解的质量上下功夫。从历年的考生情况分析,学生大多错在属于需要推理、归纳以及需要了解背景知识和某些隐含意思的题目上。而这些仅以快速阅读的方法是无法解决的,主要需靠提高阅读的质量。为解决阅读中的质量问题,笔者采用有针对性的阅读技巧训练。一般采用大学二级考试中的阅读材料及高中课文,具体方法如下:
1.略读、跳读和细读训练
根据不同的文体训练不同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细读等。文体能体现文章信息布局的模式,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文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熟练掌握各种英语文体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归纳文章和进行逻辑推理。例如,叙述文以记叙事为主必定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背景。情节的发展多以时间、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情节常有主线、副线之分,副线起陪衬作用。阅读叙述文必须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所以可按照这一条线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用略读、跳读法迅速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如: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主题句一方面是段落的中心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该段落与文章中心的关系,主题句自然是阅读中注意的重点。如 Winter Sleep一文,各段的主题句可归纳为:
Paragraph 1. In the cold weather some of animals hibernate.
Paragraph 2. They go to sleep in all kinds of places.
Paragraph 3.Some warm-blooded animals do not need to hibernate. But for a cold-blooded creature it is a different matter.
Paragraph 4.Hibernation is more than sleep.
Paragraph 5. Hibernating in that way, the animal can sleep all through the winter.
Paragraph 6. Some animals only half-hibernate.
Paragraph 7. The squirrel makes secret food stores for the winter.
当然,一篇文章有了话题,确定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还必须通过许多细节的信息来进一步解释或表达主题,体现中心思想。弄懂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全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因此,为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准确地寻找所需要的细节,就需要细读。细读的目的就是要领会文章的细节,根据问题迅速确定提问区域,然后在这区域内快速进行判断,推测文章的言外之意,从而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如 The Snake in the Sleeping Bag 一文,笔者就以内容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熟悉和了解:
1)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are they?
2)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3)What happened to AI one morning?
4)Who thought of smoking out the snake?
5)Did the smoke drive the snake out?
6)Who thought of heating the snake out?
7)Why could the burning sun drive the snake out?
2.用推理、归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有些文章逻辑性强,语言难懂。文章中有隐含、暗示的地方,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提问一些推理、归纳结论的问题。如:
1)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2)Which sentences or words imply this?
3)What conclusion can we draw?
4) Find the examples or clues from the article to prove your conclusion.
3.引导学生提高语篇理解能力
《课标》指出,“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1989年以来,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说明》对阅读理解的要求规定:“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而1997年的《说明》把这一条又提高为“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这说明目前的高考越来越显示出语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个教学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没有语篇水平的交际能力,就不能认为阅读能力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在阅读时应该找出语篇中的事实,并从中寻找出有助于理解的线索,然后根据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去理解无法简单获取的含义。引导学生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之外,还要综合各种阅读技能,推断出故事的深层主题。
词汇量对于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影响。词汇量大就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程度;词汇量小,就要影响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的正确程度也要随之而降低。为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要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按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选择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生词率控制在2%左右的材料,从易到难、从短到长进行阅读。根据国内外英语阅读试验测算,课本里的泛读材料的量大大不够,还需选择补充大量材料。而且,大量阅读过程中掌握的词比单纯的记忆效果更为明显。
2.帮助学生学会猜测词义
阅读理解,词义是最基本的。不懂词义,也就谈不上理解文章。而且同一词的意义,往往因上下文不同而变化。所以单知道每个词的一个词义,其实还不等于完全理解词义。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才算得上真正的阅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还常常会碰上许多没有学过的词,但相当部分生词的词义是可以从文章中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或上下文,甚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去猜测、去发现的。有些还可以通过构词法去猜测。这种不使用词典而通过阅读来认识生词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读者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在一般的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是围绕某些关键的词义而设计的。笔者在此仅举几例:
1)Tom is lazy while his brother is industrious.
2)Why do you think it abstract? On the contrary,it is concrete.
3) It rained heavily.That's why the football match was postponed.
4)New houses, large schools,modern factories—everywhere we saw signs of prosperity.
上述例句中的划线词,对中学生来说都是生词。碰到类似情况,笔者就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已知信息,因为每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都是由若干条具体信息构成的,而新信息都是建立在前面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一条信息链。这种情况在文章中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以许多有串联作用的逻辑关联词作为标志,表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关系。
1.略读、跳读和细读训练
根据不同的文体训练不同的阅读技巧,如略读、跳读、细读等。文体能体现文章信息布局的模式,文章是信息的载体,文体是这个载体的组织形式,也就是说,文体对信息的组织和布局模式有着很大的影响。熟练掌握各种英语文体的结构特征,有利于归纳文章和进行逻辑推理。例如,叙述文以记叙事为主必定有三个要素:情节、人物和背景。情节的发展多以时间、地点的转移为线索。情节常有主线、副线之分,副线起陪衬作用。阅读叙述文必须抓住时间这条线索,以人物为中心,弄清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局。所以可按照这一条线索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学生用略读、跳读法迅速寻找问题的答案。
再如:议论文和说明文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段落大多有主题句。主题句一方面是段落的中心议题,另一方面也说明该段落与文章中心的关系,主题句自然是阅读中注意的重点。如 Winter Sleep一文,各段的主题句可归纳为:
Paragraph 1. In the cold weather some of animals hibernate.
