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TA的成长:于敏,核物理学家,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194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物理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原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高级科学顾问。“我过去学的东西都可以抛掉,我一定要全力以赴搞出氢弹来。”
适用话题:奉献;爱国;精神;大家风范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一户普通人家,靠着父母微薄的收入,一家人勉强过活。在那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暗下决心要发奋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岳飞一样荡寇平虏,重振山河。18岁时,于敏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1945年8月6日,“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的心脏,全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了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于敏一面为被核武器的威力所震惊,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于是第二年,他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张宗燧的研究生。他超强的记忆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毕业后,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短短数年间,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还写出多篇让我国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的重量级论文。
于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春秋,眼看就要有所建树的关键时刻,组织却让他转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35岁的于敏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于敏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从此,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中国要完全从一张白纸开始研制氢弹,时间紧迫,氢弹研究还没有关键性突破,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直到四年后,氢弹研制方案才有了一些眉目。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进行“百日會战”。
上海有中国当时唯一能每秒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然而,计算机95%的时间要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于敏带着团队把算盘、计算尺这些原始工具都用上,只利用这5%的运算时间。他把自己埋在数以万计的演算纸里,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逐渐理出头绪,找到了突破的关键,终于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原理到构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于敏硬是靠独立自主的研究,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于敏淡然地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30年隐姓埋名为国铸核盾,他兑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辈子为国家为人民保驾护航!
适用话题:奉献;爱国;精神;大家风范
1926年,于敏出生于河北一户普通人家,靠着父母微薄的收入,一家人勉强过活。在那民不聊生的战乱年代,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记忆。他暗下决心要发奋学习,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岳飞一样荡寇平虏,重振山河。18岁时,于敏果然不负众望,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
1945年8月6日,“死神”一箭射中了广岛的心脏,全世界第一次见识到了能在极短时间内摧毁一座城市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威力。于敏一面为被核武器的威力所震惊,一面感受着自己的祖国积贫积弱,于是第二年,他从工学院转到理学院物理系,决定走科学救国的道路。三年后,于敏以物理系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大”理学院院长张宗燧的研究生。他超强的记忆力、超群的理解力和领悟力让整个理学院为之惊叹。
毕业后,在“北大”当助教不足一年的于敏,被神秘地带入了新中国的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研究基地——近代物理研究所。短短数年间,于敏不仅掌握了国际核物理的精髓,还写出多篇让我国原子核研究上升到全新高度的重量级论文。
于敏在国内原子核理论研究领域耕耘了十载春秋,眼看就要有所建树的关键时刻,组织却让他转行参加氢弹理论的预先研究。为了国家的最高利益,35岁的于敏毅然决然地从研究原子核转向研究氢弹原理。从接受这份任务开始,于敏的名字和他所从事的事业一起成为国家最高机密。从此,他像是销声匿迹了一般,再也没有公开发表过论文。
中国要完全从一张白纸开始研制氢弹,时间紧迫,氢弹研究还没有关键性突破,于敏和团队科研人员几乎时刻沉浸在堆积如山的数据计算中,直到四年后,氢弹研制方案才有了一些眉目。为了验证方案是否行得通,于敏带领几十名科研人员赶赴上海进行“百日會战”。
上海有中国当时唯一能每秒运算5万次的计算机。然而,计算机95%的时间要先保证原子弹设计的运算。于敏带着团队把算盘、计算尺这些原始工具都用上,只利用这5%的运算时间。他把自己埋在数以万计的演算纸里,以超乎寻常的物理直觉从大量密密麻麻、杂乱无章的数据中逐渐理出头绪,找到了突破的关键,终于形成了一套从氢弹原理到构形的基本完整方案。
仅用不到5年的时间,于敏硬是靠独立自主的研究,突破了核大国对氢弹理论技术的封锁,用轰动世界的“于敏方案”,为中国研制氢弹打开了一扇大门。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空投爆炸试验成功。中国抢在法国前面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从第一颗原子弹到氢弹,中国仅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
回顾自己一个甲子的科研历程,于敏淡然地说,一切都是为了国家需要。从意气风发到白发苍苍,30年隐姓埋名为国铸核盾,他兑现了对祖国的承诺:一辈子为国家为人民保驾护航!