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1)01-000-02
一、前言
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它应当充盈着理性精神,并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领和规范。相应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正在由传统的“工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不断转型,也可以说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内在要求。实现这种转型,除了外在的保障体系与支撑条件以外,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自由自觉的内在发展愿望、自我意识以及根本动力。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立足于已有的相关文献,对教学理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教学理性整体上的思考和观点。
案例分析法:深入课堂教学中获取在已有理论假设基础上的信息,直观的呈现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发展,从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课堂观察法:深入课堂生活,更直接的描述课堂教学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做出解释、归纳与总结。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理性的内涵
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想活动。理性的认识是一种解放性、扬弃性的认识,它处处体现着人类自主特性的一种反思和超越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批判。“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斯普朗格),每个孩子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者对他独特的关注而认识他自己,认识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从此种意义来看,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
教学理性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追求,也足教师一种应有的生存状态。教学理性是对种种教学观念、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配置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检验、批判与重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非理性成分的过程及其结果,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或探险活动。
2.教师教学理性缺失的现状
(1)思想守旧、落后,缺乏理性的批判精神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体育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会盲目崇拜或接受专家和权威认可的东西,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上,他们多采用灌输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择手段地满堂灌,不去考虑学生学会了这些运动技能或参加了身体活动究竟会对健康有什么好处。这一层次的教师对体育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多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较少进入到抽象或反思理性层面。不少教师对体育教学只是知其然,不问所以然,体育教学完全被当作了一种具体操作,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
(2)对技术的偏执,理性体育文化知识欠缺
在“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其专业成长中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气力从前辈那里求取关于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普适性的实用技术和技巧,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自身运动技能的操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花样翻新上。体育教师对理性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就技术论技术的层面上。相当多的体育教师都会认为,体育的核心要素就是运动技术,从而把眼光只停留在最直接最具体的技术动作上,对理论知识却重视甚少。体育教育固然要传授体育技能,但同时更要强调这一学科的文化知识或文化理念。体育教师若不懂得体育技能的理性文化内涵究竟在哪里,就技术论技术,本身就是缺乏对体育理性认识的表现,其结果只能导致自己的理性思维想象空间越来越窄,使得我们拼命推崇的体育文化理念表现形式往往多是狭隘的技术动作,体育课变成了一种纯生态学的改造过程。
(3)过分强调“教”,缺乏理性教学的民主性
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的主导和权威,过分注重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违背了教学的民主性。比如教师过分讲求教学环节的紧凑衔接,而不给学生充分思考、选择、练习、表达不同见解的空间和时间,并通过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来规避、排解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当教师的主导与权威成为一种对教学全程性的监控甚至霸权时,教学的民主性也就显得徒有名了。
(4)过度依赖经验教学,消蚀了教学的理性特性
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而且是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中介。但是,经验毕竟不同于科学,其本身有着天然的缺陷——狭隘性。从哲学观的角度看,经验层次的体育教学属于一种机械主义。处在这一层次的体育教师通常把体育教学视为一种按照既定程序和已有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活动,其教学行为和策略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习惯,有时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鲜有理性的思考。对经验的极度依赖还造成了教学活动的简单重复,使体育教师在处于类似教学情境时通常不再重新审视情境本身的具体特点,就直接照搬过去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重视经验是必要的,但经验本身不等于科学,经验需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加以改造和升华。如果不去追究经验间内在、深层的关系和规律,不对具体经验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上升为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就难以科学、恰当地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现象。
3.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原生态回归
(1)教师理性文化知识的重构
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师会对体育教学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的分析。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吸收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的高度来俯瞰教育现实,这对其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体育教师要力争做到能将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具体的东西抽象化,表现出理论上的抽象能力;将纷繁杂乱的东西系统化、概括化,表现出理论概括能力;能从一般原理推断特殊事实,表现出理论演绎能力;对复杂的动作练习或理论原理能理性地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解释与分析,表现出理论解析能力;能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某种设计以检验某种理论的正确性并显示其价值大小,从而表现出理论上的设计能力与检验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具体表现。
(2)教学内容从静态走向活化
从外表来看,体育教学就是一种采用合适的形式“传递”和“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职责被认为是“准确无误地”阐释体育知识、呈现运动技能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主要职责就是“听讲”、“观察”、“模仿”和“练习”等。但是,从教师实际的“教”和学生的实际的“学”的过程来看,“好”的体育教学并不止于这些,它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对教学内容要进行二次开发,经过筛选、改造、整合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从静态走向活化。这种由教学内容的反思所产生的理智的愉悅,要超过任何外在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手段所产生的愉悦,是一种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教学美感,它是学生产生和维持高水平内在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3)师生关系从控制走向对话
对于理性化的教学而言,教师还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讨论引入到理性批评和对话的轨道上。“好”的体育教学,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交往、对话、理解和共享而达成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不只是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传递的“授—受”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相互吸引,相互接纳,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和激励。教师对学生个性给予接纳和肯定,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和支持,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获得了工作乃至生命的意义感。
(4)教学伦理从他律走向自律
体育教学活动与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伦理要求。就教师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的评价”、“对学生一视同仁”等;就学生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尊重老师”、“客观评价自己”、“遵守课堂纪律”等。师生双方只有遵循这些教学的伦理要求,体育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而遵循教学伦理要求的前提在于教师“认同”这些伦理要求:首先,教师不仅从观念上“知道”或“了解”有关教学的伦理要求,而且从情感上“接受”或“接纳”这些伦理要求,并愿意受其约束;其次,不是个别教师接纳了有关教学的伦理要求。而是整个教师集体接纳了有关的教学伦理要求。只有这样,整个教学活动的伦理性才能够显现出来。
四、结论与建议
理性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它对于社会前进和个体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身体认知的活动,人的情感、人格等必须参与其中,其本身是一种理性的探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断地借助于理性去理解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探索种种“未知世界”,并获得“理智的愉悦”。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汲取理论的滋养,及时反思自身的经验和行为,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唯其如此,才能逐步形成合理、健全的教学理性,从而使我们的体育教学逐步合理化、理性化。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J].高教探索.2002(4):7-10.
