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开幕仪式上,一位“特殊”的女鼓手登场亮相,她就是伊芙琳·格兰妮(Evelyn Glennie)。开幕式的第二章节,在伊芙琳·格兰妮现场鼓声的调动下,“伦敦碗”将“工业革命”时期的英国场景一一展现出来,她忘我投入的表演让现场八万余名观众都深受感染。虽然伊芙琳听不见现场所爆发出的欢呼与掌声,但站在世界目光中心的她用身体聆听每一个音符,向世界观众展示了奥林匹克平等、包容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她的音乐梦想。这也是她在为自己的音乐人生的高潮乐章而演奏。
伊芙琳·格兰妮博士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打击乐独奏家,同时她也被授予英帝国爵士爵位(Dame of the British Empire)。她是二十世纪西方社会中首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曾获得格莱美“最佳室内乐演奏”奖、“十年最佳苏格兰女艺人”(Scotswoman of the Decade)奖和十五所英国大学荣誉博士头衔等众多殊荣。
伊芙琳·格兰妮懂得许多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大鼓、小鼓、木琴、风琴,各样的乐器她都能够进行表演。她的首次公开演出是在有九十五年历史的英国皇家音乐厅举行的,之后,她在好莱坞收获过成功,在肯尼迪中心进行表演,同时在纽约和东京的演出都取得过非凡的成就。
还有两次演出,让格兰妮与中国结缘。第一次是2009年9月5日,她在第二十一届台北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演出,这也是首次在亚洲举行的夏季听奥会,她出色的演出完美地诠释了这次盛会的口号——“无声的力量”。第二次是她在2011年4月22日参与的台湾爱乐(NSO)“名家与探索系列”音乐会。当时,原定的萨德罗(Sadlo)因日本地震及核泄漏的影响,取消了他4月亚洲演出的计划。格兰妮临时受邀,演奏了西贝柳斯、巴托克等人的作品。
正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女鼓手,让人难以相信她竟然已经完全丧失了听力,只凭对声音的触觉感受和想象,还有尚未失聪时的有限记忆来进行演奏和创作。这一切,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伊芙琳·格兰妮出生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她的母亲演奏教堂钢琴,她的父亲会拉手风琴。伊芙琳从八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并渐渐地显露出了她在这方面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日俱增,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然而,命运常常喜欢与人开玩笑。八岁的时候,她的听力已经开始下降。在学校时,她常常在跟他人对话沟通的时候显得慢半拍。后来,医生们诊断那是由于难以康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而且断定到十二岁时,她将彻底耳聋。这对小格兰妮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从小学习钢琴的她,在音乐方面已经显示出了极大的天分,却被突然告知无法继续学习热爱的音乐,而且马上就要被送到聋哑学校去上学了。就在这时,她的父亲告诉她,一定去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论是否能听见,不论任何原因。
于是,伊芙琳·格兰妮没有放弃音乐学习,她将注意力转向打击乐器,并通过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声音。这是一种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聆听”方式,正像蝙蝠通过听觉来“看”一样,伊芙琳开始学会用别的感观来成为她的“耳朵”,而这些对她来说是那样的自然,好像天生如此一般。
一开始,她用手掌扶住墙壁,请音乐老师击打出高低不同的音符,然后她用手来分辨振动的不同,体会不同音调的鼓声给掌心带来的不同振感。渐而,在这个过程中她获得更为深刻的“聆听”——用身体的“聆听”。就是这样,她“听”到一个不寻常的世界。
通过这种方式,伊芙琳所认为的声音本质和我们普遍意义上的看法大相径庭。她这样描述自己对“听”的理解:“聆听是一种需要用全身心投入的感知。我的一生都与声音息息相关,声音赋予我存在的含义,它能够让我松弛下来,让我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声音是我生命时钟的钟摆,带给我力量;聆听对我而言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触摸’,当声音向你靠近时,你几乎可以迎身上前去感知它。”
之后,她坚持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决心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她向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耳聋的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一些老师反对录取她。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师,顺利地入了学。几年之后,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在毕业后,她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她致力于成为第一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当时还几乎没有专为打击乐而谱写的乐谱,所以她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曲。她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聆听”其他人的演奏。她在每次演奏之前都会脱掉鞋子,这样她就能通过身体和想像感觉到每个音符的振动。在学习新的音乐时,她用双腿的膝盖夹住音乐的录音带,感觉音乐的流动。她几乎用她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整个声音世界,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声音对我来说是一种奇妙的振动。”