Paragraph 2. They go to sleep in all kinds of places.
Paragraph 3.Some warm-blooded animals do not need to hibernate. But for a cold-blooded creature it is a different matter.
Paragraph 4.Hibernation is more than sleep.
Paragraph 5. Hibernating in that way, the animal can sleep all through the winter.
Paragraph 6. Some animals only half-hibernate.
Paragraph 7. The squirrel makes secret food stores for the winter.
当然,一篇文章有了话题,确定了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还必须通过许多细节的信息来进一步解释或表达主题,体现中心思想。弄懂这些细节对于理解全文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归纳、概括中心思想的基础。因此,为获得某些特定的信息,或准确地寻找所需要的细节,就需要细读。细读的目的就是要领会文章的细节,根据问题迅速确定提问区域,然后在这区域内快速进行判断,推测文章的言外之意,从而作出合乎逻辑的推理。如 The Snake in the Sleeping Bag 一文,笔者就以内容提问,帮助学生加深对故事内容的熟悉和了解:
1)How many characters are there in the story? Who are they?
2)When and where did the story take place?
3)What happened to AI one morning?
4)Who thought of smoking out the snake?
5)Did the smoke drive the snake out?
6)Who thought of heating the snake out?
7)Why could the burning sun drive the snake out?
2.用推理、归纳法得出合乎逻辑的结论
有些文章逻辑性强,语言难懂。文章中有隐含、暗示的地方,一般采用边阅读边提问一些推理、归纳结论的问题。如:
1)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
2)Which sentences or words imply this?
3)What conclusion can we draw?
4) Find the examples or clues from the article to prove your conclusion.
3.引导学生提高语篇理解能力
《课标》指出,“课文首先应作为一个整体来教。”1989年以来,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公布的《考试说明》对阅读理解的要求规定:“既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也理解全篇的逻辑关系,并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而1997年的《说明》把这一条又提高为“能理解某句、某段的意义,并能把握全篇的文脉,即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并能据此进行推理和判断”,这说明目前的高考越来越显示出语篇的重要性。笔者认为这个教学要求是完全正确的,如果没有语篇水平的交际能力,就不能认为阅读能力有了真正的实用价值。在阅读时应该找出语篇中的事实,并从中寻找出有助于理解的线索,然后根据各方面的知识,努力去理解无法简单获取的含义。引导学生除了理解字面意思之外,还要综合各种阅读技能,推断出故事的深层主题。
词汇量对于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有很大的影响。词汇量大就能提高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的正确程度;词汇量小,就要影响阅读速度,阅读理解的正确程度也要随之而降低。为扩大学生的词汇量,我的具体做法如下:
1.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
要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单纯通过教科书中的课文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按年级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定数量的读物。选择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生词率控制在2%左右的材料,从易到难、从短到长进行阅读。根据国内外英语阅读试验测算,课本里的泛读材料的量大大不够,还需选择补充大量材料。而且,大量阅读过程中掌握的词比单纯的记忆效果更为明显。
2.帮助学生学会猜测词义
阅读理解,词义是最基本的。不懂词义,也就谈不上理解文章。而且同一词的意义,往往因上下文不同而变化。所以单知道每个词的一个词义,其实还不等于完全理解词义。能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灵活变化的词义,才算得上真正的阅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还常常会碰上许多没有学过的词,但相当部分生词的词义是可以从文章中出现的同义词、近义词或上下文,甚至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去猜测、去发现的。有些还可以通过构词法去猜测。这种不使用词典而通过阅读来认识生词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读者所必须具备的。因此在一般的试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是围绕某些关键的词义而设计的。笔者在此仅举几例:
1)Tom is lazy while his brother is industrious.
2)Why do you think it abstract? On the contrary,it is concrete.
3) It rained heavily.That's why the football match was postponed.
4)New houses, large schools,modern factories—everywhere we saw signs of prosperity.
上述例句中的划线词,对中学生来说都是生词。碰到类似情况,笔者就引导学生抓住句中的已知信息,因为每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信息都是由若干条具体信息构成的,而新信息都是建立在前面已知信息的基础上,形成一条信息链。这种情况在文章中表现形式很多,其中最常见的是以许多有串联作用的逻辑关联词作为标志,表示已知信息和未知信息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