[2]樊莲香,潘凌云.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缺失及其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86-88.
[3]杨春艳.重构体育教学理性[J].教学与管理.2010.7:102-103.
[4]周晓燕.教师的教学理性:内涵、意义及其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29-32.
一、前言
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日常的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形式,它应当充盈着理性精神,并由健全、合理、澄明的理性来引领和规范。相应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教师就有必要形成合理的教学理性来审视、评量和改造自己的教学观念以及具体的教学行为。当前我国体育教师正在由传统的“工匠型”向“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不断转型,也可以说正反映了这样一种内在要求。实现这种转型,除了外在的保障体系与支撑条件以外,体育教师必须具备自由自觉的内在发展愿望、自我意识以及根本动力。
二、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立足于已有的相关文献,对教学理性进行系统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对教学理性整体上的思考和观点。
案例分析法:深入课堂教学中获取在已有理论假设基础上的信息,直观的呈现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发展,从而分析、揭示其背后的教学意义和价值。
课堂观察法:深入课堂生活,更直接的描述课堂教学的现象,在此基础上理性的做出解释、归纳与总结。
三、结果与分析
1.学理性的内涵
理性,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形式,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思想活动。理性的认识是一种解放性、扬弃性的认识,它处处体现着人类自主特性的一种反思和超越的能力,也就是我们所理解的批判。“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斯普朗格),每个孩子都被认为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通过教育者对他独特的关注而认识他自己,认识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获得个人感受世界和认知世界的方式,进而获得个人自由选择的理性能力,并学会为个人的选择承担责任。从此种意义来看,教育无疑是理性的事业。
教学理性是教师对教学的一种追求,也足教师一种应有的生存状态。教学理性是对种种教学观念、行为以及时间和空间的配置等进行系统的分析、检验、批判与重构,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学认识和实践过程中非理性成分的过程及其结果,使得整个教学活动真正成为一种理性的思考或探险活动。
2.教师教学理性缺失的现状
(1)思想守旧、落后,缺乏理性的批判精神
长期以来,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思想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体育教师的主体精神没能在观念改革上得到发展和提升。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只会盲目崇拜或接受专家和权威认可的东西,而不敢越雷池一步。教学上,他们多采用灌输一接受的教学方式,不择手段地满堂灌,不去考虑学生学会了这些运动技能或参加了身体活动究竟会对健康有什么好处。这一层次的教师对体育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多是对问题情景的一种直觉综合,较少进入到抽象或反思理性层面。不少教师对体育教学只是知其然,不问所以然,体育教学完全被当作了一种具体操作,一种单纯的身体活动。
(2)对技术的偏执,理性体育文化知识欠缺
在“运动技能专业化”价值取向的长期影响下,大多数体育教师在其专业成长中喜欢花费大量的时间和气力从前辈那里求取关于运动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课堂组织与管理等普适性的实用技术和技巧,将较多的精力放在自身运动技能的操练、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花样翻新上。体育教师对理性体育文化内涵的理解,一定程度上停留在就技术论技术的层面上。相当多的体育教师都会认为,体育的核心要素就是运动技术,从而把眼光只停留在最直接最具体的技术动作上,对理论知识却重视甚少。体育教育固然要传授体育技能,但同时更要强调这一学科的文化知识或文化理念。体育教师若不懂得体育技能的理性文化内涵究竟在哪里,就技术论技术,本身就是缺乏对体育理性认识的表现,其结果只能导致自己的理性思维想象空间越来越窄,使得我们拼命推崇的体育文化理念表现形式往往多是狭隘的技术动作,体育课变成了一种纯生态学的改造过程。
(3)过分强调“教”,缺乏理性教学的民主性
体育教学中过于强调“教”的主导和权威,过分注重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违背了教学的民主性。比如教师过分讲求教学环节的紧凑衔接,而不给学生充分思考、选择、练习、表达不同见解的空间和时间,并通过严格控制学生的行为来规避、排解教学意外事件的发生。当教师的主导与权威成为一种对教学全程性的监控甚至霸权时,教学的民主性也就显得徒有名了。
(4)过度依赖经验教学,消蚀了教学的理性特性