这个世界的声音是生生不息的,只要我们留意聆听,声音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无所不在。在休息的时候,伊芙琳常常坐在纷繁喧闹的纽约街头,看着车轮和行人穿梭而过,感受着各种声音充斥着整个空间。虽然她不能听到,但却能用身体感觉到,可以通过观察来得到蕴含在其中的韵律。大地的振颤、万物的运动、空气的起伏、速度的冲击,每一种声音通过她的方式来到她的身上,都使她似乎可以真切地“聆听”到她眼前的所有声音。她在用心轻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聆听它们的细细呢喃。
“声音从没有消失过,就像生命一般。”伊芙琳这样描述道,“我试图透过声音的表面,向下寻找声音的本源。就像我们在说话时,声音是从嘴巴里出来的,但它是向下的,它来自于胸腔。通过耳朵只是听到声音的基本层面,通过身体我能够‘听’到更多、更长的声音。就好比当耳朵已经听不到鼓声的时候,我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感受到它的振动。”
伊芙琳对东方的禅学十分感兴趣,她从中汲取了很多的灵感,这也让她对声音有了哲学上的思考。“寂静或许是人一生可以体会到的最强烈、最沉重的声音。在声音的对面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想,那绝对不是寂静。也许声音之外 无他物,如果有,大概是某种更为静止、某种可以与你相携而去的存在……在我想像中,那最接近于……死亡。”
这样出色的音乐天赋使伊芙琳十分关心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特别是经常尝试对失聪人群进行声音训练。她为想要了解音乐和乐器的孩子们写了一本书,叫做《我的第一本乐器书》。她的自传《美好的震动》(Good Vibrations)在英國成为了畅销书。
无疑,伊芙琳·格兰妮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也会将这份事业继续下去。她说:“实际上,艺术都来自敏感的触觉,当然,我说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触觉。对于一个乐者、一个舞者、一个艺术家来说,一切表达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触摸和感知。譬如聆听,它的含义和潜能是如此广阔,我们需要所有的官能彼此协助以运营。失明、失聪并没有那么可怕,你剩余的感官会补足你的缺憾,也正因此创造了一种唯有失去才可获得的感知力。所以,即使我有一天突然不能再演奏打击乐,我也不会停止去表达音乐。音乐对我而言就是生命,它不会因无法由某种方式传达而就此消逝,就如同聆听不会因为失去听觉而停止。没有任何人能把我体内的音乐细胞拿走,即便上帝拿走我任何一种感觉器官,我也将永远是一个乐者。”
今天的格兰妮通过读唇语可以与别人交流,她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演奏时也不需要戴助听器。医生的诊断并不意味着她的热情和信心不会有结果,伊芙琳·格兰妮就是在同命运不幸的对抗中,通过自身的刻苦奋斗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她也给我们所有人做出了榜样:如果你有展示你才华的梦想和热情,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要丢掉你追逐梦想的热情和权利,因为通过你的努力,往往会将你所承受的苦难和不幸转化为别人所没有的福祉。就跟着你的心,让它带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吧!
伊芙琳·格兰妮博士是一名受人尊敬的打击乐独奏家,同时她也被授予英帝国爵士爵位(Dame of the British Empire)。她是二十世纪西方社会中首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曾获得格莱美“最佳室内乐演奏”奖、“十年最佳苏格兰女艺人”(Scotswoman of the Decade)奖和十五所英国大学荣誉博士头衔等众多殊荣。
伊芙琳·格兰妮懂得许多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方法,大鼓、小鼓、木琴、风琴,各样的乐器她都能够进行表演。她的首次公开演出是在有九十五年历史的英国皇家音乐厅举行的,之后,她在好莱坞收获过成功,在肯尼迪中心进行表演,同时在纽约和东京的演出都取得过非凡的成就。
还有两次演出,让格兰妮与中国结缘。第一次是2009年9月5日,她在第二十一届台北夏季听障奥林匹克运动会上的演出,这也是首次在亚洲举行的夏季听奥会,她出色的演出完美地诠释了这次盛会的口号——“无声的力量”。第二次是她在2011年4月22日参与的台湾爱乐(NSO)“名家与探索系列”音乐会。当时,原定的萨德罗(Sadlo)因日本地震及核泄漏的影响,取消了他4月亚洲演出的计划。格兰妮临时受邀,演奏了西贝柳斯、巴托克等人的作品。
正是这样一位享誉世界的女鼓手,让人难以相信她竟然已经完全丧失了听力,只凭对声音的触觉感受和想象,还有尚未失聪时的有限记忆来进行演奏和创作。这一切,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呢?
伊芙琳·格兰妮出生在苏格兰东北部的一个农场,她的母亲演奏教堂钢琴,她的父亲会拉手风琴。伊芙琳从八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并渐渐地显露出了她在这方面的天赋。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音乐的热情与日俱增,并将此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然而,命运常常喜欢与人开玩笑。八岁的时候,她的听力已经开始下降。在学校时,她常常在跟他人对话沟通的时候显得慢半拍。后来,医生们诊断那是由于难以康复的神经损伤造成的,而且断定到十二岁时,她将彻底耳聋。这对小格兰妮来说无疑是一个致命的打击,从小学习钢琴的她,在音乐方面已经显示出了极大的天分,却被突然告知无法继续学习热爱的音乐,而且马上就要被送到聋哑学校去上学了。就在这时,她的父亲告诉她,一定去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论是否能听见,不论任何原因。
于是,伊芙琳·格兰妮没有放弃音乐学习,她将注意力转向打击乐器,并通过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声音。这是一种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聆听”方式,正像蝙蝠通过听觉来“看”一样,伊芙琳开始学会用别的感观来成为她的“耳朵”,而这些对她来说是那样的自然,好像天生如此一般。
一开始,她用手掌扶住墙壁,请音乐老师击打出高低不同的音符,然后她用手来分辨振动的不同,体会不同音调的鼓声给掌心带来的不同振感。渐而,在这个过程中她获得更为深刻的“聆听”——用身体的“聆听”。就是这样,她“听”到一个不寻常的世界。
通过这种方式,伊芙琳所认为的声音本质和我们普遍意义上的看法大相径庭。她这样描述自己对“听”的理解:“聆听是一种需要用全身心投入的感知。我的一生都与声音息息相关,声音赋予我存在的含义,它能够让我松弛下来,让我感到自己是安全的;声音是我生命时钟的钟摆,带给我力量;聆听对我而言是一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触摸’,当声音向你靠近时,你几乎可以迎身上前去感知它。”
之后,她坚持着自己年少时的梦想,决心成为一名真正的音乐家。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她向伦敦的皇家音乐学院提出了申请。因为以前从来没有一个耳聋的学生提出过申请,所以一些老师反对录取她。但是她的演奏征服了所有的老师,顺利地入了学。几年之后,她以优异的成绩从伦敦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并在毕业时荣获了学院的最高荣誉奖。
在毕业后,她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她致力于成为第一位专职的打击乐独奏家,当时还几乎没有专为打击乐而谱写的乐谱,所以她为打击乐独奏谱写和改编了很多乐曲。她学会了用不同的方法“聆听”其他人的演奏。她在每次演奏之前都会脱掉鞋子,这样她就能通过身体和想像感觉到每个音符的振动。在学习新的音乐时,她用双腿的膝盖夹住音乐的录音带,感觉音乐的流动。她几乎用她所有的感官来感受着整个声音世界,正如她所说的那样:“声音对我来说是一种奇妙的振动。”
这个世界的声音是生生不息的,只要我们留意聆听,声音就在我们身边,时时刻刻,无所不在。在休息的时候,伊芙琳常常坐在纷繁喧闹的纽约街头,看着车轮和行人穿梭而过,感受着各种声音充斥着整个空间。虽然她不能听到,但却能用身体感觉到,可以通过观察来得到蕴含在其中的韵律。大地的振颤、万物的运动、空气的起伏、速度的冲击,每一种声音通过她的方式来到她的身上,都使她似乎可以真切地“聆听”到她眼前的所有声音。她在用心轻抚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聆听它们的细细呢喃。
“声音从没有消失过,就像生命一般。”伊芙琳这样描述道,“我试图透过声音的表面,向下寻找声音的本源。就像我们在说话时,声音是从嘴巴里出来的,但它是向下的,它来自于胸腔。通过耳朵只是听到声音的基本层面,通过身体我能够‘听’到更多、更长的声音。就好比当耳朵已经听不到鼓声的时候,我还可以清晰地看到、感受到它的振动。”
伊芙琳对东方的禅学十分感兴趣,她从中汲取了很多的灵感,这也让她对声音有了哲学上的思考。“寂静或许是人一生可以体会到的最强烈、最沉重的声音。在声音的对面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想,那绝对不是寂静。也许声音之外 无他物,如果有,大概是某种更为静止、某种可以与你相携而去的存在……在我想像中,那最接近于……死亡。”
这样出色的音乐天赋使伊芙琳十分关心儿童音乐教育事业,特别是经常尝试对失聪人群进行声音训练。她为想要了解音乐和乐器的孩子们写了一本书,叫做《我的第一本乐器书》。她的自传《美好的震动》(Good Vibrations)在英國成为了畅销书。
无疑,伊芙琳·格兰妮在艺术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她也会将这份事业继续下去。她说:“实际上,艺术都来自敏感的触觉,当然,我说的不是物理意义上的触觉。对于一个乐者、一个舞者、一个艺术家来说,一切表达都是某种意义上的触摸和感知。譬如聆听,它的含义和潜能是如此广阔,我们需要所有的官能彼此协助以运营。失明、失聪并没有那么可怕,你剩余的感官会补足你的缺憾,也正因此创造了一种唯有失去才可获得的感知力。所以,即使我有一天突然不能再演奏打击乐,我也不会停止去表达音乐。音乐对我而言就是生命,它不会因无法由某种方式传达而就此消逝,就如同聆听不会因为失去听觉而停止。没有任何人能把我体内的音乐细胞拿走,即便上帝拿走我任何一种感觉器官,我也将永远是一个乐者。”
今天的格兰妮通过读唇语可以与别人交流,她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在演奏时也不需要戴助听器。医生的诊断并不意味着她的热情和信心不会有结果,伊芙琳·格兰妮就是在同命运不幸的对抗中,通过自身的刻苦奋斗而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她也给我们所有人做出了榜样:如果你有展示你才华的梦想和热情,那么,无论如何也不要丢掉你追逐梦想的热情和权利,因为通过你的努力,往往会将你所承受的苦难和不幸转化为别人所没有的福祉。就跟着你的心,让它带你到你想要去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