经验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由具体上升到抽象,即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而且是由“抽象到具体”,即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必要中介。但是,经验毕竟不同于科学,其本身有着天然的缺陷——狭隘性。从哲学观的角度看,经验层次的体育教学属于一种机械主义。处在这一层次的体育教师通常把体育教学视为一种按照既定程序和已有经验进行的简单重复性活动,其教学行为和策略的形成往往来自于传统、例行、习惯,有时甚至是一种直觉反应,鲜有理性的思考。对经验的极度依赖还造成了教学活动的简单重复,使体育教师在处于类似教学情境时通常不再重新审视情境本身的具体特点,就直接照搬过去的或他人的“成功经验”去解决所面临的问题。重视经验是必要的,但经验本身不等于科学,经验需要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加以改造和升华。如果不去追究经验间内在、深层的关系和规律,不对具体经验进行反思、批判和修正,上升为理性的、抽象的认识,就难以科学、恰当地应对不断变化发展的教育现象。
3.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原生态回归
(1)教师理性文化知识的重构
经过多年的专业学习和教育教学实践,体育教师会对体育教学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但这些认识可能是狭隘的、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必须借助于教育理论的分析。为此,体育教师必须吸收理论的精髓,站在理论的高度来俯瞰教育现实,这对其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大有裨益的。体育教师要力争做到能将感性的东西理性化,具体的东西抽象化,表现出理论上的抽象能力;将纷繁杂乱的东西系统化、概括化,表现出理论概括能力;能从一般原理推断特殊事实,表现出理论演绎能力;对复杂的动作练习或理论原理能理性地做出符合科学规律的解释与分析,表现出理论解析能力;能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某种设计以检验某种理论的正确性并显示其价值大小,从而表现出理论上的设计能力与检验能力等等,这些都是体育教师教育理论素养的具体表现。
(2)教学内容从静态走向活化
从外表来看,体育教学就是一种采用合适的形式“传递”和“掌握”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主要职责被认为是“准确无误地”阐释体育知识、呈现运动技能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主要职责就是“听讲”、“观察”、“模仿”和“练习”等。但是,从教师实际的“教”和学生的实际的“学”的过程来看,“好”的体育教学并不止于这些,它包括了非常丰富的师生双方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要对教学内容要进行二次开发,经过筛选、改造、整合和创新,使教学内容从静态走向活化。这种由教学内容的反思所产生的理智的愉悅,要超过任何外在的教学组织形式或手段所产生的愉悦,是一种最强烈和最持久的教学美感,它是学生产生和维持高水平内在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3)师生关系从控制走向对话
对于理性化的教学而言,教师还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将讨论引入到理性批评和对话的轨道上。“好”的体育教学,师生关系是通过教学中交往、对话、理解和共享而达成的合作关系,这种合作关系不只是体育知识与运动技能传递的“授—受”关系,而是有着共同话题的对话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师生相互吸引,相互接纳,相互尊重,彼此信赖和激励。教师对学生个性给予接纳和肯定,对学生的不同思想、不同见解能够宽容和支持,为学生彰显各自的生命力量、发展各自的独特精神提供一个广阔、融洽、自主的空间,让学生心灵得以自由舒展,生命意义得以真正实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自身也体验到了生命的活力与价值,获得了工作乃至生命的意义感。
(4)教学伦理从他律走向自律
体育教学活动与其他任何人类活动一样,是一种伦理性的活动?。从事这种活动的师生双方都要“遵循”一些基本的伦理要求。就教师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爱学生”、“尊重学生”、“公正的评价”、“对学生一视同仁”等;就学生而言,需要遵循的伦理要求如“尊重老师”、“客观评价自己”、“遵守课堂纪律”等。师生双方只有遵循这些教学的伦理要求,体育教学活动才能够顺利进行。而遵循教学伦理要求的前提在于教师“认同”这些伦理要求:首先,教师不仅从观念上“知道”或“了解”有关教学的伦理要求,而且从情感上“接受”或“接纳”这些伦理要求,并愿意受其约束;其次,不是个别教师接纳了有关教学的伦理要求。而是整个教师集体接纳了有关的教学伦理要求。只有这样,整个教学活动的伦理性才能够显现出来。
四、结论与建议
理性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方式,它对于社会前进和个体的发展都起到极大的作用。体育教学活动不仅是身体认知的活动,人的情感、人格等必须参与其中,其本身是一种理性的探险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师生双方不断地借助于理性去理解教学活动的各个要素,探索种种“未知世界”,并获得“理智的愉悦”。我们应当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汲取理论的滋养,及时反思自身的经验和行为,进而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唯其如此,才能逐步形成合理、健全的教学理性,从而使我们的体育教学逐步合理化、理性化。
参考文献:
[1]石中英.理性的教化与教学的理性化[J].高教探索.2002(4):7-10.
[2]樊莲香,潘凌云.体育教师教学理性的缺失及其回归[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86-88.
[3]杨春艳.重构体育教学理性[J].教学与管理.2010.7:102-103.
[4]周晓燕.教师的教学理性:内涵、意义及其重建[J].教师教育研究.2005.17(4):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